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位於內蒙古中部阿木古郎大草原。是我國最重要的航天著陸場。同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主著陸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俄羅斯載人航天主著陸場等世界著名的航天著陸場齊名。我國的神舟一號至神舟十號飛船,都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著陸,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也在四王子旗主著陸場著陸。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位於內蒙古中部,海拔1000-1200m,地勢平坦開闊,人煙稀少,沒有大的河流湖泊,空氣能見度高。主著陸場區域屬沙質草原,坡度、坡長都很小,有利於飛船平穩著陸。
這裡地域開闊、空氣能見度高,有利於搜救人員對航天員的快速救援,因此成為我國神舟飛船著陸的首選地。位於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將承擔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搜救及回收任務。

氣候特徵

東、北、西三面分別與烏布爾寶力格蘇木白音諾爾蘇木甘珠爾蘇木為鄰,西南面以哈拉河與蒙古國為界,邊境線長達18公里。地處坡狀高平原區,地勢自北向南、由東向西逐漸降低。
溫帶大陸性草原季風氣候,春季天氣多變,乾旱大風多,降水量少;夏季溫和而短促,降水量集中,氣溫高,秋季較涼爽,霜凍早,降水量少;冬季漫長而寒冷,降雪量年變化較大。年平均氣溫在零下2攝氏度至0.5攝氏度之間。年均降水量272毫米,無霜期120天左右。

主要功能

測控

飛船返回艙距地面40公里以後的測控是著陸場的任務,目的是測出返回艙的落點,指揮各區域
的搜救力量前往搜救。測控細分為四項:
1、外測,測量返回艙返回的軌跡,特別是出“黑障”區後的運動軌跡;
2、遙測,感知和了解返回艙的運動狀態和艙內環境,以及航天員的身體狀態;
3、遙控,由指揮人員給飛船發出指令,雖然這些指令只有一兩條,但都事關航天員生命安全;
4、實況監視,利用光學設備來拍攝飛船返回艙出“黑障”區及下降過程中的實況,為指揮中心提供決策依據。

搜救

這是著陸場的主要任務,分正常和應急兩種返回狀態的搜救模式,應急又分為陸上著陸區和海上濺落區。飛船正常返回機率高,所以搜救力量集中布置在主、副著陸場,主著陸場力量配置要比副著陸場強,主要依靠直升機、地面車輛進行搜救。上升段的海上3個濺落區,主要靠交通運輸部救撈局的3艘打撈船進行應急搜救。國內運行段的3個應急著陸區,主要依靠固定翼飛機、傘兵、著陸區附近的直升機、醫院等進行聯合營救。

通信

分天地通信和跨區通信兩種:
1、天地通信是指返回艙出“黑障”區之後,航天員與指揮部門和醫監醫保醫生的通話。
2、跨區通信是由於著陸場區站的搜救力量分布在不同地域,要使它們與北京飛控中心保持通信聯繫,以便於指令迅速傳達到位。場區內部的通信,重點是在主、副著陸場,主要是組織協調聯合各部分力量來完成搜救任務。
氣象保障

1、主、副著陸場的氣象保障,需提前給決策部門提供氣象條件,以便儘早決定是採用主著陸場還是副著陸場;
2、提供一系列的預報天氣測量數據,並傳到北京飛控中心對數據進行分析,了解著陸場風的分布和運動狀態,以便及時修正返回艙開傘點,確保返回艙落到理論落點。

著陸記錄

阿木古郎草原的氣候和地理地貌,適合飛船著陸,是神舟系列飛船主著陸場。
2003年10月,“神舟五號”飛船在內蒙古阿木古郎草原著陸;
2011年11月17日晚,“神舟八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郎草原著陸;
2012年6月29日中午,“神舟九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阿木古郎草原著陸;
2013年6月26日8時07分許,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草原上順利著陸;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順利著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