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是國家政府級大賽,創辦於1984年5月,已成為音樂界一項重大賽事,也是聲樂界推出新人新作的重要途徑。

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創辦於1984年5月,至2009年已走過二十餘年的歷程。兩年一度的青年歌手大獎賽挖掘、培養了一大批著名的歌手,被公認為國內聲樂界的一大權威賽事,在全國觀眾心中已建立較高知名度。

概念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即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或者“中央電視台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被社會簡稱為“青歌賽”。

產生背景

社會學家、文藝家艾君先生在《從央視歌手大賽誕生看文藝市場的變遷》一文中這樣分析,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如果說央視春晚會看作是春節期間文藝生活的“大餐”,是央視所打造的所有文藝節目中一個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品牌的話;那么,誕生於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則成為改革開放後,央視為文藝百花園裡“造星”、選拔聲樂人才的而推出的又一項偉大的舉措,無疑是電視主導文藝發展時代螢屏上最成功的歌手劉歡造星工廠,它而引發了聲樂百花園裡的“造星熱”。他認為,文革期間,因為受“文藝為政治服務”、“文藝服務於政治”以及在黨和政府對文藝內容、形式和市場的干預,“星”的培養主要是官方一條途徑,沒有市場的選拔機制,讓誰演、讓誰上,演什麼、唱什麼,誰好、誰壞都是文藝管理主導者指令性操作。文革結束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科學的春天、經濟的春天、教育的春天、文藝的春天到來了。隨著科技的普及,教育的發展,國力的增強,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的出現極大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歌手大賽”這種新社會、新時代的文藝選拔機制在央視應運而生,並得以重視、推廣、變革和發展,成為為國家級選拔聲樂人才、服務於人民大眾,促進文藝市場發展的重要組合形式。
他指出,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創辦於1984年,走過了24年的風雨里程,至今已經舉辦了13屆。回顧大獎賽的歷史,第一屆的大賽讓關牧村、殷秀梅、彭麗媛等青年歌手脫穎而出;1986年的第二屆大賽韋唯、毛阿敏一舉成名;隨後的幾屆比賽中,先後有杭天琪、胡月、付笛聲、李傑、屠洪剛、宋祖英、劉斌、呂繼宏、萬山紅、蔡國慶、解曉東、張咪、朱哲琴、孫悅、江濤、林依輪、陳明、甘萍、孫浩、張邁、滿文軍等歌手的湧現也占領了國內藝壇的主導地位。而從1996年之後,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似乎再也難以成為主導藝壇文藝人才選拔、培養的主導舞台了,也再也難以看到其螢屏造星工廠的功能了。

發展轉變

艾君先生在文章中認為,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傳播形式和傳播手段帶來了廣泛性發展,選拔方式和選拔機制出現了多樣化的發展,文藝人才和文藝體裁在社會得以重視並爭相湧現。也就是說,隨著教育的普及以及社會大眾對文藝形式、作品口味的廣泛性,文藝人才的培養和湧現再也不是由“大賽”、“央視”主導成名的時代了,所以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也就不再是演藝界成名成星的唯一途徑了。可見,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深入,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經過了“誕生的轟動、強力的輻射、平穩的發展到影響力的減弱”的發展過程,其權威性和造星功能也越來越受到了社會文化發展的衝擊。

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他分析說,一是由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而引發的各種歌手大賽影響著央視歌手電視大獎賽的權威性。1984年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成功後,1986年,由團中央等單位牽頭主辦的“全國農村青年歌手大賽”又相繼誕生,得到了各地共青團組的重視並積極選拔組織,首屆就湧現出牟青等一批鄉村歌手走入了專業文藝團。之後,社會上由各相關部委、專業協會、媒體主的歌手大賽也層出不盡。例如,“全國原創歌曲大賽”、“全國文藝新星選拔賽”、“全國少兒歌曲大賽”等等大賽也一時成為許多專業或者業餘歌手競相參與的選拔活動。形成了國內歌壇人才脫穎而出的有機補充形式,同時也活躍了我國的文藝舞台。可見,隨著央視歌手大賽的誕生和被廣泛認可而帶動的全國各類歌手大賽的也在主導著文藝市場的發展走向。

二是隨著電視主導文藝市場的到來,我國誕生的大量地方電視台也成為文藝人才湧現而被社會大眾認可接受的渠道。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廣播電視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1996年之後,全國電視台、插播台的建設出現了黃金時代,截止到2000年,全國各省、市、縣幾乎都建立了電視台,實現了電視媒體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同時,“文藝搭台、經濟唱戲”也成為各地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而被各地政府認知。由此,各電視台相繼開設了形式多樣的文藝綜合節目,這為文藝人才的培養和選拔髮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所以,全國各地方電視台的出現,尤其是衛視台的出現,影響了央視的收視率,也成為央視收視率的強有力的競爭者,自然也會影響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在觀眾心中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成為音樂圈裡熱而社會冷的現象。

