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時間

凝血酶原時間

凝血酶原時間,簡稱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漿中加入過量的組織因子(兔腦滲出液)後,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導致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正常值為12-14秒。PT超過正常對照3秒以上者有臨床意義。套用正常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活動度曲線,對比患者血漿的PT,可以求出活動度。活動度的正常值為80%-100%。

基本信息

臨床表現_kankan

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時間

凝血酶原時間也是凝血系統的一個較為敏感的篩選試驗。凝血酶原時間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夠量的組織凝血活酶(組織因子,TF)和適量的鈣離子,滿足外源性凝血條件,從加入鈣離子到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即為PT。

實驗室報告PT有4種方式:秒、活動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國際標準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4種形式在臨床上套用價值不同。

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見於: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纖維蛋白原缺乏。
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繼發性/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嚴重肝病等;
使用肝素,血循環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纖維蛋白原的抗體,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凝血酶原時間縮短見於:婦女口服避孕藥、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狀態等。
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臟合成功能、儲備功能、病變嚴重程度及預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套用價值

PT主要由肝臟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決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為重要。急性肝炎PT異常率為10%~15%,慢性肝炎為15%~51%,肝硬化為71%,重型肝炎為90%。在2000年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中,PTA是病毒性肝炎患者臨床分期的指標之一。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輕度PTA>70%、中度70%~60%、重度60%~40%;肝硬化代償期PTA>60%、失代償期PTA<60%;重型肝炎PTA<40%[1]。Child-Pugh分級中PT延長1~4s計1分、4~6s計2分、>6s計3分,結合其它4項指標(白蛋白、膽紅素、腹水、腦病)將肝病患者肝功能儲備分為A、B、C級;決定終末期肝病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肝移植先後順序的MELD評分(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公式為3.8×loge[膽紅素(mg/dl)]+11.2×loge(INR)+9.6×loge[肌酐(mg/dl)]+6.4×(病因:膽汁性或酒精性0;其它1),INR是3項指標之一[2]。中國第七屆全國血栓與止血會議制定的肝病DIC診斷標準中包括:PT延長5s以上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延長10s以上,因子Ⅷ:活性<50%(必備條件)[3];PT與血小板計數常用於評價進行肝活檢與外科手術患者的出血傾向,如血小板<50×109/L、PT延長超過正常4s是肝活檢、外科手術包括肝移植的禁忌證[4]。Schepis等[5]報導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如果PTA<70%、血小板<100×109/L同時門靜脈寬度>13mm,則出現食道靜脈曲張的機率大,屬於高危出血患者,應作胃鏡檢查及相關治療。可見PT在肝病患者的診斷與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

PTA與INR在肝病中套用價值的比較

PT受組織凝血活酶來源不同、儀器和操作技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結果在實驗室內部與實驗室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實驗室報告PT的4種形式中,哪一種方式是評價肝病患者病情的最佳方式?目前存在爭議的是PTA與INR。

WHO於80年代早期用INR將PT標準化。因為從人和兔腦的不同提取物所測PTR的Log值之間存線上性相關,因此需要一個校正系統將PTR與WHO標準相連。為此,1份非常敏感的人腦提取物被指定為第一國際參考物(internationalreferencepreparation,IRP),通過定義規定:第一份IRP的國際敏感化指數(internationalsensitivityindex,ISI)為1.0,將商業組織凝血活酶的敏感性與IRP相比,得出其ISI值,INR=PTR1ISI=PTR01.0(PTR0代表IRP所測的PTR、PTR1代表商業組織凝血活酶測同一份血漿的PTR值),INR值排除了試劑來源不同對結果所帶來的差異。

INR/ISI已合理用於監測口服抗凝治療的患者,目前INR也用於評價終末期肝病患者的病情[6],但是否適合於肝病患者仍有爭議。Robert等[7]用7種組織凝血活酶檢測了27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及29例口服抗凝藥患者的PTs、PTR、PTA與INR。對於肝病患者,只有PTA可以排除組織凝血活酶來源不同所致PT的變化,INR組間差異非常顯著。但對接受口服抗凝治療的患者,只有INR可以排除組織凝血活酶來源不同所致結果的差異。

