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是指個體為維持或促進健康,達到自我滿足、自我實現而採取的行為與信念防止,包括疾病知識知曉程度、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等幾個方面的行為,健康信念模式對人們的健康狀況有重要的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健康信念模式(HealthBeliefModel)是一種心理學理論,解釋了人們採取或不採取預防性保健行動的原因,如疾病檢查,飲食健康和鍛鍊,使用保險套等。將多個方面綜合在一起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會採取特定的預防性健康行動。健康信念模式被用於醫生,護士,政策制定者,公共衛生教育者,和其他嘗試鼓勵更多人保護健康的人。

發展

健康信念模式是由霍克巴姆(Hochbaum)於1958年在研究了人的健康行為與其健康信念之間的關係後提出的,其後經貝克(Becker)等社會心理學家的修訂逐步完善而成為健康信念模式。此模式主要用於預測人的預防性健康行為和實施健康教育。

健康信念模式以心理學為基礎,由需要動機理論認知理論和價值期望理論綜合而成,並在預防醫學領域中得到套用和發展。健康信念模式遵循認知理論原則,強調個體的主現心理過程,即期望、思維推理、信念等對行為的主導作用。因此,健康信念形成是人們接受勸導、改變不良行為、採納健康行為的關鍵。

組成

健康信念模式由三部分組成:個體的健康信念、行為的線索或意向以及行為的制約因素。

健康信念

即人如何看待健康與疾病,如何認識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易感性,如何認識採取預防措施後的效果和採取措施所遇到的障礙。健康信念模式認為,人們要接受醫務人員的建議而採取某種有益於健康的行為或放棄某種危害健康的行為,需要具備下面幾個條件。

(1)知覺到某種疾病或危險因素的威脅,並進一步認識到問題的嚴重陛。此條件包括兩個方面:①對疾病易感性的認識(PerceivedSusceptibility):指個體對自己屠患某疾病或陷入某種疾病狀態的可能性的認識,包括對醫務人員所做的判斷的接受程度及自己對疾病發生、復發可能性的判斷等。知覺到易感性越大,採取健康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②對疾病嚴重性的認識(PerceivedSeriousness):指個體對罹患某疾病的嚴重性的看法,包括人們對疾病引起的臨床後果(如痛苦、疼痛、傷殘、死亡等)的判斷以及對疾病引起的社會後果(如工作煩惱、失業、家庭和社會關係受影響等)的判斷。對疾病嚴重性的認識過高或過低均會阻礙個體採取健康行為。只有對疾病的嚴重性具有中等程度的判斷,只才能夠促進個體採納健康行為。當個體認識到疾病的易感性和嚴重性之後,會感到疾病對自身的威脅(PerceivedThreat),從而促使其摒棄不健康的行為,採取健康的行為。

(2)對採取某種行為或放棄某種行為的結果的估計。此條件包括認識到該行為可能帶來的好處,同時也認識到採取行為可能遇到的困難。

①對行為益處的認識(PerceivedBenefits):指人們對於實施或放棄某種行為後,能否有效降低疾病的危險性或減輕疾病後果的判斷,包括減緩病痛,減少疾病產生的社會影響等。只有當人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有效時,才會自覺地採取行動。

②對實施或放棄行為障礙的認識(PerceivedBarriers):指人們對採取該行動的困難的認識。如花費太大、可能帶來痛苦、與日常生活的時間安排有衝突等。對採取行動可能遇到的困難具有足夠的認識,是使行為鞏固、持久的必要前提。

(3)效能期待。指對自己實施或放棄某種行為的能力的自信,也稱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即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能力有正確的評價和判斷,相信自己一定能通過努力成功地採取一個導致期望結果的行動。自我效能的重要作用在於當認識到採取某種行動會面臨障礙時,需要有克服障礙的信心和意志,才能完成這種行動。

行動的線索或意向

指人們能否採取預防性措施的促進因素,包括傳媒活動的宣傳、醫務人員的提醒、他人的忠告、親友的疾病經驗等。

行為的制約因素

(1)人口學特徵:如年齡、性別、種族、籍貫等。

(2)社會心理學因素:如個性社會階層、同伴及他人的影響等。

(3)知識結構因素:如關於疾病的知識、以前患此病的經驗等。

綜上所述,健康信念模式認為,如果個體對其目前的不良行為感到害怕,並堅信其改變不良行為所得到的益處大於障礙時,個體才會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過長期努力改變不良行為。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當護士希望個體摒棄目前不良的行為方式而採納健康的行為方式時,可套用健康信念模式來幫助個體達成目標。