三是央視歌手大賽的評選造星功能已被文藝市場中的“作品”加“創意策略”這種讓市場自然認可的形式所取代。1993年之後,下海潮風起雲湧,各種能人自謀職業、自我創業成為時尚。由此,我國剎那間誕生了許多公關公司、廣告公司、文化公司、影視包裝公司和經濟公司等等。這些公司的出現,許多具有創意思唯、策劃頭腦的公司老闆將視角投在“演藝人才策劃包裝”、“培養推出”、“為我服務”上,這些公司以市場為準則,以大眾接收為目標,對簽約的藝人進行全方位的包裝。不僅為自己看中的歌手進行作品的選拔、唱片的製作、而且進行全面的市場推廣工作,使大量的歌手帶著以被公眾接受的作品而走入市場,成為市場裡真正的“歌星”。

藝人最注重的是成名成星,而不注重大賽獲獎。當歌手大賽這種形式對成名成星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的時候,其在文藝市場的影響力也就會逐漸減弱,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

四是文藝市場發展的多樣化、文藝人才的大量湧現、文藝作品的豐富多彩,給社會觀眾帶來了更多的娛樂形式的可選擇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央視歌手大賽的收視率其“造星功能”的社會影響力減弱。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帶來了文藝市場從內容到形式的多樣化,一些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和文藝節目充斥著各地電視台和社會文化市場,給民眾文化娛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擇性。此外,教育的飛速發展,大專院校對文藝人才的培養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勁發展勢頭,社會文藝人才的教育培訓工作也步入春天,可見教育主宰著文藝人才的鑑定和使用在社會上成為共識。另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現更多的是觀眾和聽眾對作品、演技本身的認可度,並不在意藝人頭上的光環如何,不在乎藝人所體現的專業水平高低如何,所以,央視歌手大賽注重歌手綜合素質高低,不注重歌曲在社會公眾心中的接受力;注重作品的教育意義和歌手的專業水平高低,不注重歌曲內容的社會性和大賽帶給觀眾的娛樂性。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央視歌手大賽的收視率,影響了開始幾年所體現出的“造星功能”作用。

所以說,央視歌手大賽的人才選拔的造星功能已被社會市場自我調控發展形成所取代。

時代意義

艾君先生在《從央視歌手大賽誕生看文藝市場的變遷》一文認為,從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經過了“誕生的轟動、強力的輻射、平穩的發展到影響力的減弱”的發展過程;從央視歌手大賽的造星功能發展的逐漸減弱,我們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文藝市場,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單一性發展、由一方主導市場發展的格局被時代發展的節奏所打破,文藝走入了奼紫嫣紅的百花齊放的時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思想得到了真正體現。

在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繁榮時期,沒有湧現出真正的一線文藝人才,也不會再有獨樹一幟、一成不變的“貴族”地位的文藝之星,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的變化,隨著各種新貴的湧現而日漸暗淡。同時,也告訴我們,市場經濟的社會權威對人才的選拔機制已經被打破,權威獨霸文藝江湖已經在承受著來自公眾接受的巨大壓力,可見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苛刻性日顯端倪。

但無論如何說,誕生在1984年的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其對我國改革開放後文藝市場的繁榮所起到的推進作用不容忽視。它的誕生和發展,成為改革開放後引導文藝人才培養的搖籃,成為我國人才選拔的試金石,成為唱響時代鏇律的鼓手。

獎項介紹

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自1984年舉辦以來,已成為音樂界一項重大賽事,也是聲樂界推出新人新作的重要途徑。中央電視台主辦的歷屆青年歌手大獎賽都創造了很高的收視率。
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專業組和業餘組進行,每組又分團體和個人單項賽兩種方式,演唱分成民族、美聲、通俗三種唱法。歌手的參賽內容除歌曲現場演唱外,仍將沿用綜合素質考核。此外,本屆大賽還新增設“觀眾最喜愛歌手獎”由專家評審與電視觀眾共同投票產生。
大賽力求出新,在比賽上提倡體現“民族唱法”多樣化、“通俗唱法”時尚化、“美聲唱法”國際化。因此,在評審結構上,突出了專家人選的年輕化和不同風格流派及地域的代表性。同時,還增加了旅外及港台評審。每種唱法評審成員12名,由有權威的高知名度的聲樂教授、歌唱家、詞曲作家、樂評人及理論家組成。另外文化素質評審2人。評審名單向社會公開,以增大評判的透明度,並利用傳媒予以宣傳,通過自律和社會監督保證評選的公平、公正。
為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原則的順利實施,大賽特在現場增設了5人組成的監審組,同時還在直播現場增設10部熱線電話及開通168熱線。電視觀眾可通過熱線電話對直播現場的比賽進行參與,監審組對評審評分進行現場監督並有權要求評審進行現場解答。
大賽決賽、“觀眾最喜愛歌手獎”、頒獎晚會共26場,全部現場直播,這將創下中央電視台連續直播場次之最。為確保本屆大獎賽既是一場緊張、激烈、嚴肅的賽事,又生動、有趣、可視性強,大賽將在主賽場外增加第二現場,及時對比賽進行現場評說,以利大賽與觀眾的溝通和參與,加強信息量和節目的可視性
大賽業餘組頒獎晚會走出演播室,深入基層、深入生活,體現業餘歌手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氣氛。專業組的頒獎晚會定位於“高雅的典禮”,既體現出國家政府獎的檔次,又能體現中央大台的莊重和高品位,在節目樣式上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態勢,為本次大賽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