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

1973年6月,共青團廣東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正式恢復了共青團廣東省委的機構。 1997年8月,共青團廣東省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 民國15年(1926年)10月,共青團廣東區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

歷史沿革

一、建國前團組織領導機構

(一)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
民國9年(1920年)8月,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的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人受陳獨秀的函約,回廣州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譚平山等 人從北平經上海回到廣州後,通過老鄉、同學、同事關係,很快結識了一批在五四運動中湧現出來的先進青年,如譚天度、楊匏安、陳俊生、馮菊坡、阮嘯仙、劉爾 崧、周其鑒、張善銘、梁復燃郭植生、王寒燼、劉覺非、陳卓生、梁鐵志、鄧瑞仁等。他們以這些青年為建團對象,很快就發展了10多名團員。不久,區聲白、 趙司依等無政府主義者領導的互助社與青年團合併,團員增加到幾十人。11月下旬,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高等師範學校召開成立大會。大會通過了廣州社會 主義青年團章程。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設書記部、教育部、勞動部,各設主任兩人,書記由全體團員選出,譚平山被選為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首任書記。廣州社會主 義青年團在廣州市永漢路19號設立聯絡處、幹事局、圖書館,組織團員研究和從事社會改造的實踐活動。民國10年(1921年)3月,互助社退出廣州社會主 義青年團。5月,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停止活動。
(二)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
民國10年(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廣東支部負責人譚平山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指示,在廣東重新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譚平山依靠黨支部把原來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的老團員聯絡起來,並於同年12月組織開展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活動。
民國11年(1922年)1月,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一次籌備大會,修訂了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2月,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 的機關報《青年周刊》創刊。3月初,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在肇慶、佛山、新會、東莞、梧州、蕉嶺建立地方分團。3月14日,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東園召 開成立大會。4月,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以通信方式選舉產生了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譚平山任書記,王寒燼任勞工運動委員會主任,陳公博任學生運動 委員會主任,王覺群任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謝英伯任婦女運動委員會主任,余韶任軍人運動委員會主任,何壽英任政治宣傳委員會主任,陳俊生任社會教育委員會 主任。執行委員會下設文書部、宣傳部、組織部、財政部、總務部、地方分團部。
民國11年(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規 定,自這次全國代表大會有了統一章程後,“從前各處青年團的章程一律取消”。5月16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向各地發出《第一號公告》,要求各地組織 按照大會檔案精神改組團組織,以一省為一區,成立團區委。隨後,團中央派張太雷留在廣州,幫助改組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5月28日,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在 陳公博主持下,在素波巷舉行會議,討論了廣東、廣州青年團的改組問題,並決定了改組和整頓的事項。同年6月16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了背叛孫中山的政變。 陳炯明鎮壓革命勢力,團組織被迫轉入秘密狀態。張太雷離開廣州回上海。譚平山、陳公博、譚桓棠等因犯支持陳炯明的錯誤,受到了團中央處分,譚平山離開廣 州。團中央任命阮嘯仙為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書記。10月,阮嘯仙入閩,由楊匏安代理書記。民國12年(1923年)春,陳炯明在孫中山策動的滇、桂軍聯合 進攻下敗走東江,孫中山回廣州組織大元帥府,廣州形勢開始好轉。阮嘯仙、劉爾崧等團幹部也相繼回到廣州。阮嘯仙受團中央委託,著手整頓廣州的團組織,重新 登記團員,成立團小組。次年5月13日,阮嘯仙召集各團小組會議,成立青年團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選舉阮嘯仙、施卜、劉爾崧、楊章甫、郭瘦真5人為委員; 選舉周其鑒、楊匏安、羅綺園3人為候補委員,並推選阮嘯仙為書記。隨後,經團中央同意,“以廣州地委代理區執委會職務”,由阮嘯仙“代行粵區書記”職務, 領導廣東全省的團工作。
(三)青年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在廣州地區的團組織恢復和健全之後,阮嘯仙以團廣東區代理書記的身份親自到香港幫助開展建團工作,僅三個月時間,香港的團員就從原 來的8人增加到26人。經請示團中央批准,香港臨時團地委於民國12年(1923年)10月5日成立。同時,經團中央批准,海豐縣也成立了團地委。同年9 月29日,阮嘯仙分别致函陳獨秀和團中央:“現在在廣東已成立海豐、香港、廣州3個地方團,梧州、佛山、東莞三處也將次成立,依據章程第九條規定,及事實 之可能,認即有組織區執行委員會之必要,應請中菊兄(即中央局)派員來區召集區代表會。”應廣東團組織的要求,團中央派卜世畸為駐粵特派員,指導廣東區第 一次代表大會的各項工作。同年10月14日至18日,青年團廣東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與會代表投票選舉了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選舉阮嘯仙、劉爾 崧、羅綺園、施卜、郭瘦真為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選舉張元愷、黃俠生、藍裕業為候補委員。民國13年(1924年)6月9日,青年團廣東區第二屆執行委員會 召開成立大會,區執委會設書記和宣傳、組織、農工、學生四部,阮嘯仙當選為書記,郭瘦真負責宣傳工作,劉爾崧負責組織工作,彭湃負責農工工作,蔣世明負責 學生工作。