PTA組間差異的相關因素

1、WHO標定不同組織凝血活酶的ISI時用的是正常人或口服抗凝治療患者的血漿,而非肝病患者的血漿。

2、肝病與口服抗凝治療時凝血功能紊亂的機制不同。
3、許多肝病患者INR值非常高,而它超過抗凝範圍(4.0)時,標準化的準確性將大大降低。而PTA檢測簡單,所受影響因素少,只要準確測定正常人與肝病患者的PT即可,因此目前它是評價肝病患者病情或病情變化的最佳表達方式。
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範圍:11~13秒。

檢查介紹:凝血酶原時間也是凝血系統的一個較為敏感的篩選試驗。凝血酶原時間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臨床意義: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見於: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纖維蛋白原缺乏。
b)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繼發性/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嚴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環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纖維蛋白原的抗體,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時間延長。
凝血酶原時間縮短見於:婦女口服避孕藥、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狀態等。

中文名稱: 凝血酶原時間測定
英文名稱: Prothrombin Time
英文又名: PT
活動度:80%~120%
INR:1.0~1.5
WHO規定報告INR值(國際標準化比值)用於國際交流才有臨床意義。
臨床意義
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見於:凝血酶原、V、Ⅶ、X因子缺陷,纖維蛋白原明顯減低,抗凝血酶物質增加,嚴重肝功能損壞,新生兒出血症,胃腸道紊亂致使維生素K吸收不良,阻塞性黃疸。
WHO規定用Warfarin(法華林)時INR值允許範圍為:
手術前處理:(非髖離手術1.5~2.5,髖部外科手術2.0~3.0);預防靜脈血栓;2.0~3.0;活動性靜脈血栓;(反覆發生的靜脈血栓,肺栓塞及其預防2.0~4.0);預防動脈血栓和栓塞包括心臟瓣膜(機械瓣)的手術:3~4.5。
臨床上用注射維生素K前後測定凝血酶原時間用來做肝源性黃疸和阻塞性黃疸的鑑別。
人體記憶體在著正常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統,此系統一直保持著動態的生理平衡。若止凝血活性增強或抗凝血活性減弱,便會導致血栓前狀態或血栓形成;相反,會引起低凝狀態或出血傾向。有關止血和凝血的檢查項目,從臨床需要出發,分為常規檢驗項目和其他檢驗項目兩大部分。

出血性凝血

凝血常規

1.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
參考值:平均秒值:(12±1)s:
男性:11~13.7s。
女性:11-14.3s。超過正常對照值3s為異常。

臨床意義PT延長: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及纖維蛋白原缺乏症;獲得性見於DIC、原發性纖溶症、肝臟疾病、阻塞性黃疸、維生素K缺乏症、血循環中抗凝物質增多;使用某些藥物,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氨苄西林、利福平、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利尿劑等。
PT縮短:先天性Ⅴ因子增多症、高凝狀態、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藥,使用某些藥物,如洋地黃等。
建議:
(1)顯著減少建議檢查肝功能。
(2)檢查前應儘量不飲酒,不吃高脂飲食。
(3)若PT顯著增高,應預防出血傾向。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參考值:(37±3.3)s,超過正常對照值10s以上有意義。·

臨床意義:

APTT延長:先天性因子Ⅷ、Ⅸ、Ⅺ缺乏,如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Ⅺ因子缺乏症;後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黃疸、新生兒出血症、腸道滅菌綜合徵、吸收不良綜合徵、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藥物;繼發性、原發性纖溶亢進、DIC;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抗因子Ⅷ抗體、狼瘡抗凝物質等。
APTT縮短:見於高凝狀態、血栓性疾病等。
注意事項:時間縮短應預防高凝引起的併發症。
5.PT比值[INR(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患者PTs/正常參比血漿PTs)ISI]
參考值:0.8~1.5之間
臨床意義:用於口服抗凝劑的監測,2~3為宜。
注意事項:
(1)如果APTT延長,PT、TT、FIB正常,臨床上有出血,建議做凝血因子確定性實驗,確定血友病類型;臨床上無出血,建議做血漿因子Ⅶ的促酶活性檢查,確定是否為因子Ⅻ缺乏症。
(2)如果APTT、PT均延長,TT、FIB均正常,建議做檢查確定是否為因子Ⅱ、Ⅴ、Ⅸ、Ⅹ或多個因子缺乏症。建議做肝功能檢查,確定是否為肝臟疾病。
(3)如果APTT、PT、TT、均延長,FIB降低,建議確定血液中是否存在抗凝物質,否則為低纖維蛋白原血症。
(4)如果PT延長,APTT、TT、FIB正常,見於Ⅶ因子缺乏症和雙香豆素治療早期。
(5)如果血凝常規與血小板均異常,建議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方面的檢查。

