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溪鎮

公溪鎮

公溪鎮地處樂安縣境北部,倚芙蓉山下,濱公溪河畔,東北界崇仁縣,西毗山碭,南靠湖溪,北鄰航橋。公溪鎮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古城,距縣城42公里,離撫州60公里,全轄下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24個自然村,人口42249人(多為漢族江右民系),其中農業人口19370人,占45.85%,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七二一礦及華東地勘局261隊皆座落於本鎮,常住人口14103人。全鎮耕地面積19130畝,全鎮森林資源豐富,山林總面積達8147.2公頃,活立木蓄積44930.5m3, 毛竹80萬根,是樂安、崇仁、豐城三縣(市)交界地帶的中心集鎮。

基本信息

政區沿革

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為巴山郡治,後擴為高州;隋開皇九年(589年)屬崇仁縣天授鄉;南宋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建縣時劃入樂安縣管轄。清同治年間屬天授鄉二十九都。民國時期為第五區公溪鄉。1949年建國初成立公溪鎮人民政府。1958年改為公溪公社,1960年11月至1962年劃為撫州地區縣級直轄鎮,1963年2月劃回樂安縣管轄,恢復公社建制,1966年後改稱公溪鎮至今。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公溪居民委員會和荷陂、公溪、蓮塘、楊家、丁壠、樂家、陳家、蕪頭、武家、新居10個村委會;下設2個居民小組和121個村民小組。

人口面積

全鎮下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24個自然村,人口42249人,常住人口14103人。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9261人,其中全鎮常住人口18221人;流動人口11040人;總人口中,男15668人,占53.5%,女13593人,占46.5%,18歲以下6171,占21.1%,18-60歲18147人,占62%,60歲以上4943人,占16.9%,2011年人口出生率12.84‰,死亡率4.62%,人口自然增長率占8.22‰。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0千米,總面積145.5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42.15平方千米,占97.7%,水域3.35平方千米,占2.3%,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為202人。

交通運輸

公溪鎮交通網路得益於721礦、省道撫八線邊緣穿過,鎮中心距京福高速公路30公里,為全縣最近,向樂鐵路終點站便在公溪鎮的江邊村,離鎮區僅2公里。公溪鎮10個村委會有6個村委會通水泥路面,但武家、蕪頭、樂家三個村委會的道路狀況極差,民眾出行不便,反應強烈,亟待解決。

經濟發展

公溪鎮公溪鎮
2005年全鎮早稻面積14300畝,蔬菜面積6500畝,蓮塘村委會的辛家組村民常年從事蔬菜生產,品種涉及茄子、辣椒西紅柿豇豆,產品遠銷南昌、撫州,形成了較大的規模,也蘊含了相當的科技含量,是遠近聞名的蔬菜村,蔬菜經濟停滯不前,品種種類單一,無特色產品,多數仍為傳統農業品種。公溪鎮共有小(二)型水庫七座,塘壩36座,電排20餘座,擔負全鎮多數村委會的農田灌溉任務,但絕大部分水庫是60—70年代興建,年久失修,例如武家大里元水庫荷陂厚山水庫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平、斜涵滲漏,蓄水容量減少,嚴重影響農田灌溉。隨著近向年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強,全鎮的工業加工業經濟蓬勃發展,湧現出了耀峰玻纖、華林木業、滬安興興木業等一批優秀民營企業,全鎮有大量條件好的閒置廠房,值得大做文章。樂安縣公溪鎮突出“三個重點”狠抓作風建設整改措施的落實。一是認真調處農村矛盾糾紛。該鎮黨委建立科級幹部信訪接待日和科級幹部掛片包村責任制,鎮幹部和村支書、村主任深入村組排查農村存在的矛盾糾紛,落實相關責任人,通過做耐心細緻的調處工作,確保不出現越級上訪事件發生。二是紮實解決農村實際問題。針對當前新農村建設和落實菸葉工作任務的緊急形勢,該鎮黨委及時成立新農村建設工作組和菸葉工作小分隊,並成立了以鄉黨委副書記牽頭負責的工作督查組,解決民眾實際問題作為幹部作風建設的落腳點,逐項抓好落實。三是落實重點工程項目。鎮黨委建立“1+1”項目建設責任制,即一名科級幹部抓一項大工程項目,落實領導責任。該制度施行以來,極大地調動了幹部工作積極性,促進了各項目建設的落實。