民國13年(1924年)10月7日,團中央在聽取了瞿秋白關於廣東情況的匯報後,決定撤銷團廣州地委,由團廣東區委兼團廣州地委 的工作,並委託團中央特派員陳延年幫助團廣東區委進行改組。11月5日至12日,青年團廣東區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經過認真討論,接受了團中央 關於暫時撤銷團廣州地委的訓令和陳延年關於新團區委人選問題的提議,選舉劉爾崧、楊石魂、沈厚望、黃居仁、周文雍、郭壽華賴玉潤為團廣東區委兼廣州地委 委員,選舉藍裕業、彭月經、黃學增、韋啟瑞、鄒師貞為候補委員。11月13日,團廣東區委召開第一次會議,任命劉爾崧為書記,黃居仁負責組織工作,楊石魂 負責宣傳工作,沈厚望負責農工工作,郭壽華負責學生工作。
(四)共青團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
民國14年(1925年)1月26日至3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會議決定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 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月30日至2月2日,團中央三屆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鑒於廣東黨、團工作分開後,大批團的幹部轉入黨的機關工作,決議廣東暫時撤銷 現行團區委,成立團廣州地委,任命劉爾崧為團中央駐粵特派員、團廣州地委書記,兼理全省團務。2月15日,團廣東區委召開臨時大會,決定撤銷團廣東區委, 成立團廣州地方委員會,並選舉劉爾崧、黃居仁、楊石魂、沈厚望、賴玉潤為執行委員,選舉郭瘦真、周文雍、郭壽華為候補委員組成團廣州地方執行委員會。2月 16日,團廣州地委召開第一次會議,任命劉爾崧為團廣州地委書記,黃居仁任組織部主任,楊石魂任宣傳部主任,沈厚望任農工部主任,賴玉潤任學生部主任。5 月11日,劉爾崧調任中共廣東區委工委書記,團地委書記由賴玉潤接任,不久又由郭瘦真接替。7月初,團廣州地委決定由黃居仁接替郭瘦真兼任書記。
(五)共青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
民國14年(1925年)9月20日,團廣州地委召開全體團員及各地在省團員大會,成立團廣東區委兼團廣州地委。團廣東區委兼廣州 地委設書記、組織部、宣傳部、經濟鬥爭委員會和學生部,由張善銘任書記,黃居仁任組織部主任,楊善集任宣傳部主任,李耀先任經委主任,沈寶同任學生部主 任,蔡暢、梁嘯海、陳志文為候補委員,協助各部工作。同年10月27日至29日,共青團廣東區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根據團中央的訓令將團廣東區 委和團廣州地委分開組建,選舉張善銘、賴玉潤、周文雍、楊善集、韋啟瑞為區執委會委員,郭瘦真、藍裕業為候補委員。由張善銘任書記兼宣傳部主任,賴玉潤任 組織部主任兼學委書記,周文雍為經委書記,楊善集任團廣州地委書記,韋啟瑞任農民特派員。11月22日,張善銘調走,中共廣東區委和團廣東區委召開聯席會 議,改組團廣東區委,由賴玉潤任書記兼組織部主任,郭瘦真任宣傳部主任,周文雍任經委書記,黃日葵任學委書記,楊善集為委員。
12月5日,賴玉潤暫調到潮梅地區工作,楊善集代理團廣東區委書記。民國15年(1926年)1月9日,團廣東區委和團廣州地委召 開聯席會議,增補黃任平為團廣東區委組織部主任,丘逸風為宣傳部主任。3月7日,團廣東區委召開特別會議進行改組,在少共國際代表的提議下,團廣東區委與 團廣州地委合併,選舉楊善集、黃居仁、劉一聲、沈寶同、李耀先為委員,選舉陳志文、區夢覺、郭壽華為候補委員,新區委設書記、組織部、宣傳部、學生運動委 員會、經濟鬥爭委員會、婦女運動委員會,由楊善集任書記,黃居仁任組織部主任,劉一聲任宣傳部主任,沈寶同任學委書記,李耀先任經委書記,區夢覺任婦委書 記。3月22日,楊善集到梧州發展團組織,由黃居仁代理書記,童炳榮代理組織部主任。4月20日,馬英代理宣傳部主任。5月23日,團廣東區委召集廣州地 方各部委員,各支部書記、幹事、組長和其他負責同志以及各地在廣州的農運特派員召開特別會議,再次改組並擴大團廣東區委組織,選舉郭瘦真、黃居仁、楊善 集、馬英、沈寶同、李耀先、陳志文、郭壽華、童炳榮、區夢覺、溫英為委員,選舉邱逸風、王克歐、謝蔚然、詹展育、莫倫白、陳悼南、畢磊、林禮讓、何伯之、 潘考鑒為候補委員。新成立的團廣東區委設書記、組織部、宣傳部、學生運動委員會、經濟鬥爭委員會、兒童運動委員會、非基督教委員會、平民教育委員會、婦女 運動委員會組成,由書記與組織部、宣傳部主任組成主席團處理日常團務。任命郭瘦真為書記,黃居仁任組織部主任、童炳榮任副主任,楊善集任宣傳部主任、馬英 任副主任,沈寶同任學委書記,溫英任經委書記,李耀先任童委書記,陳志文任非委書記,郭壽華任平委書記,區夢覺任婦委書記。同年10月,共青團廣東區第五 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選舉了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沈寶同任書記,黃居仁任組織部主任、楊善集任宣傳部主任。民國16年(1927年)二三月間,團廣 東區委召開代表大會,增選莫倫白、區夏民伍治之等為團廣東區委委員,推選團廣東區委書記沈寶同和莫滄白、區夏民、許玉馨、伍治之為代表赴武漢出席共青團 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沈寶同赴武漢後,團廣東區委書記由黃居仁代理。
(六)共青團廣東區臨時工作委員會
民國16年(1927年)4月15日,廣東國民黨當局發動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革命民眾,共青團廣東區委遭到嚴重破 壞,中共黨組織、青年團組織被迫轉入地下秘密活動。5月10日至16日,共青團全國第四次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會議決定派伍治之、沈寶同、莫倫白、歐夏民 負責廣東的團工作,組成共青團廣東區臨時工作委員會。6月,共青團中央任命莫倫白為團廣東區臨委書記。8月,共青團中央常委會決定派李求實到廣東,任團廣 東省委書記。10月,李求實受到團中央處分。12月,廣州起義爆發,團廣東省委書記是謝蔚然。民國17年(1928年)1月21日,團廣東省委在香港舉行 緊急會議,決定改選團廣東省委,由團中央特派員陸定一和馮廣、張蘇、袁佩根、龐子謙等7人組成團廣東省委常委會,由陸定一任團廣東省委書記,團廣東省委設 在香港。4月,團中央任命謝 為團廣東省委書記。同年7月12日至16日,共青團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蘇聯莫斯科召開,馮廣被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並被任 命為團廣東省委書記。 民國18年(1929年)9月,馮廣在廣州犧牲。民國19年(1930年)5月,由於受李立三左傾錯誤的影響,中共廣東省委和團廣東 省委合併組成行動委員會。9月,中共中央和團中央發出聯合通告,取消行動委員會,重新劃分中共黨組織、共青團組織。11月3日,中共廣東省委發出通知,取 消各級行動委員會,恢復黨、團原有的組織系統。民國20年(1931年)1月,在香港的中共廣東省委和團廣東省委遭到破壞。3月初,團中央派何凱豐任團廣 東省委書記,到香港設立團廣東省委機構。同年秋冬間,中共廣東省委和團廣東省委被香港當局破獲,何凱豐被捕。隨後,團中央先後派容敬良、陳乃石、陳文斐到 香港恢復團廣東省委。民國21年(1932年)秋,團廣東省委恢復,由容敬良任書記,劉來任組織部長、陳乃石任宣傳部長兼秘書。10月,根據團中央決定, 團廣東省委改組,由劉來任團廣東省委書記,王振任組織部長,容敬良任宣傳部長兼團香港市委書記,陳乃石任專職秘書。12月,由於叛徒出賣,中共廣東省委和 團廣東省委遭到嚴重破壞,劉來、容敬良、陳乃石、陳文斐被捕。民國22年(1933年)1月,中共廣東省委、共青團團省委組成臨時工作委員會,由王振負責 團廣東省委工作。不久,中共廣東省委、共青團廣東省委再次被破壞,王振被捕,由陳應同任團兩廣臨時工作委員會書記。民國23年(1934年)8月,黨、團 省委機關再次被破壞,團廣東省委機關停止了活動。民國25年(1936年)11月1日,根據形勢的需要,中共中央作出《關於青年工作的決議》,決定取消共 青團組織,把原來的共青團組織改造成廣大愛國青年參加的抗日救亡團體。12月,全國的團組織開始改造。在此以前,團廣東省委已不存在。
(七)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青婦組
