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陽龍泉張氏族譜

涇陽龍泉張氏族譜

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始遷祖張景中約在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與今三原縣魯橋鎮坊南張、北城張和新豐張同族一行,涉足千里從山西洪桐大槐樹下遷徙至今陝西省涇陽縣龍泉鄉窩子村又名窩子張,距今約五百年三十年之久。

重修張氏族譜序

家譜有著『明世系』、『辨血緣』、『記載歷史』、『凝聚親情』、『尋根謁祖』等重要作用。家族若無譜,則親疏遠近之不能明辨、長幼尊卑之序不能詳明、先輩之功德不能傳承。故修譜之事,勢在必行,良有益也。
清同治年間,本族先輩張賡泰曾為家族修譜,因代年遠湮,惜未存世。萬物皆有本、萬水皆有源、地方當有志、家族該有譜。公元一九九九年(農曆己卯年)夏,本族十九世張彥榮憑藉自己青年時期閱看舊譜的記憶和訪家問戶,修撰了《涇陽龍泉張氏族譜》一部,為我們張氏後世子孫寫下了家族有據可考的文獻資料。事隔十載後,公元二零一零年(農曆庚寅年)初,本族十九世張彥旗續寫了《涇陽龍泉張氏族譜》一部,並完善舊譜中沒有女性不足。兩部族譜在不同時期問世後,在族內回響甚大,族人歡喜無比。
今逢太平盛世,吾張氏族子孫繁衍椒聊日盛,加之舊譜內容存在局部缺陷與不足,急待最佳化,故遂生重修譜之意。由於手頭僅有兩部舊譜為參考,為完善舊譜內容通過瀏覽網站和查找歷史文獻圖書等系列渠道,歷經艱辛終得有關家族記載的文獻資料。
吾張氏族新修譜,經過查閱、摘錄文獻史料和走家訪戶,歷經數載於今橫空出世,實屬不易。望謹此譜能激勵後世族人人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共同走向幸福之路,不負先輩厚望。
本譜在編撰過程中得到了族內各位父老鄉親的鼎力支持和幫助,在此謹致謝忱。是以為序。
後世第二十二世孫張俊謹書
公元二零一二年元月一日

舊譜序

清同治年間,本族先輩賡泰曾為張氏族修譜,現今失傳,十分可惜。縣區當有志,家族該有譜。我已步入老境,常與同輩們閒

《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張彥榮撰《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張彥榮撰
聊期間。回首家族往昔,滄海桑田,繁華竟逐,遂生重寫族譜之念,但無可稽考,全憑青年間閱看舊譜的記憶和訪家問戶之所得,編撰了《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初稿,由述彥弟為之“裝修整容”後,就大模大樣地簡妝出台亮相了。
始祖景中在明朝成化年間,與三原坊南張、北城張和新豐張同族一行,涉足千里從山西洪同到陝西涇陽駐足落戶,距今約五百年之久,起初四家每年在新豐西北方位共祭祖墳,隨著歲月流逝漸遠,各家分別祭祀各自祖墳,我族的祖墳塋位於今之劉德北塬及西巒溝,現毀損無遺,經數百年繁衍生息,本村家族已發展到一百五十多戶六百人口,可謂興旺發達矣。五十年代期間,每逢清明節,全村各戶由長輩們率領子孫後代,攜帶紙串祭品,車水馬龍,統一去祖墳祭祀,成為佳節的一道景觀,祭祖回村後,全村老少歡聚一堂,共就午餐,充分體現了家族團結和睦、親如一家的傳統美德,令周邊各村民眾交口稱讚,然而好景不長,從六十年代後此情此景日漸淡化,至今不復存在,子孫們既不知祖先之名,更不知祖墳所在,何及共祭祖塋,這無疑是一大悲哀,實在遺憾。
長期以來,先祖們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艱苦創業、睦鄰友好、同舟共濟、尊老愛幼、妯娌相敬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才得以經濟的發展,事業的興旺,生活的富裕,子孫後輩能否發揚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係到家族的興衰存亡。我們如能不負厚望,使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斷發揚光大,源遠流長,並在新的歷史時期,賴以黨的強國富民之策,走科技興農致富之路,發展商品經濟,實現“小康”,安居樂業,我就心滿意足了,這就是我寫譜的本意。
由於無可稽考,我已七十有六,記性大退,對末代子孫了解甚少,加之本族有多戶遷居外地,不好查考,譜中難免有疏漏和錯名之處,謹望見諒。
十九世彥榮謹書
公元一九九九年夏舊譜觀譜的感覺