臨床套用

凝血酶原時間(PT)是反映血漿中凝血因子水平的試驗,是外源性凝血系統的篩選試驗,它的升高和減低可以反映體內凝血機制的變化,可為臨床不同疾病提供較準確的治療依據,現將其臨床套用總結如下。

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時間

用於藥物的檢測

血栓栓塞性靜脈炎、肺栓塞、心肌梗死、人工瓣膜置換術、血管移植術後等均需服用華法林。華法林通過抑制肝臟環氧化還酶,使無活性的氧化型維生素K無法還原為有活性的還原型維生素K,阻止維生素K的循環使用,並與維生素K競爭羧化酶,使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過程中的谷氨酸γ羧基化受抑制,使這些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的合成顯著減少,從而發揮抗凝作用為了避免因華法林用量不足而引發栓塞,或抗凝過度而導致出血,在使用時必須監測PT。因此醫護人員必須給接受華法林治療的老年患者提供詳細具體的指導,患者必須知道藥物的性質、哪些因素影響藥物的作用和定期監測PT和INR的重要性;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時調整華法林的劑量;PT及INR明顯延長或有出血傾向者應減量或停藥,並密切觀察,給以相應處理。

套用於肝病

PT是一項反映外源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綜合活性的敏感試驗。這些凝血因子在肝細胞合成,因此各類肝病時,PT有不同頻度和程度的延長,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不同程度的減低。測定PT或凝血因子Ⅴ、Ⅹ等可敏感地反映肝細胞的損傷程度,臨床上常用測定PT活動度判定肝病的病情。急性肝炎患者PT延長率為10%~15%,慢性肝炎為15%~51%,肝硬化為71%,重症肝硬化90%,隨著肝臟病情加重,
血漿PT有逐漸延長趨勢,提示隨著肝實質損傷程度加重, 血漿PT延長越明顯,預後較差。同時肝損傷時PT測定又是預測患者存活率的一個較好指標,
PT延長越多發生出血風險越大。一些研究顯示術前PT延長超過3 s,術後發生併發症的機率較高,有助於肝病合併出血的診斷和治療,且對判斷肝功能的損害程度及患者的療效、出血傾向的監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肝炎凝血指標相關研究認為PT的相關性最好、敏感度最高。因此,血漿PT值對了解肝臟疾病患者病情變化、預後判斷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套用於妊娠

妊娠期纖維蛋白溶解酶原增加,優球蛋白溶解時間延長,表明妊娠期纖溶活性降低,機體內環境的凝血—抗凝血調節改變而處於高凝狀態。在異常情況下,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則由於產婦血液的高凝狀態,在內源性及外源性觸發瀑布機制方面,有其特殊的因素。內源性途徑觸發因素有妊娠高血壓綜合徵、低血容量及宮腔內感染。外源性途徑觸發因素有胎盤早剝、羊水栓塞、存留在宮腔內的死亡胎兒、高滲鹽水引產、宮腔內感染、葡萄胎及植入性胎盤等。這些病因導致組織損傷,組織凝血活酶類促凝物進入母血,引起DIC,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同時血小板減低,凝血功能障礙,出血傾向增加。因而在產婦分娩過程中有異常出血時,應引起高度重視,要及時排除DIC的可能,及時檢查PT、Fbg、D二聚體含量及血小板數量。當PT縮短或延長3 s以上呈動態變化,必須進行實驗室動態監測。總之,產婦由於某些特殊生理的高凝因素,在分娩過程中及時監測PT、APTT、Fbg及血小板和纖溶的相關指標,對產婦異常出血的搶救至關重要。

