利沃夫戰役

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在蘇德戰爭中,烏克蘭第1方面軍為解放烏克蘭西部各州和波蘭東南部而實施的進攻戰役,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六次打擊。

蘇軍在白俄羅斯的勝利行動(參見白俄羅斯戰役),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科涅夫)在7月月中前轉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蘇軍開始進攻前,“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為哈珀上將)共有34個步兵師、5個坦克師、1個摩托化師,另2個步兵旅,總計60多萬人(連同後勤部隊共9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63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第4航空隊的飛機700架。德軍建立了由3道地區組成的完備防禦。按照大本營的計畫,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任務是粉碎德軍並解放烏克蘭西部各州。戰役企圖規定同時實施兩個猛烈突擊:在右翼,以近衛第3集團軍、第13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司令為卡圖科夫坦克兵上將)和巴拉諾夫中將指揮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坦克第25軍、近衛騎兵第1軍)由盧茨克地域的俄羅斯拉瓦方向實施突擊;在中央,以3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第60、第38集團軍和近衛第5集團軍)、2個坦克集團軍(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司令為雷巴爾科坦克兵上將,坦克第4集團軍-司令為列柳申科上將)和索科洛夫中將指揮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坦克第31軍和近衛騎兵第6軍)由捷爾諾波爾地域向利沃夫總方向實施突擊。為了保障戰役的實施,近衛第1集團軍(司令為格列奇科上將)和第18集團軍應在方面軍左翼向斯坦尼斯拉夫、德羅戈貝奇進攻。航空兵支援由2個航空兵集群負責實施:空軍第8集團軍司令員指揮的北集群(4個航空兵軍)在俄羅斯拉瓦方向,空軍第2集團軍司令員指揮的中央集群(5個航空兵軍)在利沃夫方向。為支援該方面軍作戰,使用了遠程航空兵。方面軍共有80個師、1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獨立坦克旅和機械化旅(總計12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39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2200輛,飛機3000餘架)。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7月13—27日):突破德軍俄羅斯拉瓦方向和利沃夫方向的防禦,合圍並殲滅布羅德西南德軍集團,強渡桑河,解放俄羅斯拉瓦、佩列梅什利、利沃夫、斯坦尼斯拉夫等市。第二階段(7月28日—8月29日):方面軍主力由利沃夫—佩列梅什利方向轉移到桑多梅日方向,強渡維斯瓦河,在桑多梅日地域建立大的戰役登入場。7月12日夜間,各偵察支隊開始行動,發現德軍向俄羅斯拉瓦方向撤退,戰役開始。7月13日晨,近衛第3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先遣營轉入進攻。它們在各師第一梯樅部分兵力支援下突破了德軍主要防禦地帶,向縱探推進8—15公里。7月14日,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主力進入交戰。第一梯隊兵團迅猛發展進攻,於7月15日日終前完全克服了防禦的戰術地幅,向縱深推進25—30公里。7月16—17日,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和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在俄羅斯拉瓦方向進入突破口。7月17日,蘇軍進入波蘭領土。航空兵對進攻軍隊提供了很大幫助,僅從7月16—18日,就出動約4500架次,對軍隊實施航空兵支援和掩護。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在發展進攻中於7月18日進抵西布格河多布羅欽地域,主力強渡該河。此前,巴拉諾夫將軍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攻占了傑列夫利亞內地域,切斷了德軍布羅德集團西退之路。