很早就聽說我們張氏有族譜,我想看卻無處可尋,前時得知彥榮兄續寫了“張氏族譜”,我要了手稿,看了一遍又一遍,譜中族親濟濟,於是見名生情,思緒飄向闊別四十多年的故鄉和早年的歲月,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兒時的眾多夥伴悠悠的浮現在眼前。
白雲縈繞的嵯峨山下坐著一個不大不小的城堡—金牌堡,這就是我族的村莊,後因長期水土流失,城池形成外高內低之狀,故更名為窩子張。村里綠蔭蔥蔥,村外果樹飄香,大漕杏、離核桃、雞心黃久負盛名,家鄉上有高田,下有良田,物華天寶,風景迷人,素有“花果之鄉”、“棉糧之倉”之美稱。
昔日城堡的東西兩頭鑲嵌著古樸敦實的門樓,城郭東南角和西南角的魁星樓,明磚塔高聳入雲,遙相對應;城區外圍建築著大小有別,風格各異的三官廟、無量廟、娘娘廟、老爺廟等四個廟宇,村東頭有家族祭祖先的祠堂,其用意大概是為了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依託廟堂群體建築來協調陰陽,保佑家族的吉祥平安。先輩們的用心多么良苦!
解放後,家鄉經歷了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土地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變革,家家戶戶豐衣足食,奔向“小康”,鄉親們隱藏不住喜悅之情,每日飯時男村民們端上飯菜,簇集在街道的陽光里或屋檐下,心曠神怡,暢談豐收景象:婦女們團團打坐在街道沿台上縫衣做鞋,喜氣洋洋,談笑風生,這是傳統的團聚,這是族親的情誼。每逢大年三十除夕夜,村子裡張燈結彩,鑼鼓喧天,火樹銀花,一派節日景象;小輩們追逐嬉鬧,長輩們來來往往,走家串戶,拜早年,祀祖先;這即是拜年,又是祝福,如此富有情趣的農家生活和親密和諧的族際關係,令我流連忘返,其根本的原因那裡有與自己有血脈相關的父老鄉親和曾培育自己的那塊熱土,落葉歸根,人老歸故,人到老年最為留戀的當然是鄉音、鄉土和鄉情,這就是遊子們的歸宿。
今年八月間,家鄉遭受暴雨災害,村子裡雨水齊腰,莊子被淹。鄉親們飽嘗了流水不暢的“窩子”所導致的百年不遇的暴雨成災之苦,這是歷史留下的印跡,早該得到治理和改造,然我們後代沒有辦到,實在是極大的遺憾和悲哀。
災後我驅車回家慰問受災的兄嫂們,同時藉機會核實“族譜”。我見到東門口那棵參天大皂樹,滄桑百多年,更加健壯茂盛,於是一些意念油然而生,新世紀即將來臨,黨中央向我們發出了西部大開發的動員令。這無疑是為西部地區的發展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涇陽、三原地處西部大開發“第一階梯”的前沿,又處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受益區,將會得到中央的大力扶持,省、市、縣已作出發展藍圖,我們要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內在優勢,依託涇陽、三原、鹹陽、西安等城市,以發展優勢產業為重點,認真調整產業結構,在科教興村致富上有所突破。根據我們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今後應大力推廣農林畜優良品種、農作物規範栽培、地膜覆蓋栽培、節水灌溉、農副產品精神,細加工與儲藏保鮮、綠色食品開發等先進技術,加快經濟發展步伐,才能脫貧致富,實現“小康”。那棵大樹是我們家族的象徵,願我們“窩子張”能象大皂樹一樣根深葉茂、萬古長青,“金牌堡”早日飛出金鳳凰。
彥榮兄已是古稀的人了,憑著自己青年時期的記憶,續寫了這本族譜,能有這種胸懷和清醒的頭腦,殊為難得。畢竟是數百年的漫長時光,作為十九世的後人,來憶寫族譜,其中有不完整的地方,也是十分珍貴的。
廷秀和廷的子女們竊喜的看了族譜後,覺得族譜應該有女性才好,有男有女方顯出“男女平等”的完整性和社會性。這不失為很好的意見。如若後輩們能寫出男女兼有的時代族譜來,理當受到鄉親們的厚愛,我相信自有後來人。
每逢佳節倍思親,今日正值建國五十周年,我寫了《觀譜的感覺》附在譜中,將族譜印製六十本,奉獻給各大門戶的鄉親們,以慰與歲俱增的思鄉之情。
十九世張述彥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