套用於腦梗死

腦梗死(CI)患者血栓形成過程中,致使血漿中Ⅴ、Ⅶ、Ⅹ等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肝臟合成凝血因子的速度和數量不及消耗,導致患者血漿中上述因子減少或活性及功能的改變,成為CI患者PT延長的原因之一。因人體記憶體在與凝血系統相抗衡的纖溶系統,機體形成血栓後,纖溶系統此時發揮保護作用,對已形成的血栓進行溶解,血栓的溶解使斑塊破裂處創面重新暴露,又成為血栓再形成誘因,而且斑塊破裂處富含血小板,機體自溶栓使已覆蓋的血小板重新暴露,血小板釋放的血小板第Ⅵ因子對肝素的滅活作用,使肝素失去抗凝作用,這也為血栓再形成提供條件。隨著血栓溶解,血栓結合的凝血酶也被釋放出來,增加局部和血循環凝血活性;機體殘留的血栓具有高度致栓性,是血栓擴大和再形成的根源,因此,本應起保護功能的纖溶系統,反而充當了激活凝血系統的角色,促使血栓進一步形成,導致患者體內凝血因子水平、活性、功能改變,而使CI患者的PT延長,相應的INR值增大。故CI患者凝血指標的檢測在臨床上對於醫生用藥指導、用藥監測具有重要價值,
而且其操作簡便快速、經濟實惠,也為患者的預後評估提供可靠的依據。

套用於腎病

腎病綜合徵並非是單一疾病,各種腎小球疾病如慢性腎炎、急性腎炎、急性進行性腎炎以及各種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均可出現腎病綜合徵的表現。大量蛋白隨尿排出,血漿白蛋白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使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導致血液濃縮;低蛋白血症又能刺激肝臟合成,減少了脂類的分解和周圍組織的利用,引起了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度增加,PT縮短,Fbg增高,從而使得機體凝血、抗凝和纖溶系統失衡,導致血栓的發生。而血栓的形成及調解主要與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及血流變有關。腎病綜合徵患者低蛋白是高血脂的主要原因,高脂血症使得血液濃縮,血小板數量增加及功能亢進;另外,腎病綜合徵患者常用利尿劑和糖皮質激素等又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因此腎病綜合徵患者容易發生血管栓塞併發症,尤其是腎靜脈血栓最為常見。各項血凝指標,可作為腎病綜合徵高凝狀態的觀察指標,對治療有著極為重要意義。

差異因素

1.WHO標定不同組織凝血活酶的ISI時用的是正常人或口服抗凝治療患者的血漿,而非肝病患者的血漿。2、肝病與口服抗凝治療時凝血功能紊亂的機制不同。
3.許多肝病患者INR值非常高,而它超過抗凝範圍(4.0)時,標準化的準確性將大大降低。而PTA檢測簡單,所受影響因素少,只要準確測定正常人與肝病患者的PT即可,因此目前它是評價肝病患者病情或病情變化的最佳表達方式。

檢查介紹

凝血酶原時間也是凝血系統的一個較為敏感的篩選試驗。凝血酶原時間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正常範圍

正常參考值

凝血酶原時間11~13秒(也有的說11~15秒)。12-16秒。
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time,PT)

臨床套用

PT異常意義:1、延長: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獲得性見於DIC、原發性纖溶症、維生素K缺乏、肝臟疾病;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口服抗凝劑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體。
2.縮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藥、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

抗凝劑監測

凝血酶原時間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常用指標,在ISI介於2.2-2.6時,凝血酶原時間比值在1.5-2.0INR在3.0-4.5用藥為合理和安全.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套用口服抗凝劑時INR的允許範圍:非髖部外科手術前1.5-2.5;髖部外科手術前2.0-3.0;深靜脈血栓形成2.0-3.0;治療肺梗塞2.0-4.0;預防動脈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術3.0-4.0
凝血酶原時間;報告方式;即報告被檢標本的凝血酶原時間(秒)也同時報告正常對照的結果(秒)並用凝血酶原比值報告之待檢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比值=正常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二、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
1.正常參考值:0.8-1.5。
2.臨床套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時間與正常對照凝血酶原時間之比的ISI次方(ISI:國際敏感度指數,試劑出廠時由廠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實驗室,用不同的ISI試劑檢測,PT值結果差異很大,但測的INR值相同,這樣,使測得結果具有可比性。國際上強調用INR來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一種較好的表達方式