民國35年(194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青年工作的決議》,決定重新恢復青年團組織。民國36年(1947年) 初,中共中央青年委員會成員朱語今由重慶到香港,在中共中央香港分局負責青年工作。同年3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城委成立青年工作領導小組,在廣東各地開展 組建青年團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有李超、朱語今、黃煥秋等人,由李超負責。同時,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根據中央青委的意見,決定先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作 為廣東組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試點,並批准由李超起草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章程》。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本身不設領導機構,其成員均屬原所在中共黨支 部領導。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的組建以香港達德學院為中心,在香港、九龍地區的青年中進行。民國37年(1948年)底,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決定成立青年婦 女工作組 (簡稱“青婦組”)。青婦組成員是黃煥秋、陳恩、余慧,以黃煥秋為組長。民國38年(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頒布《關於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 議》。同年初,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發出《關於在華南根據地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工作的指示》,在華南地區開展建團工作。同年5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名為中 共中央華南分局,中共中央香港分局青婦組也隨之改名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青婦組。

二、建國後團組織領導機構

(一)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華南工作委員會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機關進駐廣州。11月5日,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召開青年婦女工作會議,決定將 “青婦組”的工作分開,成立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青年委員會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華南工作委員會(簡稱“團華南工委”)。團華南工委駐地廣州,轄廣東、廣西兩省 及廣州市、海南行政區、桂北地區的團工作,下設秘書處、研究室、組織部、宣傳部。1950年,團華南工委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研究室、學生部、少年 兒童部,下屬青年出版社、華南團校。1951年,團華南工委增設青工部、青農部,研究室合併到辦公室,學生部與少年兒童部合併為學生少兒部,《華南青年》 報社從宣傳部中分出,成為華南團工委下屬機構。1953年,團華南工委增設統戰部、軍事體育部。1955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團華 南工委的機構也相應於1955年7月撤銷,原團華南工委屬於廣東的部分併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廣東省委。擔任青年團華南工作委員會書記、第一書記的有黃煥 秋、楊澤江、賴大超、田心。
(二)團廣東省委
1953年6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決定成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廣東省委員會(簡稱“團廣東省委”)。 團廣東省委下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青工部、青農部、學校和少先隊工作部、大學部、統戰部、軍事體育部。轄粵東、粵中、粵西、粵北、海南五個行政區和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團委。1955年8月,團廣東省委接辦由廣西遷來廣州的《新兒童》雜誌。9月,《華南青年》改名為《廣東青年報》。1956年3月, 團廣東省委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青工部、青農部、學校部、統戰部(對外稱廣東省民主青年聯合會)。1953年5月至1966年擔任團省委第一書記 (代理書記)有:賴大超、孟憲德、黃大仿
1957年5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廣東省委員會也隨之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委員會(簡稱“共青團廣東省委”)。1958年,共青團廣東省委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學校部。 1959年11月,恢復青工部。1960年1月,恢復軍事體育部。1961年11月,共青團廣東省委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青工部、學校部、少先隊工 作部、統戰部(對外稱廣東省青年聯合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共青團廣東省委受到衝擊,全省團領導機構處於癱瘓狀態。1968年2月,廣東省革命委員會成 立。省革委會下設政工組民眾工作辦公室(簡稱“群工辦”),負責工青婦等民眾組織工作。1968年9月,廣東省開始進行建團試點工作,恢復共青團組織。
1973年6月,共青團廣東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正式恢復了共青團廣東省委的機構。共青團廣東省委下設辦公室、組織組、宣傳組、 學校工作組。1974年1月,《廣東青年》出版。11月,中共廣東省委青少年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下設辦公室。1976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撤銷廣東省 革委會群工辦,原群工辦業務歸口到工會、團委、婦聯等有關部門。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12月,共青團廣東省委機構調整,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學校部、少年兒童 部、青工部。1979年8月5日,廣東省青年聯合會旅遊部成立。1980年,增設青農部。1980年1月,《廣東青年》更名為《黃金時代》。5月,廣東青 運史研究委員會成立,下設辦公室。
1982年,共青團廣東省委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青工部、青農部、學校部、少年部、青運史辦公室。下屬單位有:團校、旅遊 部、《黃金時代》雜誌社、《少先隊員》雜誌社。9月,增設統戰部。1982年經省委同意成立廣東省青少年研究所(1999年後,經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粵 機編辦[1999]121號批文,廣東省青少年研究所更名為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1983年5月,共青團廣東省委將青工部、青農部併入宣傳部,少年部 併入學校部,旅遊部改為國際聯絡部。1984年9月,少先隊廣東省工作委員會成立,下設辦公室。1985年12月,恢復青工部、青農部,國際聯絡部改為聯 絡部。1986年,廣東青運史辦公室改為廣東青運史研究室。1992年5月,成立廣東省實施希望工程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1993年1月,廣東省希 望工程服務中心成立。同年,廣東青運史研究委員會被撤消。1994年,廣東省青少年事業發展基金會成立。1996年,共青團廣東省委機構改革,下設辦公 室、組織部、宣傳部、城鄉部、學校部、少年部、聯絡部;下屬單位有: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廣東省青少年研究所、廣東省希望工程服務中心、廣東省青年旅行社、 《黃金時代》雜誌社、《少先隊員》雜誌社。
