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總說

寒實際上是反映陽氣的收藏狀態,是陽氣收藏的外在表現。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氣,其實也是藏之氣。

簡介

(1)寒為冬氣
首先,我們來看寒,寒是冬日的正氣,這一點我們在《中基》裡面已經學過。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怎么會產生寒呢?這一點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陽的本性是屬熱的,春夏的陽氣處於釋放狀態,熱的東西散發出來了,所以,天氣變得溫熱。但是,春天釋放的程度要比夏天小,因此,春天的溫度要比夏天低。到了秋冬,陽氣由釋放轉入到收藏,熱的東西收藏起來了,關閉起來了,天氣也就變得漸漸地寒冷。但是從程度而言,秋天的收藏不及冬日,因此,冬日的氣溫更為寒冷。這是寒的一個根本意義。從這個意義我們可以看到,寒實際上是反映陽氣的收藏狀態,是陽氣收藏的外在表現。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氣,其實也是藏之氣。
現在我們暫且放下時間,來看一看空間方位的情況。在我們國家,大家都很清楚,西北的氣溫要較東南低得多,我們每年冬天看天氣預報,北方有些地區都零下十幾度了,南方還在零上二十多度。這個反差太大了,要是海南的人到北方出差,上飛機前穿襯衣,下飛機就要穿皮襖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差別呢?看一看《內經》就清楚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西北方陰也,東南方陽也。”陽就是用,就是釋放,陰就是體,就是收藏。從地域方位的角度而言,整個西北方以收藏為主,整個東南方以釋放為主,所以,就產生了這個氣溫上的懸殊。這就提示我們一個問題,學中醫不但要注意時間,也要注意空間方位。時空在中醫里是同一的,是統一的,這個觀念必須牢牢記住。
前面我們提出過,陰陽的問題要真正弄清,不能光停留在書本的那幾點上,要有切身的感受。什麼事情都要養成用陰陽來思維,比如我們生活在南寧的人,時間都快到春節了,身上卻還穿著襯衣,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我們不從陰陽這個角度去思考,去弄清它,那作為一個學中醫的人,你就麻木了,就憑這個麻木,你要學好中醫,我看沒多少可能。
(2)何以養藏
知道了寒的屬性、寒的意義,也就知道了冬日的寒,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根據這個寒的表象,這個寒的程度,就可以推斷這個陽氣的收藏情況,就可以看到這個“體”的情況。
冬日的天氣應該寒冷,也就是冬日的陽氣應該封藏,這個體應該涵養。因此,《素問》專門提到了一個養藏的問題。冬三月養藏,秋三月養收,實際上就是秋冬養陰的互辭,這是很明確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就是討論這方面問題的專論。這裡我們只看相關的冬三月。論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素問》的這一篇講“四氣調神”,四氣,就是指的春、夏、秋、冬之氣,就是指的生、長、收(殺)、藏之氣。調神呢?這個講的是人的因素。人怎么在春三月適應這個生氣;怎么在夏三月適應這個長氣;怎么在秋三月適應這個收(殺)氣;怎么在冬三月適應這個藏氣。這就提出了要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現在的人只講一個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都不管了,這是很片面的。
(3)傷寒即傷藏
上述這四個方面都是與冬相應,都是養藏之道。它們都圍繞一個原則:無擾乎陽。那么傷寒呢?傷寒為什麼這么重要?它核心的問題就是破壞了這個原則。
冬主藏,寒就與這個“藏”相伴,所以,冬日的寒非常重要。如果冬日不寒了,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陽氣還在釋放,沒有收藏。因此,冬季應寒反暖,農民就知道不是好事情,第二年的收成就不會好。要是用古人的話說,就會“米貴長安”。
我老家湖南有句鄉話:雷打冬,九個牛欄十個空。雷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響呢?應該在春季。立春以後的第三個氣叫“驚蟄”,應時的春雷就應該在這個時候打響。春雷一聲震天響,就將這些蟄藏的萬物從沉睡中驚醒過來。春雷的打響意味著陽氣真正地全面啟動,全面的釋放出來。而雷在冬天打響,這又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冬雷的響動將整個的閉藏打破了。閉藏打破了,陽氣非時的釋放,使陽氣不能蓄積,陽氣的這個體得不到應時的涵養。體不足,用怎么發揮?所以到了來年,真正應該陽氣發揮作用的時候,它卻發揮不了作用。萬物得不到這個陽氣的作用,整個秩序就打亂了,不但天災,而且地禍,不但植物受影響,動物也受影響,怎么不會“九個牛欄十個空”呢?
民間還流傳另外一句話,叫做“瑞雪兆豐年”。瑞雪怎么預兆豐年呢?現在的說法是下雪以後,病蟲害凍死了,所以,可以給來年帶來好的收成。當然,這也是一個方面,但是,更重要的一面是冬日的瑞雪反映了陽氣處在很好的蓄藏狀態。陽氣蓄藏得好,體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充養,體充則用足,來年的釋放就會好。萬物得到這個充分的能量供給,怎么不會“五穀豐登”呢?另外,這個瑞雪也反映了陰陽的秩序很好,秩序沒有破壞,自然的災害就會減少,所以,瑞雪兆豐年。
上述這個過程我們還可以從經典的角度來教證,《素問》有句名言:“善養生者,必奉於藏。”或者說:“奉陰者壽。”大家看到這個“奉陰者壽”,也許就覺得她與前面講的陽用有矛盾。陽是反映和主宰壽命的,怎么不說“奉陽者壽”,反而是“奉陰者壽”呢?現在大家只知道養生,只知道生命在於運動。可是生怎么來?生是從藏中來!水生木這個道理難道大家不清楚嗎?大家看一看自然界,特別是動物界,那些喜靜的動物往往壽命長。像龜、蛇、仙鶴,這些動物壽命都比較長。而相反,那些喜動的東西反而壽命不長。道家講致虛極,守靜篤;儒家講燕坐,講知止;佛家講禪定。這些都是強調靜,強調藏。所以,大家不要只知道運動,應該動靜結合。

相關條目

病理學 中醫 針灸 經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