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妙觀三清殿

元妙觀三清殿

元妙觀三清殿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內兼濟河畔。是唐貞觀二年(628年)創建的元妙觀建築群中僅存的一殿,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修.當心間和左右兩次間保持宋代建築風格。殿東廂有宋徽宗、孝宗御碑,還有“宋興化軍祥應廟記”碑,記載宋代海外貿易史料,還有蘇軾、文天祥、文徽明等人題刻,參差排列,古雅別致。

基本信息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元妙觀三清殿元妙觀三清殿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福建省
妙觀三清殿IV-103

簡介

.
元妙觀三清殿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中國東南部福建省莆田市內的兼濟河畔,是一座保留有宋代(公元960~1279年)建築風格的道教宮觀建築。
元妙觀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重建,改名為“天慶觀”,元代稱“玄妙觀”,至清代又改稱“元妙觀”。現存建築有三清殿、山門及東、西岳殿各一座。三清殿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以後歷代曾經過多次修葺。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築,面闊7間,進深6間,結構嚴謹簡樸。殿內有木石接續的大柱20根,每根直徑約54厘米,柱頭微具卷殺,柱礎呈蓮花覆盆形。斗拱碩大,斗底呈皿板形,高1.5厘米。斗拱和椽檁之間有彩繪的道教圖案,整座殿堂保存有濃郁的宋代建築風格。元妙觀三清殿對於研究宋代的建築、彩繪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歷史

1
元妙觀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重建,改名為“天慶觀”,元代稱“玄妙觀”,至清代又改稱“元妙觀”。

建築特點

現存建築有三清殿、山門及東、西嶽殿各一座。三清殿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以後歷代曾經過多次修葺。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築,面闊7間,進深6間,結構嚴謹簡樸。殿內有木石接續的大柱20根,每根直徑約54厘米,柱頭微具卷殺,柱礎呈蓮花覆盆形。斗拱碩大,斗底呈皿板形,高1.5厘米。斗拱和椽檁之間有彩繪的道教圖案,整座殿堂保存有濃郁的宋代建築風格。 元妙觀整座道觀原建築宏大,布局對稱嚴謹,主次分明。現存的建築有山門、三清殿、東嶽殿、五帝廟、西嶽殿、五顯廟及文昌三代祠等,總占地約6140平方米(9.21畝),不含天井建築占地約3000平方米,外圍周長約338米。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妙觀三清殿古建築群自1986年始維修,當時主要是對東嶽殿進行修繕。二十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規劃整體修繕,修繕工程分三期陸續進行:第一期為三清殿等維修工程,時間為2000年至2002年,維修內容有三清殿、三門、三清殿東西廊及其範圍內的地面;第二期為三清殿附屬古建筑西岳殿等維修工程,時間為2007年至2008年,維修內容有西嶽殿、五顯廟、福神殿、文昌三代祠等;第三期工程為本次擬上報的設計方案,維修內容有東嶽殿屋面局部漏雨整修及油飾、五帝廟維修、碑園內民國樓、太師殿、元君殿、東嶽殿照壁維修,增設元妙觀總門(外大門)、值班室、文物庫房、外圍牆、碑廊及元妙觀範圍內環境整治等。第三期維修內容多、體量大,工程竣工後,元妙觀古建築群一統面世,將成為東南沿海較大型的道教古建築群之一。三清殿是元妙觀的主體建築,原面闊現存3間,進深3間,八架椽前後乳松對四椽橄,單椽九脊殿。明代重修時更改梢間構架及鋪作為現在的面闊7開間,增建前檐外2間及後檐外1間為現在的進深6間。大殿當心間脊搏有“唐貞觀二年勒建,宋大中祥符八年修,明崇禎十三年歲次庚辰募緣修建”題記。大殿原有石柱24根,覆盆式蓮花石礎24塊,石柱為梭形狀。柱間只施闌額,不用普柏枋,斗拱雄大;斗底皿板形,斗欹有幽頁。柱頭華拱兩跳用單材挑出,呈兩抄雙下昂重拱偷心造,並加上一個昂狀要頭,補間鋪作前後檐各一朵,斗拱和椽檁之間,彩繪有雲紋、卷草等有關道教的圖案。經專家考證鑑定,這些都可能是唐代建築原構件;而“大木作”建造手法基本上是宋代的,三清殿為宋初建築。1962年,郭沫若途次莆田時,曾慕名到三清殿參觀。而日常到此參觀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和遊人就更多了,且一致讚賞它是我國古建築的傑作。到80年代,有關部門又證實了日本大佛樣建築群的許多結構就是仿照莆田三清殿和福州華林寺而建造的,這使莆田三清殿更加馳名海內外。 三清殿東廂院內現闢為碑園,收集著名石刻數十塊,有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神霄玉清萬壽宮碑》,宋孝宗的《賜少傅陳俊卿札碑》,記載宋代海外貿易情況的方昭書《興化軍祥應廟記碑》,宋初大文豪王禹偶的《陳仁壁墓碑》等,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文化、交通,地方史和道教歷史的珍貴文物。
因年代久遠,三清殿損壞嚴重,岌岌可危。為搶救珍貴文物,國家文物局近年撥百萬巨資並派專家來莆指導維修三清殿,使三清殿以它古樸雄偉,莊嚴厚重的雄姿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元妙觀

