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至點

分至點

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相距180°的兩個交點,稱為二分點。在天球上通過天極和二分點的大圓稱為二分圈,通過天極和二至點的大圓稱為二至圈。

簡介

equinoxesandsolstices

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相距180°的兩個交點,稱為二分點。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與春分點相對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黃道上與二分點相距90°的兩點,稱為二至點。位於赤道以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與夏至點相對的另一點稱為冬至點。二分點和二至點通常又合稱為分至點。從北黃極向黃道看去,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春分點、夏至點、秋分點和冬至點。太陽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左右)、夏至(6月22日左右)、秋分(9 月23日左右)、冬至(12月22日左右)依次通過天球上的四點。在天球上通過天極和二分點的大圓稱為二分圈,通過天極和二至點的大圓稱為二至圈

分至點分至點

 

形成

分至點分至點

由於地軸傾斜和地球公轉這兩個重要因素,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中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中午太陽高度是一天內最大的太陽高度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越長夜越短。到夏至這一天,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最大值,而且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太陽整天不落,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且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太陽整天不出,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春、秋分至點

黃道——黃道和赤道OO'相交於M和N兩點,m叫春分點,n叫秋分點,E叫夏至點,E'叫冬至點。
黃道和赤道在天球上相距180°的兩個交點,稱為二分點。太陽沿黃道從天赤道以南向北通過天赤道的那一點,稱為春分點(M);與春分點相對的另一點,稱為秋分點(N)。黃道上與二分點相距90°的兩點,稱為二至點。位於赤道以北的那一點,稱為夏至點(E);與夏至點相對的另一點稱為冬至點(E')。二分點和二至點通常又合稱為分至點。從北黃極向黃道看去,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春分點、夏至點、秋分點和冬至點。太陽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左右)、夏至(6月22日左右)、秋分(9月23日左右)、冬至(12月22日左右)依次通過天球上的M、E、N、E'四點。在天球上通過天極和二分點的大圓稱為二分圈,通過天極和二至點的大圓稱為二至圈。
回歸年——假設以m點為起算點,太陽繞黃道一圈又回到m點的時間間隔就稱為一個回歸年。據現代天文測量,一個回歸年等於365.2422日。天極和二分點的大圓稱為二分圈,通過天極和二至點的大圓稱為二至圈。

配圖配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