工業

通過強化“抓招商就是抓發展,抓招工就是抓產業”的理念,公溪鎮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資和招工用工力度。一是大力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本著築“金巢”引“金鳳”的理念,加快了公溪大道工業園區B、C標段等一批項目的建設,同時也加緊了園區擴建征地工作,公溪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更趨完善、園區發展更具規模;二是大力扶持優質企業發展。全力扶優、幫助聚才鞋業、耀峰玻纖等重點企業發展壯大,重點加大了對聚才鞋業、聚才紡織的招工力度;三是大力迎頭吸納沿海企業。通過以商招商,聚才紡織廠正式投產,潤滑劑廠、火力發電廠等一批項目相繼簽約開工建設。目前形成了以化工、紡織鞋服、建材為主的工業產業體系,2011年末工業總值8431萬元。

農業

我們堅持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一是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鎮黨委、政府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截止2011年底共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5座,另有保豐、青年兩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總投資230萬元以上,工程已相繼完工;維修陂壩2000餘米;冬修水利工程20處,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二是盤活農村閒置林地,重點發展油茶產業。我鎮已將油茶產業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農業產業化工作來重點抓。現在,我們已逐步落實了1000畝流轉面積的落實工作,村級集體油茶林建設率先在蓮塘、蕪頭得到落實,民眾自發種植油茶積極性被大大調動起來;三是充分挖潛傳統優勢,加快公溪大棚蔬菜、吊瓜、蠶桑等基地建設。通過積極引導、政策扶持、科技培訓等一系列舉措,加快發展了以經濟作物種植基地建設,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步伐。2011年底,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952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088畝,其中薯類播種400畝,油料作物700畝,花生480畝,甘蔗208畝,大豆產量10噸,蔬菜類產量(含菜用瓜)1600噸;四是落實各項補貼政策,加快農業主產品規模化經營。通過加大落實對種糧大戶、養豬大戶的政策補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現有百畝以上糧食種植大戶6戶,出欄生豬百頭以上養殖場1家,2011年末,實現糧食總產量1.3974萬噸,豬肉510噸,牛肉65噸,禽肉531噸,禽蛋90噸;五是推進新農村建設。2011年在各級領導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在縣新村辦的指導幫助下,我們全面完成了4個新農村建設點的“六改四普及”工作,改路7.8公里,拆舊4000㎡,外牆粉刷6000㎡,改水124戶,改廁122戶,全面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並被縣委縣政府授予2011年度“新農村建設先進鄉鎮”榮譽稱號。

商業外貿

公溪歷來有重商風習,特別是在上世紀60—90年代,商貿活動範圍一度擴大至四鄰崇、豐、樂三縣、市,源源不絕的工業產品、農業產品及手工產品等依託三縣、市交界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鐵、公路運輸網路向外集散,商業氛圍之盛,數十年間冠絕樂安、比肩撫州,一直是樂安鄉鎮中的“領頭羊”,對樂安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但隨著市場經濟競爭大潮的湧進,我鎮進一步發展遇到了瓶頸,發展步伐逐步落後於兄弟鄉鎮。我鎮黨委經過深入分析當前形勢,大手筆謀篇布局,自2009年起,強力推動工業化建設,大力推進示範鎮建設,開啟了我鎮經濟社會發展飛躍提升之門。2011年,隨著新一屆鎮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的到位,鎮黨委以換屆為契機,注力強化鎮、村組織建設,以黨建促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我鎮前承歷史基礎,特別是堅持“工業立鎮”這一定位,繼續以工業化建設和示範鎮建設引領全鎮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東風激氣,戰鼓迴蕩,萬民齊振,再創“香港”(公溪鎮曾有“小香港”之美譽)!截止2011年末,有古城、蓮塘集貿市場2個,個體工商戶168戶,創稅420萬元。

