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小說)

倚天屠龍記(小說)

《倚天屠龍記》是武俠大師金庸的長篇小說,1961年所著,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故事時間前後跨度一百年,以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盪為廣闊背景,劇情圍繞兩樣兵器屠龍刀和倚天劍展開。第一卷敘述武當弟子張翠山捲入奪刀紛爭,第二卷至第四卷敘述張翠山之子張無忌的江湖生涯,主要是明教和中原武林之爭及起義軍和朝廷的對抗,少年張無忌因緣際會練就一身蓋世武功,以天下人嘆服的武力和無可替代的人格力量,統領群雄,故事同時展現武林眾豪傑的質樸豪情和形態各異的精神風貌。

基本信息

出版情況

1961年開始在香港《明報》連載。最後定本共40回,回目標題以柏梁體詩寫成。

背景設定

時代背景為中國元朝末年,《神鵰俠侶》結尾的近百年後。故事圍繞兩樣兵器屠龍刀和倚天劍。出場的真實歷史人物包括張三豐、朱元璋、陳友諒、常遇春、徐達、汝陽王察罕帖木兒、韓林兒等等。設定中的當時社會之焦點主要是以明教為首的“邪派”和以少林、武當為首的正派之爭,以及起義軍和朝廷的對抗。涉及的武林秘笈包括《九陽真經》、《九陰真經》、《七傷拳譜》等等。
小說前兩章延續《神鵰俠侶》的結尾,描述南宋末年郭襄、張君寶的經歷以及武當派的起源。故事正式情節從第三章開始,時為元順帝至元二年三月廿四日(1336年05月05日)。

作品簡介

《倚天屠龍記》,金庸武俠小說,著於1961年,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現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該書以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盪為廣闊背景,敘述武當弟子張無忌的江湖生涯,表現眾武林豪傑質樸自然,形態各異的精神風貌,展現其不可替代的人格力量。

作者簡介

金庸金庸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勛賢”。原名查良鏞(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浙江海寧人,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遊俠,中年遊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

內容簡介

倚天屠龍記倚天屠龍記
倚天屠龍記倚天屠龍記
相傳郭靖黃蓉鑄成倚天劍與屠龍刀,江湖相傳得刀與劍著即可號令江湖,整個武林為之瘋狂。張無忌的父母張翠山殷素素因無意中捲入屠龍刀而起的江湖紛爭,與金毛獅王謝遜一同被迫流落至極北大洋中的一個荒島——冰火島,在那兒生下了他,並認謝遜為義父。張無忌過了幾年遠離塵囂、無憂無慮的生活,九歲時隨父母回歸中土,江湖人士為找謝遜報仇或為搶奪謝遜手上的屠龍寶刀,致使無忌一家三口厄運接踵而至。父母不願說出謝遜下落,雙雙自刎身亡,自己又身受玄冥神掌之傷,寒毒深入腑臟,連醫術通神的蝶谷醫仙胡青牛也無能為力。身遭如此慘痛變故的張無忌竟泰然處之,既不思為父母報仇,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也並不恐懼。自十二歲入蝴蝶谷求醫至十四歲出谷,他雖然又經歷了不少江湖風浪,活得倒也自由自在。十四歲的張無忌護送峨嵋女俠紀曉芙的女兒楊不悔遠赴崑崙山尋父楊逍,從此才真正踏入了身不由己的江湖。
一路上歷盡艱險,先前張無忌曾救治過的許多武林人 ,恩將仇報。張無忌幾番以身相代,終於保得年幼無知的楊不悔回到了父親身邊。不久因輕信道貌岸然的“朱、武”兩個武林世家而險些被騙。待得脫困,他因禍得福,進入了一個群山環抱的翠谷,與海外荒島相似,又是一處世外桃源。張無忌本打算在此安度餘生,不料無意中得到了一部久已失傳的武功秘籍《九陽真經》,抱著打發無聊歲月,成固可喜辱敗亦無憂的念頭,短短五年中他即練成了這項神功,而體內的寒毒也不知不覺地被驅除殆盡。
二十歲的張無忌重入江湖,既不想成名也沒打算替父母和自己報仇,一心一意只想去海外荒島與義父團聚,但終究身不由己。在西域大漠中身受峨嵋掌門滅絕師太三記重手,以重傷之軀救了明教一群教徒;六大門派圍剿光明頂明教總舵,機緣巧合使張無忌知曉一切恩怨都是由與明教前任教主陽頂天的夫人有私情的成昆挑撥而起。他為了化解這場誤會,出手協助明教與各派高手相抗,九死一生,情況危急,加之迫於明教上下的盛情而被推上了教主的高位。在明教之中張無忌武功最高,此外還有明教四大法王:金毛獅王青翼蝠王白眉鷹王紫衫龍王。此後更陷入了無數的武林糾葛,不由自主地周鏇於各色人等之中。保護師門,起兵反元,搭救義父,清解恩仇,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弄得他精疲力盡。雖然自己身負絕世武功,又有明教的龐大勢力作後盾,張無忌仍是步步荊棘,吃盡了苦頭。
義父謝遜了卻恩仇後出家少林寺,最後絕了張無忌安享天倫的唯一奢望。等到明教將要打下江山時,張無忌又一次為人所算:曾於少年張無忌有過救命之恩的明教大將朱元璋設下極陰毒的陷阱,使張無忌誤以為徐達常遇春等故友背叛於他,意圖篡權,令張無忌自己心灰意冷,主動辭去了明教教主的職位。自此張無忌對江湖生涯再無半分留戀,悄然攜妻歸隱了,但想起故友的背叛還是常常憂愁。

