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春晚

公安部春晚

公安部春晚是指由公安部與中央電視台合作舉辦的一台春節文藝晚會。是中國春節四大聯歡晚會之一。2014年停辦。

聯辦

中央電視台的負責人從中幫助,決定了公安部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操作公安部春晚的合作方式,即晚會的主題與內容由公安部來出,中央電視台文藝處指派導演,由導演搭班子找人有針對性地進行創作、排演。從收視率上考慮,雙方都認可整台晚會不光要有公安的內容,還要有
電視文藝晚會電視文藝晚會
藝術的、好看的娛樂節目,要有明星、大腕這樣的基本原則。比如當時晚會上必不可少的相聲節目,公安部要求有公安工作內容,中央台就找姜昆等腕兒,向他們提出要求後,他們再進入創作。像歌曲創作,閻肅、宋小明等都是公安部春晚最早的合作者。直到現在,中央電視台與公安部的這種基本合作模式也一直保持著。
公安部方面,部領導親自過問和參與了節目內容的審定,最初由宣傳處擬定一份體現部領導意圖的總體說明,呈交領導,領導提出修改意見,最後定下來。徐良志回憶說:“第一屆的公安部春晚先是剪了個毛片,部長和我們在部長會議室看,看完後部長提了幾點意見,修改後初二就在中央台放了。”這一次的嘗試,為以後的連續舉辦打下了基礎。
1986年的第一屆公安部春晚的最大亮點是從上海請來了電影《今天我休息》中馬天民的扮演者仲星火。
徐良志感慨當年辦晚會有三難:一是創作的艱難,沒有創作班子,要現請人;二是主題要出新,很難;三是經費的問題,每一筆錢都是由部里批,用一次部里報一次,第一次晚會用了兩萬元,第二次四萬元,非常節儉。
“在與中央電視台指派導演的合作中,有時也會有磨擦,比如有的導演想多安排自己的節目,這就有個公安與非公安節目比例的問題。導演可能從藝術的方面考慮多一些,公安這邊則堅持沒有公安內容就沒有意義了,難免就有分歧甚至矛盾出現。”徐良志說。
從八十年代中後期的幾台公安部春晚節目內容上看,公安的內容還是有所兼顧,公安部金盾影視文化中心總編、1988年後開始進入公安部春晚組織工作的施建中說:“在當時那樣的條件下,我們對公安內容的節目也只能抱著一個希望有的願望,有就上,沒有也沒辦法。第一階段的公安部春晚,基本上是一台在春節特定喜慶氣氛中、選取了一些與警察工作和生活有關內容的綜藝晚會。”
這一時期雖然是公安部春晚的第一步,但已經為未來制定了基本的方向。首先確定了公安部春晚與中央電視台合作的基本模式;其次一開始就得到部領導高度重視,並且形成了部領導親自過問和負責的優良傳統;在節目的內容上,打下了一定要有公安工作內容這樣原則性的基礎。

發展

1991年,公安部政治部宣傳部在全國公安系統搞了一次文藝會演,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公安內部文藝會演,分別以石家莊、西安、上海、昆明四城市為點,劃分華北地區、西北地區、華東地區和西南地區四大片,對全國公安文藝活動和文藝力量進行了一次摸底式的考察,會演後還進行了評獎活動。時任公安部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的施建中回憶,通過那次活動,對全國公安文藝隊伍有所了解,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產生了要用公安自己的文藝力量來辦春晚的想法和信心。
1992年,公安部決定在遼寧省舉辦,並決定全部使用公安隊伍中的文藝資源。施建中說,這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通過全國公安文藝會演,公安部已經有能力從全國各地抽調警察文藝力量,二是也想讓公安文藝、公安文化往基層走。當時的遼寧省公安廳廳領導祝春林,第一次接觸了公安部春晚,幾年後他調任公安部政治部副主任,又成了親自抓春晚的主管領導。這年的春晚中央台派了張子揚導演,依舊是現請人創作,以明星、大腕的歌曲演唱為主,但集體演出第一次全部用了公安自己的藝術人才,並且還有了自己的樂器演出。也是第一次,公安部春晚有了自己的名字———《大地橄欖情》。
1995年,施建中想到要在南海的一條船上搞,請中央台指派的導演張曉海去海南看船。張曉海認為船太小,於是決定在海上人工搭建一艘大船。這個創意大膽獨特,用了兩萬多根小木條搭建起來的大船,雖然舞台效果令人讚嘆,但直到演出最後結束前一刻,所有人的心都還懸在半空中。一會兒怕它著火,一會兒又怕它倒了(雖然演出前還特意派了武警戰士在上面又跺又踩)。1995年的大年初二,全國公安民警和全國人民看到了一台主題突出、耳目一新的公安部春晚《萬家燈火平安夜》,沒看到的卻是晚會後面發生的一個個大小故事。
事隔十幾年,施建中提起那艘在海灘上搭建的大船,感情複雜。那年也不知怎么回事,什麼事都趕上了———停電了,船險些著火了,連地震也都趕上了。演出那天部領導到了現場。演出結束後的總結會上,不少人都哭了。施建中笑說,那真是嚇的。1995年《萬家燈火平安夜》的成功,也為公安部春晚進一步贏得了地位,之前,公安部春晚在中央電視台的具體播出時間都要排隊,要商量、等待,這之後,公安部春晚在每年大年初二有了固定不變的播出時間,坐穩了中國春節四大春晚的位子。
九十年代後期的幾屆公安部春晚,基本上都是由公安部和各省市公安廳局合作完成。很明顯,這一階段的公安部春晚已走出第一階段的兼顧公安內容時期,由於逐漸掌握和運用起了公安自身的基層文藝力量,也積累了多年操辦春晚的經驗,已經具備能力由被動走向主動,即它作為公安部主辦的一台春晚,注定要關注和突出公安主題的這一功能開始彰顯出來。從形式到內容,這一時期的公安部春晚都在努力地給出公安工作的信息量,正在越來越往公安特色上靠攏,完成了向主題性綜合晚會過渡的歷程。

