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風[氣象名詞]

信風[氣象名詞]
信風[氣象名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信風指的是在地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北半球吹的是東北信風,而南半球吹的是東南信風。信風常將海洋的暖濕空氣帶往陸地,使當地的氣候變溫和。

基本信息

簡介

信風信風

信風(tradewind),又稱貿易風,指的是在地空從副熱帶高壓帶吹向赤道低氣壓帶的風,北半球吹的是東北信風,而南半球吹的是東南信風。信風經常會增加熱帶風暴的威力,影響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沿海地區。

信風年年反覆穩定地出現,猶如潮汐有信,因此稱為“信風”。古代商人們也利用信風的規律性做航海貿易,因此信風才被稱做“貿易風”。

名稱釋義

信風在赤道兩邊的低層大氣中,在固定的地區定時出現,而且方向很少改變,它們年年如此,穩定出現,很講信用,這是trade wind在中文中被翻譯成“信風”的原因。

中國古代文獻中有“信風”這個詞,指的是“隨時令變化,定期定向而來的風,即季候風”。查《辭源》“信風”條可以看到這個解釋及引用文獻。所以,信風這個詞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現代氣象學中的專指trade wind的意思。

形成原因

信風信風形成

由於赤道地區陽光強烈,終年炎熱,產生旺盛的上升氣流,形成低氣壓,氣流到了高空後便開始往兩極擴散。氣流到了南北緯30度時便開始沉降,形成副熱帶高壓。此時空氣相當地乾燥,因為水汽在赤道附近隨著降雨流失。因為氣體是從高壓流向低壓,在高壓帶沉降的氣流便在低空流回赤道區,在北半球形成北風,在南半球形成南風,但受到地球自轉所形成的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氣流吹向西邊,導致南北半球信風的風向很不一致。在北半球,風從東北刮向西南,稱“東北信風”;在南半球,風從東南向西北刮,稱“東南信風”。麥哲侖船隊在通過太平洋時正是遇到“東南信風帶”,然後再進入“赤道無風帶”,而最終完成這項偉大的創舉的。

周期影響

南北半球上的信風帶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南北移動。如北半球太平洋上的東北信風帶,每年3月份位於北緯5°—25°。到了9月份,整個風帶向北移動到北緯 10°—30°,到第二年3月份,整個風帶又退回到北緯5°—25°附近 。這樣,在信風帶活動範圍的特定區域內,就會出現信風周期性的變化現象。

氣候影響

信風常將海洋的暖濕空氣帶往陸地,使當地的氣候較為溫和:如副熱帶濕潤氣候的下半年雨量即來自信風帶來的水汽;中美洲加勒比海諸島的東部雨量經常多於西部,也是因為信風的影響。

信風減弱與聖嬰-南方振盪現象有關。

降水影響

信風研究狀況

不同地區的降水量不同與所處的海陸位置和地形狀況等因素有關。

第一,地球上受主要信風影響的地區。在地球上,位於信風帶的地區主要是亞歐大陸的西亞地區、非洲 大陸南北部、南美洲 大陸中東部、北美的墨西哥高原澳大利亞 中北部地區。

第二,要明確信風少雨區的分布位置。一是在非洲北部和西亞受東北信風影響,這裡的信風從內陸乾旱區吹來,濕度小,降水相當少;二是非洲大陸南部和南美大陸東南部受東南信風影響,這裡的信風均從海洋吹來,但受高原地形的阻擋影響,海洋上濕潤氣流很難到達,降水也稀少。此外北美的墨西哥高原也是如此。三是澳大利亞大陸的大分水嶺西部,位於東南信風的背風坡,是雨影區 ,降水也特別少。

第三,要掌握信風多雨區的分布位置。信風並不是不能帶來大量的降水,在一些高原邊緣的沿海地帶或沿岸山地的迎風坡,信風往往會帶來大量的降水。如巴西高原的東南沿海、馬達加斯加島東側、澳大利亞的東北部沿海,東南信風受地形抬升而在山地迎風坡形成地形雨,降水豐富,再加上這些地區本來緯度較低,從而使這幾個地區都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研究發現

據英國媒體2014年2月10日報導,美國與澳大利亞科學家稱,1994年至2014年這20年期間太平洋信風風力的空前加強,使全球變暖趨勢出現了停滯的局面。

這些吹過熱帶地區的東風加速了赤道地區的海洋環流,將熱水推入太平洋深處,同時給海平面帶來了較冷的水。這促使其他地區氣溫降低,並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全球平均氣溫為何自2001年以來基本保持穩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