城鎮建設

公溪鎮政府所在地街區2009年開始小城鎮建設,根據公溪鎮總體規劃(2009——2020年)的要求,按照古城建成區“東拓、西連、南環、北改”(即東面拓展茶子山片區,西面延伸開發公溪大道與工業園區連線,南面環古城、為里村小組,北面升級改造畫眉山村小組、四中腳下)的總體思路,城鎮框架規劃面積從3.2平方公里拉大到5.8平方公里。我鎮將以“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為原則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做到社會、經濟、環境三效益的統一,合理組織功能分區,布局規範,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完善,把公溪鎮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社會文明、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富有現代氣息的工業重鎮。我們採取以項目化推進小城鎮建設的方式,重點在園區建設、水利、交通、城建等方面包裝項目,加大跑項爭資力度,現已基本完成對舊城區的“亮化”、“綠化”和“美化”建設,鎮文化廣場也與金安鈾業公司合作建成,當下正在進行的是公溪工業大道、無背河工程、排污排水管網、電網改造、千人萬噸自來水廠和小街小巷改造硬化等項目建設。僅2011年,爭取上級和有關單位項目就達20個,總投資額5910.6萬元。

集鎮亮化

為進一步美化城鎮,方便居民夜間出行,按照小城建設要求,我鎮在主要街道及人員居住比較密集場所安裝了路燈,其中高桿燈及配套設施100盞,巷內壁燈及配套設施140盞,總共投資逾122萬元。現在,鎮區主要街道全部安裝了路燈,通電率100%。

集鎮綠化

為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擴大我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我鎮對撫八線、羅古公路、集鎮中心通往各村村級公路及鎮區主幹道兩旁進行了植樹,對金安公園、生態園等進行了綠化,總計植樹2700株,增植草皮14.8畝,投資總計60餘萬元,人均綠化面積達到29.39平方米。

集鎮美化

隨著我鎮城區人口的不斷增多,以前垃圾處理方式已不能適應城鎮的發展,為此我鎮積極開展衛生創建活動,動員各單位和沿街商戶搞好美化工程,實行分工分片、分段包乾的“門前三包”責任制,對街道衛生實行“自產、自清”的自我管理模式,同時進一步加大對環衛工作的投入,先期投資88萬元,修建了一棟環衛所辦公樓和2個垃圾中轉站、1處垃圾堆放處理點,購買了一輛環衛車,購置了26個垃圾桶擺放在集鎮主要道路兩旁,並配齊了環衛工人20名,後期又年財政投入經費30萬元以保障環衛工作正常運行,確保了垃圾日產日清,垃圾清運率達100%,無害化處理率達85%以上,街道環境衛生有了徹底轉變。

公共基礎設施

2010年,鎮政府與金安公司共同投資580萬元打造了一個大型文化廣場,約1800㎡,座落在鎮中心區,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提高全民健身的參與率。根據鎮情,鎮區排污管網建設不全,原有管網年久失修,經常導致街面污水橫流,特別是下雨天,老城區經常汪洋一片,所以我們正在進行排污排水管網工程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近350萬元;現有自來水廠一座,生產能力2500噸/日,已不能滿足公溪工業園區的工業用水和鎮區居民日常用水需求,為此我們正在積極與各相關領導部門溝通建設千人萬噸自來水廠項目,項目預計總投資738萬元;公溪舊城區面積3.2平方公里,大小街巷58條,絕大多數需進行整治,我們也正在進一步實施小街小巷改造硬化項目的落實,預計總投資300餘萬元;2011年末鎮區擁有110千伏變電站一座,運行變壓器168台,總容量3600千伏安,高壓輸電線路8條,但隨著鎮區規模的逐步擴大和工業園區的進一步發展,謹需對舊城區電網進行改造,並健全新城區電網,項目總投資200萬元,正在與各相關領導部門積極溝通落實。