創新

二十一世紀以來,公安部春晚承載的公安內容更加厚重起來,藝術上的創新圍繞對公安主題的強化,也更加頻繁。
2000年,開始藉助電影電視畫面,充分利用大螢幕作背景,強調內外景有機結合,以“愛民派出所所長”黃宏和“愛警居委會主任”倪萍率領的警民慰問團,圍繞春節慰問品、爭演節目等情節為戲劇線索,通過層層遞進、載歌載舞來表現主題。
2004年則專門設計一條主線,邀請著名演員濮存昕、倪萍、趙本山作為晚會“便民使者”,在外景地採訪人民民眾對公安部出台的便民三十條措施的熱烈反映。這一年的公安部春晚,開頭和結尾安排了由蔡國慶、呂薇、楊洪基及警察歌手仝阿梅演唱的《天南地北大聯歡》和《三百六十五個祝福》,其中內外景互動的大量穿插畫面中,觀眾在面對舞台上的公安英模、演唱現場的同時,又從畫面上看到戰鬥在祖國山南海北各個警種的公安民警,以及遠在東帝汶的中國維和警察向全國人民拜年的情景,可以看出公安部春晚已經在利用全景式的電視手段,儘可能多地傳送和覆蓋公安工作的信息量。
曾擔任金盾影視文化中心副主任的楊錦自2000年開始參與公安部春晚工作,他總結後來的幾屆公安部春晚改變主持人在舞台上通過串詞來主持節目的單一方式,加入了由著名主持人串聯、串演等形式,再加上內外景的有機結合,既反映了基層公安機關火熱的生活,體現出公安戰線的實際,又顯示出了強烈的時代特色,可以說是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為觀眾奉獻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2000年後公安部春晚創作的分量越來越重,承載的內容越來越多。楊錦介紹,2002年春節晚會在策劃和創作期間,主創人員就遠赴遼寧、上海、雲南等地,深入公安機關一線生活,寫出了大量初稿,又經過反覆徵求意見、反覆修改、反覆磨合,才創作出像《打黑英雄》《獎章》《換位》《警察與球迷》等藝術地再現生活中原型人物和真實事件的精品節目。導演黃一鶴也說:“晚會創作期間我去了三次英模班,說實話,攢了一年的淚水全流下來了。作為晚會的創作者,只有自己真正感受了,才能去感動別人。英模班的英雄們工資收入最低的一個月才300多塊錢,即便如此,關鍵時刻還是這些英雄衝到最前面,這樣的人,如果你不用淚和心去歌頌他讚美他,那就太遺憾了。”
觀看近幾年的公安部春晚,會發現近年來每台公安部春晚都少不了向全國人民報告這一年當中重要的公安工作信息、推出重大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兩大內容。如2004年公安部春晚上被認為最具震撼力的音樂詩畫《風中的野菊花》,展現的就是衡陽大火中消防英烈們的感人事跡。小品《換位》表現了公安機關在“三項教育”中發現的自身不足。由蔡明和陳紅共演的《兩地書母女情》,反映的是中國維和警察的情感世界。將一年當中公安工作中的大事件通過藝術的形式再現出來,已經成為公安部春晚的一大重頭戲,公安部春晚已成為濃厚節慶氣氛中的公安工作年度記憶。
公安部春晚在歷經二十多年的努力與堅持之後,已經成為一個具備公安工作年度記憶性質的藝術化、儀式化、電視化的中國警民大拜年。

收視

1986年公安部舉辦了第一屆春節文藝晚會,中間有過中斷,至今已舉辦25屆。
從1987年公安部春節文藝晚會開始有為公安專門創作的作品,像杭天琪、李玲玉、解小東、屠洪剛這些當時紅極一時的歌星,也都在公安部春晚上演唱、或聯唱過反映警察工作與生活的歌曲。並開始有雲南的昆明警官藝術團的伴舞,昆明警官藝術團也是全國公安系統最早的文藝組織。以後陸續有北京警官藝術團和武漢警官藝術團等公安藝術團體的加入。
中央電視台調查顯示,2002年公安部春節聯歡晚會在春節晚會節目收視率中名列第二,僅次於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並在所有春節期間的節目收視率中名列第八。
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民政部與總政共同主辦的雙擁晚會、公安部春節晚會、文化部春節晚會,並稱為中國春節四大晚會。

停辦

由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民政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舉辦的軍民迎新春文藝晚會今年也將停辦,取而代之的是一場儉樸的首都軍政座談會。

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審計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發出的晚會“限奢令”,明確要求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提倡因地制宜、反對大操大辦,防止拼明星、比闊氣、講排場。幾個月來,文藝晚會奢華之風、鋪張浪費現象明顯扭轉。
以央視為例,自2014年起減少播出56項晚會類節目,占以往播出量的60%左右;對於各部委、地方、行業、部門、社團等主辦的晚會,央視按照“不聯辦、不錄製、不播出”的原則進行削減,不再與各部委、各地方、社團組織、國有企事業等單位合辦節假日等慶祝晚會和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