3
位於今城廂區英龍街北河,創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敕名天慶觀;元元貞二年(1296年)又名玄妙觀;清康熙即位(1662年),為避御諱“玄燁”,而改稱元妙觀。主殿三清殿中樑上至今還保存有“唐貞觀二年敕建”、左次有“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右次有“明崇禎十三年歲次庚辰募緣修建”等字。觀的主體建築有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等。
元妙觀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對稱,相傳元妙觀建地24畝,與興化府衙、莆田縣衙同等面積。整個建築群排列以朝南中軸線為中心,縱列為三門,三清殿、玉皇殿、九御四官殿、文昌殿;橫列與三清殿並排的東為五帝廟、東嶽殿,西為五顯廟、西嶽殿,與玉皇殿並排的東為林忠烈祠,西為關帝廟和福神殿。
元妙觀自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之後,歷代修造有據可查的是:宋元祐七年(1092年)知興化軍狄明遠重修三清殿;明永樂五年(1407年)道士方汝調、步志升重修玉皇殿;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興化府知府易道譚重建三門;明萬曆九年(1581年)玉皇殿壞。次年林兆恩命門人勸募重建,整修三清殿、東嶽殿、文昌殿和真武殿、玉皇廟;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又一次重修三清殿;清嘉慶二年(1797年)翁廷璋重修東嶽殿和三門;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又一次大規模修建福神殿;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興化府同知楊萬清又一次大修三清殿和三門。民國初,軍閥對峙,元妙觀成為軍營,福神殿、西嶽殿改為湖山國小校舍,三清殿改為莆田地方法院城區分庭審判庭,玉皇殿和東嶽殿的後殿、偏殿都歸該分庭使用。分庭撤銷後被福建新報社接收為社址和印刷工場,後三清殿部分和東嶽殿後殿、偏殿為國民黨縣黨部社會服務處所占用。民國11年,礪青中學遷入。50年代後,改為莆田四中、莆田師範。從玉皇殿起所有各殿全部拆除改建為高層校舍。1956年10月,國家文化部撥款修復三清殿;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5年,省文化部門撥款整修;1986年省再次撥款重修,現為莆田市博物館
1991年,元妙觀尚存有:三門,面闊7間,進深2間,中3間各開1個門。中門上掛直匾書“敕賜元妙觀”。三清殿,重檐歇山造,前下檐是明代重修時建造的,前有月台、面寬5間,進深4間。五帝廟(僅存部分)面寬5間,進深3間,4金柱前一對為半浮雕盤龍石柱,後一對柱頭各刻有捐施人的姓名。西嶽殿,單檐歇山造,面闊3間,進深3間,前有拜亭大門,以兩廊連線自成結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