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馬特

凱馬特

凱馬特公司是美國國內最大的打折零售商和全球最大的批發商之一。凱馬特公司經營包括傳統的凱馬特和凱馬特大賣場以及凱馬特超市。在美國、波多黎各、關島和維京群島等地區的50個州提供方便的購物。

簡介

凱馬特Kmart的名號在美國本土以外叫得並不響,向中國讀者介紹這家公司的最簡便方法只有一個:它是現代超市型零售企業的鼻祖。
凱馬特之於零售業,正如福特之於汽車業。綜合性零售企業的行業標準一度是由凱馬特創立的。世界最大的連鎖超市、世界最大的零售企業、世界首家使用了現代超市收款系統,這些都是凱馬特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是這些短句中都應該再加上三個字——“曾經是”。
美國人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身邊的社區里會沒有一家凱馬特。但是將來的某一天,也許,“Kmart”這幾個字母將永遠停留在20世紀。

破產

迫使凱馬特申請破產的導火索,是其食品供應商弗萊明公司(Fleming Companies)決定暫停向其供貨,因為凱馬特沒有結清過去一周的貨款。
1999年,凱馬特和超市供應商弗萊明公司簽下了價值45億美元的契約,指定後者為凱馬特的惟一食品供應商。這份契約對弗萊明公司來說簡直是好處多多:其一,弗萊明從此後1/4的收入就有了穩定來源;其二,凱馬特和弗萊明每7天就結一次帳,這遠遠快於弗萊明通常的30天結帳的速度,同時也快於凱馬特與其他供貨商的結帳周期。然而對凱馬特來說,這不啻於一顆定時炸彈,只要凱馬特一次付不出現金,不履行這份標的額巨大的契約的責任就可以將它逼到破產。
聖誕和新年假期過後,凱馬特的帳簿上已經摞起了15億美元的應付帳款,因此任何人提出的現金支付要求都會給它極大難堪。零售業諮詢師沃爾特·羅伯介紹說,弗萊明是凱馬特最大、最重要的供貨商之一,凱馬特卻欠著前者7800萬美元的貨款,可見凱馬特的處境何等艱難。可是凱馬特一分錢也拿不出,除了申請破產保護,它沒有別的選擇。
然而,弗萊明公司當初的精明現在也變成了愚蠢,它的管理層沒有想到,那份划算得厲害的契約將它和凱馬特變成了系在一根繩上的螞蚱。這家於1968年就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公司一向業績良好,廣受投資者們傾心,然而隨著凱馬特跌進了日月無光的破產深淵,弗萊明一年前曾摸高近38美元的股價也一路跌到了今天的15.5美元。
分析起來,凱馬特的破產和能源巨頭安然公司的轟然倒塌也有著間接的關聯。首先,凱馬特和保險公司簽定了一種履約保證(surety bond),根據這種保證,當凱馬特沒有履行契約時,保險公司會代其支付工人的賠償金以及槍枝和酒類銷售所欠的債務。然而,自從同樣依賴這種履約保證的安然破產後,保險公司出於安全起見而抬高了履約保證的價碼,要求保證方提供更多的現金擔保,因此凱馬特不得不掏光手中的現金去填補這個由安然掘出來的窟窿。
其次,由於安然引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司破產案,這使得供貨商和銀行家們變得史無前例的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發出去的貨和貸出去的款會收不回來,因此貨主們紛紛要求貨一到就付款。弗萊明一看到凱馬特這周沒有按契約把錢打進帳就急了,在它的催逼之下,凱馬特的CEO查爾斯·康納威(Charles Conaway)和董事會主席詹姆斯·亞當森(James Adamson)連忙關起門來商議對策。然而遲遲沒有下文的密議更是引發了其他供貨商的恐慌,眾人紛紛表示要向凱馬特停運貨品。無奈之下,康納威和亞當森只好跑到法院去申請了破產保護。
此外,還有極為重要的一點是,凱馬特沒有抓住聖誕和新年這個購物狂季帶來的大好機會。儘管凱馬特一再強調9·11事件之後美國人都捂緊了各自的腰包,由於擔心隨時會撞上失業的厄運而不敢花錢,但是它也沒有解釋自己為什麼未能在2001年底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上揚之際減少虧損。事實上,我們正是需要從這裡入手,才能找出凱馬特未能保住百年老字號的深層次原因:它過去30年來走錯了太多的路而使自己武功喪盡、內力全失。
表面上看,凱馬特2000年還在《財富》雜誌的世界500強名單中排名第100位。而事實上,過去十年來,凱馬特一直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遭受了以沃爾瑪Wal-Mart為首的一批競爭者的打壓不說,自己也是昏招頻出、失誤連連。
盲目擴張的惡果
縱觀凱馬特的發展史,不難發現與弗萊明公司簽定的契約並不是凱馬特第一次犯迷糊。1979年,凱馬特的銷售額突破了10億美元。1981年,凱馬特的店鋪總數超過了2000家,網點覆蓋了全美50個州。這些顯赫的戰績讓凱馬特的領導層失去了理智,凱馬特進入了一個四處出擊、大肆擴張的時期。然而由於戰線拉得過長,每一樁收購和擴張竟紛紛變成了占用了大量資金和精力的賠錢貨,凱馬特又忙不迭地忍痛將其一個個割掉,其中典型者如:
1984年,凱馬特收購家裝連鎖店Builders Square,1997年復將其售出;
1989、1990、1991年,凱馬特在這三年里分別收購了PACE會員制倉儲超市、擁有10家店鋪的體育用品連鎖超市Sports Authority,以及辦公文儀零售商OfficeMax,這三家公司均於1995年售出;
1992年,凱馬特進軍歐洲,收購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的13家店鋪,後於1996年悉數賣掉;同年,凱馬特收購了Borders圖書連鎖超市企業,三年後又將其售出;
1994年,凱馬特在墨西哥和新加坡建立了合資零售企業,後分別於1996年解散了新加坡公司,1997年賣掉了墨西哥公司;
1997年,凱馬特推出“大凱馬特”(Big Kmart)店模式,它比傳統凱馬特店更大、採光更好,所售商品也更多,因此指望這種新型店能夠給公司的銷售帶來刺激;結果再一次令人失望:2001年,凱馬特宣布將逐漸棄用“大凱馬特”的商號,並將旗下13家大凱馬特店轉型為沃爾瑪式的超級凱馬特購物廣場。
失去消費者
一連串的錯棋一度將90年代中期的凱馬特推到了破產的邊緣。在股東的施壓下,凱馬特及時地調整了大收購的戰略,同時踢掉在CEO寶座上坐了多年的約瑟夫·安東尼尼(Joseph Antonini)。
但是這些舉措僅僅能讓凱馬特再苟延殘喘幾日,絲毫不能將其從殘酷的競爭中拯救出來。30年前的沃爾瑪,不過是活在凱馬特這個有著70餘年歷史的老字號的陰影下的小把戲;10年前,凱馬特多少還算是與沃爾瑪勢均力敵,差不多能打個平手;然而30年後的今天,沃爾瑪的規模已是凱馬特的6倍,是尚未出爐的《財富》2001年排名的頭號種子選手。名不見經傳的目標公司(Target)也憑藉其時髦漂亮的店面而時刻準備著奪走美國第二大零售商的位置:在《財富》2000年的世界500強排名中,目標公司因為年收入僅比凱馬特少1.25億美元而屈居第101位,但其淨利潤是12.64億美元,而凱馬特卻虧損了2.44億美元。事實上,許多忠實顧客已經拋棄了凱馬特,如果想買更便宜的東西,他們會去沃爾瑪,如果更看重貨品的時髦款式,目標超市則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然而,僅僅把原因總結到貨品質量和價格上也是遠遠不夠的,造成了沃爾瑪和凱馬特之間的天壤之別的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店址的選擇。沃爾瑪從一開始就把店鋪建在人口在4500人以上的美國小城鎮的市郊,憑藉其貨物的多樣性和低價格可以吸引到方圓40英里的居民前來購物,同時沃爾瑪也在追求創新,預測顧客的消費需求。而凱馬特卻與此相反,它的店鋪總是選在大城市的市中心,這裡地價高、人工高,從而造成了商品價格無法跟沃爾瑪比低;此外,店址位於市中心,也就意味著停車位難找,慣於駕車購物的美國消費者自然感到極不便利。