版本考證

金庸曾大幅修改過《倚天屠龍記》,現在流傳最廣的是第二版,最新的還有第三版。金庸的第一版倚天原著中,趙敏叫“趙明”、陽頂天叫“陽破天”,最明顯的差異是張無忌得到九陽真經的那個絕谷中的血蛙,這是第一版才有的情節,第二版就刪掉了。第一版張三豐帶無忌上少林求九陽神功時,有圓真傳少林九陽功秘訣給無忌的情節,圓真當然不願傳給無忌,只是快速的念了一遍口訣,不料無忌就一字不漏的記住了,圓真還故意把無忌的經脈打通,使得他的寒毒侵入陰脈,這個情節第二版也刪了。而周芷若最後出家為尼,也是第一版的結局,也是台視版〈倚天〉所用結局。08電視劇的結局也是周芷若出家。

作品評析

倚天屠龍記 小說插圖倚天屠龍記 小說插圖
《倚天屠龍記》短評
人都道學武,是為強身健體而非逞強決鬥,也非稱霸武林。張無忌卻是為了用武功解救他人,消去矛盾化解紛爭淡忘怨仇,正是用寬容的心去容納世間萬象,正所謂海納百川。只有放開胸懷,武功才能到達極致。張無忌在某些方面是懦弱的不果斷的。而張無忌的胸懷也是世人所罕有的–仿似一個“和平使者”一樣不喜爭鬥,因為他覺得冤冤相報何時了?不如放下!不如放下!捨身取義,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擯棄私人恩怨而成就和諧共處。如果許多人有張無忌這樣的胸懷,戰爭會減少很多的。

屠龍寶刀和倚天劍照射出了人的萬般貪念醜惡–屠龍刀象徵了千千萬萬人對權欲利益的貪婪,在追求這權欲的道中,那些被欲望蒙昧了雙眼,被虛妄阻塞了思想的人,你爭我奪,殫精竭慮,無所不用其極,不惜歷經千難萬苦,不惜犧牲生命和幸福,就為了那高高在上的至尊寶位。一輩子爭來奪去你死我活,既得了至尊寶位,失去幸福和生命又有何意義!然而這有何嘗不是千秋百世無以計數的人的寫照。就算朱元璋最後登上了皇帝寶位,他何嘗不會失去兄弟義,心中總保有對張無忌的愧疚之心。

