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語[詞語]

偈語[詞語]

偈語是指佛經中的唱詞Budhist's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頌(偈文,偈句,偈言,偈語,偈誦。均為梵語偈佗。即佛經中的唱頌詞)。附綴於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因為多為四句組成,兼具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朗朗上口,儘管不是佛經的主要內容,也成為與佛經相提並論的典故。佛經是是佛法之本,偈語是其末,佛經是樹幹與青柯,偈語是葉片與花朵。因為每首偈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成為僧人或信徒的美談。著名偈語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師《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等。

基本信息

基本含義

偈語偈語
偈語,jì yǔ,佛經中的唱詞Budhist's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頌(偈文,偈句,偈言,偈語,偈誦。均為梵語“偈佗”。即佛經中的唱頌詞)。著名偈語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師《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等。

佛家偈語

鳩摩羅什譯

偈語偈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六祖得法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緣起偈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無常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台遍法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
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

三諦偈

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涅槃經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消除宿業障,同登無上覺。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誕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黃昏偈

此日已過,命即衰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初夜偈

白眾等聽說,初夜無常偈;
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
度苦船未立,雲何樂睡眠?
勇猛能精進,攝心常在禪。

四第一偈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施捨得道偈

雖得積珍寶,嵩高至於天。
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而似無愛
以苦為樂像,狂夫之聽厭。

菩薩行偈

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
兩舌惡口,不妄言綺語,
心不貪邪欲,無恚不毒想,
舍離諸邪見,是為菩薩行。

慈悲心偈

常行於慈心,去除怨恨想;
大悲感眾生,悲惜化淚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
擁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

目連說方便偈

當速求方便,於此佛法眾,
當除生死患,如象食竹葉,
若於此佛法,修諸無欲業,
已除諸塵勞,亦盡若源本。

法身舍利偈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祖開示婆羅門偈

所行非常,謂法興衰;
夫生輒死,此滅為樂。

藥師佛談粥偈

持戒清淨人所奉,恭敬隨時以施粥。
十利饒益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饑渴消,是名為藥佛所說。

妙色王求法偈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善宿王感化魔王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經,如船截流渡。

世親止欲偈

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
諸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

莫貪淫慾偈

勇者入定觀,身心所與塵,
見已生穢惡,如彼彩畫瓶。

水中撈月偈

此諸痴獼猴,為彼愚導師。
悉墮於井中,救月而溺死!

神秀悟禪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惠能悟禪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論禪不在坐偈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庭前柏樹子偈

出入雲閒滿太虛,元來真相一塵無。
重重請問西來意,唯指庭前一柏樹。

釋迦牟尼說倒惑偈

未香以塗身,並熏衣纓絡
倒惑心亦爾,謂從已身出。
如彼醜陋婢,見影謂已有。

龐蘊舉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
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王安石論戲場偈

諸優戲場中,一貴復一賤。
心知本相同,所以無欣怨。

蘇軾地獄變相偈

我聞吳道子,初作豐都變;
都人懼罪業,兩月罷屠宰。
此畫實無相,筆墨假和成;
譬如說食飽,何處生怖汗?
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了此言,地獄自破碎。

蘇轍呈順禪師偈

中年悟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
搐鼻經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錐。
枯藤破衲師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
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黃庭堅自贊偈

似僧有發,似俗無塵,
作夢中夢,見身外身。

宋濂贊永明延壽偈

我與導師有宿因,般若光中無去來。
今觀遺像重作禮,忽悟三世了如幻。
靈山一會猶儼然,願證如如大圓智。

張拙隨順世緣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愛欲纏綿偈

如火蓋乾薪,增長火熾然;
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然,人皆能捨棄;
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

少林寺往生偈

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到世間走一回。
不如不走這一回,也無歡喜也無悲。

六祖

<<壇經>>中說頓悟法門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鬚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勿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彼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悟 亦名不法門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寧執有如須彌山,莫執空如芥子草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記載

偈語不是預言的話,新華字典釋意:偈jì〔偈陀〕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簡作“偈”。佛偈是佛歌頌的詞這個詞條也誤導了我一下望改正即偈頌。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叔微未第時,其父夢人以偈語贈之,云:‘藥餌陰功,樓陳間許。殿上呼盧,喝六得五。’”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此二首絕似《法華經》、《楞嚴經》偈語,簡浄老橫,可備一則也。”《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五回:“[靚雲]問道:‘《金剛經》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語為他人說,其福勝彼。”請問那四句偈本經到底沒有說破--有人猜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