利沃夫方向的進攻情況較為複雜。7月13掃,各先遣營的行動受挫。因此,7月14日才開始進攻。7月15日,德軍從茲博羅夫地域對第38集團軍左翼實施反突擊,並將其某些兵團壓退2—4公里。第60集團軍各左翼兵團也被迫停止進攻,轉而抗擊德軍衝擊;該集團軍在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各先遣旅支援下,經3天頑強戰鬥向縱深推進約18公里,建立了一條寬4—6公里的所謂科爾托夫走廊。從7月16日晨起,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主力沿同一路線,冒著敵人的翼側射擊,穿越這條走廊進入突破口。他們在7月18日日終前強渡佩爾捷夫河,進至澤濟盧夫、克拉斯諾耶地域。該集團軍一部進抵傑列夫利亞內,在此與巴拉諾夫將軍的騎兵機械化兵集群會合,合圍了德軍布羅德集團近8個師。此前,緊隨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沿同一路線進入突破口的坦克第4集團軍主力已進至奧利沙尼察地域。由於地面軍隊和航空兵的猛烈突擊,德軍布羅德集團於7月22日被擊潰,從而大大改善了方面軍的戰役態勢。肅清敵軍被圍集團後,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即集中基本兵力粉碎德軍利沃夫集團。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在與騎兵機械化兵集群協同追擊德軍退卻部隊過程中,進抵桑河亞羅斯瓦夫地域,並在其西岸奪取了數個登入場。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各兵團從北面迂迴利沃夫,進至亞沃羅夫、莫斯季斯卡地域,切斷了德軍利沃夫集團西退之路。7月24—26日,為奪取利沃夫進行了頑強戰鬥。由於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從西面、第60集團軍從東面、坦克第4集團軍從南面實施了協調一致的突擊,利沃夫終於7月27日凌晨獲得解放。同日,方面軍各先遣部隊解放了佩列梅什利。德軍“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損失慘重,並被分割成兩部分:一部分(坦克第4集團軍)向西面維斯瓦河敗退,另一部分(坦克第1集團軍一部和匈牙利第1集團軍)向西南喀爾巴阡山敗退。戰役第一階段的結果,是方面軍於7月27日日終前進抵亞努夫以西、索科武夫、佩列梅什利、多布羅米爾一線,在主要方向向縱深前進200—220公里。7月28日,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要求方面軍司令員在右翼集中力量,並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協同,向西方向發展迅猛進攻,阻止德軍在維斯瓦河占領防禦,從行進間強渡該河,在桑多梅日地域奪取登入場。方面軍左翼則應攻占德羅戈貝奇地域,同時占領喀爾巴阡山各山口。7月29日,方面軍變更部署後即著手完成所賦予的任務。同日日終前,各坦克集團軍和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先遣部隊在約90公里正面前出至維斯瓦河,並開始強渡該河。7月30日日終前奪取了數個登入場,其中巴拉努夫地域登入場的正面擴大到12公里,縱深擴大到8公里。爾後數日,為繼續擴大該登入場,在此展開了頑強戰鬥。7月底至8月初,德軍將17個師,6個強擊火炮旅及其他部隊調到了桑多梅日地域,但未能阻住蘇軍的進攻。近衛第5集團軍在此方向進入交戰。8月底,方面軍在擊退德軍所有反突擊後,在維斯瓦河西岸建立了一個正面75公里、縱深約55公里的登入場。進抵喀爾巴阡山的方面軍左翼(近衛第1集團軍和第18集團軍)於8月8日編入烏克蘭第4方面軍。點評: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取得了重要的戰略成果:烏克蘭第1方面軍重創“北烏克蘭”集團軍群,肅清了烏克蘭西部各州和波蘭東南地區的德軍,強渡維斯瓦河,奪取了桑多梅日以西的大登入場,為實施新的戰役創造了有利條件。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是以一個方面軍的兵力實施戰略性進攻戰役的富有教益的範例。其特點是,規模大,善於選定主要突擊方向,在主要方向堅決地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在戰役過程中向其他方向轉移力量,從行進間和在寬大正面強渡江河。在戰役中,蘇軍12.3萬餘名士兵、軍官和將軍被授予勳章和獎章。160人獲得蘇聯英雄稱號,雅庫鮑夫斯基上校、阿爾希波夫上校和沃羅熱伊金少校等3人被授予第二枚“金星”獎章。波克雷什金上校被授予第三枚“金星”獎章。許多兵團和部隊獲得了“利沃夫”、“維斯瓦”、“桑多梅日”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