除張無忌外,書中還著力刻畫了許多性情各異的武林人物,如金毛獅王謝遜,紫衫龍王金花婆婆,汝陽王郡主趙敏及蛛兒、小昭、周芷若等,無不形象生動,個性鮮明,是福是禍,均自性情而生,非正邪是非所能一言以蔽。通過對這些人物各自生活歷程及命運的抒寫,作者寄寓了與其歷史背景同樣宏大的文化內涵,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各家精髓不露痕跡地化入筆下的人生情事,不動聲色地衍生開去,自然而從容地表現出古老文化的現代滋力。全書語言流暢、練達,結構宏大而又精細,情節跌宕起伏,錯落有致,故事發展往往出人意表而又從容不迫,實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經典作品,《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合稱為“射鵰三部曲。”
不少的讀者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作為“射鵰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的《倚天屠龍記》,似乎與前兩部並無多大關係,可以說是完全獨立的另一部小說,又何以一定要說是“射鵰三部曲”中的一部呢?---一來,這部書中的故事發生於前兩部書中故事的近百年之後,可以說已是時代久遠、人事皆非;二來是這部書中的主要人物與前兩部書中人物並無什麼了不得的關係,不象《神鵰俠侶》中的大俠楊過乃是前一部書中人物楊鐵心及楊康之後人,是大俠郭靖的義侄;且《射鵰英雄傳》中的許多人物如郭靖黃蓉、東邪、西毒、南帝(改為南僧)、北丐、裘千仞、周伯通等等,在《神鵰俠侶》一書中都還存在並且構成《神鵰俠侶》的重要情節及人物關係網路。而相比之下,在《倚天屠龍記》中,則完全沒有這樣的“傳承關係”。唯獨有一位郭襄在《倚天屠龍記》的第一集中晃了一晃又“神龍見首不見尾” 了。而在小說《神鵰俠侶》中最末一回出現的一個十多歲的少林小廝張君寶,可以說是個完全不被人注意的,是一位可有可無的人物。固然,這一張君寶便是《倚天屠龍記》中的一代武學大宗師武當派的開山鼻祖、小說主人公張無忌的師爺張三豐,在這部小說中,他已是百歲有餘矣!按說這也算不上有什麼了不得的“人物關係”。正如《飛狐外傳》中就有《書劍恩仇錄》中的人物如“紅花會群雄”等等,但《飛狐外傳》卻並不是《書劍恩仇錄》的“後傳”,也不是它的“外傳”;三來,這三部曲的前兩部之中不僅時代相接、人物相因相繼,且其書名中都有一個“雕”字,而其小說中亦都有雕的出現(固然“神鵰”非“射鵰”之雕)而在《倚天屠龍記》中卻並沒有將“雕”列入書名,小說里亦沒有雕影。
其實,要說這三部曲之成立,不僅是可以的,而且還有一定的充足的理由。只不過,這三部曲的名稱最好不叫做“射鵰三部曲”,而叫做“英雄三部曲”。第一部《射鵰英雄傳》又名《大漠英雄傳》,因是寫郭靖等英雄生於大漠,集於華山;生於江湖,功在社稷的故事;而其第二部《神鵰俠侶》則是寫神鵰俠楊過等英雄成長的經歷。同樣生於江湖而功於社稷,生於苦難而成於華山之巔;第三部《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等英雄人物亦同樣是可以“屠龍”,並且“倚天”,行俠於江湖、救民於水火的俠之大者。“俠之大者”正是這“英雄三部曲”最為相似之處。明眼人都或許會看到,在此“英雄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倚天屠龍記》完成之後,金庸筆下的人物固然還有俠與非俠、義與不義之分別,然而卻已沒有了那種“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純粹的英雄風範。《天龍八部》中的蕭峰與段譽等人亦可稱得上是大俠,卻已不再是如此“英雄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那樣是一些理想的英雄,而是著重在其英雄人物的悲劇的命運及其不幸的人生。從而,我們不難證明,若論純粹的英雄、純粹的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則非此“英雄三部曲” 的三位主人公莫屬。進而,我們既然可以將之稱為“英雄三部曲”
而稱之為“射鵰三部曲”亦無不可了。射鵰的固是英雄、攜雕的亦是英雄,而不射鵰亦不攜雕的張無忌同樣也是英雄。正是“英雄何必盡射鵰”?因此,論及“血緣關係”,這三部小說自是最為接近。稱之為“射鵰三部曲”或者“英雄三部曲”的真正原因亦正在此:三部小說塑造的都是真正的為國為民的大俠客大英雄。當然,他們並不是同一模式的英雄,而恰恰是三種不同的英雄,或者說是英雄的三種不同的典型模式:郭靖是一種、楊過是一種,張無忌則又是一種。---而這,則亦正是金庸寫此三部曲,亦是此三部小說成為“三部曲”的最好的理由了。
這三部書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誠樸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複雜,也比較軟弱。他較少英雄氣概,個性中固然頗有優點,缺點也很多,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楊過是絕對生動性的。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黃蓉來推動一下。張無忌的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在愛情上,楊過對小龍女至死靡他,視社會規範如無物。郭靖在黃蓉與華箏公主之間搖擺,純粹是出於道德價值,在愛情上絕不猶疑。張無忌卻始終拖泥帶水,對於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這四個姑娘,似乎他對趙敏愛得最深,最後對周芷若也這般說了,但在他內心深處,到底愛哪一個姑娘更加多些?
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個性已寫成了這個樣子,一切發展全得憑他的性格而定,作者已無法干預了。
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作了,最後也必定失敗……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
也許問題正在這裡。上述張無忌與郭靖、楊過三人性格上的不同,實際上並不是“同一層面”上的不同,而是在“性質上”的根本的不同。即,郭靖實際上是一位“正格” 的人物,是一位理念的英雄---他是“大巧若拙”這一人格理想的化身---從而《射鵰英雄傳》較少有人間氣息,多半是“英雄神曲”般的理念故事;而楊過的性格中帶了三分風流血氣,看似已近人間,然而一來他的愛人本是“天上”小龍女下凡,二來他自己於深山大海中練武也漸漸脫離了煙火之氣而成了神話般的“神鵰俠”,算起來也是理念英雄,只不過是“改邪歸正”的大英雄罷啦,而《神鵰俠侶》便也成了“半部天上半部人間”的小說。
相比之下,張無忌的經歷雖然或許比之郭靖與楊過更加傳奇、更加曲折,然而就其形象本身而言,他已經“人間化”了。他既不是一位“先天理性、大巧若拙”的化身,也不是一位“由邪入正,改邪歸正”的典型,而是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性格複雜的大活人。而《倚天屠龍記》中的故事,雖看上去依然是神兮兮的傳奇色彩濃厚,然而它的“氣味”已是人間煙火氣。
總之,或許有人認為“射鵰三部曲”中以《射鵰英雄傳》最為“正宗”,因而最好;或許另一些人則會認為《神鵰俠侶》比《射鵰英雄傳》寫得更為奇絕深沉,風光宜人,因而最妙;而或許亦會有人更愛看《倚天屠龍記》……。不管如何,我們應該承認這三部小說各有千秋。而其各有千秋的真正原因乃在於作者在不斷地求新求變,而不是將一個故事拖長,將一乾成型的人物不斷地敷衍鋪展。這就比我們許多“系列小說”或“三部曲”之類要高明得多了。

