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系屬於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目前有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產業管理四個本科專業。歷史學分別招收蒙漢語授課的學生,年招生規模110人,考古學和博物館學從蒙漢語授課的高中畢業生中招生,隔年招生,年招生規模4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500人左右。有專門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近現代史四個碩士學位授權點,能夠招收“課程教學論·歷史”和“教育碩士·歷史”研究生。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近60人,函授教育碩士人數50餘人。

學校發展

1952年5月5日,內蒙古師範大學的前身內蒙古師範學院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烏蘭浩特市誕生了,她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建立最早的一所高校,也是內蒙古草原上第一所高等學府。建校時只有6個班級,116名學生,7名專職教師。這6個班級中,有一個班級是史地專修科,有3名教師,學生不到20名,漢語授課。1953年,蒙語文科改建為文史科,從國中畢業生中招收2個年級的蒙生,不分專業,蒙語授課。1954年,學校隨著首府西遷呼和浩特,並與1953年8月由張家口師專和綏遠師專合併而成的內蒙古師範專科學校合併,校址設在原綏遠師專。1955年全部遷到現在的校本部。

專業設定

1954年8月,漢語授課的史地專修科與內蒙古師專的歷史科合併成立了歷史科。1955年,文史科中的蒙授歷史合併到歷史科,首次從國中畢業生中招收蒙語授課歷史專業1個班。這時,歷史科有蒙語文專修班和漢語文專修班,用兩種語言分別授課,教師增加到10人。1958年,改科為系,招收首屆本科生。歷史系下設中國古代史及中世紀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蒙古史等四個教研室,教師30名,有資料室、文物室。1958年,還創辦了內蒙古近代史研究生班。

1962年,政教系與歷史系合併;1963年,分開;1965年,再次合併。1972年,政史系歷史專業招收首批工農兵學員,學制3年。恢復高考後,1978年,政史系招收一個歷史專業本科班。1979年,政史系再次分開。1979年,歷史系招收了蒙語授課歷史專業本科班,1980年,招收了漢語授課的歷史專業本科班級。從1981年開設,每年招收蒙漢兩種語言授課的歷史專業本科生各一個班級。

人才培養

在完成全日制本專科生培養任務的同時,歷史學科還招收夜大、函授和計畫外大專學生,承擔著為北方八省區培養蒙語授課的歷史學師資的任務。1986年,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中國民族史專業擁有了碩士學位授予權,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

1993年,經過教育廳批准,招收旅遊管理專業專科生。2000年,開始招收旅遊管理專業本科生;並獲得了歷史文獻學和中國少數民族史碩士學位授權(原來的中國民族史專業改為專門史)。2002年,成立旅遊學院,與歷史係為同一單位。2006年6月,旅遊學院單列,歷史系改建為歷史文化學院。

2004年,專門史被評選為校重點學科;2005年,歷史學被評選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首批品牌專業。

師資力量

截至2006年9月,歷史文化學院共有教師34人。其中,黨政教輔人員4人,教師30人。在專任教師中,能夠使用蒙語授課教師11人,使用漢語授課教師19人;具有教授職稱教師10人(含內聘2人),具有副教授職稱教師9人,具有講師職稱教師11人;博士7人,在讀博士3人,碩士10人,本科學歷10人;辦公室、資料室、學工辦各有教師1人。歷史文化學院還從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陝西省博物館、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博物館等教學科研機構外聘兼職教授近20人。

所授榮譽

2000年至2004年底,5年共發表論文106篇,年均發表論文21篇;出版著作15部(含教材);承擔學校教學項目15項;獲得校級教學成果獎8項;2001-2005年,主持國家課題1項,清史課題1項,自治區課題4項,教育廳課題2項,古籍整理委員會課題1項,學校重大課題1項。參與其他專業或其他高校的橫向課題多項。獲得自治區級三等獎以上獎勵3項。科研經費約70餘萬元。

能夠為蒙、漢語授課的歷史學本科生分別開設18門必修課(包括畢業論文、教學實習、專業見習)。能夠開設40門選修課。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內蒙古博物館分別承擔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專業課程和專業實習指導工作。2006年,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