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豐縣博物館

信豐縣博物館

紀念館位於縣城大聖寺塔旁邊,“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以豐富,信豐縣博物館翔實的文字,圖片真實的再現了那段輝煌的歷史。

基本信息

背景

信豐縣博物館信豐縣博物館

黃禮斌是信豐縣安西鎮崇墩村的一位農民。他自幼聽父輩講,當年紅軍就住在他們家,爺爺經常給紅軍當嚮導。從上國中開始,黃禮斌便迷上了蒐集和收藏有關紅軍的文物,成了地地道道的“收藏迷”。為了收集藏品,黃禮斌多次到縣外、省外,通過拜訪交流、實物交換、受贈等多種渠道獲取革命文物藏品。這些年來,他先後投入資金16萬多元收藏革命文物。錢花完了,就變賣家裡值錢的東西。經過多年的努力,黃禮斌先後收集了紅軍在土地革命時期的各類票證、證章、錢幣、宣傳品、生活用具等達300多種,計2000多件,其中紅軍用過的地炮、借谷證、光榮軍(烈)屬牌等,在國內其他博物館中均未見過。 目前,該館已在全國各地舉辦紅軍文物巡展300餘場,吸引觀眾近百萬人次。

簡介

信豐縣博物館信豐縣博物館

信豐縣博物館位於縣城大聖寺塔旁邊,“粵邊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以豐富, 翔實的文字,圖片真實的再現了那段輝煌的歷史。紀念館興建於1997年,建築結構獨特,巧檐飛棟,於雄偉的古塔交相輝映。紀念館分四個部分:“重大戰略轉變”、“紅軍、游擊隊的反‘清剿’鬥爭”、“艱難困苦的游擊生活”、“下山談判、開赴前線”。目前,紀念館已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回顧歷史,緬懷革命先輩,學習和發揚革命傳統的勝地。紀念館新建於1997年,於二00三年拆除重建,於聖塔廣場邊,二00五年重新對外開放。

歷史

信豐縣博物館信豐縣博物館

贛粵邊三年游擊區是南方八省十五塊游擊區的重要地區。1934年10月中共紅軍戰略轉移後,中共蘇區喪失,中共中央分局書記,中央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項英和中共中央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領導中國紅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贛粵邊三年游擊戰爭,從而保存了中國人民反日抗戰的重要支點,為中國革命和民族精神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珍貴藏品

“抗敵”布臂章
信豐縣博物館信豐縣博物館

布質,長方形,臂章是1938年陸軍新編第四軍劉樂讓同志的。關於布臂章:1938年剛成立不久的新四軍軍部由武漢遷至南昌,集中改編南方八省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葉挺和項英指示設計新四軍臂章。當時八路軍曾佩戴有“抗敵”二字的臂章,美術工作者呂蒙等人受此啟發,提議新四軍臂章上畫上一個身背斗笠、左手持槍右手指向前方的戰士,並在左下角標明“抗敵”二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開赴前線抗日的決心。此臂章得到葉挺等新四軍指揮員的認可,用木刻當印版,著藍色印在白布上,發給指戰員佩戴。這就是最初的新四軍臂章。過了一段時間,隊伍發展了,原來印製的臂章不夠用了,葉挺軍長又指示設計新臂章。為反映新四軍挺進大江南北開展抗日游擊戰,新臂章以行進中的一隊新四軍為圖案,上方標有新四軍英文縮寫“N4A”,右下方標明“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度用”。此後,新四軍開闢皖南、皖東、江南、蘇北等抗日根據地,隊伍進一步壯大。1940年又設計了新臂章,正中是一名戰士雙手持槍拼殺,上方加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字樣,左下方為“抗敵”二字,右上方標明“1940”。

鐵手雷 生鐵鑄造,橢圓形。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在安西、金盆山戰鬥後留下的。
竹茶盅圓筒形,1932年紅軍打南雄水口返回韓坊時經過營盤留下的。
竹籮 圓形,1947年,信豐油山游擊隊交通員陳仁美用此物為留在油山養傷的游擊隊員李某某(女)、李德光和護理員送飯。

基本信息

(圖)信豐縣博物館信豐縣博物館

地址:江西信豐縣陽明中路聖塔廣場內
開放時間:淡季8:30~17:30 旺季8:00~18:0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