作品後記

《倚天屠龍記》是“射鵰三部曲”的第三部。
這三部書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誠樸質實,楊過深情狂放,張無忌的個性卻比較雜,也比較軟弱。他較少英雄氣概,雖然寬厚大度,慷慨仁俠,豪氣乾雲(其實他的俠氣最重,由於從小生長於冰火島,不知人世險惡,不會重視自己利益,因而能奮不顧身地助人),但不免也有缺點,或許,和我們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楊過是絕對主動性的。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黃蓉來推動一下。張無忌的一生卻總是受到別人的影響,被環境所支配,無法解脫束縛。在愛情上,楊過對小龍女至死靡他,視社會規範如無物;郭靖在黃蓉與華箏公主之間搖擺,純粹是出於道德價值,在愛情上絕不猶疑。張無忌卻始終拖泥帶水,對於周芷若、趙敏、殷離、小昭這四個姑娘,似乎他對趙敏愛得最深,最後對周芷若也這般說了,但在他內心深處,到底愛哪一個姑娘更加多些,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是這樣,作者也不知道,既然他的個性已寫成了這樣子,一切發展全得憑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無法干預了。
張無忌一生只重視別人的好處,寬恕(甚至根本忘了)別人的缺點。像張無忌這樣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終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領袖。當然,他自己根本不想做,就算勉強做了,最後也必定失敗。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裡。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敵人之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欲。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周芷若和趙敏卻都有政治才能,但政治才能太強的姑娘,往往並不很可愛。
我自己心中,最愛小昭。只可惜不能讓她跟張無忌在一起,想起來常常有些惆悵。
所以這部書中的愛情故事是不大美麗的,雖然,現實性可能更加強些。
張無忌不是好領袖,但可以做我們的好朋友。事實上,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豐和張翠山之間、謝遜和張無忌之間父子般的摯愛
然而,張三豐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一九七七·三月
張無忌的性恪之中,似乎少了一些英雄豪傑之氣,但他於這個“俠”字,卻發揮得很充分。“俠”是並非為了追求自己(包括自己國家、自己團體、自己親友)的利益而去做義所當為的事,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俠士是不顧一切(不顧自己的生命、利益、名譽)、不接受任何代價而去追求正義。趙匡胤千里送京娘,卻堅持拒絕美麗的京娘委身,因為他覺得如果他接受了,他的義舉便有了代價,就不是高尚的俠義行為。西方社會中較少這種價值觀念,西方人常覺上帝(或教會)吩咐這樣做,便去做了。中國人的觀念是,自己良心覺得應當這樣做,便去做了,未必是求來生較好,未必是為了免得在地獄中受苦。武俠小說的最高原則,是宣揚俠義精神。英雄往往是為自己而做,俠士卻通常是為別人而做。有了代價,便少了俠氣。
張無忌甘受滅絕師太三掌,在光明頂上奮身而擋六大派,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覺得“應該做”,所以他決不會去和朱元璋爭做皇帝。
二○○三·七月
《倚天屠龍記》一書,因為結構複雜,情節紛繁,漏洞和缺點也多,因之第三次修改中大動手術。最主要的更動是:張無忌最後沒有選定自己的配偶。我一直相信,歷史並非命定,充滿了偶然因素,人事也是這樣。張無忌最後與趙敏前往蒙古,從此不回中土,但如出現其他偶然因素,周芷若可能去蒙古找他,他可能和趙敏同去波斯找小昭,可能為了明教而不得不獨自回中土辦事,也可能在西域遇到殷離……世事主要是人為的,而張無忌只記得別人對他的好處,於是,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很可愛……
周芷若對張無忌說:“你只管和她做夫妻、生娃娃,過得十年八年,你心裡就只會想著我,不捨得我了。”這種感情,小弟弟、小妹妹們是不懂的。所以我不主張十三四歲的小妹妹們寫小說。
本書的回目是模仿柏梁體一韻到底的七言詩四十句。古體詩的平仄與近體詩不同,不可入律。我不擅詩詞,古體詩寫起來加倍困難,就當作是一次對詩詞的學習了。困難之點在於沒有“古氣”。
二○○三·七月

