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散

六一散

六一散,中成藥名。為祛暑劑,具有清暑利濕之功效。用於感受暑濕所致的發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六一散與甘露消毒丹所治之暑濕、濕溫均為暑濕或濕熱內蘊所致,但六一散僅清熱利濕之滑石及甘草兩味藥組成,而甘露消毒丸中更有芳香化濕、清熱澡濕解毒之品,增強了其芳香化濁、清熱利濕、解毒之力,因此,後者所治之暑濕、濕溫較前者病情較重,濕熱之象更為明顯。滑石氣清能解肌,質重能清降,寒能勝熱,滑能通竅,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緩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得以徹表徹里,使邪去而正不傷,故能治如上諸證耳。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六一散六一散

通用名稱:六一散

漢語拼音:Liuyi San

劑型:散劑

成份:滑石、甘草。

性狀:本品為淺黃白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潤滑感。

作用類別:本品為中暑類非處方藥藥品。

功能主治:清暑利濕。用於感受暑濕所致的發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

用法用量:調服或包煎服,一次6~9克,一日1~2次;外用,撲撒患處。

歸經:足太陽手太陰藥也。

加減:中寒者,加硫黃少許。

禁忌:若陰虛,內無濕熱,或小便清長者忌用。孕婦忌服。

簡介

六一散六一散

六一散被譽為“凡人之仙藥”,是祛暑良方。因其價格便宜,效果顯著,也是夏季家庭必備的藥品之一。本期欄目中,武林藥店執業藥師施紅兒為大家詳細講解六一散的功效及服用方法。

六一散製法簡單,由滑石六份加甘草一份組成,兩種藥藥量之比為六比一,故名六一散。“中暑”其實從中醫的角度看,也有“中濕”的成分。而六一散主

治的病症就是暑濕症,因為滑石有清熱、利濕,改善口渴的功用,甘草有養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六一散呢?中暑後必然有體溫升高、發熱的症狀,或出現中醫所說的“上火”症狀,即熱象;而且由於人體津液損失,往往會伴有口渴喜飲的脫水症狀;以及小便量少、熱痛、顏色發黃甚至尿閉等症狀;如若暑濕傷及腸胃,還會出現嘔吐或腹瀉的症狀。

當出現以上症狀中的三種就可考慮服用六一散。判斷關鍵在於是否兼有小便赤黃短澀之症,如若小便清而長(無色而量多易排出)則不宜用。一般以涼開水調服效果最好。

此外,六一散中添加一些其他中藥,療效也很顯著。比如,心煩不安者,可加上硃砂少許調服,名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瘡,可加青黛少許,名為“碧玉散”;如兼有輕微的外感(發熱、頭痛等)的症狀,可用鮮薄荷葉煎湯或搗汁少許同服,名為“雞蘇散”。這些方劑,都是夏季治療暑病的良方。民間還有一種用法是以六一散給小兒浴後塗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預防濕疹。

套用鑑別

六一散六一散

功能類同藥物鑑別與蓮花峰茶的鑑別:兩藥均為祛暑劑,均有清熱解暑利濕之功。從二者的藥物組成看,蓮花峰茶較六一散疏風散寒、健脾開胃、解暑化濕、理氣和中之力更強,故側重於治療夏月傷暑感寒夾濕所致之暑濕感冒,脾胃失和者;而六一散中以甘寒之滑石為主藥,既能利水滲濕,又能清熱解暑,故側重於治療暑濕或濕溫。

與甘露消毒丸的鑑別:兩藥均為祛暑利濕劑,均有清熱解暑利濕之力。從二者的藥物組成看,六一散僅滑石粉、甘草兩味藥,清暑利濕,使內蘊之暑濕從下而除;而甘露消毒丸以藿香、石菖蒲、豆蔻芳香化濕為主藥,連翹、黃芩、木通、滑石、茵陳上清熱下滲濕,以分消其勢共為輔藥,川貝、射干清熱解毒為佐,薄荷辛涼清透,表散濕熱之邪,清暑利濕之力優於六一散,還可用於治療黃疸。

主治類同藥物鑑別暑濕、濕溫。與甘露消毒丸的鑑別:兩藥均用於治療暑濕、濕溫。六一散與甘露消毒丹所治之暑濕、濕溫均為暑濕或濕熱內蘊所致,但六一散僅清熱利濕之滑石及甘草兩味藥組成,而甘露消毒丸中更有芳香化濕、清熱澡濕解毒之品,增強了其芳香化濁、清熱利濕、解毒之力,因此,後者所治之暑濕、濕溫較前者病情較重,濕熱之象更為明顯。