舊譜續寫張氏族譜記事

人類社會首先是由母系氏族社會發展起來的,由於社會分工,男性才逐漸替代了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地位,但這充分體

《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張彥祺撰《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張彥祺撰
現了女性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抹滅的作用。另外,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計畫生育的實施,隨著新合療,二補一免,鄉村道路硬化工程及農村養老保險等制度的不斷完善,使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繁榮,男女平等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加之,撰寫和刊印族譜的彥榮和述彥兩位仁兄均已作故了,他們兩位就族譜之事均在生前表達了希望有續寫和寫出男女兼有的時代族譜的願望。因此,在族人們的提議下,年近八旬的彥旗兄,不辭辛勞為族譜能有女性族人出現奔波尋訪歷時半年之久,今日終於大功告成,同時也實現了兩位仁兄的遺願和他本人的夙願,真是一件難得可貴之事。
——刊印於公元一九九九年的舊譜。至今已歷時十年祖宗遠古,我們張氏族人人丁興旺後輩繼續繁衍,為此,續寫家譜極有必要。最後希望後來有識之士能夠延寫我族繁衍的文字資料。
經辦人:第十九輩彥旗
十九輩兆榮代筆

尋根皂角樹

矗立於村東頭的那棵參天古皂角樹,不知歷經了多少歲月輪迴,滄桑至今。提起這棵古樹,方圓百里內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眾人紛紛議論古樹的樹齡,以及它與村莊和家族的淵源。因而為古樹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古樹根深蒂固,站在樹下就能看到那粗壯的樹根,深深地扎在這片熱土之上,它的樹幹需要三個成年人聯起手才能摟住它;春天古樹開滿黃色的花,遙遠就能聞到撲鼻而來的香味;夏季的時候,枝葉也非常的茂盛,遠看古樹就像一把大傘,樹下涼風陣陣,附近的村民不約而同的坐在樹下乘涼、聊天,每個細小的枝頭都掛著扁長的皂果;冬季的時候,隔著寒風,在樹下就能聆聽到風乾後皂角碰撞的聲音。
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村里經過自來水進村工程以及村內街道硬化工程等系列建設,現如今我們看到的古樹樹幹要比原來矮近一米。又因古樹年代久遠,樹心已成空洞,加之今年來全球氣候失常,惡劣天氣較多,古樹歷經數次大風來襲,以致多個粗壯的樹枝被無情
的大風吹掉下來,留下了深深的疤。雖說古樹經受了殘酷的折磨,像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但絲毫沒有影響到它的成長,仍然那么繁茂、挺拔。
關於這棵古樹的種植年代、樹齡等相關資料,無從考究。只是聽村里一些年邁的老人講到,他們童年的時候,古樹就是這個樣子,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可見它的樹齡之長。在村人眼中,這棵古樹早已不是一棵平凡的樹,而是一棵唯一見證著我們張氏家族發展,張氏子孫成長的神樹。它無論嚴寒酷暑,無論村莊如何改變,它總是無私的守護著這塊聖地,守望著吾張氏家族的發展與繁衍。古樹不僅是我們窩子村莊的象徵,更是我們張氏家族的象徵,村莊總是在不斷的變化,但這棵古樹會在族人的保護下,將永遠駐守在那裡。
人傑地靈的窩子村從古至今走出了一個又一個才子佳人,大家常年在外生活、工作,甚至定居在他鄉,但是大家的根將會永遠的留在這裡,留在我們可愛的窩子、留在這棵數百年的古皂角樹下。
葉落歸根,出門在外打工的人們,以及身在他鄉的遊子們,古樹就是大家思念故土的標誌,更是大家尋根謁祖的希望。願吾張氏家族子孫後代,如同這棵百年皂角樹一樣,根絡分明、枝繁葉茂、源遠流長。
後世第二十二世孫張俊
公元二零一二年元月一日