1997年8月,共青團廣東省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共青團廣東省委下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學校部、少年部、少工委辦公室、聯 絡部、城鄉部,下屬單位有:廣東青年幹部學院、廣東省青少年研究所、廣東省希望工程服務中心、廣東省少先隊服務公司、廣東省青年志願者指導中心、廣東省少 年軍校、廣東省青少年事業發展中心。
2003年1月6日至7日,共青團廣東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684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幗英,省政協主席郭榮昌,省委副書記陳紹基,省委常委、秘書長蔡東士,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劉玉浦,老同志任仲夷、林若、吳南生、朱森林、王宗春等,省各有關部門和民眾團體的負責同志出席了大會。團中央專門向大會發來賀信。張德江發表了《全面貫 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譜寫壯麗的青春之歌》的重要講話。省總工會黨組織書記、副主席黎柳蓮代表省總工會、省 婦聯、省科協、省文聯、省僑聯、省台聯、省工商聯、省殘聯向大會致賀詞。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萬慶良作了題為《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加快率先基 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奉獻青春力量》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60名,候補委員26名,常委13名。書記:萬慶良,副 書記:李 嘉、王 曉、張春生。
2008年4月1日至2日,共青團廣東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702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歐廣源,省委副書記劉玉浦,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盧雍政,老同志張幗英、郭 榮昌,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胡澤君,省委常委、秘書長肖志恆,副省長雷於藍,省政協副主席溫蘭子,省軍區副司令員倪善學等領導出席大會。劉玉浦代表省委、 省政府發表了《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先鋒,創造無愧於時代的青春業績》的重要講話。盧雍政代表共青團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省總工會常務副主席 陳文杰代表省總工會、省婦聯、省科協、省文聯、省僑聯、省台聯、省工商聯、省殘聯向大會致賀詞。譚君鐵受共青團廣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的委託作了題為《高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引領全省青年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先鋒》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62名,候補委員26 名,常委15名。書記:譚君鐵,副書記:陳 東、白 濤、曾穎如陳小鋒
1973年以來擔任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的有:梁秀珍、賴詩逸劉均益、李海東、盧思謀、黃華華、江海燕、林木聲、潘逸陽、徐萍華、萬慶良、鄧海光、譚君鐵、陳東。

歷次團代會

建國以前歷次團代會

一、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第一次代表大會
民國12年(1923年)10月14日至16日,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有:中共廣州地方 代表馮菊坡,團廣東區代理區委代表阮嘯仙,團廣州地方代表張瑞成、劉爾崧、郭瘦真、藍裕業,團香港地方代表林君蔚,團鶴山代表彭湃、彭剛俠。會議就深入開 展反帝反封建國民革命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在全省各地建立團組織和“新學生社”等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通過《關於區報告的決議案》和《關於地方報告 的決議案》,制定了全廣東區工作計畫,規定了各地團組織的活動範圍和內容。會議根據團章規定,投票選舉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選出阮嘯仙、劉 爾崧、羅結園、施卜、郭瘦真5人為執行委員會委員,選出張元俏、黃俠生、藍裕業為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10月18日,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進 行分工,經團中央駐粵特派員卜世畸審定,決定由阮嘯仙為青年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郭瘦真為秘書,施卜任會計,羅綺園任編輯,劉爾崧則作為區執委特派 員在各地活動。
二、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第二次代表大會
民國13年(1924年)5月25日至6月1日,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有:中共廣州地委 負責入馮菊坡,團廣東區委負責人阮嘯仙以及各地代表張善銘、郭壽華、施卜、彭湃(彭剛俠)、李民智、陳日光、張瑞成、鄭頁川、陳道周莫萃華和青年團廣東 區執委會代表劉爾崧、郭瘦真、賴玉潤、藍裕業、蔣世明、蘇南等20多人,分別代表中共廣州地方組織、團廣東區執委和廣州、鶴山、順德、新會、香港、花縣、 東莞七地團組織。會議聽取了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和各地團組織的工作報告後,著重討論了農民運動和在各地實行的方法問題,並通過《區執行委員會決議案》、 《擴充地方團決議案》、《廣東農民運動決議案》、《新學生社隸屬問題決議案》、《粵漢路隸屬問題決議案》、《廣州地方決議案》、《花縣支部決議案》、《順 德支部決議案》、《東莞支部決議案》、《鶴山支部決議案》、《廣寧農民運動決議案》、《新會支部決議案》、《潮汕秘密運動決議案》和《香港地方決議案》等 14項決議案。會議確定了開展農民運動的策略和方法。會議選舉了第二屆青年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阮嘯仙、劉爾崧、彭湃、郭瘦真、蔣世明當選為執行委員,蘇 南、賴玉潤、藍裕業當選為候補委員。6月9日,青年團廣東區第二屆執行委員會召開成立會,決定阮嘯仙任秘書書記,劉爾崧任組織委員,郭瘦真任宣傳委員,彭 湃任農工委員,蔣世明任學生委員,賴玉潤任秘書助理,藍裕業任宣傳助理,蘇南任農工助理。
三、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第三次代表大會