藥理作用

現代研究表明,該藥不僅具有利尿作用,還有抗菌及保護黏膜的作用。滑石對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且對腦膜炎雙球菌有輕度抑制作用;滑石的主要成分矽酸鎂有吸附和收斂作用,能保護腸道,止瀉而不引起鼓腸;滑石粉細膩光滑,可在黏膜、皮膚處形成膜,起到保護皮膚及黏膜的作用,另外滑石撒布創面能形成被膜,有保護創面,吸收分泌物,促進結痂的作用。

該藥也可用於治療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結石、復發性尿路結石、新生兒腹瀉、百日咳痙攣、小兒胃熱流涎、腎囊風、藥物致皮膚過敏、黃疸型肝炎、精液異常、糜爛性胃炎等多種疾患,還可用於解斑蝥、農藥中毒。外用可治療皮膚濕疹。

配伍意義

本方為暑熱挾濕之證而設。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熱者寒之”和“濕淫於內,……以淡泄之”的治療原則,以清暑利濕立法。方中滑石,味甘淡性寒,質重而滑,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淡能滲水濕,質重下降,滑能利竅,以通水道,《本草通玄》卷4稱其能“利竅除熱,清三焦,涼六腑,化暑氣”;<本草再新>卷8謂其能“清火化痰,利濕消暑,通經活血,止瀉痢嘔吐,消水腫火毒”;“是為祛暑散熱利水除濕,消積滯,利下竅之要藥”(《本草經疏》卷3),既能清三焦,解暑熱,又能滲濕邪,利小便,故方中以之為君藥。甘草,甘緩性平,李呆稱其“生用則氣平,補脾胃不足,而大瀉心火”(錄自《中藥大辭典》),既可清熱瀉火和中,又可緩滑石之寒滑重墜太過,為佐使藥。二藥配伍,清熱解暑,利水通淋,使內蘊之濕從下而泄,則熱可退,渴可解,淋可通,利可止,正合“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醫雜著》卷3)之意。

本方的配伍特點在於,套用六份質重寒滑的滑石,與一份甘緩和中的甘草相配,清熱利水,甘寒生津,使清熱而不留濕,利水而不傷正。

注意事項

1.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外用時用畢洗手,切勿接觸眼睛,皮膚破潰處禁用。

4.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服藥三天后症狀無緩解,或症狀加重,或出現新的嚴重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去醫院就診。

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8.藥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服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

10.請將此藥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在服用其他藥物,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藥物相互作用

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化裁

若暑熱較重,可酌加淡竹葉、西瓜翠衣之類以祛暑;傷津而口渴舌紅者,可加麥冬、沙參、石斛等養陰生津止渴;心火較旺而舌紅心煩者,可加竹葉、燈心、黃連等瀉火除煩;氣津兩傷可加西洋參、五味子等益氣養陰,小便澀痛或有砂石諸淋者,可選加白茅根、小薊、車前草及海金沙、金錢草、雞內金等利尿通淋。

方論

六一散六一散

費伯雄:六一散,施之於體壯熱盛,濃厚太過之人則可,若體虛氣弱者,則寒傷脾而滑傷腎,反致飲食減少,津虧作渴。(《醫方論》)

劉完素:“此藥是寒涼解散鬱熱,若病甚不解,多服此藥無害,但有益而無損。俗惡性寒,兼易得之賤物,而不明<素問>造化之理,故不取本草神驗之言,而多不用焉。若以隨證驗之,此熱證之仙藥也,不可闕之。傷寒當汗而不可下,當下而不可汗者,且如誤服此藥,則汗自不出,而里熱亦不獲效,亦有里熱便得宣通而愈者。或半在里、半在表,可和解而不可發汗、吐、下者,若服此藥多愈;若不愈,亦獲小效,是解散怫鬱;邪熱甚者,小加涼膈散和解尤佳。或自當汗解者,更可加蒼朮末三錢,同蔥、豉煎湯調服甚良。”

“此藥泛常多用,雖為效至大,俗以病異藥同,將為妄行,反招侮慢。今以若加黃丹,令桃紅色,是以名之紅玉散;若加青黛,令輕粉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末一分同研,名雞蘇散,主療並同,但以迴避愚俗之妄侮慢耳。”(《黃帝素問宣明論》卷10)

李時珍: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下能利精溺之竅。蓋甘淡之味,先入於胃,滲走經絡,游溢津氣,上輸於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氣化則能出。故滑石上能發表,下利水道,為盪熱燥濕之劑。發表是盪上中之熱,利水道是盪中下之熱,發表是燥上中之濕,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濕。熱散則三焦子而表里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劉河間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諸病,蓋是此意,但未發出爾。(《本草綱目•石部第9卷》)

吳昆: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身熱口渴,陽明證也。小便不利,膀胱證也。暑為熱邪,陽受之則入六腑,故見證若此。滑石性寒而淡,寒則能清六腑,淡則能利膀胱。入甘草者,恐石性太寒,損壞中氣,用以和中耳。經曰:“治溫以清,涼而行之”,故用冷水調服。是方也,簡易而效捷,暑途用之,誠為至便。但於老弱陰虛之人,不堪與也。此虛實之辨,明者詳之。否則蹈虛虛之戒,惡乎不慎。(《醫方考•卷1》)

