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假裸頭絛蟲

克氏假裸頭絛蟲主要寄生在豬、野豬和褐家鼠的小腸內,蟲卵或孕節隨豬糞排出後,被中間宿主赤擬谷盜吞食,在後者的體腔內經27~31天發育為似囊尾蚴,但50天才具感染性。 輕度感染的病例常無明顯症狀。 克氏假裸頭絛蟲分布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及我國。

克氏假裸頭絛蟲(Pseudanoplocephala crawfordi Bayl'is,1927)最早發現於斯里蘭卡的野豬體內,以後在印度、中國和日本的豬體內也有發現,該蟲的正常終宿主是豬和野豬,中間宿主是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等昆蟲。1980年在我國陝西戶縣首次發現10例本蟲的人體感染,由此引起了注意。
形態和生活史
成蟲為乳白色鏈體,外形與縮小膜殼絛蟲很相似;但蟲體較大,長97~167cm或更長,寬0.31~1.01cm,約有2000多個節片。頭節近圓形、具有4個吸盤和不發達的頂突,無小鉤。全部節片都為寬扁的矩形,生殖孔大多開口在蟲體的同一側,偶爾開口於對側。成節中央是呈菜花形的卵巢,其後是形狀不規則的卵黃腺。睪丸24~43個,不均勻地分布在卵巢和卵黃腺的兩側,靠近生殖孔的一側數目較少。孕節中呈袋形的子宮內充滿蟲卵,約2000~5000個,並占據整個節片(圖15-23)。蟲卵近圓形,棕黃色,與縮小膜殼絛蟲卵較相似,但較大,直徑為84~108µm,卵殼較厚而脆弱,表面有顆粒狀突起,易破裂,內層為胚膜,胚膜與卵殼內充滿膠質體;胚膜內含一個六鉤蚴,六鉤蚴與胚膜之間有明顯的空隙。
克氏假裸頭絛蟲主要寄生在豬、野豬和褐家鼠的小腸內,蟲卵或孕節隨豬糞排出後,被中間宿主赤擬谷盜吞食,在後者的體腔內經27~31天發育為似囊尾蚴,但50天才具感染性。當豬食入帶有似囊尾蚴的中間宿主後,經10天即可在小腸內發育為成蟲,30天后成蟲子宮中的蟲卵開始成熟。人體感染是因為偶然誤食赤擬谷盜所致。當赤擬谷盜在吃到豬糞中的蟲卵後,可能竄入糧倉、住室和廚房污染食物、餐具等,人不慎誤食赤擬谷盜即引起感染。
致病與診斷
輕度感染的病例常無明顯症狀。感染蟲數較多時可有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失眠和情緒不安等症狀。腹痛多為陣發性隱痛,以臍周圍較明顯。腹瀉一般每日3~4次,大便中可見粘液。
診斷主要依靠從糞便中檢獲蟲卵或孕節,該蟲節片與蟲卵都與縮小膜殼絛蟲相近,但可根據其蟲體和蟲卵體積都偏大、成節中睪丸數較多的特徵作出鑑別。
分布和防治
克氏假裸頭絛蟲分布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及我國。我國在上海、陝西、甘肅、福建、廣東等十多省、市的豬和野豬中流行;人體感染見於在陝西戶縣,感染者年齡4~48歲,感染蟲數為1~12條;遼寧營口也發現4例病人。防治上除了要注意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如保持食物、餐具清潔外,應注意滅鼠和消滅糧倉及廚房害蟲。治療病人可使用巴龍黴素,療效很好,也可用滅絛靈加別丁和甲苯咪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