胄

胄,zhou,從由從月。頭盔。引申為受到保護的帝王或貴族的子孫。裔也、系也、嗣也。 1. 盔,古代戰士戴的帽子:甲~(甲衣和頭盔)。介~("介",甲衣)。 2. 帝王或貴族的子孫:貴~。~裔。~子(古代帝王和貴族的長子,都要進入國學學習,後亦泛稱國子學生)。 1. 盔,古代戰士戴的帽子:甲~(甲衣和頭盔)。介~("介",甲衣)。 2. 帝王或貴族的子孫:貴~。~裔。~子(古代帝王和貴族的長子,都要進入國學學習,後亦泛稱國子學生)。 中國古代將士防護頭部的裝具。又稱兜鍪、頭鍪、盔等。由於它常與護體的鎧甲配套使用,所以"甲冑"一詞成為中國古代防護裝具的統稱。 即後世的頭盔,材質一般為銅、鐵、革。

基本信息

字音字義

胄“(ü80C4)的字為“胄“(ü80C4)的字和“胄“(ü5191)的簡化字。“胄“(ü 80C4)的,從由從肉。由為聲,肉為形,意指“古代稱帝王或貴族的後代“。”胄“(ü5191),從由從冃,冃即帽的象形,由為滑之意以及表聲。

說明:從造字本義來說,“胄”並沒有“頭盔”的意思,而應該是全身的裝甲(頭部的保護當然也包括在內)。“胄”字中含有的“由”,表示青銅裝甲表面的光滑,唯其光滑,方可使箭頭滑走。因此,“胄”應該是青銅製作的,而非皮質。


基本解釋

胄zhòu

胄

基本字義

1.盔,古代戰士戴的帽子:甲~(甲衣和頭盔)。介~(“介”,甲衣)。

2.帝王或貴族的子孫:貴~。~裔。~子(古代帝王和貴族的長子,都要進入國學學習,後亦泛稱國子學生)。

〈名〉

(1)(形聲。“胄”古有兩個字。小篆字形從肉,由聲。本義:頭盔)

(2)同本義

胄,兜鍪也。從月,由聲。——《說文》

離為甲冑。——《易·說卦》

惟甲冑起戎。——《書·偽說命》

貝胄朱綅。——《詩·魯頌·閟宮》

獻甲者執胄。——《禮記·曲禮》

左右免胄而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冠軸(胄)帶劍。——《荀子·議兵》

鎧胄皆鑌鐵。——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3)又如:甲冑

(4)古代稱帝王或貴族的後代

劉公乃帝室之胄,德廣才高,可領徐州。——《全圖繡像三國演義

帝室之胄。——《三國志·諸葛亮傳》

王室之胄。——《資治通鑑》

(5)又如:胄子(帝王或貴族的長子);胄監(國子監);胄閥(家世門第)

(6)泛指世系

詳細介紹

胄

中國古代將士防護頭部的裝具。又稱兜鍪、頭鍪、盔等。由於它常與護體的鎧甲配套使用,所以“甲冑”一詞成為中國古代防護裝具的統稱。在新石器時代,胄多用藤條或獸皮粗製而成。進入青銅時代,除繼續使用皮胄外,開始使用青銅鑄造的胄。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胄,是河南省安陽市出土的商朝製品,胄面上鑄有虎紋、牛紋及其他圖案,胄頂豎有裝纓的銅管。西周時期的青銅胄,在北京有實物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皮胄,以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為典型代表,由18片髹漆皮甲片編組而成,上有脊樑,下有垂緣護頸。鐵質的護頭裝具,時代最早的是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戰國晚期製品,用89片鐵甲片編綴而成。由於外形似鍪(即鍋),開始稱為“兜鍪”。從秦漢時期開始,軍中普遍裝備鐵兜鍪。在兜鍪後部,常垂有護頸的部分,稱為“頓項”。唐朝以後,頓項常用輕軟牢固的環鎖鎧製成。宋朝以後,兜鍪又多稱為“盔”。四川省成都市鳳凰山出土的明初鐵盔,盔體整制,後垂銅質的網狀頓項。直到清末,鐵盔仍是軍隊中裝備的護頭裝具。

起源

胄

中國古代,人們通常把護衛身體其他部位的裝具稱為甲,而把護衛頭部的單獨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冑”一詞便成了中國古代防護裝具的概稱。胄是先秦時期的稱呼,戰國時稱為“兜鍪”,北宋時稱“頭鍪”,宋以後又多稱“盔”。