汪昂:此足太陽、手太陰藥也。滑石氣輕能解肌,質重能清降,寒能瀉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瀉,止煩渴而行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寒滑也。加辰砂者,以鎮心神,而瀉。

丁之邪熱。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醫方集解》)

柯琴:元氣虛而不知者死,邪氣盛而無制者亦死。今熱傷元氣,無氣以動,斯時用參、芪以補氣,則邪愈甚;用芩、連以清熱,則氣更傷。唯善攻熱者,不使敗人元氣;善補虛者,不使助人邪氣,必得氣味純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稟土中沖和之氣,行西方清肅之令,秉秋金堅重之形,寒能勝熱,甘不傷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異於石膏之凝滯,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蕩滌六腑之邪熱從小便而泄。炙甘草稟草中沖和之性,調和內外,止渴生津,用以為佐,保元氣而瀉虛火,則五臟自和矣。然心為五臟之主,暑熱擾中,神明不安,必得硃砂以鎮之,則神氣可以遽復;涼水以滋之,則邪熱可以急除,此清心之陽熱可通行也。至於熱痢初起,里急後重者宜之,以滑可去著也。……益氣而不助邪,逐邪而不傷氣,不負益氣之名,宜與白虎、生脈三方鼎足也。(《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張秉成:治傷暑感冒,表里俱熱,煩燥口渴,小便不通,一切瀉痢淋濁等證屬於熱者。此解肌行水,而為卻暑之劑也。滑石氣清能解肌,質重能清降,寒能勝熱,滑能通竅,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緩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得以徹表徹里,使邪去而正不傷,故能治如上諸證耳。本方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以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蓋暑為君火之氣,物從其類也。河間曰:此方能統治上下表里三焦濕熱,然必暑而挾濕者,用之為宜。若津液虧而無濕者,又當以生脈散之類參用之。本方加薄荷少許,名雞蘇散,治前證兼肺部風熱者。本方加青黛少許,名碧玉散,治前證而兼有肝火者。本方加紅曲五錢,名清六散,治暑傷營而為赤痢者。本方加乾薑五錢,名溫六丸,治暑濕傷於氣分而成白痢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總貴於臨病制宜耳。(《成方便讀•卷3》)

張錫純:六一散,為河間治暑之聖藥,最宜於南方暑證。因南方暑多挾濕,滑石能清熱兼能利濕,又少加甘草以和中補氣(暑能傷氣),是以用之最宜。若北方暑證,不必兼濕,甚或有兼燥,再當變通其方,滑石、生石膏各半,與甘草配製,方為適宜。(《醫學衷中參西錄•藥物》)

疑難闡釋

六一散六一散

1.關於方源與方名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10、《傷寒直格》卷下和《傷寒標本心法類萃》卷下均載有本方,《黃帝素問宣明論方》為劉完素所撰,成書於1172年;而後兩書為其弟子所編,成書於1186年。因此,本方始見於《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其方源應以該書為是。本方名稱眾多,見於《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有益元散,見於<傷寒直格>有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見於《傷寒標本心法類萃》有益元散、天水散、六一散。

稱為六一散,既可說明滑石和甘草的用量比例,又可區別於加辰砂之益元散,故為後世所常用。《增補內經拾遺方論》卷3謂:“六一者,方用滑石六兩,甘草一兩,因數而名之也。”又謂:“不曰一六,而曰六一,乾下坤上,陰陽交而泰之道也。一名天水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陰陽之義也。又名益元散,益元者,除中積熱以益一元之氣也。亦名神白散,神白者,因其色白而神之也。”這裡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即由五行生成數學說中的地六配天一而來。任也認為,本方“益氣而不助邪,逐邪而不傷氣,確不負益元之名”。

2.關於本方的適應證 由於本方藥少力薄,單獨使用,應以輕證為宜。正如程國彭指出,暑病“有傷暑、中暑、閉暑之不同。傷暑者,感之輕者也。其症煩熱口渴,益元散主之。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悶不醒,或煩心喘喝,妄言也。昏悶之際,以消暑丸灌之,立醒。既醒,則驗其暑氣之輕重而清之,輕者益元散,重者白虎湯”(《醫學心悟》卷3)。河間將本方廣泛用於內科、婦科、臟腑、經絡、耳目九竅等七十餘證,遍及表里、虛實、氣血、內外。對此,汪昂認為:“蓋取其能通除上下三焦濕熱也”(《醫方集解•清暑之劑》),可謂一語中的。後世溫病學家多將本方融人各自的方治當中,廣泛用於暑溫、濕溫、伏暑諸證。

清熱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