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花軸霜霉

冷水花軸霜霉

冷水花軸霜霉,病斑生葉上,常連線成斑片狀,霜霉目植物的一組。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冷水花軸霜霉冷水花軸霜霉
冷水花軸霜霉
PlasmoparapileaeIto&TokunagaTrans.SapporoNat.Hist.Soc.14:20.1935.
病斑生葉上,常連線成斑片狀,直徑約8-13mm,初淡黃綠色,後期黃褐色,菌叢葉背生,中等密度,白色,孢囊梗常1-4枝從氣孔出,高305-840(平均540)μm,主軸長125-560(平均320)μm,上部單軸分枝4-8次,末枝粗短,圓錐形,長2.5-10(平均7.4)μm,頂端鈍平,常2枝有時3枝呈直角分枝。孢子囊寬卵形,橢圓形或有時近球形,無色,長14-23.2(平均19.0)μm,寬11.6-20(平均15.3)μm,長:寬=1.24。卵孢子未見。

中國分布

粗齒冷水花PileafasciataFranch:四川汶川(MLSAU1347),灌縣(MLSAU1349)。
透莖冷水花PileamongolicaWedd.:四川峨眉山(MLSAU1348),洪雅(MLSAU1350)。
三角形冷水花PileaswingleiMerr.velaff.:四川蘆山(MLSAU1351),雅安(MLSAU206O)。
李有志(1987),此菌還產於陝西省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

討論

1931年蘇聯Jaczewski&Jaczewski將Gaumann(1923)曾提到在日本的一種冷水花植物PileapumilaGray上發現的一種Peronoplasmopara(=Pseudoperonospora),移放到Plasmopara,成為轉屬新組合Plasmoparapileae(Gaumann)Jaczewski(IndexofFungi4:286,1975)。1935年日本Ito&Tokunaga又以日本PileaviridissimaMakino上寄生的Plasmopara為模式,發表了新種Plasmopara(Rhysotheca)pileaeIto&Tokuna-ga。在他們報導這個新種時,只是與他們描述的寄生於另一種蕁麻科植物上的PlasmoparamiyakeanaIto&Tokunaga作了形態比較,沒有提到早先Gaumann和Jaczewski曾提出過的有關內容。IndexofFungi4卷收錄日本的這條名稱時,就明確指出這個名稱與Plasmoparapileae(Gaumann)Jaczewski是同名的。1936年Ito又一次對這個種作了描述。1978年,照井在日本的PileahamaoiMakino上,又一次記錄了PlasmoparapileaeIto&Tokunaga。這就形成了在同屬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的菌,由不同的菌物學家定出了完全相同的名稱。但誰是合法的命名人呢?
我們沒有得到前述的標本進行比較,也沒有看到Jaczewski對這個種作出新組合時的原始資料。根據他轉屬組合是依據Gaumann(1923)的著述,我們查閱Gaumann1923年霜黴菌的專著時,僅看到他在第303頁提到,在日本的PileapumilaGray上發現一種Peronoplasmopara,並提出他將在以後描述。但此後再未見到他對這種菌的任何描述或報導。因此1931年Jackewski以Gaumann僅有的一個無描述的種名為依據,作出的新組合的根據是不足的,也是無效的。冷水花軸霜霉的正確命名人應是Ito&Tokunaga。Water-house&Brothers1981年也以相同的理由沒有接受Jaczewski的新組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