人物簡介

張無忌

寬厚善良,胸襟豁達,為人隨和,但太易信人,經常吃虧,卻又不記恨及不苛責人,處理感情時又太過憂柔寡斷,往往增添了各方的痛苦。武當張翠山之子,自幼只跟張翠山、殷素素和謝遜在冰火島生活,秉承三人教導,善良純樸。
十二歲時,跟隨父母乘木伐回中原,可是當武林得悉張翠山、殷素素二人重現時,無論正道、邪道均用盡方法想從中得知謝遜及屠龍刀下落,最後更迫至張無忌父母自刎當場,而張無忌亦身中玄冥神掌,性命危在旦歹。最後幸遇明教醫仙胡青牛救回一命。期間無忌與蒙古汝陽王郡主趙敏、青梅竹馬的周芷若、表妹殷離及善解人意的小昭發展出一段段欲斷難斷,刻骨銘心愛情故事。最後更會揭破屠龍刀、倚天劍背後隱藏著的重大秘密。

周芷若

外表美麗溫柔、冰雪聰明,但內里報仇心強、蘊藏陰沉狠辣一面。幼年時與父相依為命,父為船夫,因一次意外慘死,變成孤兒,幸當時張三豐帶同無忌在旁,,亦因此與無忌青梅竹馬。張三豐送芷若到峨嵋派成為滅絕師太的得意弟子,深得師太喜愛。在往光明頂誅滅明教途中,芷若重遇無忌,但為勢所迫,一劍刺得無忌重傷。後來當芷若發現無忌與趙敏關係緊密,心中不禁燃起嫉妒之心。及後芷若成為峨嵋派新掌門時,設下計謀奪取屠龍刀和倚天劍,並嫁禍給趙敏,好讓自己能占據無忌,更令無忌許下婚約。怎知拜堂時,趙敏卻出現大鬧喜堂,趙敏更以謝遜的下落令無忌舍芷若而去,芷若怒不可竭,表示以後與無忌恩斷義絕,由愛轉恨。後來隨著蛛兒的“復活”以及自我反省,周芷若恢復了曾經善良的性格,與張無忌重修舊好。然而,趙周二女之間的鬥爭仍未結束,張無忌還欠周芷若一個願望。

趙敏

美麗動人,聰明伶俐,敢愛敢恨,用情極深。蒙古郡主,汝陽王愛女,本名敏敏特穆爾。為幫助父親擴張朝廷勢力,欲破壞明教反抗朝廷之力,便假冒明教之名,四出與六大門派結怨,挑撥雙方大戰,另外又以假倚天劍誘使張無忌與明教等人到綠柳山莊,並用十香軟筋散使眾人失去內力,無忌為取解藥,與趙敏爭持下同墮地牢,兩人一困生情。其後趙敏喬裝成無忌,先到少林破壞,再上武當欲逼張三豐歸順朝廷,幸無忌突出現把趙敏退走,可是眾人已身中劇毒,無忌逼趙敏交出解藥,但趙敏要無忌答應自己三個要求。第一要與無忌同到靈蛇島一睹屠龍刀及找尋謝遜蹤跡,可是眾人到達後竟身中趙敏的獨門藥「十香軟筋散」,趙敏更被人陷害奪去屠龍刀及倚天劍,並殺害蛛兒。趙敏清楚乃誰所為,最後孤注一擲。就在無忌芷若成親之日,大斗喜堂,更以謝遜的下落要脅無忌停止成親,與自己上少林救謝遜,最後雖計謀得逞,但與無忌的感情卻是波折重重。

