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莊地道戰

冉莊地道戰

冉莊地道戰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中部清苑縣冉莊民兵挖築地道對日偽軍進行的作戰。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冉莊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開始挖地洞,逐步由單口洞發展為雙口洞、多口洞和戰鬥地道。冉莊地道站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清苑縣境內,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主戰場上一處極為重要的戰爭遺址。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於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門票免費。開放時間:9;00---16;30.周一閉館。

簡介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鬥爭。冬初,清苑縣冉莊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

冉莊地道戰冉莊地道戰遺址
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鬥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莊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幹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莊姜莊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鬥爭。

冉莊民兵依託地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在多次戰鬥中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43年1月7日,30名日偽軍進村搶掠,冉莊民兵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其4人。1945年4月1日,日偽軍500餘人向冉莊發動進攻,冉莊民兵20餘人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日偽軍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駐保定日軍率偽軍第14團千餘人向冉莊進犯,冉莊民兵30餘人先在村邊進行阻擊,爾後迅速轉入地道,通過瞭望孔觀察到一群偽軍衝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

冉莊地道戰冉莊地道戰

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23日,日偽軍又調集2000餘人的兵力,再次進犯冉莊,先用迫擊炮向村內猛烈轟擊,隨後,步兵迅速向村內衝擊,當其進至村口時,踏響了民兵用水壺、鐵桶等就便器材製造的地雷,日軍數名被炸死。日偽軍進村後,見四處空無一人,便東沖西撞,盲目射擊。一群偽軍剛進至東街,其中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裡的民兵擊斃,1名偽軍去拖曳屍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布雷區時,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著,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餘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鐘後,20餘名偽軍前來收屍,民兵再次拉響地雷,又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莊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從1942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莊民兵共進行地道戰11次,斃傷日偽軍96人,並繳獲許多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冉莊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個創造,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一種有效的作戰形式。

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30萬平方米,現仍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環境風貌,完整保留著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鍋台、石頭堡、面櫃等各種作戰工事,並對冉莊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裝委員會等進行了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地下完整保留著當年作戰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籠、陷阱、地下兵工廠等地下作戰設施。

冉莊地道戰冉莊地道戰遺址
冉莊地道戰遺址,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8月,被列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1月,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教育示範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3年9月,被河北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冉莊地道戰遺址成首家民族宗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電影《地道戰》中"高家莊"的原型--河北省清苑縣冉莊地道戰遺址,經有關部門批准,成為中國首家民族宗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冉莊是全國百家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傳統。抗戰期間,勤勞智慧的冀中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從1938年開始挖地道,構建了近16公里長、巧奪天工的"地下長城",先後殲敵2100餘人。解放後,地道戰遺址相繼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防教育中心、德育教育基地等。
冉莊地道戰遺址每年都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特別是近年來,遊客數量迅速增加,每年達數萬人次。為進一步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經有關部門批准,冉莊地道戰遺址成為中國首家民族宗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後將有計畫地組織民族宗教界人士到此開展參觀教育活動,激發他們的愛國愛教熱情,進一步推動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進行滅絕人寰的“大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僅在6萬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1783處,修公路2萬多千米,挖封鎖溝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細碎分割成2670塊,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戰爭苦難。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冀中人民展開了地道鬥爭。並繼而成為在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堅持敵後抗戰,擴大抗日根據地,扭轉戰局的一種獨特戰鬥方式。冉莊人民以其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巧妙地設計了各種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戰方法,在普通的村莊,創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被譽為地道戰模範村。聶榮臻元帥曾

冉莊地道戰冉莊地道戰遺址
為此親筆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

冉莊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舊時的街道,舊時的房屋,舊時的牆院豬舍,偽裝的地道口和34處作戰工事,縱橫交錯的地道網,是冀中平原1.25萬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的縮影。遺址整個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26萬平方米。