凡例

新修譜以兩部舊譜內容及相關文獻資料為參考,利用家譜先生7.1軟體對族譜內容進行編排修訂。本次主要修訂內容如下:
一、仍以始遷祖張景中為第一世下限斷自二零一二年元月一日;
二、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完善六世祖張鑒、張鎔後輩;
三、新增成員傳承圖、家族名人資料、族內近代大記事等內容;
四、文字內容主要以現代白話文為主;
五、改舊譜豎排版為橫排版;
六、改舊譜書寫體內容為列印體;
七、改舊譜中繁體字為簡體字;
八、同父或同母兄弟姐妹一律按長幼為序排列;
九、男女皆錄,女娶男者子女姓氏隨母姓者錄;
十、世系圖仍採用塔狀傳承式;
十一、世系圖及傳承圖中“?”表示先輩名諱失考;
十二、世系圖中女性族員名以紅色表示;
十三、世系圖中族員名右上角數字表示先輩所在頁碼,左下角數字表示後輩所在頁碼;
十四、增加族員配偶入傳承圖中;
十五、兩舊譜中的《序言》、《觀譜的感覺》、《續寫張氏族譜記事》內容新修譜全文轉錄,以示後輩,勿忘先輩們的卓越貢獻。
隨著現代網際網路科技的不斷發展,如今網路版的族譜在網際網路中層出不窮。將本族族譜以電子版編入網際網路中,不但能夠讓遷居在外的族人及時填充在族譜內的空白,並且能夠對族人尋根謁祖發揮重要作用。經過不懈努力,現已基本完成。
由於本人專業知識淺薄及相關資料甚少,加之許多族人遷至外地,譜中尚有疏漏之處,請予批評指正。
後世第二十二世孫張俊
公元二零一二年元月一日

家族概況

祖籍、祖宗簡介

本族祖籍系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始遷祖張景中。

本族遷徙、發展、繁衍

始遷祖張景中約在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與今三原坊南張、北城張和新豐張同族一行,涉足千里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徙至今陝西省涇陽縣安吳鎮窩子張村,距今約五百年三十年之久。經數百年繁衍至今已有二十三代,約一百多戶六百人口,可謂人丁興旺,可喜可賀矣。

本族地理位置、村容村貌

本族位於今陝西省涇陽縣安吳鎮窩子村又名窩子張(原屬涇陽縣龍泉鄉管轄)。(據《涇陽縣誌》、《涇陽魯橋鎮志》記載,本村在明清年間屬涇陽縣魯橋鎮溫豐鄉盈村里管轄)。地理位置(約東經108°53′46″北緯34°40′52″),地處白雲縈繞的嵯峨山下。
村名窩子張是由於長期水土流失,城池形成外高內低的地形,村內主姓氏又以張姓為主,故村堡名為窩子張。(先輩流傳本村曾名為—金牌堡,但王家村現存清朝鹹豐年間明王氏先塋墓碑刻文,與流傳有異,故需考證)。
昔日城堡內外綠蔭蔥蔥,風景迷人。特別是村東頭的大皂角樹,矗立在城堡內已數百年依就健壯繁茂,猶如“鎮村之寶”;城堡東西兩頭鑲嵌著古樸敦實的門樓、城郭東南角和西南角的魁星樓、明磚塔高聳入雲,遙相對應;城區外圍建築著大小有別,風格各異的三官廟、無量廟、娘娘廟、老爺廟等四個廟宇,村東頭有家族祭奠祖先的祠堂。通過複雜的城內建築布局,則充分體現了先輩們的勤勞智慧和給予家族的厚望。歷經時代變遷,歲月輪迴,舊時城堡內的建築,現已不復存在。
在黨的號召下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現村內仍舊綠樹成蔭,居民建築體現出了風格現代化,村內道路全部硬化,路燈照亮著夜幕下的街道,太陽能、液晶電視、電腦、電冰櫃、私家車等已步入各家各戶。
現村內道路及居民房屋比舊時高出足兩米,使族人走出了昔日的“水窩子”,走向了奔“小康”的致富路。

