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朝

內朝指的是古代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和休息的場所。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後漢書· 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伏維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正位內朝,流化四海。他們來自民間,了解民情,對社會的弊端也比較了解;同時,他們學識淵博,思想開明,積極進取,支持漢武帝加強 中央集權的改革。這一內朝官系統,當時稱為“加官”,有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等名稱。除了天子的心腹、親信和賓客,外朝大臣中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加戴“侍中”等名號在內朝預聞政事,成為內朝官。

詞語解釋

nèi cháo ㄣㄟˋ ㄔㄠˊ

內朝

(1).古代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和休息的場所。對外朝而言。“內朝”有二:一在路門外,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之處,亦謂之“治朝”;一在路門內之路寢,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後休息之所,亦謂之“ 燕朝”。 卿、 大夫治其邑事之處也稱“內朝”。《 禮記·玉藻》:“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 鄭玄 註:“此內朝,路寢門外之正朝也。”又,《 周禮·秋官·朝士》 鄭玄 註:“ 周 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宋 葉紹翁 《 四朝聞見錄·賜宴滌爵》:“ 孝宗 錫宴內朝,丞相 王淮 涕流於酒。”《 國語·魯語下》:“自卿以下,合官職於外朝,合家事於內朝。” 韋昭 註:“家,大夫。內朝,家朝也。”

北宋 視朝制度: 文德殿為外朝; 垂拱殿為內朝。(出處見《 春明退朝錄》)

(2).指中宮。皇后住處。《 後漢書· 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伏維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正位內朝,流化四海。” 李賢 註:“《 易·家人》卦曰:‘女正位乎內,正家而天下定矣。’” 宋 岳珂 《 愧郯錄·孝明後制》:“貽謀百世,正位六宮,可立為皇后。爾其佐佑興運,恢張內朝。”

(3).指 中原朝廷。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一:“己酉春,虜移文境上曰:‘皇帝生日,本是七月。今為內朝使人冒暑不便,已權改作九月一日。’”

歷史來源

舊時朝官有內朝 外朝之分。大體屬於 丞相系統的正規官職稱 外朝官,君主的近臣如 大司馬諸 將軍等稱 內朝官。《 漢書·劉輔傳》“於是中朝左將軍 辛慶忌 ……俱上書”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孟康曰:“ 中朝, 內朝也。 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 侍中、 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 外朝也。”

設立內朝,利用內朝與外朝對峙,並分奪外朝權力,這是 漢武帝削弱相權的又一重要的權術。他常常從民間拔擢地位低微的儒學之士作為侍從。漢武帝常常同他們商量朝中大事,徵詢他們的意見。他們來自民間,了解民情,對社會的弊端也比較了解;同時,他們學識淵博,思想開明,積極進取,支持漢武帝加強 中央集權的改革。因此漢武帝對這一批人非常信任,讓他們預聞政事,托為心腹之臣,成為漢武帝改革的 智囊團。但是他們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員,也沒有固定的官職,有時天子甚至把他們當做賓客看待。但他們經常代表皇帝在朝廷發表意見,有時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在朝廷上與大臣辯論,詰責朝臣,駁得朝廷大臣啞口無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與朝廷正式職官系統不同的內朝官系統。這一內朝官系統,當時稱為“加官”,有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等名稱。除了天子的心腹、親信和賓客,外朝大臣中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加戴“侍中”等名號在內朝預聞政事,成為內朝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