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確定為“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1月26日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澤民總書記為基地題寫了牌匾。1996年,省、市、縣累計投資258萬元,對冉莊地道戰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復和建設,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礎上,又修復舊地道400餘米,並同時修復、復原了地下兵工廠、地下儲糧室、抗日村公所(呂正操司令員收編聯莊會舊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員會(九地委城工部)、冉莊抗日武裝委員會等舊址;進一步徵集文物並更新了陳列展覽;新建停車場1000多平方米;出版了《地下長城》《冉莊地道戰遺址》(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叢書)、《地下烽煙》(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叢書)等書籍及簡介,達到省規定的基地建設“五有”標準,每年接待觀眾10餘萬人次。1997年,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走進冉莊地道,人們就如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戰火紛飛的年代。1942年,日寇採用“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對無險可守的冀中平原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並有計畫地建據點、修公路、挖封鎖溝,進行細碎分割,妄圖撲滅抗日烽火。僅冉莊周圍9公里內,就有炮樓15座,公路4條,形成“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處處起狼煙”的悲慘景象。在無堅可守、無險可據的大平原上,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擊敵人,冉莊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最初,為了躲避敵人的殘害,人們自發地挖了單口洞,又叫“蛤蟆蹲”。這一發明,成了敵占區,尤其是近敵區的幹部民兵堅持鬥爭的重要依託,也是地道的開始和雛形。但因漢奸特務告密,有的洞被敵人發現,受到極大的損壞。冉莊人民總結經驗教訓,把單口洞改成了雙口洞,萬一敵人發現一個洞口,洞中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洞口轉移出去。

無論單口洞還是雙口洞,畢竟只能隱蔽和防禦,不能打擊敵人,有時難免流血犧牲。為了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民兵和民眾把原先的雙口洞繼續加寬加長,左鄰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一家連一家,一戶連一戶,雙口洞變成了多口洞。

冉莊地道戰地道戰遺址
領導抗日鬥爭的冀中區黨委,很快發現並總結了人民民眾的發明創造,於1942年1月發出檔案,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鬥爭。緊接著,又發出一系列的檔案,對挖掘地道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均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開,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地道戰從此誕生。

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幹線4條,長2.25千米。南北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還有西通東孫莊,東北通姜莊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16千米,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設計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台、井口、面櫃、織布機底下等處,偽裝得與原建築一模一樣,使敵人很難發現。地道一般距地面2米,洞內高約1米~1.5米,寬約0.8米~1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民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休息室。為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修建了地堡,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檯、牆角、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冉莊地道戰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冉莊地道戰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戰爭事跡

在異常殘酷的環境中,多少民族英雄前仆後繼,譜寫了一曲曲英勇無畏的抗戰壯歌。

烈士張森林

冉莊地道戰冉莊地道戰遺址
抗日烈士張森林,是冉莊地道戰創始人之一。1909年,張森林出生於冉莊一戶富裕農家,後就讀於陽城完小。1938年春,他目睹日寇侵入華北國土,殺害中國骨肉同胞,蹂躪大好河山的累累罪行,義憤填膺,胸中燃起對日本侵略軍的仇恨火焰。1938年,黨領導的八路軍,深入華北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建立民主政權。當時,張森林同志任清苑縣冉莊抗日政權秘書。1938年冬,區委吸收張森林同志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冉莊第一名共產黨員,並繼而成立了冉莊黨支部,張森林任第一任村黨支部書記。自1938年開始,敵人不斷來冉莊騷擾。為保護自己,掩藏物資,堅持對敵鬥爭,張森林首先在自己家中挖了隱蔽洞。1940年秋,張森林調任區委書記兼清苑縣大隊政委。他指示冉莊村幹部帶領游擊組骨幹及民眾,先後挖了供區、縣委幹部和民眾用以隱身、藏物、藏糧的秘密洞穴,為後來的32華里地道網,奠定了初步基礎。

當時,張森林及幹部們,白天藏在洞內看指示,寫報告,分析情況,計畫工作;夜晚出來進行抗日活動。張森林在李永家地洞裡曾連續住了兩個月不見陽光,面容憔悴,體弱難支。這期間,由李永送飯和通訊聯絡。張森林組織領導人民武裝,展開了頑強的抗日鬥爭。在張森林領導下,冉莊人民堅壁清野,站崗放哨,擁軍優屬,慰問傷員,支援前線,瓦解敵偽,破壞敵人交通,阻撓敵人進犯。1939年,扒京漢鐵路兩次,毀張保公路十數次,掐斷張保公路和王胡莊至西孫莊公路兩側電線8次,為方便軍隊行動,挖連村交通溝和護村溝總長22.5千米。張森林為保衛家鄉、為祖國的抗日救亡運動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