張翠山

善良厚道,善惡分明,自幼拜張三豐為師,師徒情如父子,師兄弟情如手足。得承張三豐武術及為人處世之道,思想端正不歪,加上資質聰穎,廿來歲已練得一身高強武功,江湖人稱鐵劃銀勾張翠山張五俠。在查探三師兄俞岱岩遭人以大力金剛指斷四肢筋脈途中,結識殷素素。時天鷹教舉行「揚刀立威大會」,翠山懷疑襲擊俞的人可能是覬覦屠龍刀的人,故決定與素素前往大會。大會上,被謝遜強迫至冰火島。其實他有點被正邪派的那種觀念所束縛,遇到殷素素時,想愛又不敢愛,見一次面還要給自己找個理由,在冰火島上那種沒有江湖規矩的地方才放得開。十年後;與妻素素和子無忌乘木伐回中原。豈料,四方八面即至套取謝遜和屠龍刀下落;在張三豐大壽之日,各派赴武當,表面祝壽,實想質問謝遜所在,兩夫妻為存忠義,維護謝遜而三緘其口,受逼不屈,各師兄弟亦誓與翠山共存亡。但當翠山知悉當年俞所以殘廢,竟因素素髮蚊須針打俞而起,情義難全,翠山最終愧疚而自刎當場。

殷素素

天鷹教教主殷天正之女,才貌俱備,聰明伶俐,任性多情,敢愛敢恨。為奪得屠龍刀,而與武當三俠俞岱岩結下樑子,素素更用暗器打傷俞岱岩至使終生殘廢。另方面,張翠山為了追查俞岱岩被害之事,而結識了素素,二人同赴王盤山,結果被謝遜強行帶走,三人輾轉抵達冰火島。素素、翠山更結成夫婦,並在島上誕下一子名張無忌。後當夫婦二人帶同無忌回到中原,武林人仕紛紛前來逼問謝遜下落,夫婦承受到沉重的壓力之餘,更要面對俞岱岩,迫於無奈之下,素素終向翠山講出自己就是害得俞岱岩終生殘廢的罪魁禍首,翠山有感難於面對俞岱岩,遂橫劍自刎,素素見此亦自刺而死,與夫共赴黃泉

謝遜:

四大法王之一金毛獅王
剛猛果敢,不拘世俗的豪傑,心思慎密,重情重義。少年甚有抱負,兼且資質聰敏,得成昆賞識收為徒弟,練得一身厲害武功,加入明教後,驅趕撻子,拯救黎民,很快已升為四大法王。直至成昆姦殺謝遜妻滅他全家,使遜痛不欲生後,才性情大變,誓血債血償;為提升武功,搶去腔恫派的七傷拳譜苦練成功,奈何成昆竟消失江湖。遜在天鷹教舉行揚刀立威大會上奪得寶刀,為找出屠龍刀秘密,強逼張翠山和殷素素同往孤島思索。途中風暴驟起,遜突精神錯亂,素素以銀針打盲遜雙眼。最後遜飄流到冰火島得翠山同情相救後,結拜為兄弟,無忌出生後,一家四口在島上樂也融融,但遜心想無忌不可在此終老,讓三人乘木伐回中原。遜本在島上樂得清靜,豈料十數年後竟有人尋至,令本卻平靜渡過餘生的謝遜,再次捲入腥風血雨的江湖恩怨

楊逍:

逍遙二仙之一光明左使者
風流瀟灑傲桀不凡、毋視世俗、有才略,但獨斷獨行。出身富貴之家,幼年元兵犯境,舉家僥倖逃過元兵截殺,但安於南方時,除楊逍外全家意外溺斃。楊逍天資聰穎,骨格精奇,後得奇遇,年輕時已武功極高,出道甚早,故江湖早聞其名。當年倚天劍還在林高手孤鴻年手中時,二十歲的楊逍跟其交手,孤鴻年連拔劍的機會也沒有就敗於楊逍之下,如今武功更深不可測。及後加入明教,扶遙直上,不出三十已貴為左使,楊逍打理教務之餘,仍不改其風流性格,直至遇上紀曉芙,一個從不理他,卻又覺古板得可愛的女子,楊逍才有所改變。
成昆

武學奇才、聰明機智、有勇有謀;可惜器量狹小、城府甚深。少年時拜師學藝,外號混元霹靂手,名震江湖。成昆師妹和成昆兩家為世交,青梅竹馬,成昆一心娶師妹為妻。但明教教主陽頂天也私戀師妹,師妹父母乃勢利之徒,貪圖陽頂天名利,終讓女兒嫁給陽頂天,成昆睛天霹靂,誓言殺陽頂天方泄心頭之恨。師妹念情暗地與成昆在明教秘道私會。豈料陽頂天練功時,驚見二人幽會,竟走火入魔身亡,師妹愧疚相繼自殺,成昆悲痛欲絕,既末能手刃陽頂天,又痛失所愛,憤然發誓要覆滅明教。成昆隨後發現愛徒謝遜已成明教中人,心生一計,姦殺謝遜妻及滅他全家。更投靠少林以圓真法號從中推波助瀾,使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舉殲滅絕師太明教,完成多年誓言,最後自食惡果。
小昭

天真無邪,俏皮可愛,精通五行八卦之術,金花婆婆(紫衫龍王)之女,奉母之命妝作醜陋容貌潛入明教。山洞中助無忌領悟乾坤大挪移。對張無忌因崇拜而愛慕,雖知他心有所屬,仍無怨無悔地隨侍張無忌左右。後為救張無忌和母親,捨身遠赴波斯,成為波斯總壇明教教主.

