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1年

公元931年

公元931年是長興四年。

(圖)後唐明宗後唐明宗

公元931年是長興四年

歷史紀事

閩王延鈞稱帝

閩王王延鈞好神仙之術,寵信道士陳守元、巫者徐彥林,以二人為議修寶皇宮,以陳守元為宮主。曾信寶皇之命避位受篆,以應六十年天子之讖。後唐長興三年(932)曾謀帝,於六月上表後唐,請以錢鏐的吳越王、馬殷的尚書令之銜命己,後唐不報,遂絕職貢。至四年正月,以舊宅為龍躍宮,於寶皇宮即帝位,更己名為王鏻,國號大閩,建元龍啟。

後唐置同二品

唐初,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為宰相,凡以其他官員參預政事,而本官品階較低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為宰相,意即與正三品之階的中書令、門下侍郎享有同等權力及待遇。以後同三品漸成參政標誌,只有加此號才為真宰相。大曆二年(767)中書令、侍中升為正二品,同三品之稱亦已廢而不用。中、晚唐及至五代,同平章事漸為真宰相銜。後唐長興四年(933)九月,後唐加宣徽使、判三司馮贊同中書門下二品,充三司使。

後唐明宗卒,閔帝即位

後唐長興四年(933)十一月二十六日,後唐明宗經秦王之亂,病情加劇而卒。死前,命宣徽使孟漢瓊往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召宋王李從厚。二十九日,李從厚至洛陽,十二月初一即皇帝位,即後唐閔帝(亦稱少帝、廢帝)。後唐閔帝李從厚(914——939),後唐明宗第三子,小名菩薩奴。天成二年(927)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事,三年受妻夫孔循之累出為宣武軍節度使,四年移鎮河東,長興元年(930)改鎮州節度使,封宋王。在位即四個月即為潞王李從珂所廢,
遇害。

後唐改元應順

後唐閔帝於長興四年(933)十二月即位,次年正月初七大赦,取應天順人之義,改元應順。

文化紀事

(圖)《虬髯客》《虬髯客》

杜光庭卒

後唐長興四年(933),蜀中道士杜光庭卒。杜光庭(850——933),字聖賓,一作賓聖(亦有作賓至),處州溍雲(今浙江)人,一作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鹹通中應九經舉不第,入天台山學道。僖宗入蜀,杜光庭從幸,後留於蜀中,前蜀官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封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後歸隱青城山,號登瀛(一作東瀛)子。著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道教靈驗記》等,流傳千年的傳奇《虬髯客》亦出自杜光庭筆下。

齊己

後唐長興(930——933)末年,詩僧齊己卒,年諭古稀。齊己,俗姓胡,益陽人(一作長沙人),自幼出家,善詩,其頸生瘤贅,時號詩囊。自號“衡岳沙門”,生性散淡,懶謁王侯。著有《白蓮集》

雜譚逸事

定難李彝超拒不受代

後唐長興四年(933)二月,定難節度使(治夏州,今內蒙白城子,領夏、銀、綏等州)李仁福卒。軍中立其子李彝超為留後。其時,契丹於北方崛起,常侵後唐北邊,夏州實際獨立於中原王朝,後唐恐二者聯手吞併何右,南侵關中,欲借李仁福卒平夏州,遂於三月以李彝超為延州(今陝西延安)彰武軍留後。以原延州節度使安從進為夏州留後。李彝超以軍上百姓擁留未得赴鎮,拒不奉詔,派兄阿羅王守青嶺門,並集境內党項各部以自固。後唐以靜難節度使藥彥稠、宮苑使安重益等率五萬兵護送安從進赴鎮,藥彥稠進屯蘆關(約今陝西安塞北),李彝超抄唐軍糧草及攻具,後唐軍退保金明(今陝西延安北)。五月,安從進攻夏州,夏州城堅固難攻,四周萬餘党項不時騷擾抄掠糧運,唐軍糧草匱乏,撤軍。十月,李彝超上表謝罪,後唐以其為定難節度使

後唐李從榮作亂

後唐明宗次子李從榮,於天成元年(926)拜天平軍節度使,三年鎮河東,長興元年(930)為河南尹、兼判六軍諸衛事,封秦王。握兵權成跋扈之勢。長興四年(933)八月,明宗病重,臣下曾有立嗣之議,因明宗、秦王父子留戀權力,一不欲立太子,一不願失兵權而罷議。遂以從榮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位在宰相之上,執政范延光等紛紛求外補以避其禍。十一月,明宗病勢沉重,從榮探視時已不能抬頭回答,從榮以為明宗已逝,遂稱病不入朝。欲以兵入侍,先制權臣,以保自己能嗣位。二十日,從榮自河南府率步騎千人列陳於天津橋,樞密使馮贇已先獲其信,與孟漢瓊、朱弘昭等稟明宗,關閉皇城端門,派潞王李從珂之子李重吉帥禁軍守宮門,孟漢瓊召馬前都指揮使朱洪實領五百騎兵討李從榮,李從榮逃歸河南府,為皇城使安從益殺之於府邸。史稱李從榮喜交接儒生,善詩,有詩千餘首,稱《紫府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