傳說在上古時代,原始部落之間的戰爭中,蚩尤部落最先發明了防護頭部的裝具,並在頂部裝上獸角,既能護頭,又可觸人,具有雙重戰鬥性能。新石器時代的胄,多是用藤條編制或用獸皮製做的,有些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使用藤胄、皮胄。後來,人們開始使用皮革制胄。曾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初年的皮胄,用18片皮甲片編綴而成,中有脊樑,下有垂緣護頸。這種皮胄是殷周時期皮胄最典型的代表。

青銅胄在殷代也已開始使用。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胄是河南安陽出土的殷代製品。1934~1955年,梁永恩先生在安陽侯家莊1004號殷墓中,發現了140多頂銅盔。這些銅盔形體近似,都是整體範鑄而成,重2~3公斤,高15厘米,底寬18厘米。不少銅胄的正面鑄有獸面紋飾,額部中心線是扁圓形的獸鼻,大大的獸目和眉毛在鼻上向左右伸展,與雙耳相接,圓鼻下是胄的前沿,在相當於獸嘴的地方,則露出將士的面孔,顯得十分的威嚴。胄的頂部有一向上豎起的銅管,用以安插纓飾。胄的表面打磨光滑,獸面等裝飾圖全都浮出胄面,大部分鑄成虎頭狀,外觀雄武,所以古代稱頂盔披甲的將士為“虎(bēi)”之士。胄的內面仍保留著鑄造時的糙面,可以推測當時胄內一定還有柔軟的織物作襯裡。西周時的銅胄也是整塊范鑄。左右兩側向下延伸形成護耳,有的在胄沿寬頻上凸出一排圓泡釘。從出土的周胄來看,造型樸實,不像殷代胄那樣裝飾華麗怪譎。

戰國時期,鐵制的護頭裝具隨著鐵兵器的發展應運而生,由於它的外形很像當時的飯鍋——鍪,所以開始時被稱作“兜鍪”。1965年,在河北易縣燕下都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鐵兜鍪,是中國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一件。它是用89片鐵甲片編制而成,全高26厘米。從頂部開始一層壓一層編綴,自上而下共七層。整個頭部裹護嚴實,僅留面孔部分。式樣簡單,沒有特別的裝飾。秦漢以後,鐵兜鍪成為將士護頭的主要裝具,在兜鍪的後側,常常垂有保護脖頸的部分,稱“頓項”。唐代以後,“頓項”又常用輕軟牢固的環鎖鎧製成,以便於頸部活動。南北朝的兜鍪,額前伸出沖角,兩側增加護耳,這種形制和結構一直保持到隋末。

據說,13世紀蒙古首領鐵木真率領騎兵西征時,剽悍的蒙古騎兵,身披鐵甲,頭戴一種樣式奇特的鐵盔,面部有一個碩大的船錨形護鼻器,手持明刀快斧,騎著高頭大馬,那樣子十分猙獰可怖。剛入侵印度時,人們以為魔怪降世,驚駭之狀不亞於我們現今對外星人的驚奇和恐懼。唐宋以後,兜鍪改稱為“盔”,但其形制和結構基本保持了南北朝時期的風格。這種鐵制的頭盔,作為我國古代軍隊中普遍裝備的護頭裝具,一直使用到晚清。明代的頭盔大體上承襲了宋以前的遺制,有所改進的是御林軍使用的鎖子盔,鐵缽的形制像一頂便帽,下沿內裝鎖子鋼絲網,盔高8寸多,網長1尺左右,網環極為細密,而普通士兵著用的鐵盔比較簡單,沒有什麼裝飾,鐵缽高大,眉庇較寬,整個盔面下寬上窄,呈尖塔形。軍官用的鐵盔,上面雕刻有龍虎圖紋,有的還用金銀鑲嵌,盔上有管,可插貂纓。隨著火器的發展,鐵盔的形制漸趨輕體化。

到清代末年,西式鋼盔傳入中國,成為步兵通用的防護器具,但其形制已與古代兜鍪大不相同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步兵作戰裝束是迷彩服和鋼盔,古老的鐵甲已列為歷史遺蹟,胄卻以另一種嶄新的面貌在現代戰爭中發揮效用。

拼音是zhou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