民國13年(1924年)11月5日至12日,青年團廣東區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在團中央特派員陳延年的指導下,集中解 決了團廣東區執行委員會的改組問題。大會經過討論,接受團中央關於暫時撤銷青年團廣州地委的特別訓令和陳延年關於新團區委人選問題的提議。會議認為,青年 團廣東區委兼青年團廣州地委工作較繁忙,區委成員需要擴充和訓練新人。會議最後進行選舉,選出劉爾崧、楊石魂、沈厚望、黃居仁、周文雍、郭壽華、賴玉潤7 人為青年團廣東區委兼廣州地委委員,藍裕業、彭月笙、黃學增、韋啟瑞和鄒師貞為候補委員。由劉爾崧任青年團廣東區委書記。
四、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區第四次代表大會
民國14年(1925年)10月27日至29日,共青團廣東區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18人。大會通過《政治報告 決議案》、《區報告、各地報告決議案》、《廣東學生運動決議案》和《平民教育決議案》。會議選舉了共青團廣東區第四屆委員會,張善銘當選為書記。
五、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區第五次代表大會
民國15年(1926年)10月,共青團廣東區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出席了大會並作政治報告。大會通過關於組織問題和青工、青農、青婦等方面的決議案。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區第五屆執行委員會,沈寶同當選為書記。

建國後歷次團代會

一、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一次代表大會
1953年5月3日至13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正式代表381人,列席代表20人,代表廣東全省20萬名團員。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代理書記陶鑄、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李章達出席開幕式,青年團中南工委、中南軍區政治部、廣東省總工會和華南區各 民主黨派代表出席開幕式並致祝詞。陶鑄在開幕式上講話。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宣傳部長李心清向大會作政治報告,青年團華南工委第一副書記賴大超作題為《在黨的 領導下,團結教育青年全面轉向生產》的工作報告。青年團華南工委學校工作部副部長俞仲達作《關於當前廣東省學校青年團工作意見》的發言,青工部秘書丁書堂 作《關於當前廣東省工礦企業團的工作》的發言,廣東省武裝工作部代表李夢先作《關於民兵中青年團的工作》的發言。大會決定正式成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廣東省 委員會,賴大超當選為第一書記,孟憲德當選為第二書記。大會通過了致中共中央並毛澤東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國人民解放軍並朱德總司令,華南海防、邊防 部隊、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等五封電文。
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二次代表大會
1956年8月30日至9月8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正式代表597名,列席代表86名,代表廣東全省100萬名團員。
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文敏生、廣東省副省長陳汝棠、廣東省工會聯合會副主席關雲、廣東省民主婦女聯合會副主任方蘭等出席開幕式並 致詞。中共廣東省委工業部副部長黃其江在會上作關於工業工作的報告,中共廣東省委文教部副部長梁嘉作關於青年向科學文化進軍的講話。大會通過團省委書記田 心作的題為《更好地發揮全省青年的積極性,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廣東而奮鬥》的工作報告,會議期間,賴詩逸作《關於青工工作》的發言,李新開作《關於組織工 作》的發言,羅廣作了《關於青年統一戰線工作》的發言,朱慶明作《關於學校和少先隊工作》的發言,陳彝富作《關於宣傳工作》的發言,洪龍作《關於農村工 作》的發言。大會選舉產生了青年團廣東省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和常委。團省委委員47名,候補委員13名,常委16名。第一書記:田心,第二書記:黃大仿,副 書記:譚卓芬、仇作華、洪龍、李廣漢。
三、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三次代表大會
1961年11月14日至29日,共青團廣東省第三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781名,列席代表52名。
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林李明、副省長李嘉人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廣東省軍區、廣東省各民主黨派、廣東省總工會、廣東省婦女聯合會派代表出 席開幕式並致祝詞。中共廣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張雲向大會作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大會通過團省委代理書記黃大仿作的題為《高舉三面紅旗,動員和團結全省青 年,奪取新的更大的勝利》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共青團廣東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45名,候補委員8名,常委13名。書記:黃大仿,副書記:阮若琳、洪 龍、羅廣、賴詩逸。
四、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四次代表大會
1963年8月19日至31日,共青團廣東省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509人,列席代表20人。
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趙紫陽、書記處書記區夢覺出席開幕式,候補書記張根生、副省長羅范群,以及民革廣東省委、廣州軍區、廣東省軍 區、廣東省總工會和廣東省婦女聯合會的代表出席開幕式並致祝詞。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歐夢覺在會上作政治報告。大會通過團省委書記黃大仿所作的題為《高 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把青年一代培養成堅強的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工作報告。會議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55名,候補委員12名,常 委14名。書記:黃大仿,副書記:洪龍、羅廣、賴詩逸、葉維平。
五、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五次代表大會
1973年6月7日至14日,共青團廣東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1304人,列席代表100人。
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丁盛和省委其他負責人、廣州部隊和廣東省軍區的負責人出席了開幕式。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王首道代表省委作題為 《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報告,大會通過《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生機勃勃地開展共青團工作》的決議。中共 廣東省委書記孔石泉在閉幕式上講話。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省第五屆委員會,梁秀珍、賴詩逸、劉均益當選為書記,鄧惠強、廖碧新、李志添當選為副書記。
