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Keynesianeconomics)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開創的一套經濟理論。認為資本主義體系不能自動地趨向充分就業的均衡。根據凱恩斯的觀點,運用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能夠提高總需求,可以醫治非充分就業的均衡。凱恩斯經濟學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它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複雜而深刻的經濟根源。資本邊際效率是凱恩斯所說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凱恩斯經濟學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

經濟背景

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
1、凱恩斯經濟學——30年代大蕭條的直接產物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大經濟危機。這次大危機震撼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席捲了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歷了長達4年之久的大危機後,又陷入了長期的特種蕭條之中。西方國家成這次大危機和接踵而至的特種蕭條為“30年代大蕭條”。面對著空前嚴重的危機和失業,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不再欣賞那種否認危機和失業的可能性的傳統經濟學,而是希望出現一種新經濟學,這種新經濟學要承認危機和失業,但不要承認危機和失業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制度;要論證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防止危機和失業,而不要只是空泛議論;要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而不允許任何轉向馬克思、轉向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潮存在和蔓延。凱恩斯經濟學正是在這樣一種符合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願望的新經濟學,它是1929——1933年大危機的直接產物。
2、凱恩斯經濟學——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出現。在大戰其間,這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帶有非常時期的軍事性質。面對著迅速發展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希望一種新經濟學,要反對自由放任主義,主張國家干預主義;要講“一隻看得見的手” 的作用,不要只講“一隻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要維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要在理論上論證在實踐中已經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對或批評立場。凱恩斯經濟學正是在這樣一種符合統治階級和統治集團願望的新經濟學,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必然產物。

學術背景

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
在凱恩斯經濟學產生和傳播以前,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學是以馬歇爾、庇古(A.C.Pigou)等人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而凡勃侖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詞來描述馬歇爾經濟學。後來西方經濟學普遍接受“新古典學派”“新古典經濟學”這些固定含義的用語來稱馬歇爾、庇古等人和他們的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著統治階級和學術界的經濟思想。凱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凱恩斯經濟學批評了新古典經濟學裡面的就業理論,繼承了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學、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學、孟德維爾的高消費促進繁榮的學說和霍布森的過度儲蓄導致失業和經濟蕭條學說。

就業通論

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
1、通論
在凱恩斯看來,一社會的總產量、國民收入和就業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價的概念。凱恩斯協作本書的最終理由是想提高國民收入,使它達到充分就業狀態,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失業問題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2、經濟學的二分法
傳統經濟學把經濟理論分為兩個部分:經濟學原理和貨幣學原理。凱恩斯不同意這種二分法,在批評的同時,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他說:把經濟學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價值理論和分配理論,另一方面是貨幣理論。我認為是一種錯誤的分法。正確的二分法應當是。一方面是單個行業或廠商理論以及既定數量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之間的分配和報酬理論,另外一方面是從整體來看的產量和就業理論。凱恩斯的二分法實際上是主張把經濟學分為兩個部分:個體經濟學和總量經濟學。這種二分法對後來的經濟學的影響是深遠的。
3、有效需求原理
凱恩斯經濟學的核心是就業理論,而就業理論的邏輯起點是有效需求。在凱恩斯以前,劍橋的經濟學家,例如庇古,把失業分為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兩個範疇,認為包含了全部失業。凱恩斯接受了傳統經濟學的摩擦失業和資源失業兩個範疇,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個失業範疇:非自願失業。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義是:總需求函式和總供給函式交點上的總需求數值被稱為有效需求。
4、就業通論概要
凱恩斯經濟學的詮釋者迪拉德對就業通論一定理形式作業提要,並繪製了圖表。

消費傾向

1、消費傾向
凱恩斯的消費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函式關係。凱恩斯認為,消費傾向是一個相當穩定的函式。在通常情況下,總消費量主要取決於總收入量,而消費傾向本身的變化是次要的。凱恩斯把消費傾向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總消費量對總收入量之比,邊際消費傾向是消費增量對收入增量之比。凱恩斯認為,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會習慣和社會制度。客觀因素有:貨幣工資的改變、收入、淨收入的改變、資本價值的意外收益的改變、利率的改變、財政政策的改變和預期的改變。
2、乘數
凱恩斯利用邊際消費傾向概念建立投資乘數理論乘數概念是凱恩斯的學生卡恩在《國內投資與失業關係》一問中首先提出來的。按照卡恩的就業乘數,當淨投資增加時,總就業增量將是初始就業增量的一個倍數。凱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數概論,提出了投資乘數。投資乘數是表示投資增量和收入之間的比例關係的係數。乘數是建立在消費傾向這一主觀心理因素的基礎上的。凱恩斯認為:乘數是公眾心理傾向的函式。

