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功推拿療法

內功推拿療法是以擦法為主要手法,並指導患者進行少林內功鍛鍊,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推拿療法。套用擦法治療痛疾等病症,在《韓氏醫通》中就有記載。通過臨床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為內功推拿療法。

內功推拿療法是以擦法為主要手法,並指導患者進行少林內功鍛鍊,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推拿療法。

內功推拿療法強調整體以扶正為主,不僅由醫生施以手法治療,病人也要配合練功,以增強抗病能力,促使康復。在手法治療中應局部和整體治療相結合,以培本補元,扶正祛邪。

套用擦法治療痛疾等病症,在《韓氏醫通》中就有記載。通過臨床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為內功推拿療法。

[基本內容]

一、內功推拿手法

內功推拿療法的手法套用以擦法為主,輔以拿、點、分、合、掃散、理、劈、抖、搓、運、拔伸、擊等法。

擦法是將手掌緊貼於患者體表,稍用力下壓,來回作直線揩擦,使其局部發熱,並透入肌表深層。擦法的操作手法有三種,即掌擦法、魚際擦法和側擦法。掌擦法是以全掌著力貼於體表上作來回揩擦。魚際擦法以手掌大魚際肌部著力貼於體表上作來回揩擦。側擦法以手掌小指側小魚際肌部著力貼於體表上作來回揩擦。無論採用何種擦法,在操作時均應做到直、長、勻。即在進行上下或左右方向揩擦時,都要求直線往返,動作要連續,不能有停頓;往返距離要拉得長一些,猶如拉鋸狀;用力要和緩均勻,以揩擦時皮膚不起皺褶為度。在來回揩擦時,動作要有節奏感,一般以每分鐘100次左右為宜,速度不宜過快。擦法是直接摩擦體表皮膚的操作手法,操作時可在施術部位塗些潤滑劑(如冬青膏、麻油之類),既可保護皮膚,又可加強手法效應,使摩擦產生的熱力容易透入深層。

輔助手法中,拿法以五指指腹抓捏肢體穴位處。點法是用指端、指節或肘尖用力按壓穴位。分法是以兩手按住穴位然後向兩側推移。合法是由兩側向中間合攏。掃散法是用五指指面作快速平面推移。理法是以屈曲的食指中指挾住患者手指,由指根捋向指端。劈法是用側掌部輕輕叩擊。抖法是用手握住患者肢體遠端作上下抖動。搓法是用兩手掌相對,挾住患者肢體作來回搓揉。運法是較大幅度地活動患者肢體關節,一般為作圓周運動。拔伸法即牽引患者肢體,一般要持續用力一段時間。擊法是用掌根部或特製軟棒輕輕拍打。

二、手法常規操作程式

1、頭面:拇指平推兩側喬空(又作橋弓,即由耳後乳突部胸鎖乳突肌前緣推至缺盆),五指拿頭頂(五指所經之處為頭部的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循行分布處),捏拿頸項,分前額,分眉弓,點晴明,分迎香,分人中,分承漿,掃散兩顳,再合推至項部,有平肝熄風、開竅醒腦等作用。

2、軀幹:依次掌擦胸背、兩脅肋、上腹、小腹和腰骶部。

3、上肢:推拿肩和上肢,掌擦上肢(自腕部於肩部),拿極泉、小海、曲池、合谷,理五指、劈指縫,掌擊拳面(握拳時各指掌指關節處),運上肢(大幅度活動肩關節),搓臂,抖上肢。

4、重複第1法。

5、掌擊百會(安神定魄),拳擊大椎(通調一身陽氣)和八髎(壯腎陽,補元氣,引火歸原)。

6、下肢:捏拿下肢,點揉髀關、梁丘、血海、足三里、陰陵泉、陽陵泉、委中、承山,從上至下拍擊下肢。

[臨床套用]

內功推拿常用於治療內科虛勞雜病、外傷及婦女經帶病症。臨床套用時主要按照“手法常規”施術,並指導患者進行少林內功站襠勢鍛鍊。如肺氣腫患者以站襠、馬襠、弓襠為基本襠式,再選擇前推八匹馬、倒拉九頭牛、風擺荷葉、霸王舉鼎等功勢進行鍛鍊,時間從2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30分鐘。一般先練功,稍事休息後,再作推拿治療。根據不同病的辨證結果,在選穴和手法上可適當加以調整。

擦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等作用。其中掌擦法常用於胸脅及脘腹部有寬胸理氣、健脾和胃等作用,主治胸脅疼痛以及因脾胃虛寒所引起的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側擦法溫熱度較高,常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其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等作用更強,主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傷筋病症。魚際擦法常用於四肢部,溫經通絡、散淤消腫的作用較強,主治外傷紅腫疼痛劇烈等症,三種方法可配合套用。

一、內科疾病

1、頭昏、失眠:操作手法要輕柔,並重點擦兩脅和上腹,以健脾和胃。

2、高血壓和腦震盪後遺症:治療高血壓時,拇指平推喬空和掃散法要用力稍重一些,持續時間要長一些;而治療腦震盪後遺症時,掃散法就要輕一些持續時間更要長一些,在手法之後還可加用頭頂部熱敷。不用擊百會法。