沃爾瑪心結

2001年,凱馬特本打算將其2113家店鋪全部改造為全天24小時提供全面服務的購物廣場,以對抗來自沃爾瑪的強悍競爭。然而這一年裡,CEO查爾斯·康納威不得不花上整日整月的時間來考慮如何應對沃爾瑪的價格戰。康納威降低了3萬多種商品的價格、把店鋪開到了沃爾瑪的老家堪薩斯州,甚至還挖來了沃爾瑪的不少將領。可是一年下來,購物廣場的數量只增加到了124家,而沃爾瑪的數量卻是在1000家以上。
著名的零售業投資專家羅納德·博克爾認為,一心想追趕沃爾瑪也是凱馬特的諸多致命問題之一。的確,沃爾瑪在凱馬特面前曾經只是個小字輩,被沃爾瑪這樣的後起之秀遠遠甩在身後是百年老字號凱馬特心中長久的痛。但是凱馬特應該看到自己已今不如昔,擁有了王者風範的沃爾瑪已不再是它能夠硬拼下來的對手,正如零售業諮詢師科特·巴納德所說:“凱馬特和沃爾瑪打價格戰,就相當於盧森堡和美國開戰。”其次,一山不容二虎是凱馬特的陳舊想法,一個市場上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競爭者是可能的,市場競爭並非只有你死我活和我死你活這兩種結果,兩個競爭者完全可以在做大盤子的同時增加各自的利潤;第三,凱馬特還應該意識到,沃爾瑪通過其購物廣場走上了另外一條路線,凱馬特的直接競爭對手已經不再是這個年收入逾千億美元的零售巨頭,而是千千萬萬個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的小便利店和折扣店,從它們那裡凱馬特仍可奪下自己的口糧。
凱馬特今天的問題非一日所成,乃是三十年積垢的惡果,指望一兩付猛藥就能治癒是不現實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