紀曉芙

聰明美麗,外剛內柔。滅絕師太愛徒,武當弟子殷梨亭未婚妻。失身於楊逍後出走,為與楊逍所生之女取名「不悔」,表示對楊逍別有一番情意。後拒絕為師父滅絕師太取楊逍首級而被殺。

殷離(蛛兒)

性情古怪,為人偏激,任性專橫。殷野王的女兒,因父偏袒愛妾母子,反冷落蛛兒母女,一怒之下,殺死二娘,母親又為了救自己,而抹頸自盡,自此蛛兒四出流浪。小時候無忌曾因不肯跟隨蛛兒往靈蛇島,在她兒手上狠狠咬了一口,從此無忌在她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長大後蛛兒因苦練千珠萬毒手,令容貌變醜,至使與無忌見面不相識。至蛛兒因無忌而被朱長齡重創時,問無忌是否願意娶她為妻,無忌想到蛛兒關懷之情便應承,可惜在光明頂時二人又落入滅絕師太手上,再次失散。之後兩人再遇並逃到孤島上,怎知周芷若暗中設下毒計使蛛兒等人滯留島上,蛛兒最後因缺乏藥物不治。(其實是詐死)視無忌為夢中情人,至死不渝

金花婆婆

四大法王之一紫衫龍王
美艷絕倫,性情傲慢,波斯人,本名黛綺絲,明教波斯總壇聖女,奉命入中土明教偷取乾坤大挪移心法,未成事而戀上銀葉先生,觸犯聖女禁忌。為避波斯總壇中人追殺,偕丈夫易容隱姓,亡命天涯。

楊不悔

楊逍與紀曉芙之女,純真善良,對殷梨亭心懷愧疚,為替父母贖罪。殷梨亭受傷後一直照顧他,後來愛上他,並結成連理。

殷天正:

四大法王之一白眉鷹王
嚴己律己,剛正不阿,為人行事一板一眼。自創天鷹教,只不過和教中兄弟不和,卻也不是叛了明教,算是明教的一個支派。

韋一笑

四大法王之一青翼蝠王
詼諧幽默,是個逗趣的人物。因練內功時走火入魔,自此每次激引內力,必須飲一次人血,否則全身寒戰,立時凍死。輕功了得,神龍見首不見尾。名叫「一笑」,他的笑聲卻是連綿不絕,何止百笑千笑?
明教五散人

布袋和尚說不得、鐵冠道人張中、周顛、冷麵先生冷謙、彭和尚彭瑩玉 。

朱元璋

明教風陽分壇壇主,梟雄本色、城府極深,為成霸業不惜犧牲好友。

殷野王

天鷹教教主殷天正之子,張無忌舅舅,性情多變且又風流,對妹妹殷素素極為妒忌。本繼父業出任天鷹教教主,幾經波折被張無忌感化,終率領門人重投明教。

范遙:

逍遙二仙之一光明右使者
忠心耿耿,忍辱負重的硬漢,當他知明教有滅教之禍,不惜自毀容貌,裝聾作啞,以苦頭陀之名投身元室,成為汝陽王親信。汝陽王愛女趙敏,自小隨范遙習武,二人情同師徒,直到遇教主張無忌才恢復身份。

