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鍪

兜鍪

兜鍪(拼音:dōu móu),古漢語詞語,古代戰士戴的頭盔。秦漢以前稱胄,後叫兜鍪。《東觀漢記·馬武傳》:“﹝武﹞身被兜鍪鎧甲,持戟奔擊。”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拼音】dōumóu
【釋義】古代作戰時戴的盔。“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兜鍪,原指頭盔,代士兵。
是一種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戰時為頭盔,平時又是煮飯的炊具。
又稱:胄(zhòu)、頭鍪(móu)、盔等

出處與詳解

兜鍪兜鍪
通“兜牟”。
1、古代戰士戴的頭盔。秦漢以前稱,後叫兜鍪。
①《東觀漢記·馬武傳》:“﹝武﹞身被兜鍪鎧甲,持戟奔擊。”
②《新五代史·雜傳·李金全》:“晏球攻王都於中山,都遣善射者登城射晏球,中兜牟。”
③宋洪邁《夷堅丙志·牛疫鬼》:“﹝牧童﹞見壯夫數百輩,皆被五花甲,著紅兜鍪,突而入。”
④清趙翼《孫介眉招食鰱魚頭羹》詩:“鰱魚之美乃在頭,頭大於身如兜鍪。”
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雖兜牟深隱其面,威武若不可陵。”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回:“紹以兜鍪撲地”。
⑦《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一個個身披甲冑,頭戴兜鍪,右手操劍,左手握盾。”
2、代指士兵。
①宋陸游《醉歌》:“甲第從渠饜粱肉,貂蟬本自出兜鍪。燮理陰陽豈不好,才得閒管晴雨如鵓鳩。”
②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