1943年農曆三月初五夜間,張森林與縣委宣傳部朱信等同志在耿莊南場一老鄉家組織秘密抗日會議,會後朱信連夜轉移李莊。由於漢奸報密,翌日晨,耿莊義和莊、段莊3個炮樓的敵人將張森林和區委宣傳委員黃岳等同志及保定兩名愛國青年學生的住所包圍。張森林機智果斷地指揮保定兩名愛國青年學生安全脫險,他與黃岳則留下阻擊敵人。經過長時間槍戰,子彈幾乎用盡,黃岳身負重傷,經請示區委書記張森林後,自飲槍彈犧牲。當張森林突圍至李莊時腳部受傷,他將槍枝拆毀扔掉,帶傷奔走,血染荒郊。被捕後,敵人逼他上汽車,他高喊:“誓死不坐敵人的汽車!”

敵人把他押到耿莊炮樓,後連夜轉押至段莊炮樓。日偽軍對他軟硬兼施,逼他投降。酷刑之下,限期讓他寫下降書,張森林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充分體現出中華兒女不可辱的民族氣節。冉莊村民聞張森林被捕,心急如焚,幹部、鄉親們千方百計搭救張森林,有人為張森林暗遞信息,囑他對敵假示投降,回村再乾!張森林深深懂得對敵表示投降意味著什麼!他說:“誓死不說半句投降話!寧死不當亡國奴!”

張森林在段莊敵炮樓中隊部,受盡了酷刑摧殘,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為祖國的解放事業,灑盡了一腔熱血。1943年農曆三月初八,張森林拋下年邁老母,捨棄為他顛沛流離的妻子和一雙可憐幼女,慨然就義。時年34歲。冉莊村民高志、高老白等人連夜把森林屍體自段莊村外偷運回冉莊村,在清洗周身血跡時,從他的內衣袋中發現他用敵人讓他寫“降書”的紙寫下的“就義辭”:“鱗傷遍體做徒囚,山河未復志未酬;敵酋逼書歸降字,誓將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喚起民眾報國讎!”這詩詞慷慨悲歌,催人淚下。詩稿被國家文物專家組定為全國一級革命文物。

冉莊地道戰冉莊地道戰遺址
冉莊人民把對森林的無限懷念和對敵人的刻骨深仇,化作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一個張森林倒下去,無數“森林”跟上來。冉莊人民不負森林遺願,繼續著先烈未竟的事業。

堆土借彈
冉莊村內至今還流傳著“堆土借彈”的故事。那是1945年,迷宮一樣的地道早已大顯神威,打起敵人來要多解氣有多解氣。可因為環境艱苦,子彈奇缺,不能想打多少就打多少。冉莊民兵爆破組能自己配製火藥,製造土地雷、土炸彈,還會做翻火子彈。地道戰用的武器彈藥,多半都由他們土法炮製。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制彈用的材料怎么辦?縣武委會副主任喬軍說:“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人們造。”一句話提醒了爆破組長梁連恆。6月中旬的一天,他帶領民兵在村北小街道口,堆起大堆新土,在村邊幾處險要的地方,也堆起土堆來,引誘敵人來打槍。那天,來了一連的敵人到冉莊騷擾,敵人誤以為新土堆是新建的地堡,一個連的槍彈,齊向土堆射來,熱熱鬧鬧地打了一個小時。敵人走後,梁連恆和他的爆破組趕到土堆前,破土取出彈頭,又到敵人射擊的陣地上,揀回彈殼。爆破組就地取材,先後製成翻火子彈6000多發。

最使冉莊人民引為驕傲的,還是1945年6月20日的那次大戰。那天,駐保定的偽綏靖軍集團司令齊靖宇和清苑縣偽縣長叢殿墀,帶領兩個團1000多兵力進攻冉莊。民兵分別把守在工事裡,準備更有效地消滅敵人。敵軍走到離村一二千米的地方,盲目地向村里轟炸掃射,後見沒有動靜,就開始向村莊逼近。忽然,“轟”、“轟”幾聲,村北李登山家墳地、姜莊邊梁家墳、村東王老黑房西等處民兵所埋地雷接連炸響。敵人被炸死、炸傷多人後,仗著火力優勢,拆牆過院,撲進村莊。隱蔽在東口雙廟工事內的李明貴、李春久和劉景書等人,找準機會,接連射擊敵軍,敵人東竄西跑,摸不著頭腦,氣得哇哇直叫。民兵高振峰李恆木張丙奎等人在十字街指揮部里指揮整個戰鬥,20多名日偽軍押著民夫背著杴鎬過來,想破壞地道,高振峰瞄準一個目標打中頭部,張丙奎拉響地雷,把偽軍嚇得紛紛逃命。