理論要點

健康信念模式是在20世紀50年代開發出來的,成為最早的,與健康行為有關的理論模型。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有許多重要概念,包括易感性認知,感知嚴重性,感知障礙/成本,感知利益,提示行動和自我效能等。健康信念模式的組成部分都基於個人認知,而不是客觀措施。

知覺疾病易感性

它是個體對行為會危害自己健康或患病可能性的敏感程度。“與陌生人性交時,不使用保險套會得愛滋病嗎?”,“母親和姐姐的了糖尿病,我會不會也得上?”。

知覺疾病威脅

它是個體對危險後果的預期。“醫生說我再吸菸,心臟支架也不能救命。”,“愛滋病太可怕了,我的朋友才患上一年就死了!”。

知覺益處

採取行動能帶來好處。“鍛鍊能幫助降低血糖”,“只要不吸菸,女朋友就同意結婚”。

知覺阻礙

採取行動所付代價和遇到的困難。“糖尿病的飲食控制太嚴了,我喜歡吃的食物都不能吃,也吃不飽。”,“做生意就要交往,煙能幫助交往,我要考慮戒菸後還能否做生意!”。通過識別阻礙因素、做出保證、給予激勵和支持,能幫助個體減少阻礙。

行動線索

實現行為改變的行動策略。易感性和後果嚴重的認識能促使個體產生威脅感,但還需要知道如何行動。行動線索可以源自媒體和他人。

自我效能

高自我效能者採納建議、實施有益於健康的行為轉變的可能性高。通過提供訓練和指導會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HBM的有點是能激勵個體採取行動,提出明確的接受成本和行動路徑,增強採取行為的能力感。

運用

1.健康信念模式住護理實踐中的套用方法

(1)評估個體的健康信念及影響和制約因素。即評估個體的健康信念,包括個體對疾病易感性的認識、對疾病嚴重性的認識、個體對行為益處的認識、對採取或放棄行為障礙的估計及個體的自我效能;評估個體行動的線索或意向;評估個體行為的制約因素等。

(2)通過健康教育,提高個體健康信念。根據評估結果,護士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個體,增強個體的健康信念,使其形成對疾病或健康問題威脅及嚴重性的認知,知覺釗採取健康行為的益處,幫助其克服在採取健康行為時遇到的障礙.讓其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過長期努力改變不良行為,採取促進個體採取健康的行為。同時強化制約岡素對個體採取健康行為的影響。

2.健康信念模式在護理中的套用現狀

(1)健康人群。Jennifer等對256例內華達州成年人通過郵件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發現,感知食源性疾病的威脅和安全食品處理行為呈正相關。對食源性疾病嚴重程度的認識,是安全的食物處理行為有關積極的一面。常春等依據健康信念模式自行設計問卷,了解影響蒙古族、漢族嬰幼兒母乳餵養的閃素。他們採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方法,對117名蒙古族嬰幼兒母親和218名漢族嬰幼兒母親進行入戶訪談式問卷調杳,包括嬰幼兒基本情況,嬰幼兒母親的社會人口學特徵、母乳餵養情況、對嬰幼兒常見營養不良相關疾病的認知、對母乳餵養益處與障礙的認知、兒童營養與健康知識、自我效能等,結果發現蒙古族、漢族嬰幼兒母乳餵養率、平均開奶時間、平均斷母乳時間蒙古族、漢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蒙占族母親較漢族母親感知到的母乳餵養益處更多,而障礙更少,二者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並提出母乳餵養障礙和母親年齡是影響母乳餵養的主要因素,即母乳餵養障礙越少,母親越年輕,越有利於母乳餵養。

(2)慢性疾病。方蘅英等用方便抽樣的方法,調查了廣州市3所三級甲等醫院的1O3名冠心病病人,並以1O5名正常人作為對照。採用問卷調查法發現冠心病病人的健康信念可影響其健康行為,對維護其健康的願望越強烈,就越有利於其健康行為的建立;越能意識到冠心病的嚴重性,就越能採取運動和鍛鍊、自我實現等健康行為:越能意識到採取健康行為所能帶來的益處,就越能採取自我實現、確積極地應對壓力及合理的飲食等健康行為。陳紅等對58例糖尿病病人套用健康信念模式理論指導健康教育,通過樹立糖尿病病人的健康信念,使其產生內在的戰勝疾病、恢復健康的信心和意志,並轉化成病人切實的克服障礙、接受治療的行為,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符愛民等將120例高血壓腦出血病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根據健康信念模式對病人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對照組行常規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後3個月隨訪觀察發現,兩組病人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及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提高高m壓腦出血病人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及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提高病人生活質量。Karen等對276例(101份被退回,對其中的76份問卷進行分析)保齡球俱樂部,老年人俱樂部或退休俱樂部的人發放問卷,調查腦卒中的知識,人口變數對腦卒中信仰和主觀規範措施和自我效能的影響,從而對腦卒中風險進行預測。多層次回歸分析的結果發現,對採取鍛鍊益處的感知和自我效能與意圖是密切聯繫的,健康信念模式對腦卒中預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對於減少腦卒中的危險可能成為最有效的因素。

