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滅

入滅

【入滅】梵語parin!irva^ti 或 parin!irva^yati,巴利語parinibba^ti或 parinibba^yati。入滅度、入寂滅之略稱。或譯為入涅盤、取滅度、示寂等。(一)依原語有二義,一為寂滅世間之煩惱執著,入無漏解脫;二為入無餘依涅盤界,亦即漏盡者舍肉身而歿。一般多采後者之義,此語不僅指佛陀之入滅,高僧、聖者之死亦稱入滅。

概述

密宗的內容極為龐雜,生老病死都有專門的詞語,入滅一詞便是其中十一,佛教分為三部,雜密、胎藏界、金剛界。 雜密部多為儀軌、咒語,講究神通與法術是密宗最早的雛形保留了密宗所有法術和奧義。雜密,意思為不純或不系統的密法。雜秘保留一些,早期法術,如幻術,式神術,召喚術,傀儡術,祈福、祈雨、治病、安家、息災,乃至於驅使鬼神、包羅萬象,如:女用昱珀 男用 鴟趾 添“四靈物,羽心,漿草”三個押契,把人厄運勢引導到解脫的境界制服凶煞,並超脫慾念。感受到運勢改變。是命盤完全專注固定在好運位置。 從而達到避免凶煞的方法。

詞語演變

入滅用所有高僧、聖者之死。 在16世紀以前入滅單獨指佛陀。釋教,即 佛教中的雜密派,入滅一詞也源自這裡。 16世紀以前釋教等同於佛教。16世紀以後釋教不再等同於佛教而只是其中一派,也因此入滅一詞在改革運動後不單獨指佛陀。起因是雜密改革。由釋迦牟尼創立.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釋教。早在佛紀一千多年前的吠陀時代,由讀誦真言咒語來祈福禳災,佛教在印度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滲入民間信仰,進而攝取其咒術密法,產生了真言咒語的使用。初期的"真言咒語",只作為守護、消災、治毒,所雜說的片斷咒語,向來被稱為"雜部密教",簡稱為"雜密"。如《雜阿含經》所說,被兇惡毒蛇咬傷時,所持念的明咒,即屬此。

到了佛陀入滅後三百年間,上座部所隸屬的犢子部,除經、律、論三藏外,諸多真言密咒亦被結集,彙編成為"明咒藏"。其後,在南傳《巴利藏》中,有說護身等偈頌的經典,名為《防護藏》,至今仍盛行於錫蘭、緬甸等南傳佛教國家。到了四世紀左右,出現了專說咒法的獨立經典《孔雀明王經》,認為口念真言,內心統一,建立方圓之土壇供養諸尊,嚴修儀軌,即可產生不可思議的功德。

公元14、15世紀時 薩迦派與 噶舉派 高層相信雜密長生方法分為兩部咒語, 薩迦派有一半咒語 噶舉派 有一半咒語,這是因為宗喀巴大師向香巴噶舉僧人求教一些雜密修行方法時香巴噶舉僧人將包括長生等秘法分開傳給宗喀巴大師, 薩迦派與 噶舉派 高層相信取的長生方法就可以展現佛法偉大獲得藏區統治權力,因此兩方為奪權力,戰火不熄,時局極為紊亂。因此,什麼宗教,什麼佛學,無人關心過問,寺廟組織渙散,戒律鬆弛,僧人無人約束,不念經,不修法,反娶妻生子,放蕩自恣。上層僧因為知道有永生方法,不許在辛苦修佛。仗其特權,藉口修密向民間索取婦女供其姦淫。宗喀巴意識到雜密咒語雖然種類眾多,法力強大,但是對於沒有超脫欲望的人,輕易掌握雜密會帶來災難。宗喀巴提出了2個改革方法第一個是去除雜密永生,不老,不死,復生,召喚鬼神等咒語,只保留簡單修行和基礎治病的咒語,這個也稱作純密改革,意思是將雜密選擇性傳給弟子選擇後的成為純密。並將雜密原有專用的暗語名詞廣泛化使用,是的貪慾知心的人無法得到奧義。也是在此時入滅一詞被廣範圍用高僧、聖者。第二項改革是整頓紀錄,嚴格紀律改教以後,其他教派也有回響者對歪風邪氣略加整頓。依據《土觀宗派源流》說,直至公元16世紀時, 寧瑪派中還有僧人曾經意圖得到雜密永生之法,最終無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