六、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六次代表大會
1978年8月24日至31日,共青團廣東省第六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1476人,代表全省240萬名共青團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李堅真、省委常委寇慶延和廣州部隊、廣東省軍區的領導出席開幕式。
中共省委書記李堅真和廣東省總工會、廣東省婦聯、廣東省貧下中農協會代表周美玲致祝詞。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習仲勛在會上講話。大 會通過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李海東所作的題為《團結全省青年,為實現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而奮鬥》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省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114名,候補委員17名,常委12名。書記:李海東,副書記:江東海、鄧惠強、陳長卿、李志添。
七、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七次代表大會
1982年8月31日至9月7日,共青團廣東省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1047人,代表全省224萬名共青團員。
8月30日,共青團廣東省第七次代表大會舉行預備會議,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省長劉田夫,中共廣東省委 書記、省政協主席尹林平,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王德,省委常委寇慶延,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越平會見了大會主席團成員和全體代表。任仲夷、劉田夫先後講了話。 大會開幕式上,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王德代表省委向大會致詞,廣東省總工會主席陳能興代表省總工會、省婦聯、中共廣東省委籌建農會領導小組向大會致詞。大會通 過團省委書記盧思謀所作的題為《為開創祖國南大門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貢獻青春》的工作報告。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王德出席閉幕式,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 越平在閉幕式上講話,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省第七屆委員會,委員86人,候補委員15名,常委13名。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盧思謀,副書記:黃華華、 鄧惠強、李志添、黎柳蓮。
八、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八次代表大會
1987年9月15日至18日,共青團廣東省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的代表907人,代表全省270萬名團員。
中顧委委員劉田夫、李堅真,中共廣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紀委負責人王寧、薛焰、黃清渠郭翹然、路光,廣州軍區、廣 東省軍區、省直有關部門和省總工會、省婦聯、省科協負責人出席了開幕式。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王寧作題為《祝賀和希望》的講話,廣州軍區紀委書記張序登、廣 東省總工會副主席劉秋容、廣東省婦聯副主席歐陽冬、廣東省科協副主席王秀柔向大會致祝詞。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黃華華作題為《站在改革和建設的前列,為全面 振興廣東貢獻青春》的工作報告。省委、省顧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紀委負責人王寧、李建安、薛焰、王宗春、黃清渠、康樂書,廣州軍區負責人張序 登,廣東省軍區負責人修向輝出席了閉幕式。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省第八屆委員會,委員81名,候補委員10名,常委8名。書記:黃華華,副書記:江海 燕、佟星、古宏榮、李正慈。
九、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九次代表大會
1992年9月22日至24日,共青團廣東省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500名。
中共廣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省紀委、省顧委負責人謝非、張幗英、宋志英、黃華華、程里、劉維明、王屏山、康樂書,中顧 委委員任仲夷、劉田夫,駐粵部隊負責人方祖岐、謝友民,共青團中央常委姜大明以及老同志寇慶延、鍾明出席大會開幕式並與代表合影留念。省總工會副主席黎柳 蓮代表省總工會、省婦聯、省科協、省文聯、省僑聯、省台聯、省工商聯、省殘聯向大會致祝詞。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張幗英代表省委作題為《聽從黨的召喚、投身 改革開放,為實現廣東新時期的戰略目標而奮鬥》的講話。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林木聲作題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推動團的工作躍上新的台階》的工作報告。大會 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省第九屆委員會,委員49名,候補委員21名,常委11名。書記:林木聲,副書記:劉耀輝劉興強、楊紹森、潘逸陽、徐萍華。
十、共產主義青年團廣東省第十次代表大會
1997年8月12日至14日,共青團廣東省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參加會議代表600人。
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張幗英代表省委、省政府致祝詞,共青團中央常委王松鶴到會祝賀,中共廣東省委領導黃華華、康樂書等,廣州軍區領 導機關和廣東省軍區負責人林少玉岑華,老同志林若、鍾明、王屏山出席大會開幕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謝非為大會的紀念畫冊《青春風采》題寫書 名,省總工會副主席黎柳蓮代表省總工會、省婦聯、省科協、省文聯、省僑聯、省台聯、省工商聯、省殘聯向大會致祝詞。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張幗英作題為《高舉 偉大旗幟,投身時代偉業,在廣東跨世紀發展的新征途中再立新功》的祝詞。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潘逸陽代表共青團廣東省第九屆委員會作題為《肩負歷史重任,再 創時代輝煌,團結帶領全省青年以嶄新的姿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廣東省第十屆委員會,委員50名,候補委員30名,常委11 名。書記:潘逸陽,副書記:徐萍華、陳茂輝、呂業升鍾萬明

工作要點

2011年工作要點
