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欽[西魏第二任皇帝]

元欽[西魏第二任皇帝]
元欽[西魏第二任皇帝]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元欽(525年年-554年),西魏第二任皇帝,西魏文帝元寶炬之子,公元525年生於范陽(今北京),大統十七年(552)中進士,551年即位,沿用文帝年號,552年去年號,稱元年。元寶炬在位17年,551年病死,元欽嗣位。元欽時期,宇文泰獨攬朝政,與東魏多次激戰。西魏軍政多所革新。554年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

基本信息

生平

元欽畫像元欽畫像
姓名:元欽
諡號:西魏
在世:525年—554年
在位:551年—554年
西魏元欽(525年-554年),西魏文帝元寶炬之子,公元525年生於范陽(今北京),西魏第二任皇帝,大統十七年(552)中進士,551年即位,沿用文帝年號,552年去年號,稱元年。
552年春三月,45歲的元寶炬駕崩於乾安殿,沒有實現自己50歲退隱的計畫。一個月後,元寶炬被葬在永陵,上諡號叫“文皇帝”。在他死前的兩年,東邊的元善見禪讓給了高洋。宇文泰並不急於登基,立元寶炬子元欽為帝,因此魏室得以在長安延續。
554年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

政治統治

元欽西魏元欽時期政治狀況(壁畫)
西魏整頓經濟,訂立財政計畫,鼓勵農業生產,關中地區的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財政收入、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大大加強。537年秋,高歡親率20萬大軍分三路進攻西魏,宇文泰以一萬精兵迎戰,在沙苑經過血戰打敗高歡。東魏軍隊元氣大傷,一蹶不振。而西魏在沙苑戰後蒸蒸日上。宇文泰乘勝東進,占領了山西河南的大片地區。此後西魏又趁南梁內亂攻取了巴蜀和江陵,使西魏疆域擴大到四川和湖北一帶。宇文泰為西魏滅亡東魏,直至最後為隋朝統一開啟了大門。
西魏元欽時期,繼續沿東漢末年的州郡縣制。當時因北方戰亂,大批北人舉族南徙長江中下游定居避亂,其聚居區仍沿用北方原西魏官員籍的州郡縣舊名,於是各地出現大量僑州、僑郡、僑縣,造成地方政治制度混亂。
西魏元欽時期,對軍隊進行統一指揮和訓練,有利於中央政權的加強。繼續推行均田制。根據敦煌文書《西魏大統十三年計帳》可知,均田制下的授受雖已實行,但授田不足額卻是普遍的現象。當時最普遍的一種力役為“六丁兵”,即每個丁男在六個月內為政府服役一個月,一年內要服役兩個月。權臣宇文泰對這些統治經驗非常重視,頒行為“六條詔書”,作為施政綱領。並專門組織中下級官吏學習,規定不通曉這六條及計帳的人,不能當官。十六年,又正式建立由八柱國分掌禁旅的府兵制。府兵共有兵力約五萬,除宇文泰和宗室元欣外,分別由六個柱國大將軍統領。
西魏政權建立後,頒布二十四條新制,後又增加至三十六條,稱為“中興永式”。其主要內容是:嚴禁貪污﹑裁減官員﹑置立正長(正即閭正﹑族正,長指保長。保﹑閭﹑族為地方基層組織名稱)﹑實行屯田﹑制定計帳(預計次年賦役的概數)和戶籍等制度。關中大族出身的蘇綽把漢族封建統治的經驗總結為六條:清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

經濟發展

元欽西魏時期的莊園經濟
西魏帝元欽時期的手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冬官”之下,設有工部、匠師、司金、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織等大小50多個部門,較之北魏,分工更為詳盡。一些官手工場,規模巨大,如夏陽諸山的鐵冶,營造軍器,擁有工匠8000人;一些工藝品,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西魏文帝時造的“仙人”、“水芝”二欹器,精巧絕倫,令人嘆為觀止。此外,北周的鹽業十分興盛,有海鹽、池鹽、井鹽,還有製成虎形,以供祭祀和接待賓客之用的“形鹽”和作藥用的“飴鹽”。政府壟斷鹽業,凡百姓取用,都要徵稅。
西魏帝元欽時期,由於戰爭較頻繁,對整個社會生產影響較大,修宮室、築長城等土木工程,給人民帶來的徭役還是相當深重;官吏聚斂、貪污之事也時有發生;周武帝滅齊後,有窮兵黷武的苗頭出現。然而,無論如何,從大的方面看,西魏北周緊緊抓住了長期以來影響中國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即豪強、僧侶地方隱佔土地、戶口,與國家爭奪勞動力;編戶的逃亡失散和奴婢雜戶的存在這三大問題。
西魏帝元欽時期的均田制,參照了北魏制度,也有一些創新。其主要內容有:有室(已婚丁男)者授田120畝,未婚丁男授田100畝;租調量為有室者每年納租5斛,絹10匹,綿8兩,未婚者納半數;凡民18—64歲皆納賦,每年具體所征又視年成而定:畝收4釜(fǔ,音斧,容器。一釜合6.4斗,一說合10斗)為上年,全賦;畝收3釜為中年,半賦;畝收2釜為下年,征1/10;官吏俸祿的發放比例,與征賦額相同。百姓服役年齡為18—59歲,豐年服役1月,中年20天,下年10天;凡徵發徭役,家出1人,不得超過。此外,對各種情況下的免賦、免役,也作了具體規定。
由於以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實施,均田制的頒行,西魏北周的經濟發展得比較快。農業方面,除了關中地區較快地得到了恢復以外,隨著益州、荊州及關東地區的產糧區相繼併入北周版圖,寺院經濟的剷除,農業勞動人口、耕地面積猛增,農業基礎更為雄厚。屯田規模也擴大了。大統(公元535—551年)初,西魏為滿足戰爭需要,“欲大置屯田”,任命薛善為司農少卿,管理同州夏陽縣(今陝西韓城南)二十屯。