偏高原因

凝血酶原時間正常範圍為:男性11~13.7s,女性11-14.3s。那么出現凝血酶原時間偏高的原因有哪些呢,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了該怎么辦,需要什麼樣的治療方法呢?下面來了解一下瀋陽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杜主任是怎樣解釋的。
造成凝血酶原時間偏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的因素較多,但其根本原因是凝血因子的缺失。一切導致凝血因子減少的原因都可能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原之所以是肝功能檢查中重要的一項,那么其時間的長短一定反應肝功能的某些變化。
肝臟是凝血因子形成的主要場所,當肝功受損時凝血因子不能正常合成,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偏高延長。凝血酶原時間高於正常值時會表現一系列的症狀,如體表容易出血,出血後不容易止血。如牙齦出血、創傷出血等現象。同時凝血酶原時間較長的情況下身體容易出現青紫斑塊,身體稍微受壓就會產生或青或紫的斑,幾分鐘後才漸漸消失。
除肝功能異常造成凝血酶原偏高現象還有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繼發性/原發性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亢進等原因。杜主任提醒:當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時首先要考慮肝功問題,做詳細的肝功檢查,確定病因及時進行治療。

偏低原因

在講解凝血酶原時間偏低是什麼原因之前,先給大家講講什麼是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時間,我們通常簡稱PT,具體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漿中加入過量的組織因子後,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導致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
凝血酶原時間的正常值是多少呢?正常值為12-14秒。有患者會問,檢測凝血酶原時間有什麼作用呢?凝血酶原時間是反映肝臟合成功能、儲備功能、病變嚴重程度及預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凝血酶原時間偏低見於:婦女口服避孕藥、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狀態等。
但是也不能排出其他的一些疾病:如患有B肝、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引起的凝血酶原時間偏低。
杜主任最後提醒:大家在醫院檢查發現凝血酶原時間偏低就一定要重視,最好去條件好的醫院檢查,了解病情、明確病因後,及時的治療,不要耽誤治療時間。

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1.目的

1.1手術前的檢測。
1.2DIC的協診。
1.3抗凝藥物治療檢測。

2.檢測項目分析原理

在受檢血漿中加入過量的組織凝血活酶和鈣離子,使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後者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觀察血漿凝固所需時間即為凝血酶原時間。

3.標本採集

3.1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
3.21.8ml靜脈血+0.2ml109mmol/L枸櫞酸鈉,顛倒5~8次充分混勻。

4.標本存放:

1小時內(3000r/min×10min)分離血漿,室溫放置不超過2小時,2~8℃保存不超過4小時。分離後血漿-20℃以下密封可保存24小時。

5.標本拒收標準

見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6.儀器及試劑

儀器:SysmexCA-7000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
試劑:美國DADEBEHRING的ThromborelS,用10ml蒸餾水復溶,37℃水浴15~20分鐘。2~8℃(擰緊瓶蓋)可保存5天。

7.操作步驟

7.1輸入工作清單:從主選單[WorkList]進入工作清單輸入界面,選[ID,No.Enter],輸入第一個標本編號,選擇檢測項目“PT”。用“↑↓”,按順序輸入其它標本編號及檢測項目,按[Enter]確認,按[QUIT]退出[ID,No.Enter]界面,再按[Enter],使儀器接受輸入的工作任務。
快速批量輸入:輸完一個標本編號、檢測項目後,游標停留在該項目,按[Repeat]建,重複整架標本的同樣檢測項目的輸入,編號按遞增順序增加,按[NEXT]為下一樣本架。
標本號或檢測項目修改:按[EnterCancel]鍵進行修改,再按[Enter]確認。
7.2按上述所設好的工作清單將離心分離好的樣本按順序放置於樣本架上,再將樣本架按順序排列於Sampler進樣器右邊位置。
7.3確認儀器在“Ready”狀態,按[Start]鍵,進樣開始,進行標本測定。
7.4添加樣本架:按照4.3.1和4.3.2步驟進行,在按[Rigester],繼續確認測試任務。
7.5檢測完畢,結果只動傳入電腦LIS系統。(具體操作見相應作業指導書)