2011年全省共青團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和共青團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這一核心,始終以“一團火”精神和“第一棒”行動,紮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和“兩進三同”工作,最親密地與廣大青年在一起,團結帶領廣大青年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發揮生力軍作用。
(一)在引導青年中履行根本職責。
共青團的根本職責是不斷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民眾基礎。偏離根本職責,就失去共青團存在的意義。切實履行根本職責,是所有團的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著力帶領廣大青年跟黨走。緊緊抓住建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要契機,創新載體,全面開展分類引導青年工作。舉辦“永遠跟黨走”南粵青少年紀念建黨90周年系列活動,引導青少年深刻理解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正確道路,深刻理解黨所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深化青少年對“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理解,切實把愛黨愛國熱情轉化為刻苦學習、紮實工作、建功立業的實際行動。開好省第六次少代會,開展“紅領巾心向黨”活動,灌輸培養少年兒童對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樸素感情。
2.著力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創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機制,為黨源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保證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在大學生中,強化理論教育,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強化實踐鍛鍊,與人民民眾保持血肉聯繫;強化示範引領,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力爭每年在百所高校培養萬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在新生代產業工人中,複製推廣“北大100”項目模式,遴選優秀代表,加強黨團知識教育,提高素質技能水平,增強社會工作能力,培養團組織基層工作骨幹,為黨在新生代產業工人中培養基本可依靠力量。在青年公務員中,通過開展“學黨史、讀馬列、強黨性”主題教育活動,開展“黨旗下的奉獻”創先爭優崗位競賽活動,打造真學、實幹的學習實踐平台,讓青年公務員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政治和組織保證。在青年企業家中,以青企協、青商會為載體,強化青年企業家對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強化社會責任感,培養“紅色青年企業家”。在延安幹部學院舉辦第二屆粵商精英研修班。在農村青年中,以青年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會為平台,在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中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3.著力擴大主流價值觀的傳播。依託文化強省建設,以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節、農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動月、“紅領巾時間”等為載體,培育青年文化人才,打造青年文化精品,拓展青年文化傳播平台。開展“感動廣東的身邊人與事”手機短視頻評選活動,評選“幸福廣東”粵商菁英人物,紮實開展廣東省農村道德風尚旬活動,實現主流價值觀在青年群體中的有效傳播。繼續辦好粵港澳青年電影盛典,強化粵港澳青年文化交流,提高港澳青年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加強與社會媒體的合作,充分發揮宣傳輿論陣地對青少年的引導功能,重點發揮廣東共青團網、《黃金時代》、《少先隊員》、《生力軍》等團屬媒體的作用。
4.著力強化新媒體運用能力。深刻認識、積極把握新媒體的發展特點和規律,運用微博、部落格、社區網站、網路遊戲等形式,結合青少年在學習生活、就業創業、休閒娛樂等方面的需要,創立時尚新穎的引導手段。努力把廣東共青團網打造成為青年網路家園,向社會化網站邁進。推動各級團幹部主動“觸網上線”,鼓勵各級團幹部當好“博主”、“織圍脖”。
(二)在幸福廣東建設中彰顯作為。
只有積極投身幸福廣東建設,才能更好地為青年提供成長發展的空間,才能更好地發揮青年的優勢和作用,才能更好地讓共青團組織有為、有位。
1.動員廣大青年投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緊緊圍繞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新興產業增量擴張與傳統產業存量提升“兩手並舉”,發揮青年的生力軍作用。在青年培訓方面下功夫,依託遠程教育網路,紮實辦好“農青學堂”;推出“青工手機學堂”,幫助產業工人素質提升;辦好廣東菁英智庫、粵商大講堂,推動“青春智匯”粵港澳精英大學堂實現網路化。在青年創新發展方面給支持,創建大學生創新實驗室,培育轉型升級的智力增量;實施“青年領軍企業上市孵化工程”,培育上市集群。在青年合作方面搭舞台,建立“省部青年領袖匯智平台”,開展“省部青年領袖促發展”活動,評選建設幸福廣東“十傑百優”,建立“十傑百優”合作發展聯盟。在社會氛圍形成方面有行動,全面啟動廣東大學生“幸福廣東·青春當先”宣講實踐活動,讓幸福廣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組織廣大青年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青年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會在重點市縣的覆蓋,積極爭取政府項目資源,全面提升春季大培訓、金融大服務、市場大對接、生產技能大比武、道德風尚旬和青年歡樂節六大活動載體的效能,實現青春建功新農村目標。積極投身扶貧“雙到”,啟動“幸福廣東·健康同行”廣東青年醫療志願者服務“雙到”專項行動,為3409個貧困村、66萬貧困戶送醫送藥送健康。
3.引導廣大青年圍繞綠色低碳推動可持續發展。配合綠色廣東戰略,強化青少年生態文明理念,讓綠色低碳成為好習慣和新風尚。以“環保小衛士”、“爭環保章”等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支持青少年生態環保社團和綠色志願者組織進一步壯大、活躍,深化保護珠江母親河行動,開展“青春綠萬村”活動,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
4.團結廣大青年共促和諧。以青少年利益為重、以青少年期盼為念,著力解決好青少年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青少年群體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一是夯實構建社會和諧的情感基礎。強化青少年的奉獻意識、感恩意識,在分享幸福的過程中了解每一份幸福的來源,學會珍惜,懂得回報。二是引導青年有序政治參與。開展“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引導青年提高參政議政能力,依法正確行使權利。探索建立團的各級代表“走訪青年、接訪青年”制度,讓團代表真正成為青年利益的代表者,為青年講真話、辦實事。三是參與社會管理。凝聚、引導各類青年社團,讓各級團組織成為“青少年社團之家”,以“青年社團嘉年華”等活動為載體,引導青年社團承擔社會責任,服務青年健康成長,助力社會發展進步。四是提升青年志願服務工作水平。推動志願服務規範化、公益化、社會化和事業化發展,特別要總結推廣亞運志願服務的經驗,讓青年志願服務為社會和諧作貢獻。重點做好深圳大運會志願服務工作。