生活風貌

有史以來我們族人主要以農業為主,種植玉米、小麥、棉花,以及各種瓜果蔬菜為主,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族人。由於我們這片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近年來族人主要以種植各種各樣的綠色無公害蔬菜及養殖業為主,成熟後的蔬菜發往全國各地。

本族先祠

據《涇陽縣歷史人物》中張鑒資料記載,六世祖張鑒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在故里創建先祠。先祠位於村東頭,於文革時期損毀,現不復存在。還望後世族人能以復原。

本族墳塋

起初四家每年在新豐西北方位共祭山西祖墳,隨著歲月流逝漸遠,各家分別祭祀各自祖墳。
吾張景中一支祖墳位於劉德村北塬及西戀溝,至今祖墳已損毀無遺。
現祖墳主要位於村南約1.0公里處,族內俗稱“八十畝墳地”。每逢過年、清明等祭祀日,各戶由長輩率領子孫後代,攜帶祭品,統一去祖墳祭祀。

家族名人

張鑒

(明嘉靖二十五年-明萬曆三十三年)(1546—1605),字孔昭,別號湛川。明朝循吏、著名儒家。
14歲時,隨叔父在甘州衛(治今甘肅省張掖縣)讀書。
17歲應童子試,取為甘州衛學第一名,其文章雅正而湛有哲理,受到督學耿楚侗賞識。
18歲起,在戴中丞署內坐館講學,此後精研《易經》,著有《易傳發蒙說略》行世。
隆慶元年(1567)以恩貢赴國子監讀書。國子監助教郭郛命其子郭九里、郭九有從其受業。
後來回到陝西,在耀州(治今耀縣)喬因阜家教門館講學授業。他的外甥明朝著名科學家、機械學家王徵(今涇陽縣龍泉鄉王家村)人,就是他的出名弟子之一。期間有機會盡讀了小邱山房藏書,著有《歷代事實》、《荒歌》行世。
他的才學受到了明政府的重視, 萬曆七年(1579),赴吏部應選,授趙城縣(治今山西省洪洞縣北趙城)知縣。不久因父親去世,辭職守孝。孝滿,補定興縣(治今河北省定興縣)知縣,剛過一年,又連逢祖母及母親李氏去世,辭職歸里。
萬曆十七年(1589),在家鄉創建先祠,給子弟講學。
萬曆十九年(1591)再次入京,補遷安縣(治今河北省遷安縣)知縣。縣城外為灤水,以往木筏過境,按十分之一抽稅,張鑒獨自只抽二十分之一。他廉潔奉公,施惠百姓,教育士子,嚴懲奸佞,政績遠在諸縣之上,被薦為台諫。未及赴京,即應山西巡撫呂坤、文淵閣大學士王錫賞識並奏請,出任岢嵐州(治今山西省岢嵐縣)知州。他腳踏車赴任,到任第一件事,就是通過調查,報請免除了十一種額外賦役,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第二年,他率先捐出自己的俸祿購買耕牛,並召集逃亡百姓返回故土,當年回到本地的百姓達850戶。州城內的用水,以前全靠東門外的河水,而每當敵軍進犯,城門關閉,百姓常被渴死,他召集石匠在城內打井,從此城中不再缺水;州城內用的煤炭,以前都是從200里外運來,他經過親自勘查,在附近找到了礦點,令窯戶就地開採,從此城中不再缺煤;州城內的陶瓷,以前都購自800里外的興唐橋。他認為既已有了煤炭,就可以自己燒制,於是親自尋找到了陶土,令窯工就地燒制陶瓷器皿,不只滿足了本州需要,還出售到了外地;州境的百姓不會織布,他購置了織布機,請來男女教師免費教習,不到三年,州內自織的布夠穿而外,還可以轉售充作賦稅。於是,荒僻貧困的岢嵐州煥然變色。
