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強直性腦癱

簡介

兒童強直性腦癱為錐體外系損傷,

也稱兒童強剛性、固縮性腦癱。目前臨床中單純的兒童強直性腦癱十分少見,主要是兒童痙攣性腦癱混合存在,兒童強直性腦癱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運動有抵抗。因兒童強直性腦癱屬錐體外系損傷,故腱反射不亢進或正常或呈減弱狀態,無踝陣攣及不隨意運動。兒童痙攣性腦癱牽張反射亢進,腱反射十分活躍,有踝陣攣,無不隨意運動。

表現特點

1,被動運動時抵抗均勻一致
當被動運動時有抵抗,這種抵抗的感覺似鉛管狀或齒輪狀。肌緊張均勻地增高,被動運動所受的阻力與抵抗是均勻一致的,這種感覺與錐體系損傷時痙攣腦癱所致肌緊張增強不同,痙攣型的特點是被動運動肢體時,開始時阻力抵抗很大,終了時抵抗明顯減弱。
2,被動運動時抵抗是雙向的
肌緊張增強的特點是,無論肢體是伸展還是屈曲時,肌緊張相同,換句話說,無論如何被動運動肢體時,受到的抵抗是相同的,表現了伸展與屈曲兩個方向的抵抗。
3,被動運動的抵抗在緩慢運動時最大
其與兒童痙攣型腦癱在激烈運動時顯示最大的抵抗不同。
4,腱反射不亢進

原因

一、缺氧窒息:兒童強直性腦癱的原因包括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缺氧窒息、分娩時新生兒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綜合症、周身循環衰竭、紅細胞增多症。
二、孕婦原因:包括孕婦腹部外傷,孕婦先兆流產、產前出血,妊娠毒血症以及胎盤原因(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壞死或胎盤功能不良),還有孕婦的某些慢性疾病(高血壓、肝炎、糖尿病、吸毒、藥物過量等),這是新生兒腦癱的原因。
三、早產和胎兒發育不良:胎兒宮內感染,宮內生長緩慢,先天畸形。新生兒體重少於2500克,腦癱可能性大大增加,這也是腦癱的原因。
四、某些遺傳病和新生兒核黃疸。遺傳也屬於腦癱的原因之一。
五、腦部受傷:這是常見的兒童強直性腦癱的原因。如分娩過程中嬰兒腦部受傷,新生兒顱腦受傷或腦部感染、腦血管意外。

危害

兒童強直性腦癱是非常嚴重的疾病,患有兒童強直型腦癱的患者沒有行動能力,喪失了生存的基本能力。
兒童強直性腦癱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患有兒童強直型腦癱的患者在生活方面有著巨大的障礙,兒童強直型腦癱的危害具體表現如下:
一.約有2/3以上患兒智慧型落後,約1/4為重度智慧型落後,痙攣型四肢癱及強直型腦癱者智慧型更差。手足徐動型患兒智慧型嚴重低下者少見。
二.骨與關節發育畸形:常見的下肢畸形有:骨盆傾斜,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髖內收,髖屈曲內鏇等,膝關節屈曲,膝內翻,膝外翻,足下垂,足外翻,足內翻,馬蹄足畸形以及脊柱側凸等。
三.約1/3至2/3患兒有不同程度語言障礙。表現為語言發育遲緩,發音困難,構音不清,不能說成句的話,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的患兒完全失語。
四.患兒常表現為好哭、任性、固執、孤僻、情感脆弱,易於激動等,手足徐動型患兒較為常見。
兒童強直性腦癱的危害還表現為小兒腦癱病兒一般身長較正常兒童矮,營養亦差,常有呼吸障礙,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兒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治療誤區

誤區一: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二: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三: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四: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日常飲食

兒童強直性腦癱兒童由於身體缺陷,體質較弱,容易感染疾病而影響功能的康復,因此合理的飲食,注意營養是十分重要的,根據研究總結。腦癱兒童飲食五要。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營養豐富,要選高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與腦的記憶、思維有密切的關係,牛奶、豆漿、雞蛋、優酪乳、肉類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還多選維生素高的食物,因維生素A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大腦的發育。維生素B族能提高機體各種代謝功能,增強食慾,維生素D能幫助鈣的吸收和利用。
2、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麵食、饅頭、粥、粉為主食,過多雜食會影響食慾,造成營養障礙。 3、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維生素和纖維,能保持大便通暢,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爛,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餃子、菜泥、菜湯,教育孩子養成吃蔬菜的習慣。
4、飲食要有定時,一般早、午、晚各進食一次,有條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點心一次,按時進食,可以增加食慾。
5、每日要適當進行戶外活動,讓陽光照射皮膚,可增進食慾,幫助吸收。

