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古薩里

維吾爾族古代翻譯家。亦稱僧古薩里·都統。別失八里(今屬新疆吉木薩爾縣)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大約活動於9至10世紀。他精通古漢語、梵文、古龜茲語和佛學。僧古薩里的譯作有:《金光明經》(全名《金光明最勝王經》),1910年在甘肅酒泉附近的裕固族地區發現,被俄國學者馬洛夫帶往俄國,於1913至1917年在俄國用回鶻文出版,共707頁。《玄奘傳》(全名《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1930年在南疆出土,共378頁(756面)。其中348頁現存北京圖書館(1951年曾在北京影印出版)。另外23頁現存法國,7頁現存蘇聯。此外,還有幾部有關佛教的譯作。

僧古薩里

正文

僧古薩里通過翻譯活動,向維吾爾族人民以及西域其他突厥語系的人民,介紹了漢族文化,特別是介紹了漢族學者在佛學上的研究成果,為促進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密切他們之間的精神文化聯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僧古薩里的譯作,是當時維吾爾書面文學語言的典範,被認為是研究古維吾爾文學語言的最珍貴的遺產。
僧古薩里將《金光明經》《玄奘傳》從漢文迻譯為維吾爾文時,對其中的西域和古印度的地名、人名、物名、宗教術語和宗教職稱,或恢復原梵文詞語或採用西域方言語詞;對漢族人名、地名,則按當時漢語進行音譯。這些資料,對研究中亞文化,特別是研究佛教文化,對研究古代漢語的語音學辭彙學均具有重大意義。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