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頸龜

側頸龜

側頸龜,學名:Pelomedusidae sp,不像其他多數龜類那樣能將頭和頸都縮進殼內,而是頭部縮入甲中時,頸部向一側彎曲,因而得名(髭龜科的蛇頸龜亦有此種習慣)。此屬僅有一種。體呈灰色,體長達30厘米。 側頸龜通常生活在積水的水塘中。在乾季時會鑽入底泥中夏眠以渡過乾旱。以植物和動物為食。吃掉大量蚊子的幼蟲,因而對人們是非常有用的動物。 雌龜每年可以產下數窩蛋,每窩平均有10-15顆蛋。分布於南半球的非洲、馬達加斯加、南美洲和印度洋諸島。產於加納的側頸龜種群被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入附錄I,CITES附錄:部分種群附錄II。

基本信息

保護級別

產於加納的側頸龜種群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入附錄I,CITES附錄:部分種群附錄II。

人工飼養

人工飼養下的棲息環境

由於本種體型龐大,又極喜曬背,故而對於較大的個體,必須提供可靠的曬背場所。高度水棲,只有在曬背和產卵的時候才會爬出水面。強勁的熱燈和UVB燈管對這些溫和的側頸龜來說也是必須的。它們生性強健,但對低溫十分敏感。沉水式加熱器是必須的室外設施,而且溫度一定不能低於60F。

推薦的飼養環境

側頸龜側頸龜

對於較小雄性成體來說,起碼要用一個100加侖的水箱,而對於較大的雌龜,則需要160加侖。它們很善於游泳,因此最好能有像池子、水塘和stocktanks之類的大型場地。水要儘量深一些,只要龜不能爬出來就可以了。

人工飼養下的食物

稚龜吃各種無脊椎動物、魚、顆粒狀的龜飼料和魚飼料。以及大量的水生植物。成龜則是植食性的,如果給它們顆粒飼料和蛋白質,它們也會接受。對於成體來說,無需定期提供高蛋白的食物。可以每周投餵一到兩次顆粒飼料,量不要多,其中陸龜飼料的比例要明顯地多於水龜飼料(後者含有較高的蛋白質)。水箱裡應該一直保持有充足的水生植物和綠葉蔬菜,而且品種也要多樣化。

能否與其它龜共養

側頸龜性情溫和,通常能夠較好地與其它飼養要求近似的南美洲龜類一起相處。

其它信息

側頸龜是世界上最為溫和的水龜之一,它們在游泳和覓食時的動作都非常優雅。它們能很好地適應人工飼養的環境,並很樂意從飼主地手上攝取食物。

在20世紀70年代,它們曾風靡一時,而今它們則被列入了CITES附錄II。它們數量的減少,是由於寵物貿易、棲息地的喪失以及當地土著食用這些大龜和它們的卵所造成的。它們在美國的寵物市場上不是很容易搞到的,但是,總算有少量的私人繁殖,人工的幼體價格在US$250-350。同時,本種作為瀕危物種,也名列USESA,在州際交易中需要許可證,而饋贈和借調則是可以被免除的。