(三)在服務青年成長發展中盡心竭力。
服務青年是黨的宗旨在團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做好青年利益的代表者,就必須以實實在在的舉措暖青年心、解青年困,為青年謀幸福。
1.服務青年就業創業。繼續把促進就業創業作為服務青年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的作用,提高崗位使用率,形成常態化運行機制。深化“MM百萬青年創業計畫”,拓展第三屆“U勢界”大學生創業競賽的受惠面,大力推動大學生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配合勞動保障部門實施“訂單式”培訓,提升新生代產業工人的就業技能。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和金融機構,推出多種青年創業小額貸款項目,推廣肇慶青年小額貸款政府貼息納入財政預算的經驗,探索建設廣東共青團青年創業小額貸款平台。
2.服務重點青年群體。把握新生代產業工人最迫切、最核心的訴求,豐富“圓夢計畫”的服務內容,形成“圓夢計畫”工作機制,扎紮實實地為新生代產業工人提供幫助。深化“朝陽行動”,實施百萬青年志願者牽手百萬農民工子女“百萬關愛工程”。加大“希望家園”建設力度,把“七彩夢·飛起來”活動普及到市,擴大對留守少年兒童的關愛面。以“捐贈愛心壓歲錢、幸福廣東第一棒”活動為重點,建立紅領巾基金。深入開展少先隊“手拉手”活動。讓“手拉手”在援藏援疆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開展第四屆希望工程南粵會親活動,繼續實施大學生福彩公益項目。實現“幸福廣東·青春情暖”困難青少年關愛行動常態化、機制化,使之成為困難青少年群體的幸福工程。
3.健全權益維護工作體系。形成青少年權益維護的觀察和研究機制,根據不同青年群體的特定需求,開展調查研究,發現存在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拓寬發布渠道,引起社會關注,幫助解決困難。強化12355志願者工作隊伍建設,實施“幸福廣東·由心開始”青年心理素質提升計畫,切實發揮12355綜合服務平台的作用。高度關注青少年侵權重點個案,切實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開展“幸福廣東·青春護航”人物和事件評選活動。
(四)在加強自身建設中與時俱進。
團的事業健康發展,關鍵在團的自身建設。要著眼於增強做好新形勢下青年工作的本領,繼承和弘揚黨的優良作風和光榮傳統,加強團組織自身建設,切實增強團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1.堅持黨建帶團建,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開好全省黨建帶團建工作會議,主動銜接、努力跟進黨建形成的新格局新成果,使團建和黨建在工作內容和空間上緊密結合。勇於以團建創新為黨建發展試水探路,形成黨建帶團建、團建服務黨建的良好格局。以“四好”和“四帶”為主要內容,廣泛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通過五四系列表彰樹立典型,讓廣大青年趕有榜樣、學有楷模。
2.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深入推進非公企業、新社會組織和社區團建工作,推廣東莞、中山黨建帶團建、珠海團建指導員、佛山工團共建等經驗做法,確保全年新建團組織7000家。建立各級非公團工委,強化非公企業團幹部培訓,推動區域非公企業團組織聯動,探索“總部-門店”運行的團建模式,為基層團支部配置資源,實現建成團支部的活躍。在省、市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實現團組織全覆蓋。全面實施鄉鎮和街道團的組織格局創新,力爭把團工作橋頭堡推進到鄉鎮和街道。藉助村、居委會換屆契機,推動村、居委會團支部集中統一換屆,配齊配強團的幹部。以青年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會的創建,創新農村團組織設定模式。加強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和中職中專團建及民辦中國小的團建、隊建。繼續抓好駐外團工委的建設。
3.深化“兩進三同”工作。全面總結春季“兩進三同”經驗,進一步完善“兩進三同”工作制度,確保全省所有專職團幹部每季度5個工作日深入基層,與普通青年同勞動、同學習、同生活,建立樸素感情,提供有效幫助,培育團的骨幹,活躍基層支部。團省委將建立專題網站,團幹部“兩進三同”情況要上報掛網。加大督查力度,堅決對“兩進三同”不落實的團組織主要負責人進行問責,以最大決心推動“兩進三同”成為廣東共青團堅定不移推進的常規工作,成為廣東團幹部持之以恆的工作習慣。
4.實施“千萬資金下基層”。各級團的領導機關給基層下達工作任務,必須同步考量工作資源的有效配置,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向基層傾斜。團省委將每年千方百計爭取2000萬元以上的資金,以工作項目的形式向基層投放;每年幫助基層團組織解決一兩個最普遍、最突出、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各地也要動真格、多渠道為基層團組織配置資源,增強基層團組織的活力。幹部下基層的多與少,資源下基層的多與少,活動項目對青年覆蓋的多與少,將成為團省委評價市、縣團委能力水平的重要標準。
5.創新提升工作水平。一是力爭在團的各級組織合力形成上取得突破,對重大工作任務,全省團組織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縱橫聯動,聚合力量,打造品牌。二是力爭在社會化運作上取得突破。開門辦團,多渠道對接資源,充分發揮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創業就業基金會、志願者事業發展基金會承載社會資源的作用。三是力爭在網路載體創新上取得突破,要適應青年流動聚集方式的變化,面對網路青年群體,重點藉助信息化手段,探索網路團組織和利用網路服務青年的實現形式。四是力爭在團的理論創新上取得突破。每年針對兩到三個重大課題,組織強有力的研究團隊深入研究,為推動團的工作和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6.切實加強團幹部隊伍建設。一是不斷強化政治意識。時刻牢記黨賦予共青團的根本職責和基本職能,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當好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以最紮實的行動帶領青年跟黨走。二是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大力推進學習型團組織建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成效明顯的學習活動,讓學習成為團幹部的價值追求、內生動力和生活習慣。充分發揮廣東青年幹部學院的培訓功能,為團幹部提高能力素質發揮作用。三是強化執行力。要切實提高各級團幹部的執行力,建立嚴格的“以時限倒逼進度,以目標倒逼責任,以督查倒逼落實”的工作機制,以強大的執行力確保強大的戰鬥力,以強大的戰鬥力確保團的生命力。
同志們,回顧2010年,我們無怨無悔;展望2011年,我們信心滿懷。廣東再出發,我們第一棒!推進“十二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共青團重任在肩、使命在身。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和團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凝心聚力、鼎故革新,真抓實幹、勵精圖治,帶領全省團員青年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以優異的成績向建黨90周年獻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