冉莊地道戰碾子工事
張德林拿著湖北造小馬槍,帶著5個爆炸組員守在北口學校暗室里。聽到近處房上有人說:“集合了,在東北邊場口。”過了一會兒,只見敵人從東邊向北移動。張德林用手捅捅組員們小聲說:“過來了,準備好。”幾個地雷接連在敵群中開了花。張德林又向敵群中打了一陣排子槍。敵人像沒頭蒼蠅般亂撞起來,前頭的往北跑分散著上了房,後邊的往南跑、東跑也上了房。敵人在房上支起機槍,乾瞪著眼著急,沒目標地胡亂掃射。張德林向大家說:“等著,沉住氣,等著拉雷。”不大一會兒,20多個偽軍上來拉死屍,民兵們又拉響兩個地雷,四五個敵人倒下,其餘都撤下去。過了半個多小時,敵人才敢出來收屍,隨著大隊撤走。這一戰鬥,民兵30餘人抗擊敵偽兩個團兵力,從早晨打到下午5點多,持續13個小時,殺傷大批敵人,其中有副團長1名,副官1名,連長1名,排長1名,而民兵只有1人臂部受輕傷。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英勇的冉莊人民利用地道對敵作戰72次,配合部隊作戰85次,打死打傷敵人2100多名。冉莊人民利用地道優勢,創出了輝煌戰績,為抗擊侵略者,為祖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冉莊地道戰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冉莊地道戰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見證!是人民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英勇鬥爭精神的歷史見證!

紀念館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建於1959年,當時隸屬於冉莊村,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實際任務的需要,紀念館幾度變更,2004年3月成立了由清苑縣縣委書記任主任的清苑縣地道戰遺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暨清苑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冉莊地道戰紀念館館長擔任,為縣委直屬正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於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門票免費。工作時間:9:00--16:30.周一閉館。

1959年8月,冉莊地道戰紀念館落成,聶榮臻元帥題寫了館名,楊成武將軍為展廳題寫了“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牌匾。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展廳占地面積980平方米,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過的鎬、鐵杴、轆轤和照明燈;民兵集合、作戰使用過的銅鑼、軍號、牛角號;士兵工廠製作的土槍、土炮、翻火子彈及使用過的工具;烈士遺物、遺詩、資料、照片、獎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

冉莊地道戰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紀念館供遊客參觀的主要內容有: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地道遺址及地下作戰設施和地上遺址保護區。冀中冉莊地道戰展廳於1991年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楊成武將軍為展廳題寫門匾,展廳內珍藏著大批革命文物,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化展示手段再現了當年情景。

冉莊地道戰紀念館由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館名,楊成武、呂正操、張愛萍、魏巍等老一輩革命家、著名作家等親臨遺址參觀並題字留念。紀念館自建館以來,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遊客來這裡參觀旅遊,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近幾年,每年接待遊客約50萬人次,為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河北省清苑縣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免費開放以來,通過提高服務水平、增強服務功能、深化教育效果、提供服務保障,受到遊客的普遍讚揚。

清苑縣境內的冉莊地道戰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鬥爭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抗日戰爭時期,冉莊人民創造了神出鬼沒的地道戰,被譽為“二戰奇蹟,冀中典範”。當年,冉莊挖地道16公里,保護區面積20萬平方米,仍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的村落風貌。電影名篇《地道戰》就在此拍攝。

1961年,冉莊地道戰遺址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列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1994年被列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07年被評為全國“十大完美旅遊線路”之一。多年來,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受到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聶榮臻、楊成武、呂正操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後為紀念館題匾、題詞,特別是中共中央常委李長春同志做出三次批示並親臨視察後,每年參觀人數達五六十萬人次。

冉莊地道戰牆根壁地道口
為確保免費開放後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冉莊地道戰紀念館全體人員做好了各項服務工作。

