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橋李氏族譜

偏橋李氏族譜

族譜亦稱家譜、宗譜、家乘等,統為譜牒。 偏橋李氏族譜 朝夫人頗為賢能,她協助李萬春修造了李氏四合院。

書籍簡介: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 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 時代文獻出版社 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
字數:44千字
頁數:165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作者自序:

幼時,祖父總是不失時機地向我灌輸對祖宗的崇拜和敬畏,而且,盡其所知,給我講述關於“江西填湖廣”的一些傳聞。受其薰陶,我承諾成年後理清家族的來龍去脈,寫一本“家史”,

當時本人的閱歷、社會的氛圍尚無譜牒意識。後來上中學、讀大學直至忙忙碌碌地工作,至於修譜,心有餘而力不足。四年前筆者從公職上退休之後,有了向祖父兌現承諾的條件,便邀約李千源、李千釗二位長輩修譜。一拍即合,不,不謀而合。
偏橋李氏從萬字輩排行到撰者才七代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偏橋李姓百餘人,現居偏橋僅餘三戶,不過數位老人且已在城鎮置房。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的擴大,包括李姓在內的人員流動範圍將日益拓展。我們這一兩代人如果不與時間賽跑,搶救史料,撰修族譜,日後恐難事成。於是,便有本譜。
在讀者閱讀本譜之前,筆者似有必要對譜牒的相關認知作一交代。
族譜亦稱家譜、宗譜、家乘等,統為譜牒。譜牒是伴隨著宗法制度的出現、血緣關係的認知而產生的一種文字型裁,是記錄某一家族繁衍、傳承、發展的一種歷史著作。經過漫長的發展,族譜已經成為一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記事詳備的獨特史料。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編制族譜的習俗,中國尤甚。族譜在中國起源於周朝甚至更早,其間雖有興衰起落,卻一直延續到今天,社會不可或缺。清代史學家、方誌學家章學誠(1738-1801年)曾如是說:“傳狀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譜牒,一家之史也;部府縣誌,一國之史也;綜紀一朝,天下之史也。”章公好友、同朝著名經學家、歷史學家邵普涵(1743-1796年)亦曾有言:“家之有譜,固與國之有史、州之有志而並重也。”此話終成共識:族譜與國史、方誌一起,被稱為我國史學的“三大文獻”。據載,僅上海圖書館收藏的族譜竟達一萬二千多部、九萬餘冊,是目前世界上收藏民間族譜原件最多的圖書館。
歷來,作為門閥認定、交際避諱、婚配依據的文獻,族譜為要,它不僅記述姓氏源流、遷徙情況、人物世系等,而且收錄有關家族的幾乎所有史料,諸如人口數量、婚姻情況、親職教育、家庭禮儀、家庭財產、祠堂墳墓、契簿文書等,而族人的偉記中又包含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教育、法律、文學、宗教等豐富內容,堪稱為一部家族的“百科全書”。
譜牒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現代人文科學誕生之後,在我國不過百年左右的時間,還有進一步的完善空間。
“偏橋”是湖北省宜昌市點軍區土城鄉的一個自然村,因一山形酷似成人鼻孔,現今以山名而村名謂之“鼻孔梁”。山村地處川鄂古道邊,因清初鼻孔梁岩上樹立“大桿旗”冒充官兵營地嚇退吳三桂而名揚一方,鄉人出於敬仰,便將“偏橋”稱之“大桿旗”流傳至今。這裡三面臨岩,一面靠山,易守難攻,在小農經濟、動亂年代,偏橋是自給自足的理想山寨。二百多年來,偏橋一直是李氏的棲息繁衍之地,人口的流動只是近三十年的事情。經過歷史上的遷徙、戰亂和“文化大革命”,偏橋李氏的氏族源頭既無家譜可鑑,亦無記事片言,對其家族淵源、遷徙流程、家庭禮儀、行為規範的文字考證何其艱難。四年前動議撰譜之後,千源叔便廣泛聯絡各地偏橋李氏族人,收集訊息,整理碑文,所得資料幾乎悉數收錄。2009年3月,筆者與族人李千源、李發貴、李富龍一起,現場察看了偏橋及其右側覃家嘴、後方葛葉淌、空屋包等多處祖塋,辨識碑文,感受形勝,進一步印證了筆者近幾年對明末清初“江西填湖廣”相關史料的涉獵。返回居所後,依據祖塋碑文、口頭傳承、採訪記錄、習俗收集,再據相關史書,參閱網路披露,基本釐清了偏橋李氏家族的傳承脈絡,認定偏橋李氏系清初由江西鄱陽遷徙至東湖縣(此前此後的夷陵區)江南偏橋村。據此筆者撰就論文《偏橋李氏家族之源頭派行考》,首發於2009年第三期《宜昌社會科學》,後錄入《發剛文集》。
本譜所敘起點僅至立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李士位母親郭夫人之有碑祖宗,暫止於2010年的偏橋李氏第九代“貴”字派族人。撰者本著誠信求實的原則,不攀名流,不附艷詞,寧缺勿濫,杜絕偏私,客觀編纂,慎重付梓。如此,內容單薄,在所難免,卻真實可信。唯憾當代族人拼搏於時代,無暇提供更多信息,吾輩未能掌握更多光宗耀祖之資訊,但凡為筆者所知,定是盡其所言。當然,既是修譜,則應恪守亘古不變“隱惡揚善、為親者諱”之修譜義例。當記者據實記錄,不當記者隻字不提,無論人際親疏,盡讓族人滿意。在本譜基礎上,筆者將此濃縮成《偏橋李氏族譜概要》,並出資在宜昌城區請得重慶籍石刻高手鐫刻於石碑,立於偏橋作坊後山祖宗初來偏橋落腳之地,以示千秋。
筆者雖年近古稀,此時頭腦尚是清醒,但願族人不因譜中某人溢美多寡而心有不快,將個人融入族群、融入社會之中,為先祖爭得更大榮譽。宋代夷陵縣令、宜昌“父母官”歐陽修在《歐氏譜圖序》中曾介紹歐陽氏“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之祖訓,當今我輩只需將“君”解讀為“國”即可成為李氏座右銘。惟願族人“敦孝悌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訓子弟以禁非為,明禮儀以厚風俗”。
本譜修葺後呈全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宜昌市文聯主席、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三峽大學周德聰教授過目後欣然題寫譜名,甚為榮耀,不勝感激。
為修本譜,族人李千源、李千釗、李發春、李發啟、李發貴、李發科、李發旺、李發軍、李發均、李富東、李富龍、李富虎、黃昌成張成鳳都從不同側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和真誠幫助,尤其是千源叔,跋山涉水、走訪調查、潛心收集,不辭辛勞,終於整理出偏橋李氏族譜的人物世系表,完成了本譜的基礎工作。本人藉此向各位表示衷心感謝。