3、咳嗽、胸悶(老慢支、肺氣腫):除掌擦胸部之外,可先用三指推揉中府、雲門、華蓋、膻中等穴。咯痰不爽者,可用中指點天突穴。

4、反胃、呃逆:點揉中庭、鳩尾,直推膻中至鳩尾,點缺盆、太陽。

5、心悸:二拇指對點太陽,拿兩側魚際。

6、胃痛:點揉鳩尾,擦上腹,拿內關、外關,點脾俞、胃俞各穴。噯氣不舒,以掌根壓於胃脘,囑病人呼吸,掌根壓力隨呼吸逐漸加重,然後突然鬆開,以暢通氣機。

7、便秘:揉沖門、府舍,擦兩介少腹,直推腰陽關至尾骶,揉點會陽、長強。腹脹者捏拿兩側肚角。

8、腹瀉:擦小腹及八髎穴。

9、脅肋疼痛(包括迸傷、岔氣):平推二脅肋,揉點胸鄉、周榮、章門、期門等穴、擦兩脅。胸脅疼痛者捏拿腋窩前份,背脅疼痛者捏拿腋窩後份,腋下脅疼痛者捏拿腹外側(相當於腹外斜肌處)。

10、小便不利:推小腹,揉點曲骨、橫骨、水道、歸來,擦小腹。此法也可用於治療疝痛等症。

11、耳鳴氣閉:除使用掃散法,可點揉聽宮、聽會、翳風,捏拿合谷、曲池、小海等穴。

12、目赤痛:點揉睛明、太沖。

13、鼻塞頭痛:點揉睛明、四白、迎香,分推前額,熱敷囟門。

14、喉痹失音:揉點喉結兩側,重點用拇指平推喬空穴

二、婦科疾病

婦女經帶諸症,除擦腰骶以作用於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八髎穴外,再擦小腹,點腰眼,捏拿肚角,以通調沖任、督帶諸脈。如經期超前,月水色暗,病人體質壯實者,以清熱、行氣、祛瘀為主,手法宜重;月經延遲、色淡,病人體質虛弱者,應調補元氣,溫通下焦,手法宜輕;擦八髎要熱透小腹,並宜加擦背部脾俞、胃俞等穴,以健脾和胃。帶下之症,多屬濕重,治宜健脾、和胃、除濕,需加用捏拿點揉脾關、血海、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陰交、行間、太沖等穴。如見肝氣鬱結,情志不舒之證,還可擦兩肋脅,點揉章門、期門等穴,以疏肝解郁。

三、骨傷科疾病

治療步驟一般先點揉腧穴,循經然後作擦法以及拔伸搖抖等被動運動,再加熱敷、拍打。取穴一般由遠及近。常用的被動動作根據各關節的特點而有所不同。

腕關節:用足蹬病人腋窩,兩人握住病人手背二側,兩拇指壓在腕關節背側,然後進行拔伸,並作腕關節的上下、左右、屈曲運動。

踝關節:一手托住病人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向下拔伸後,先環轉搖動,再作各個方向的屈曲運動。

肘關節:一手托住病人肘尖,另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在伸屈病人肘關節的同時,作前臂的鏇內、鏇外動作。

肩關節:一手反握病人手腕,稍用力牽拉,同時由前(後)向後(前)作肩關節被動環轉;另一手自病人前臂向上臂、腋前(後)捋下,這種動作叫運法。當手臂向上環轉時,醫生要上步貼近病人,才能使病人肩關節環轉到最大範圍。

治療腰扭傷、岔氣等可用背法。醫生側身站在病人背後,一手自腋下摟抱病人,同時臀部緊貼病人腰骶部,並向前頂起,使病雙足離地,借勢用臂部一頂,同時叫病人咳嗽一聲。或醫生和病人背靠背站立,用兩臂套住病人兩臂腰骶部與病人臀部相貼,然後俯身彎腰,將病人背起,借勢用臀部一頂,同時叫病人咳嗽一聲。

治療膝關節疾患,可以用掌根斜向上方揉犢鼻穴,也可用拇指、食指頂住兩膝眼,向上點揉。

治療落枕,可點患側肩外俞,同時叫病人活動頸項。

治療慢性腰痛、脊背強硬不利,可用肘壓法。在肘壓時,可以邊壓邊沿脊柱兩側向下移動。對前屈不利的病人,叫其向前彎腰,並稍做屈伸活動,同時,在八髎穴處用棒擊法,以舒筋活絡。

[注意事項]

1、手法輕重,因人而異。體弱者手法宜輕柔,壯實者手法可略重。但均以熱力深透、“得氣”感應強為佳。

2、套用擦法時,施術者自己的呼吸要自然,不可因屏氣而導致損傷。套用擦法之後,最好不要緊接著在同一部位上使用其他手法,否則容易使皮膚破損。所以擦法一般都在使用其他手法後再予套用。

3、施術者必須具有良好的少林內功基礎和熟練的手法技巧,才能勝任內功推拿的治療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