——提高服務水平。地展館做到各種標誌標識到位,定點發票或現場領票處標誌醒目,並隨票發放“遊客參觀導遊圖”和“遊客須知”及遊客參觀區域,使遊客在參觀前了解展廳布局,安全通道和服務設施等情況,提高參觀效率,在停車場、展廳、舊址,尤其是地道內增設標誌標識,如指示牌、警示牌等;做好講解員、保全員、保潔員等專業人員的招收和培訓,將講解員隊伍增至30名,人員定崗定責;制定詳細、切實可行的文物安全、人員安全、設施安全防範等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成立突發事件處理小組;增設休息椅、飲水機垃圾箱、講解用的擴音器等服務設施;每天對遊客參觀區域內的電力線路、滅火器、應急指示燈及各種指示牌、警示牌進行檢測;測算每日遊客流量,及時做好遊客的測量和疏導工作,防止人流尖峰時段因遊客過於集中造成人員擁堵、受傷和參觀效果下降;加強展廳、地道內及街面各小景點等重要部位的監控;設定了遊客留言簿,針對遊客反饋的意見與建議,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

——提供服務保障。為確保免費開放長期見效。為保障免費開放工作順利實施,清苑縣成立了由主管縣領導任組長,文體局、冉莊鎮、地管辦、公安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任成員的免費開放領導小組。同時,在機制上做到三個保障。健全領導機制,明確館內一名副職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制定培訓機制,館裡通過外出取經等多種形式,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建立考核機制,將免費開放工作的各成員在免費開放工作方面的情況納入年終考核內容,調動其積極性;制定監督機制,定期邀請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老幹部等10名監督員定期提建設,以改進工作。

冉莊地道戰水井地道口
——增強服務功能。冉莊地道戰紀念館突出紅色內涵,依託“物”媒介,教育感染遊客。打造精品工程,投資六千萬實施文物保護整體維修、基礎設施建設和新館遷建三大工程,通過對地道、作戰工事、文物房屋等進行修復、改造,改善參觀環境,現已對三十多戶文物房屋進行了搶修、改造;新增高房、廟宇等9處作戰工事;延長了地道600米,修整後的護村壕和古樸的十字街道成為參觀景致,使參觀時間延長了半個小時。文物徵集組組織蒐集冉莊文物和史料,新徵集文物500多件,充實了展示內容。力求細節滲透,紀念館將不列入參觀項目的一些實物如配置標準的“八路軍”服裝納入教育內涵。做好旅遊開發,紀念館與冀中日軍罪行展覽館等民營景點協調聯動,不斷豐富景點景觀,建設了“高家莊抗戰食堂”和高家莊民俗大院等旅遊項目,開發了具有地方特色與時代背景的水晶大槐樹紀念品,充實了愛國主義教育內容。依託“文”的媒體,出版歷史資料《地下長城》《地道戰專刊》等10冊書籍,將冉莊地道戰的基本情況製成了電視專題片、光碟等,建設了影視廳,為遊客播放愛國主義教育影片。

——深化教育效果。紀念館依託“人”的媒介,教育感染遊客,專職導遊員,地展館配備了20名專職導遊員,編寫了幾種適合不同人群的解說詞,聘請“五老”(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老民兵、老模範)隊伍擔任義務講解員、館外輔導員,讓親歷者、見證人增強教育的效果,還利用電影《地道戰》主要演員、央視主持人、著名歌唱家等群體對遊人尤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深化教育效果。此外地展館還創設條件,提高教育實效,到老槐樹下,讓遊人體驗一下高老忠敲鐘,感受《地道戰》影片中的情景,背上糧食地道,回味一下和敵人周鏇、保護自己的機智靈活等,利用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歷史人物的誕辰和逝世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國恥紀念日,與團委、婦聯、教育等部門共同開展各種入黨、入團、入隊宣誓等主題教育活動,強化青少年的教育效果,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演講、徵文等活動,組織引導遊人尤其是青少年思考、研究冉莊紅色旅遊面臨的問題,使其在參與中接受教育。

相關影視

冉莊地道戰紅色電影《地道戰》
紅色電影《地道戰》
1965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地道戰》,主要介紹了抗戰時期,處於敵後根據地的冀中平原地區廣大人民民眾積極開展地道戰,各村民配合主力部隊,利用地道戰優勢,打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業績,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冉莊為電影《地道戰》的主拍攝地,如今遺址內當年對敵鬥爭的大部分工事、地下設施,包括冉莊十字街頭千年古槐大鐘、碾子、翻板馬槽鍋台水井地道口等保存完好,村莊仍保留著抗戰時期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使人如置身於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