亞種分化

阿根廷側頸龜

拉丁文學名:Phrynopshilarii

科屬分類:爬行綱、龜目、側頸龜科

體長背甲30-40公分

適溫攝氏23-29度

阿根廷側頸龜因為主要棲息於亞馬遜河和支流水域,所以飼養水質以偏酸性的PH5.5-6.0水質比較適當,也由於它們十分活潑,所以飼養缸最好大一點,它們的耐寒力很好,抗病力也很強,雖然是熱帶龜種,如果不加以保溫,在冬天氣溫低於15度時也會在水底冬眠.基本上,阿根廷側頸龜屬於容易飼養的龜種,在食性上它們屬於雜食性,食量奇大,生長快速,各種昆蟲,魚蝦,飼料甚至是乳鼠,幼龜都照吞不誤,所以Phrynops屬的水龜都最好不要與幼龜混養,必須特別注意.此外,一般水生植物或蔬果類它們也都能接受.本屬的龜種多數都比較具有攻擊性,因此混養時要注意密度不要太高,以免造成咬傷感染.稍微較困難的部分是幼龜的飼養,它們不習慣被飼養在毫無水生植物遮蔽的清澈水域,在野外這種環境中的幼龜肯定會被其他鳥類或掠食動物捕食,如果以這種環境飼養,幼龜會長期緊張,容易導致死亡,所以飼養幼龜一定要布置如浮萍,水芙蓉,布袋蓮等水生植物提供藏身處所.繁殖阿根廷側頸龜的難度並不高,雌龜每次產卵7-10顆,不過孵蛋的過程比較複雜.主要是因為蛋需要經過一段休眠期,否則很難孵化.缸產下的龜卵必須儲存在陰涼的地方約22-23度的溫度下經過8-10周,然後才放進孵蛋機孵育,溫度保持在27.5-29度之間,大約70-80天之間就能孵化.飼養幼龜的水深以15-20公分較適當,正常飼養的幼龜經過5-7年就可以進入繁殖階段。

黃斑側頸龜

黃斑側頸龜黃斑側頸龜
黃斑側頸龜黃斑側頸龜

黃斑側頸龜:英文名稱Yellow-spottedRiverTurtle,Yellow-spotted,另有Terecay,Tracaja等名。中文名稱黃斑側頸龜,黃紋側頸龜,黃頭側頸龜,但最後一個顯然不夠貼切。本種的拉丁學名存在爭議,上述學名是最常被引用的,但仍有等同物異名。根據命名的優先律原則,不少學者都建議使用較早的Podocnemiscayennensis不過更廣為人知,若要替代,還要經國際學術會議統一確定。分布上本種也相當廣,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厄瓜多東部,秘魯東北部,蓋亞那,巴西,波利維亞北部,奧里諾科河,亞馬遜水系。本種是Podocnemis屬中最為人熟知的種,也是較普遍的寵物。幼體頭部的黃色斑點十分鮮艷,四五年漸趨暗淡,但仍可見。具有單枚或雙枚下頜須,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產自不同的產地,但尚未有正式而確鑿的野外調查資料支持,這種說法來自寵物進口商對貨源的描述。

六峰側頸龜

側頸龜側頸龜

俗名別名六結側頸龜,六疣側頸龜,六結側頸龜英文名Six-tubercledAmazonriverturtle

拉丁學名Podocnemissextuberculata

地理分布巴西北部,哥倫比亞東南部,秘魯東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繁殖方式卵生產6-22枚近圓形卵,孵化期達84天。習性野外繁殖時,產卵期因地域而異,亞馬遜河在六月至八月,內格羅河,布茲馬尤河則在十至十一月。體形特徵最大甲長34厘米,多限於30厘米以內,與紅頭側頸龜同為小型種。幼體頭部有斑點,大小與部位與黃斑側頸龜相近,但顏色為灰白色,略帶黃。下頜須單枚,或許有雙枚的。背甲灰棕色,腹甲淡黃,本無斑,但野生個體常有深色污漬沉積,似每塊盾片上有黑斑。它的腹甲在幼年期有六個角狀突起,位於甲橋向腹部過渡的棱脊上,每側三個,中間一對最顯著。隨著生長,日趨平坦。

其它信息

馬達加斯加側頸龜屬僅一種,馬達加斯加大頭側頸龜(馬達加斯加壯龜)Erymnochelys madagascariensis。體型較大,背甲長達43.5厘米,生活於流速緩慢的河流、溪流中,沼澤地和礁湖都有它們的蹤跡

。形態特徵:背甲灰橄欖色,橢圓形,頂部較平。椎盾上沒有嵴棱,成龜背甲後緣不呈鋸齒狀(稚龜和幼龜有鋸齒),沒有頸盾。腹甲和甲橋棕黃色,長且窄。前葉前緣圓形,後葉較寬,間喉盾沒有完全隔開喉盾。頭部淡棕黃色,頭部大且寬,吻部上翹,上下喙均呈鉤狀,下頜中央僅有一個觸角(有時也有兩個觸角)。頸背部灰褐色,頸腹部黃色。四肢具發達的蹼,前後肢邊緣均有三枚大的鱗片。尾長短適中。在中國市場尚未見其蹤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