(3)精神疾病。張麗等對146恢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運用健康信念模式進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效果評估發現,恢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較高程度的焦慮、抑鬱症狀,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可緩解症狀。何玉蘭等套用健康信念模式對68例神經症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病人住院治療期縮短,治癒率上升,融洽了護患關係,使病人了解、剖析自己的病情,提高了病人對健康知識的認識,從而逐步改變以往的不良行為和消極的生活態度,提高了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信念,提高了病人服藥依從性.最終促使病人整體功能恢復。翟乃霞等將70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兩組均採用常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一般性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健康信念稅式為理論基礎的行為干預。8周后,干預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鐙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評分均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以健康信念模式為理論基礎的行為干預對病人的全面康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能改善病人的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4)乳癌病人。Austin等使用健康信念模型(HBM)在Medline和Psycinfo資料庫里尋找西班牙裔婦女乳腺癌和宮頸癌篩查的行為因素。發現篩查的常見障礙為西班牙裔婦女對癌症的恐懼、對檢查感到害羞、對癌症的宿命論觀點、語言障礙等。此外,西班牙裔婦女普遍感到不易受癌症的威脅,這是他們缺乏篩查的重要原因。發現積極因素為醫生的建議,社區外西班牙裔領導人的健康計則,西班牙語印刷的材料。並指出為提高婦女乳腺癌和宮頸癌的篩查率,必須進行符合婦女文化特性的干預。劉純艷等對天津市1215名婦女在問卷調查基礎上進行乳腺癌健康教育,對培訓前後的效果進行評價並分析影響婦女乳房自檢行為的因素,發現調查對象在接受培訓後知識、態度和行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與改變。培訓前,乳房自檢行為與感知到的障礙有關;培訓後,乳房自檢行為與感知到的益處和感知到的障礙有關。婦女的乳房自檢率低下,對乳腺癌及乳房自檢相關知識了解不多。但是通過干預,知識水平有提高,但是行為沒有明顯改變。因此,從接受健康信息到行為的轉變必須以態度的確立為前提,健康教育的重點應在於幫助人們認識到可能的障礙和困難,找到解決的療法。

(5)傳染疾病。Phuanukoonnon認為,健康信念模型(HBM)已被泰國採納為登革熱(DHF)傳播的預防和控制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論。在HBM的重點是說服人們承認他們本身脆弱性和易感性,這個研究通過小組訪談,焦點訪談,旁觀者觀測法、非正式訪談等形式捌查了解和登革熱的蚊子和幼蟲控制信念這些活動有關的HBM的理論部分。這項研究結果娃示,健康教育信息可以提高認識,但並不保證持續的幼蟲控制措施。確定若干障礙,包括沒有足夠的控制利,控制方法的不足,知識和做法不相符,控制人的信念,障礙凌駕於益處。往發展健康教育信息,控制方法考慮應超越HBM,社會文化環境兼容控制做法是值得鼓勵的。

(6)生殖道健康。劉風英等根據健康信念模式,自行沒計問卷對雲南陸良縣514例農村婦女進行人戶問卷調查,了解社會心理因素與陰道炎預防行為關係。結果發現,健康信念模式中各因素對陰道炎預防行為的作用是不同的。知覺到益處和知覺到障礙這兩個變數與行為的關係有統計學意義,知覺到易感性和知覺到嚴重性則無統計學意義。文章還指出,在中國農村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群中套用健康信念模式,不能完全照搬來自西方的原始健康信念模式,而要根據研究地區的社會文化背景對健康信念模式進行校正。杜建林健康信念模式為探析大學生生殖健康問題成因提供了理論框架,並認為先要評估大學生生殖健康信念並以此為依據進行生殖健康教育,加強大學生教育,提高其自我效能,整體協同促進大學生生殖健康教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