萬曆二十四年(1596),督御史魏允貞令全省府、州、縣官會集都台,表彰張鑒為全省循良官吏第一名,親手斟酒三杯表示崇敬。第二年,升任大同府(治今山西省大同市)同知,督偏頭關千戶所(治今山西省偏關縣)軍餉。遇上饑荒年份,經他精心調劑,軍餉亦可不缺。任職6年中,為國家節省費用超過2萬貫。他還昭雪了營將陳某被誣之冤,折服了收稅宦官孫朝的囂張氣焰。在此期間,他利用政務之餘,創製了各色戰車、護城懸樓、翻車、易弩等作戰器械,受到了總督蕭大亨的讚賞,被下令部署在沿邊的關隘城池。
萬曆三十一年(1603),張鑒因勞累和患病,決意告歸。朝廷依其功績,調任其為河東鹽運使。當時身邊只有幾十兩銀子,服藥之外,終日與親朋故舊和門人講論性命之學。
萬曆三十三年(1605)九月六日在任上去世,葬於今嵯峨山東麓,終年60歲。一代名臣、吏部尚書孫丕揚(今陝西富平人)親來悼念,並為他立諡號“貞惠”,提起他的遺產時說:遺產數畝,不足以糊八口;並不能謀數掾,以蔽風雨。
張鑒好學深思,詩、詞、古文皆成家,然其造詣最深的是洛、閩之學。還著有《天問詞》、《八陣推衍圖》、《六壬新解》、《哀思賦》、《詩文雜集》。他認為“聖學關鍵要在此心不欺”,主張從行事做起,問心無愧,反對“徒事語言”,故平生不多著述。他在任上潔己慎獨,關心民命,五任之中,平反杜九子、李沖霄等冤案計47宗,有些連封疆大吏都猶豫不決、不敢去做的事,張鑒都屏棄私念,斷然行之。故官雖不逾五品,而功績卻甚為時人所稱。

張炳璣

(生卒不詳)官任明平涼府都司。

張炳璇

(萬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587-1661),字儀昭,號覯庵,王徵表弟。崇禎初貢生舉賢良正,崇禎十年被舉薦為河北滿城知縣,其時大災,設法賑救,全活災民以萬計。“以法繩奸,以仁惠民,以文育土,以勤而有節課農商工賈,二年而俗淳化美,邑稱大治”。但時局動盪,本人又清介不群,遂解組歸田。博古通今,長於詞賦,有《覯庵集》二十卷、《挽表兄王良甫先生》四首、《癸末夏日即事感懷》、《杞憂齋禦寇》一著、《擬庭中有奇樹》、《山居詠和》、《王徵先生傳》,其有關王徵的詩文志傳尤具史料價值,其中王徵的墓志銘就是張炳璇所寫。

張重齡

(生卒不詳),字九如,號倚。順治戊子年(1648)十一名舉人。初任直隸順德府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知縣。當時縣內有一件大冤案,株連無辜百姓。順德府(府治在今邢台市)知府居心險惡因勒索巨額賄賂不成,居然謀將當事人置於死地。張重齡洞察其中冤情,堅持不從,最終使冤案得到昭雪。後升工部都水司主事,屢屢接受重大使命,贏得能幹的聲譽。著有《臨清樓文集》一部。

張潮問

(生卒不詳)字壁和,崇禎年間歲貢。

張鼎梅

(生卒不詳),字夢雪,號嘯月,清康熙庚午年(1690)十三名舉人,丁丑年(1697)六十三名第三甲進士。擅長詩文樂府,以進士授東明縣知縣,因為人清直,不合於時,棄官歸里,杜門著書。著有《嘯月詩集》一卷、《臨清樓文集》一部。