8.室內質量控制

8.1質控品:Level1:Ci-Trol1
Level2:Ci-Trol2
Level3:Ci-Trol3
8.2配置方法:1ml蒸餾水復溶,室溫10分鐘左右。
8.3質控程式
8.3.1在功能欄[QC]中設定好質控品各個檢測項目的靶值、警告限和失控限。
8.3.2將配置好的質控品Level1加入到潔淨的塑膠樣品杯中,放在標本架上。
8.3.3從主選單選[WorkList],選[ID,No.Enter],在編號位置輸入[QC1],選擇檢測項目,[Enter]建確認,按[QUIT]建退出[ID,No.Enter]選單,再按[Enter],儀器接受所輸入工作任務。
8.3.4按[Start]鍵開始進行檢測。檢測完畢,結果自動輸入到功能欄[QC]欄質控圖中。
8.3.5按相同的操作步驟進行質控品Level2、Level3的質控分析。
8.3.6質控結果合格再進行病人標本的檢測。質控規則詳見室內質控作業指導書。

9.生物參考區間

PT:11.0~14.0秒INR值:0.8~1.2

10.危急值

PT≥18秒

11.病人結果的可報告範圍

PT:7~100秒

12.臨床意義

12.1PT延長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獲得性見於DIC、原發性纖溶症、維生素K缺乏、肝病、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口服抗凝劑、肝素)。
12.2PT縮短:見於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藥、高凝狀態(DIC早期、急性心肌硬塞等)、血栓性疾病(腦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靜脈炎)、多發性骨髓瘤、洋地黃中毒、乙醚麻醉後。
12.3監測口服抗凝藥(如華發令、雙香豆素等)的重要指標。

13.注意事項

13.1標本採集處理不當,如血與抗凝劑未充分混勻,出現凝塊,混勻時過分用力,使標本溶血,造成結果變異。
13.2纖溶藥物的影響,如雙香豆素、鏈激酶、尿酶等。
13.3FDP增加使凝固時間延長。
13.4某些藥物,如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天門冬醯胺酶、鈉絡酮等影響測試結果。

血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

1.目的

1.1手術前的檢測。
1.2DIC的協診。
1.3抗凝藥物治療檢測。

2.檢測項目分析原理

以各種激活劑(如白陶土)激活待測血漿中凝血因子Ⅻ,Ⅺ,再以磷脂作為凝血的活性表面,激活內源凝血途徑,使凝血酶原轉變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導致血漿的凝固,觀察從加入試劑到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即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3.標本採集

3.1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
3.21.8ml靜脈血+0.2ml109mmol/L枸櫞酸鈉,顛倒5~8次充分混勻。

4.標本存放:見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5.標本拒收標準:見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6.儀器及試劑

儀器:SysmexCA-7000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
試劑:ActinReagente:為液體試劑無需復溶,開瓶後直接放到相應的試劑位上使用。2~8℃(擰緊瓶蓋,密封小瓶)可保存5天。
0.025mCalciumChloride(CaCl2)2~8℃可保存5天。

7.操作步驟

見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8.室內質量控制

見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9.生物參考區間

APTT:20.0~40.0秒(患者結果超過正常對照10秒以上為異常)

10.危急值

APPT≥50秒

11.病人結果的可報告範圍

APTT:15.0~156.0秒

12.臨床意義

12.1APTT常用於內源性凝血系統(Ⅷ、Ⅸ、Ⅺ、Ⅻ因子)的篩選及肝素抗凝治療的監測。
12.2APTT延長:見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甲、乙,接觸因子Ⅻ、Ⅺ缺乏、VWF等);多種凝血因子缺乏(如嚴重肝病、維生素K缺乏、DIC、纖溶亢進等);血液中有抗凝物質存在。
12.3APTT縮短:見於DIC高凝期和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等高凝狀態。
12.4是監測肝素治療的首選指標。