書籍目錄:


偏橋李氏族譜
李萬春長子李世瓊及其後人
李萬春次子過繼李萬明為長子李世瑤及其後人
李萬春之三子過繼李萬明為次子李世瑜及其後人
李萬春之四子李世佩及後人
偏橋李氏家族之源頭派行考
偏橋小考
偏橋宜居
大桿旗懷古
偏橋土地會
登仕郎官職小考
修職郎官名小考

精彩賞析:

據祖傳,李萬春夫人朝氏主操家務大小事宜,二十多人的大家庭和睦相處。李萬春所生四子:李世瓊、李世瑤、李世瑜、李世佩;所生三女:長婿黃運槐、二婿黃道德、三婿張士忠。朝夫人墓地在李氏祖塋,五廂碑,碑面存有下段,其餘毀於文革。
朝夫人頗為賢能,她協助李萬春修造了李氏四合院。李氏四合院值得記憶。
院子占地是偏橋周圍數十里的一塊風水寶地,其選址、設計、工藝、用料都十分講究。
大門框由七件石料精打細磨相接而成,天井墨青石九件,周長8.34米,下水通道暗含地下,直通院外,流水暢通。
大廳地面用碗渣粉加糯米粉、石灰、桐油按比例調和鋪就,光滑堅實。天然塗料的藍粉牆高貴雅致。東南西北四屋五百多平米,出入不必經過正廳而從側面。
兩廂房雕花木門各六塊,正廳上端用木板相隔,由門、樻、斗三部分組成。大廳上端是神龕,神龕上書“天地君親師位”,神龕中擺放著公祖牌,四方錫香碗,口徑近一尺的鐵磬一個,一對銅臘台。三個屜斗里分別存放香、紙、燭,中間樻里放祭祖、拜年叩頭用繡花紅面毯——蒲團,兩旁的門裡是退套,退套門分別通向西、北兩屋。
四合院圍牆高丈余,將四合院正廳、正室、偏房與室外院子全部包含。院外稻場、內院、正廳台階漸高三尺八寸,隱含步步高。院後有喬木高聳的萬年榔、葉做香料的大楠樹,左有冬青,右有楓楊。來財方立有土地廟,廟內擺放大小五位土地神。四合院前方約一百米的小山丘上,金竹、桂竹、香樟簇擁著一株高達二十多米的迎客松,風聲中林濤陣陣。
別具一格、獨一無二的李氏四合院,據傳請匠人、幫工百名打造一年方才竣工,今僅餘天井、部分大廳和廂房,殘垣斷壁,昔日黃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