其他公共設施

為全面推進小城鎮建設,通過各方努力,截至2011年末,公共運輸方面,已形成由撫八線公路、向樂線鐵路為主的外聯線路和以集鎮中心向轄區各村輻射的村級公路網為主的內聯線路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鎮區設客運站1處,縣域內日發客運汽車30輛;長途客車隔日開往廣東、福建、浙江、上海;鐵路客運江邊村站位於本鎮荷陂村江邊村,於1966年1月開始通車,每日一班發往南昌;另有往返於火車站至集鎮中心和羅家圩路口至集鎮中心的計程車39輛。2011年客運總量50.8萬人次,貨運總量45.2萬噸。公共服務設施方面,有各類門店210餘家,網咖、醫院(樂安第二人民醫院)、銀行(工商、建設)、郵政所、信用社、學校、藥店、移動、聯通電話收費和餐飲、供電、供水、衛星電視接收等設施一應俱全,200平米以上百貨超市5家,家電專賣店5家,家具製造、銷售店4家,鎮區的中華食府、紅梅酒店、興發酒店、哥倆好酒店等7家中高檔飯店及10餘個小型餐館可同時接待1500餘人就餐,金安賓館、花園賓館等6家賓館、飯店可同時供400餘人住宿。能源建設方面,於2011年在公溪工業園區內建有一座110千伏變電站,主要供應工業園區內企業用電,另有4個小水電站(私人),年發電量44萬千瓦/小時,發電量並於國電網路。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我鎮加大力度全面落實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創業補貼和稅費減免政策,積極引導被征地農民、就業困難人員和城鎮零就業家庭轉產轉移就業和創業。

進一步做好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工作,2011年度全鎮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7460人,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82%以上,促進了應保盡保。
完善機制,規範城鄉低保管理,加大對城鄉困難民眾突發性臨時困難的救助力度,進一步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水平。2011年度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47戶,378人,支出94萬元,人均支出2486.77元/人.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91戶,人數681人,支出保障金額73.5萬元,人均支出1079.3元/人.年。大病醫療救助36人次,支出13.6萬元,比上年基本持平。還完成了公溪養老院擴建工作,進一步提升養老院集中供養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擴建後的公溪敬老院,床位60張,集中供養農村五保人員30人。

教育文化事業

教育是推動文化事業的第一抓手。全鎮上下牢固樹立起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已形成學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結構合理、相互補充的基礎教育體系,並著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努力做到了“九年義務零輟學”,進一步加大助學啟智力度,積極支持幼稚園建設和中心國小配套項目建設;進一步改善教育教學條件,完善優秀教師獎勵機制,加強教學管理,促進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截至2011年末,全鎮有幼稚園1所,在園幼兒226人,專任教師6人,完全國小1所,村級不完全國小10所,在校生2016人,教師7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960人,專任教師89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017.6萬元,比上年增長16.7%。
為豐富百姓日常文化生活,抵制“三俗”毒瘤蔓延,引導社會積極良性發展,我鎮籌資100餘萬元修建了鎮文化大樓,花費140餘萬元修葺了5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健全了文化事業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增強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同時大力推動落實“送戲下鄉”活動和民眾健康自娛活動,各新農村建設點均建有圖書館,有藏書4萬餘冊,居民腰鼓隊2個,民眾健身舞場2處,文化事業呈現多元化發展、多層次消費的新格局。

醫療衛生事業

我鎮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改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保障水平有較大提升。2011年新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6130人,參保率98%,鞏固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切實減輕了人民民眾用藥負擔。我們還注重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衛生防疫和衛生監督工作,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截至2011年末有醫療機構1個,門診部(所)21個,有床位100張,專業衛生人員96名,其中執業醫師34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55人。

體育事業

我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開放度和利用率,不斷提高民眾體育的社會化程度。截至2011年末有各類體育場5個,其中學校體育場3個,村體育場2個,旱冰場1處。農村方面,21.5%的村小組安裝了健身器材,參加鍛鍊的人達到42%;鎮區方面,有鎮中心廣場1個,721礦社區廣場和運動俱樂部各1個,參加鍛鍊的人達到64.2%。同時,鎮黨委、政府抓住“迎國慶”、“迎七一”和“迎十八大”等社會熱點,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動,這些體育活動聲勢浩大,掀起了我鎮全民健身的熱潮,促進了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增強了全鎮人民的體育健身意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