13.注意事項

13.1標本採集處理不當,如血與抗凝劑未充分混勻,出現凝塊,混勻時過分用力,使標本溶血,造成結果變異。
13.2纖溶藥物的影響,如雙香豆素、鏈激酶、尿酶等。
13.3FDP增加使凝固時間延長。

凝血酶時間測定

1.目的

1.1彌散性血管內溶血的協助診斷。
1.2血液中纖溶異常的檢測。
1.3抗凝藥物治療檢測。

2.檢測項目分析原理

凝血酶加入抗凝血漿後,血漿的纖維蛋白原被凝血酶轉變成纖維蛋白,從而導致血漿凝固,從加入凝血酶到血漿凝固所需時間為凝血酶時間。

3.標本採集

3.1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
3.21.8ml靜脈血+0.2ml109mmol/L枸櫞酸鈉,顛倒5~8次充分混勻。

4.標本存放:見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5.標本拒收標準:見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6.儀器及試劑

儀器:SysmexCA-7000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
試劑:TestThrombin:用5ml1×50緩衝液復溶,15~20分鐘。2~8℃(蓋緊瓶蓋,密閉小瓶)可保存5天。

7.操作步驟

見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8.室內質量控制

同上APTT的質量控制方法。

9.生物參考區間

TT:14.0~21.0秒

10.危急值

TT≥35秒

11.病人結果的可報告範圍

TT:8.0~180.0秒

12.臨床意義

12.1TT延長:患者血循環中AT-Ⅲ活性明顯增高,肝素增多或類肝素抗凝物質存在,如SLE、肝病腎病等,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症,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FDP增多(如DIC),異常球蛋白增多(如MM)等。
12.2TT縮短:常見於血樣本有微小凝塊或鈣離子存在時。

13.注意事項

13.1標本採集處理不當,如血與抗凝劑未充分混勻,出現凝塊,混勻時過分用力,使標本溶血,造成結果變異。
13.2纖溶藥物的影響,如雙香豆素、鏈激酶、尿酶等。
13.3FDP增加使凝固時間延長。
13.4某些藥物,如口服避孕藥、雌激素、天門冬醯胺酶、鈉絡酮等影響測試結果。

蛋白測定

目的

1.1手術前凝血功能的監查。
1.2溶栓、抗凝治療的監測。
1.3血栓前狀態的監測
1.4血栓性疾病的檢測。

分析原理

血漿通過緩衝液稀釋後,加熱至56℃時,纖維蛋白原凝集而呈現濁度,用比濁法測定其含量。

標本採集

3.1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
3.21.8ml靜脈血+0.2ml109mmol/L枸櫞酸鈉,顛倒5~8次充分混勻。

標本存放

1小時內(3000r/min×10min)分離血漿,室溫放置不超過2小時,2~8℃保存不超過4小時。分離後血漿-20℃以下密封可保存24小時。

標本拒收標準

見凝血酶原時間檢測

儀器及試劑

儀器:SysmexCA-7000全自動血液凝固分析儀
試劑:ThrombinReagent:用5ml蒸餾水復溶,15~20分鐘。2~8℃(蓋緊瓶蓋,密閉小瓶)可保存3天。

參考文獻

[1] 李永勝,沈迎念,解翠紅,等.老年患者口服華法令抗凝致出血的原因分析[J].老年醫學與保健,2006,1(12):2930.
[2] 賈鵬輝,宋建鋒.凝血酶原時間和肝硬化術後併發症發生率的關係[J].臨床醫學,2006,10(26):1516.
[3] 梁一波,鍾毓瓊.肝臟疾病患者血漿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和纖維蛋白原水平及臨床意義探討[J].實用醫技雜誌,2005,12(2):280281.
[4] 李基明,林健,黃革玲,等.臨床孕婦凝血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用臨床醫學,2006,1(7):8889.
[5] 陳潔,袁漢堯,黃漢周.腦血栓性疾病凝血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J].數理醫藥學雜誌,2001,5(14):403404.
[6] 林靜華,鄭宇瓊,李粉蓮,等.腎病綜合徵患者凝血及纖溶指標變化的意義[J].江西醫學檢驗,2004,2(22):13013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