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膨脹

信用膨脹

信用膨脹,指銀行信用提供的貨幣量超過商品流通中貨幣需要量而產生通貨膨脹的一種經濟現象。通常是由於金融機構放款的增長速度超過經濟成長速度,企業貸款不能如期歸還以致影響資金回籠,以及國家財政赤字需以銀行透支來彌補等原因造成。信用膨脹與通貨膨脹有著密切聯繫,信用膨脹以通貨膨脹為必然後果,通貨膨脹也必定是通過信用膨脹的途徑實現的。社會購買力要求有相應的商品供給,但一定時期內的商品供給數額有其客觀限度,並不隨著需求的增多而增多,如超過客觀允許的限度提供貸款必然造成商品供不應求的局面。

基本內容

相關信息

經濟生活中信用過度擴張的過程。在國民經濟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向企業、財政部門或個人提供貸款,意味著形成社會購買力。社會購買力要求有相應的商品供給,但一定時期內的商品供給數額有其客觀限度,並不隨著需求的增多而增多,如超過客觀允許的限度提供貸款必然造成商品供不應求的局面。當這種現象持續發展,影響較大時,就意味著信用膨脹。

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往往出現信用過度擴張的現象,但這種趨向不會長期保持下去。當信用貨幣不能順暢地轉化為金屬貨幣時,過分擴張的信用就會在企業和銀行破產清理的過程中被強制地壓縮下來。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如果對信用的擴大沒有相應的手段和措施實現有效地控制,信用膨脹就很容易出現。信用膨脹與通貨膨脹有著密切聯繫,信用膨脹以通貨膨脹為必然後果,通貨膨脹也必定是通過信用膨脹的途徑實現的。因為信用的消長也必然同時是流通中貨幣數量的消長。

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出現信用膨脹的可能途徑主要有:存在大量無商品保證的貸款;發放過多的用於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長期貸款;大量的財政透支、借款,等等。當這些貸款、借款等的擴大超過了金融領域所能負擔的客觀限度時,信用膨脹就會出現。

1958年,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曾出現過很典型的信用膨脹。當時只講銀行信貸應該支持生產,而不問貸款對再生產比例關係有何影響和社會經濟效果,於是貸款數額急驟增長,造成了沒有物資保證的巨大的社會購買力,結果導致嚴重的供不應求。後來,經過調整經濟,緊縮信用,才使這次信用膨脹得以克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