康復訓練

1、頭的控制

可利用俯臥位訓練抬頭的能力,方法:讓孩子趴著,拿一個玩具停在與他的眼睛一般高處,為了讓孩子抬頭看它,把它一點一點抬高。每天至少俯臥30分鐘,以飯後10分鐘左右最適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讓患兒趴在地板上,從背後拉他的衣服幫他轉動肩膀翻身;讓他趴著,將一條浴巾置於胸前,反浴巾兩頭提起來,保持只讓他手和膝部著地,你一邊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進,一邊鼓勵他;一人幫他移動手臂,另一人幫助交替活動他的腳,幫他用力爬向某一個目標。

3、支撐後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撐下坐起,把它喜歡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較長時間的坐姿,漸漸減少支撐,最後獨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腦癱兒一隻手,誘使他從座位過度到雙腿為脆姿,然後再讓他站起來。孩子抓住小床欄桿時家長把雙手放在他掖下支撐站立,逐漸減少幫助,讓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腦癱兒學走路的關鍵就是要學會移動身體重心,開始拉雙手向前走,漸漸過度拉一隻手,最後達到自己獨走;也可用學步吊帶。

6、上下樓梯

開始讓患兒一手扶欄桿,一手拉大人手,以維持平衡,逐漸讓他脫離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兩步一個台階,上下樓梯。大一點的孩子需鼓勵他一步一個台階兩腳交替上下樓梯,可配合音樂進行練習。

7、跳躍

跳躍是鍛鍊下股肌肉的一個重要項目,練習蹲起動作,為跳躍作準備。經常拉患兒雙手從台階上跳下,作為自行跳躍的爆發力的準備,在室內掛上一些鮮艷的紗布和小玩具(在上述兩個訓練基礎上)讓幾個兒童一起跳躍著去觸摸、拍打。

8、平衡協調訓練

選擇無障礙物的場地或房間,在大人的保護下讓患兒閉目直行、走腳印、走直線、坐搖馬、盪鞦韆、騎小三輪車、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滾都是練習平衡協調動作的好方法。

9、精細動作訓練

主要是訓練手與大腦的協調能力,提高患兒的動手能力和手的靈活性。訓練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選擇適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長方形逐步過渡到圓形。五六歲時,教患者學習鏇擰瓶蓋、給玩具上弦、搭積木、握筆寫字畫圖等,為日後上學讀書、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礎。

預防

一、妊娠期外傷: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外傷多發生在妊娠晚期,而母親妊娠期外傷與小兒腦癱發病有密切關係。此外,妊娠期外傷還會引起胎盤血流減少、胎盤血栓形成和胎膜早破,甚至很小的外傷也可導致生出小兒腦癱,胎兒死亡或胎兒早產。
二、定期產前檢查:孕婦定期到醫療、保健機構進行產前檢查,是孕婦預防腦癱的重大措施,亦是保證優生優育的良好舉措。對患有嚴重疾病的或接觸了致畸物質,妊娠後可能危及孕婦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孕婦健康和胎兒的正常發育的,應在醫生指導下,避免懷孕。在妊娠後期,這種檢查要頻,以便及時了解母親和胎兒的健康狀況,糾正異常胎位。
三、增加營養:孕婦營養不良常常導致低體重兒的出生或胎兒的腦發育不良,從而引起腦癱。缺碘母親所生的嬰兒往往有神經系統缺陷表現。母親缺鐵除引起自身的貧血外,還可影響嬰兒的智慧型。孕婦預防腦癱,孕婦必須特別注意營養,不要偏食、挑食,葷素要合理搭配,粗細糧輪食。

治療

神經反射再成訓練法

是指在運用特定的訓練手法和技巧,結合康復師的引導。使得腦癱患兒大腦內部形成新的神經樹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新的神經反射通路,讓大腦能夠支配肢體產生新的運動習慣和姿勢,以糾正由於原始的腦神經樹突不能下傳運動意識而導致腦癱的症狀。小兒腦癱針灸療法

治癱十三針

是通過改變調理經絡氣血的原有軌道,修復出一條新的經絡通路或是刺激打通部分通路,來實現腦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治癱十三針

反向物理因子療法

是採用特殊的理療設備,即4-8電極片。在治療病變的肢體同時,對相反方向的肌肉群同樣實施治療,使得肢體在治療的效應場內全方位的接受理療的作用。這樣的治療是肢體的肌群產生協調作用和生理性的運功。反向物理因子療法

超音波水療法

主要是運用超音波水療的特性將治療不同類型腦癱的配方作用於腦癱患兒,通過刺激中樞神經,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使腦癱患兒建立新的神經通路,幫助患兒形成一種新的運動模式,從而達到治療腦癱的目
的。 代氏配方超音波水療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