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收入假說

相對收入假說是1949年美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收入、儲蓄和消費者行為理論》中提出來的。它是早期較有影響的一種消費理論。該假說間接的說明了消費對於經濟周期穩定的作用。

相對收入假說是1949年美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收入、儲蓄和消費者行為理論》中提出來的。同年,莫迪利安尼在所著的《儲蓄一收入比率的波動:經濟預測問題》一文中,也獨立地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它是早期較有影響的一種消費理論。該假說間接的說明了消費對於經濟周期穩定的作用。

相對收入假說內容

1、在穩定的收入增長時期,總儲蓄率並不取決於收入;

2、儲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預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長率、人口年齡分布等多種因素變動的影響;

3、在經濟周期的短期中,儲蓄率取決於現期收入與高峰收入的比率,從而邊際消費傾向也要取決於這一比率,這也就是短期中消費會有波動的原因,但由於消費的棘輪作用,收入的減少對消費減少的作用並不大,而收入增加對消費的增加作用較大;

4、短期與長期的影響結合在一起。

由於消費是一種社會行為,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相對收入假說強調了人們消費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特別是高收入集團對低收入集團的示範效應,這一點是十分有意義的。相對收入假說中關於棘輪效應的論述解釋了消費的穩定性,說明了消費對經濟穩定的作用。但是,相對收入假說同樣缺乏充分而有力的經驗證明,弗里德曼認為可以把相對收入假說作為持久收入假說的一個特例。

參考文獻

↑ 卓宇.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相關條目

持久收入假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