軍事策略

元欽西魏時期的壁畫
西魏帝元欽546年九月,高歡親率大軍十餘萬人,圍攻西魏據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縣西南),想拔除西魏安在汾水下游的這個釘子。西魏并州刺史韋孝寬鎮守玉壁,頑強抵抗,高歡先後採用斷水道、火攻、挖地道等戰術,圍城五十餘日,士卒死亡七萬多人,未能攻下玉壁,最後高歡染疾,只得解圍而去。玉壁之戰,高歡傾力而出,攻一孤城五十餘天不下,智力皆困,以至憤恚成疾,明年正月,發病而死。自此,西魏扭轉了過去的劣勢,和東魏勢均力敵了。
高歡死後,子澄即位,高澄與手握重兵的侯景不和,畏景權重,欲奪其兵權,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於西魏。宇文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同時又對機詐權變的侯景十分謹慎,分派大軍絡繹接收侯景所占土地,並示意景交出軍隊,入朝長安。其時,高澄在侯景叛變後,也派大軍進逼,於是,侯景轉而投歸蕭梁,釀成了一場侯景之亂。在平定侯景之亂的過程中,蕭氏兄弟爭奪帝位,相互殘殺,宇文泰乘機略取土地,奪得漢東、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等地,控制了長江上游和漢水。
大統十七年(552),侯景敗亡,梁武帝第七子蕭繹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縣)稱帝,是為梁元帝。蕭繹在侯景未平前,曾稱臣於西魏,與西魏訂立盟約;西魏以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南),梁以安陸(今湖北安陸)為界,請同附庸,並送質子。既稱帝後便不再稱臣,宇文泰派使臣宇文仁恕到江陵聘問,梁元帝向宇文仁恕表示,梁已統一,西魏應將所占梁、益、襄陽等地歸還梁朝。
宇文仁恕還告宇文泰後,泰認為既已取得梁、益,就應進一步規取江漢,恰巧此時蕭繹侄蕭詧入朝西魏,請求出兵擊繹。於是西魏恭帝元年(554)九月,宇文泰命于謹、宇文護等率步騎五萬,進攻江陵。十一月,城破,梁元帝被處死,魏軍挑選江陵百姓男女十餘萬口,驅歸關中,只把一座空城留給蕭詧,同時又將原來梁朝控制的雍州諸郡收歸西魏作郡縣,這樣,西魏的疆域擴展到了今四川、湖北一帶。

《元欽墓誌》

元欽元欽
志文原題“大魏故侍中特進驃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司州牧司空公鉅平縣開國侯元君之神銘”。志文稱其“宦通兩京,首登三事,燮陰陽於四海,諧水土於天下”,“三河六輔之民敬之如神明,七相五公之家畏之如雷電”,生前之威勢可知。“春秋五十九,以建義元年四月十三日遇害於北芒之陰。……粵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寅朔八日辛酉遷窆於西陵之阿。”元欽死於河陰之變,此志刻於公元528年,北魏王朝已近尾聲。
墨拓整紙本,已托裱。原石縱82cm,橫85cm。拓本37行,行35字,有界格。缺蓋。出土於1916年河南洛陽城北張羊村,曾歸陶湘收藏。此本無缺損字,當系出土後初拓。
志文書體是標準的“魏碑體”楷書,鋒棱畢見。唯撇捺較為豐腴圓潤,體現了北魏末向東魏轉型期的時代特徵。通篇氣格雅馴,王家風度儼然,是魏志書法中的上品,應系當時高手書刻。
主要著錄有:近代羅振玉《芒洛冢墓遺文三編》、《六朝墓誌菁英二編》、《蒿里遺文目錄》,吳鼎昌《摹汲軒志石文錄》,范壽銘循園古冢遺文跋尾》,顧燮光《古志新目》,關百益《河南金石志圖》,郭永堂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現代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