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滿詔書

偽滿詔書

偽滿詔書是中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是使天下臣民周知的文告。

基本介紹

中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文種名稱之一。是使天下臣民周知的文告。詔是告訴的意思。戰國以前,上下相告常用詔字;秦統一六國後,規定詔字為皇帝發布命令的專用詞,他人不得使用,詔書亦成為皇帝布告臣民的專用文書。漢承秦制,凡皇帝即位或去世,或頒布其他重要命令,都以詔書布告天下。魏晉以後直到唐初,詔書一直是皇帝發布政令的主要文種。南北朝時期用詔書宣布大赦,要舉行隆重儀式。唐武后天授元年 (690)因避諱改詔為制,中宗即位後恢復。從此至清代,詔書主要用於向全國臣民頒布重要政令,如皇帝即位、大赦、臨終遺命等。元代詔書中有白話詔書,別稱為聖旨。清代的詔書,皇帝嗣位頒布的稱即位詔,用以宣布自己的施政綱領;太上皇傳位嗣皇帝頒布的稱傳位詔或親政詔;皇帝臨終時以遺言告誡臣工,稱遺詔。國家有重大興革,也用詔書布告全國,如光緒時的維新詔、立憲詔等。

基本特點

詔書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結尾語為「布告天下,鹹使聞知」或「布告中外,鹹使聞知」,中間則敘述詔告天下事件的內容。詔書由內閣擬稿,經大學士定稿進呈,皇帝批閱後,以墨筆楷書,由右至左直寫,寫在大幅黃紙上,中間及紙張接縫處鈐「皇帝之寶」璽。製作完成後的詔書稱為「詔黃」,以極其隆重而繁複的禮儀,送至天安門城樓上宣讀,象徵著布告天下。宣詔禮成,由禮部接詔,立即謄寫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驛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員接詔、宣詔。謄寫的詔書,稱為「謄黃」,雕板印刷的詔書,稱為「搨黃」。(註:“奉天承運皇帝”為一個詞,奉天承運為皇帝的修飾定語。 )
清承明制,其詔書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頭,中間為主文,結尾則以「布告天下,鹹使聞知」、「布告中外,鹹使聞知」」、「布告中外,鹹使知悉」為多。「中」是指京中宮廷,「外」是指外省地方。詔書以外,清代還有制辭(即制書)。其開頭一般是「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云云。
清代詔書多用大幅染黃紙書寫製成。所謂染黃紙,是將紙放入黃柏樹汁浸染至滅白為止,以達到防蟲滅菌的效果。詔書紙高約八九十厘米,橫寬視文字內容長短而定,長者可達五六米,表里二層成長卷式樣,雖大卻十分堅固,不容易破損。
詔書文字為墨筆楷書,均為滿漢合壁,漢文位於右方,豎行往左書寫;滿文位於左方,豎行往右書寫,多用朱圈句讀,與一般文書不加標點不同。紙張接縫處正面正中位置蓋有騎縫印,印用『皇帝之寶』 ,正文之後另起一行偏上位置書寫年號及年月日期,並騎年蓋月鈴用『皇帝之寶』。
清代詔書正本用橫寬的大幅染黃紙做成,一般高76厘米,橫長190厘米,為捲軸式。刻印雲龍邊板框,墨筆楷書,滿漢文字合璧,朱圈句讀。詔文格式:起首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始,接敘詔告事由,最後以“布告天下,鹹使聞知”或“布告中外,鹹使聞知”結束。文尾書明下詔年月日,並加蓋“皇帝之寶”印。
清代頒詔須在天安門宣讀,然後用儀仗引導至禮部,由禮部刊印副本,稱為謄黃,然後分送內外各衙門。各省接謄黃本詔書也要舉行隆重儀式,然後再次刊印謄黃,分發所屬衙門宣讀、張掛。

主要種類

一九三四年三月一日的“即位詔書”;
一九三五年五月二日的“迴鑾訓民詔書”;
一九四○年七月十五日的“國本奠定詔書”;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的“時局詔書”;
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的“建國十周年詔書”;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的 。

舉例說明

例:
迴鑾訓民詔書
朕自登極以來,亟思躬訪日本皇室,修睦聯歡,以伸積慕。今次東渡,宿願克遂。日本皇室,懇切相待,備極優隆,其臣民熱誠迎送,亦無不殫竭禮敬。衷懷銘刻,殊不能忘。深維我國建立,以達今茲,皆賴友邦之仗義盡力,以奠丕基。茲幸致誠佃,復加意觀察,知其政本所立,在乎仁愛,教本所重,在乎忠孝;民心之尊君親上,如天如地,莫不忠勇奉公,誠意為國,故能安內攘外,講信恤鄰,以維持萬世一系之皇統。朕今躬接其上下,鹹以至誠相結,氣同道合,依賴不渝。朕與日本天皇陛下,精神如一體。爾眾庶等,更當仰體此意,與友邦一心一德,以奠定兩國永久之基礎,發揚東方道德之真義。則大局和平,人類福祉,必可致也。凡我臣民,務遵朕旨,以垂萬囗。欽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