張三豐

武當派創始人,一代宗師,氣派雍容,胸襟廣闊,目光遠大。
宋遠橋

繼張三豐之後出任武當掌門,為人深謀遠慮,惜教子無方,獨子青書為情入歧途,險將武當毀滅。

殷梨亭

武當派弟子,忠義仁厚,對紀曉芙一片深情,紀曉芙失蹤後仍未移情,後與楊逍之女楊不悔結合。

宋青書

武當派大弟子宋遠橋獨子,瀟灑俊俏,因單戀周芷若而嫉恨張無忌,因之誤入歧途。

滅絕師太

峨嵋派掌門人,心高氣傲,性情剛烈,霸氣十足,畢生願望就是要使峨嵋一派壓倒少林武當,領袖群雄,因之在公與私之間,有許多做法令人不敢苟同。
《倚天屠龍記》人物(共有184人)
卜泰 丁敏君 馬法通衛天望 衛四娘 小翠 小虹 小玲 小鳳 小昭 衛璧 王難姑 元廣波 鄧愈 方天勞 雲鶴 韋一笑 天鳴方丈無相禪師 無色 王八衰 方東白 五姑 貝錦儀 烏旺阿普 王保保 太虛子史鏢頭 滅絕師太 史火龍史紅石 平等寶樹王 葉長青 孫三毀白龜壽司徒千鍾 執法長老 傳功長老 湯和 朱元璋 祁天彪 紀曉芙 朱長齡 西華子 劉敖 陽頂天 齊心寶樹王 莊錚李四摧過三拳 李天恆 剛相 朱九真 喬福 蘇夢清 陳友諒 季長老 花雲 吳良 吳禎 張無忌 麥鯨 何足道 冷謙 杜百當 楊逍 辛然 妙風使 邵鶴 邵燕 吳勁草 壽南山 吳六破 張中 何太沖 孟正鴻 靈虛 宋青書 張三豐 阿二 阿三 楊不悔 麥少幫主 楊姐姐 宋遠橋 張松溪 張翠山 蘇習之 周芷若 鄭長老 宗維俠 范遙 撥速台 周顛 空聞 空智 空性 空見 空性 周五輸 鄭七滅 明月 武青嬰 金花婆婆 武烈 易三娘 說不得 胡青牛 泉建男 郝密 聞蒼松 哈總管 覺遠 趙敏 趙一傷 封壇主 賀老三 歐陽牧之 郭襄 宮九佳 姚清泉 胡青羊 俞連舟 俞岱岩 都大錦 徐達 唐洋 高老者 圓真(成昆) 唐文亮高則成流雲使俱明寶樹王 夏胄 秦老五 圓音 圓業 圓心 錢二敗 班淑嫻 殷野王 殷天正 殷無祿 殷無福 殷無壽 殷離 殷素素 殷梨亭 莫聲谷 常敬之 常遇春 常勝寶樹王 渡劫 渡難 渡厄 常金鵬 清風 鹿杖客 掌缽龍頭 掌棒龍頭 彭瑩玉 謝遜 蔣濤 輝月使程壇主 韓千葉 韓林兒 矮老者 簡捷 詹春 靜虛師太靜玄師太 靜空 靜照 靜迦 靜慧 察罕特穆爾 鮮于通 摩訶巴思 德成 潘天耕顏恆 鶴筆翁 薛公遠

小說回目

一 天涯思君不可忘 十一 有女長舌利如槍 二十一 排難解紛當六強 三十一 刀劍齊失人云亡
二 武當山頂松柏長 十二 針其膏兮藥其肓 二十二 群雄歸心約三章 三十二 冤蒙不白愁欲狂
三 寶刀百鍊生玄光 十三 不悔仲子逾我牆 二十三 靈芙醉客綠柳莊 三十三 簫長琴短衣流黃
四 字作喪亂意彷徨 十四 當道時見中山狼 二十四 太極初傳柔克剛 三十四 新婦素手裂紅裳
五 皓臂似玉梅花妝 十五 奇謀秘計夢一場 二十五 舉火燎天何煌煌 三十五 屠獅有會孰為殃
六 浮槎北溟海茫茫 十六 剝極而復參九陽 二十六 俊貌玉面甘毀傷 三十六 夭矯三松郁青蒼
七 誰送冰舸來仙鄉 十七 青翼出沒一笑颺 二十七 百尺高塔任迴翔 三十七 天下英雄莫能當
八 窮髮十載泛歸航 十八 倚天長劍飛寒鋩 二十八 恩斷義絕紫衫王 三十八 君子可欺之以方
九 七俠聚會樂未央 十九 禍起蕭牆破金湯 二十九 四女同舟何所望 三十九 秘笈兵書此中藏
十 百歲壽宴摧肝腸 二十 與子共穴相扶將 三 十 東西永隔如參商 四 十 不識張郎是張郎

逸事

與《射鵰》或《神鵰》的關係包括:開場時郭襄與張三豐(張君寶)往事、倚天劍與屠龍刀乃黃蓉以楊過之玄鐡劍重燽、曾出現黃衣女子言“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
上述黃衣女子來歷,眾說紛紜,或認為是楊過後人,或認為師承古墓派……,然金庸並未交代。
佳視《神鵰》(1976年)與無線鄭少秋版《倚天屠龍記》(1978年)的關係:兩齣劇中郭襄一角均是由林欣欣飾演,使兩齣由不同電視台所拍攝的電視劇巧妙地連結在一起。另外林欣欣也在鄭少秋版《倚天屠龍記》里兼飾黃衫女子一角。
1977年修訂版的“後記”里曾提到:“然而,張三豐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
本書初版時在1961年,金庸長子查傳俠於1976年在美國自殺,年僅19歲。故金庸在修訂版的後記有此一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