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拼為xiān rù wéi zhǔ,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出自《漢書•息夫躬傳》。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成語】:先入為主
【拼音】:xiānrùwéizhǔ
先入為主先入為主

【解釋】:它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可能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或可不容易接受。

成語典故

【出處】:《漢書·息夫躬傳》:“唯陛下觀覽古今,反覆參考,無以先入之語為主。”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見長幼尊卑之節有一定不易之理,先入為主,故後起之私心,終有所顧忌而不敢逞。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七
【拼音代碼】:xrwz
【近義詞】:先入之見
【反義詞】:實事求是、後來居上
【歇後語】:楚漢相約攻鹹陽
【燈謎】:劉項面約;沛公取鹹陽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指觀念等
【英文】:firstimpressionsarestrongest
【故事】:漢朝時期,漢哀帝寵信董賢、孫龐、息夫躬,給他們封侯。丞相王嘉勸哀帝不能封侯,避免生出禍患。息夫躬擔心董賢權勢越來越大,就勸哀帝對匈奴出兵,王嘉勸哀帝不要對他的意見先入為主,應該和平共處,息夫躬計謀敗露遭滅門之禍。

典故

一.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禮登嵩山,在嵩山腳下雙溪河北岸密林中,見到了一棵他從未見過的大柏樹,他就高興地封它為大將軍。剛往北走了十幾米,又見到了一棵更大的柏樹,就只好封它為二將軍,隨從的大臣們進諫說:“陛下,這棵柏樹比那棵大得多啊!”漢武帝也知封得不太合理,但為保住臉面,就說:“先入者為主。”往北又走了幾十米,又見到了一棵更為高大的柏樹,漢武帝將錯就錯,說:“再大你也只能是三將軍!”大臣們面面相覷,但金口玉言,無法更改,也只好如此了。後來,人們就用“先入為主”指先聽進去的話或先獲得的印象往往在頭腦中占有主導地位,以後再遇到不同的意見時,就不容易接受。
二.漢朝時期,漢哀帝寵信董賢、孫龐、息夫躬,給他們封侯。丞相王嘉勸哀帝不能封侯,避免生出禍患。息夫躬擔心董賢權勢越來越大,就勸哀帝對匈奴出兵,王嘉勸哀帝不要對他的意見先入為主,應該和平共處。息夫躬計謀敗露遭滅門之禍。
它指生宣的一種特性,畫上第一筆以後,因為浸潤的緣故,與第二筆之間呈現自然的一條淺色水痕。用墨或者清水時看不出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