資本邊際效率

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
資本邊際效率是凱恩斯所說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凱恩斯的資本邊際效率,指的是預期增加一個單位投資可以得到的利潤率。凱恩斯把資本資產的未來收入看作是預期的這項投資的未來一系列年收入,把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看作是預期的資產的重置成本。而且,他認為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凱恩斯在《通論》中用相當多的篇幅討論投資引誘。投資引誘理論是他的就業通論的最重要的部分。按照凱恩斯的看法,只有資本資產的預期收益超過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過重置成本,繼續投資才是有利可圖的,才能對資本家產生投資引誘。

經濟周期

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
凱恩斯說,經濟周期是非常複雜的現象,要對經濟周期作出完全解釋,他的就業通論中每一因素都是需要的,特別是,消費傾向的撥動、流動偏好狀態的波動以及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全都發生作用。但是他認為,經濟周期的主要因素是資本邊際效率的波動。凱恩斯從繁榮後期危機突然發生說起。他認為,在繁榮後期,人們對資本品的未來收益作樂觀的預期。當繁榮還在持續時,由於人們對未來收益的可靠性突然發生懷疑,或者由於新生產的耐用品存貨不斷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現下降或懷疑的徵兆,因而幻想破滅。在衰退其間,存貨和流動資本兩者的變化趨勢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總之,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資本、剩餘存貨和流動資本的減少,導致它們的稀缺性明顯恢復,因而資本邊際效率提高。在蕭條其間,處於交易動機所需要的貨幣數量減少,利率因而下降。利率下降又導致成本下降。這一切,促使投資資本增加。又由於收入下降時期的邊際消費傾向高,就業乘數大,所以產量、就業和收入增長快。經濟在經歷了蕭條和復甦之後,又進入繁榮階段。到了繁榮後期,當資本邊際效率重新崩潰時,危機又會突然發生。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周期。

政策觀點

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凱恩斯所說的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目的在於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凱恩斯還認為,政府最聰明的辦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由社會控制投資率,增加投資;另一方面,提高消費傾向,增加消費。不過,凱恩斯強調說,不能太著重於增加消費,而應著重於投資。刺激消費和投資,可以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凱恩斯認為,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奏效,主要應當依靠財政政策。關於財政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家預算平衡的觀點,而是認為赤字財政有益。關於貨幣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內價格水平穩定的觀點,而是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無害。

基本思路

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
凱恩斯的追隨者,如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羅賓遜希克斯,美國經濟學家漢森薩繆爾森等人,堅持了凱恩斯的基本思想,並在理論與政策方面作出了許多重要發展。這些也是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發展主要包括:
第一,用IS-LM模型來解釋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第二,用加速原理來補充乘數原理,並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分析經濟周期。
第三,用相對收入假說、生命周期假說與持久收入假說來補充凱思斯的消費函式理論--絕對收入假說
第四,把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長期化、動態化,提出了解釋經濟成長問題的各種增長模型。
第五,投資理論的發展,分析了影響投資的多種因素。
第六,貨幣理論的發展。
第七,巨觀經濟計量模型的建立。
第八,用總供給理論來補充總需求分析,建立了“總需求一總供給模型”。
第九,把凱恩斯的封閉經濟分析擴大為開放經濟分析。
第十,經濟政策的具體化與發展,等等。

相關書籍

凱恩斯經濟學視讀凱恩斯經濟學
《視讀凱恩斯經濟學》
作者:(英)彼得·皮尤 (英)克里斯·加勒特
內容簡介
20世紀30年代,英國著名的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著作《貨幣改革論》《貨幣論》《通論》的基礎上創立了凱恩斯巨觀經濟理論。
就業理論是該理論體系的核心,認為:有效需求不僅決定了國民收入的高低,也決定了就業量的大小,而有效需求不足是存在非自願失業的根本原因。在有效需求理論的基礎上,凱恩斯進一步提出了經濟危機理論,投資乘數理論,利息理論和工資理論,物價理論。
基於以上理論,凱恩斯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並且應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在對外經濟方面應保持貿易頤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