張鼎望

(生卒不詳),字荊觀,號渭濱。監生。清代學者。張鼎望幼年好學,自幼受父兄薰陶,博貫古今,著述甚豐。陝西學政曾贊其為“南山豹隱”、“著述名山”。雍正十一年(1733),陝西主政者舉博學鴻詞,他堅辭不赴,終生不仕。有《臨清樓文集》、《臨清樓詩集》、《魯橋人物誌》一卷、《魯橋八景集》四卷及雜著多種傳世。
張鼎望還尤喜秦腔,他早年所撰的《秦腔論》一文,考其源流,論其聲腔,贊其技藝,中肯翔實,為迄今所見的第一篇關於秦腔歷史與藝術特徵的專論。全文偏重於秦腔聲腔與表演藝術,讀之如身臨其境。

張定和

(生卒不詳)字怡公,康熙年間歲貢。

張倓

(生卒不詳)乾隆甲子年(1744)歲貢,官任扶風訓導。

張賡泰

(生卒不詳)字揚庭,鹹豐戊午年(1858)第十名舉人。延長縣訓導,同治壬戍之變公服,坐明倫堂賊不忍殺升延安府教授。修撰家族首部《張氏族譜》。

昌熙

又名張丁彥(生卒不詳)黃埔軍校成都校區第二十一期學員。註:上述先輩作品望還望尚存世間,以研究家族史。

族內大記事

一、約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始遷祖張景中,與今三原坊南張、北城張和新豐張同族一行,涉足千里從山西洪桐大槐樹下遷徙至明西安府涇陽縣溫豐鄉管村里窩子張。
二、公元一五八九年九世祖張鑒在村東頭創建先祠。
三、公元一九九九年十月後世十九世張彥榮為族內修譜。
四、公元二零一零年初後世十九世張彥旗為族內續譜。
五、公元二零一零年夏在後世張世西、張育堂的倡導,張明的挺身而出、以及族人的大力支持下,將村內道路進行了硬化。特立功德碑在村東頭。
六、公元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新裝路燈點亮村堡街道。

功德錄

一、村內道路硬化功德碑碑文:
功德碑
峨巍巍,清河泱泱,民風淳樸,人傑地靈的毛家村窩子堡,唯村道雨雪泥濘不堪,村

民出行舉步維艱,修路通街,民心所向,福澤桑梓,人神共盼。庚寅年夏,鄉賢倡盛舉,上沐黨恩浩蕩,內卿於父老獻力捐資,外援於遊子解囊,日夜勞頓,修築村道,舊貌換新顏。村委會從2009年醞釀,後生張世西、張育堂倡導,張明挺身而出,此舉得到陳軍憲(時任鹹陽市交通局副局長)以及父老鄉親的鼎力相助,政府投資,於2010年夏末修築竣工。亦昭示後人,飲水思源,追慕先驥,弘揚德善,共建家鄉,特立此碑。在此一併致謝:
張孝民 張育堂 張力鵬 張昌茂 張昌虎 張建國 張元元 張育奎
張海軍 張軍安 張彥民 張兆榮 張育文 張雙奇 張小鵬 張 磊
張小敏 張小民
毛家村黨支部委員會

參考文獻資料

1、《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張彥榮編撰
2、《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張彥旗續編
3、《涇陽縣縣誌》清·葛晨
4、《涇陽縣縣誌》清·王際有
5、《涇陽縣縣誌》清·劉懋官
6、陝西地情網-鹹陽、涇陽歷史名人錄
7、《魯橋鎮志》清·王介纂
8、《重修魯橋鎮志》清·郭思銳修 馮庚纂

歷代修撰家譜錄

第一部《張氏族譜》張庚泰撰(清朝同治年間修)
第二部《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張彥榮·撰(公元一九九九年十月修)
第三部《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張彥祺·撰(公元二零一零年元月修)
第四部《重修涇陽龍泉張氏族譜》張俊·撰(修訂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