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SS18洲際彈道飛彈

俄羅斯SS18洲際彈道飛彈

SS-18飛彈(北約稱為“撒旦”)是兩級液體燃料慣性制導的重型洲際彈道飛彈,從1979年開始裝備部隊執行作戰任務,共發展了6種型號。早期型號(I II III型)的SS-18飛彈攜帶當量為1800-2500萬噸的單彈頭,在1983-1984年間被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的SS-18 IV型飛彈取代。SS-18 IV型飛彈從1980年開始部署,到1984年俄羅斯共有308枚SS-18 IV型飛彈。1988年之後,SS-18 IV型飛彈部分被SS-18 V型飛彈代替。

概要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飛彈,俄羅斯的SS-18型飛彈無論外形尺寸還是威力,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難怪它在冷戰時期一問世,北約就將其稱作“撒旦”(惡魔),從中我們不難聽出“畏而敬之”之意。該飛彈自服役以來幾乎一直默默無聞,進入新世紀後,開始不斷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焦點。先是俄戰略火箭兵司令索羅夫佐夫在2002年8月突然宣布將SS-18服役期延長到2014年,不久俄在2004年12月又恢復了中斷16年的SS-18試射,此後俄在削減該飛彈的同時又不斷重新部署和試射SS-18。這些舉動使人們不禁疑惑,行將就木的“惡魔”為何總是僵而不死?

研製

“巨無霸”的血統——SS-18的發展背景上世紀60年代中期,冷戰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這時在“確保相互摧毀”戰略思想指導下,美蘇兩國將擁有完全摧毀對方的能力作為遏制戰爭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軍備競賽。因此,美蘇部署了大量戰略飛彈,同時,兩國又開始考慮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開始發展射程更遠、當量更大、分導式彈頭更多的堅固地下發射井式的飛彈核武器。60年代, “民兵”飛彈的部署和改進使美國在武器競賽中占據了先機,這在冷戰的嚴酷氣氛中是決不允許的。於是蘇聯在60年代末開始發展第四代洲際飛彈SS-18。
在SS-18誕生前,蘇聯戰略核武器的主體是SS-9,一種專門用來打擊美國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的重型飛彈,在當時也是“巨無霸”。該彈運載能力巨大,裝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10兆噸級當量核彈頭,而且它還是世界上首型軌道型飛彈,可將彈頭送到地球軌道運轉,隨時對地面發動核打擊。這是蘇聯歷史上第一種對美國洲際彈道飛彈構成實際威脅的武器。但由於地面發射系統複雜,導致發射井抗摧毀能力較差,而且作戰反應時間長、服役期短,因此其實用性不強,只能是純粹的戰略威懾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蘇聯最高部長會議作出了研製其後繼型SS-18飛彈的決定。
復仇的“惡魔”——SS-18早期型承擔SS-18飛彈設計的是蘇聯著名的飛彈設計機構“南方”設計局,當時任該設計局領導的是被尊稱為當時蘇聯飛彈“教父”的費多羅維奇·烏特金。1967年烏特金進入“南方”設計局領導層,主持了多種洲際彈道飛彈設計,SS-18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當時蘇聯國內有人提出了“還擊-迎擊”思想,即核打擊應在來襲飛彈離開敵人發射裝置但還未到達蘇聯領土之時進行。這一思想不要求對飛彈發射井進行抵禦核爆炸的特別加固,從而降低了部署成本。但是烏特金和其導師揚格利認為,應該從最不利的情況出發,側重報復性的“還擊”,發展抗打擊能力高的大威力洲際彈道飛彈。這一思想得到了時任蘇聯國防部長的烏斯季諾夫的支持,為此蘇聯戰略火箭軍提出了分導式彈頭、豎井冷發射的要求。
SS-18被設計為攜帶分導式多彈頭或單彈頭的二級飛彈,在結構布局方面基本與SS-9類似,但採用了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緊湊的配置,使飛彈結構重量減輕。1971年蘇聯開始SS-18的冷發射演練,1973年2月成功進行全程飛行試驗,1975年12月SS-18飛彈正式裝備部隊。初期服役的SS-18為單彈頭,以後又增加了多彈頭型和大威力單彈頭型,分別命名為SS-18I、II、III型。
“惡魔”也精確——SS-18多彈頭型(IV)早期型SS-18採用自主慣性制導系統,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彈頭也要求具備較大威力,才能打擊加固發射井等硬目標。而威力提高意味著彈頭重量的增加,這使其攜帶的彈頭數最多只能有8個。而科學家經過計算發現,若命中精度不變,彈頭威力提高1倍,摧毀能力增加大約0.6倍;若彈頭威力不變,命中精度提高1倍,則摧毀能力增加大約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為此,蘇聯開始著手改進SS-18。在SS-18前三個型號服役才過了幾個月,蘇聯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過了IV型的改進決議。“南方”設計局的改進方案採用了平台-計算機顯示制導方案,使彈頭打擊精度由500米以上縮小到了350米以內,這使SS-18可以用更小的彈頭打擊同樣的目標,從而增加了SS-18攜帶的彈頭數,因此設計方案中子彈頭數量由8個增加到10個。1979年11月蘇聯完成了新的分導式彈頭試驗。次年SS-18IV開始服役。1982~1983年,新飛彈全部替代早期部署的三種飛彈,部署總數達到308枚,即達到了《美蘇關於限制進攻性武器條約》(SALT I)規定的上限。
與時俱進的“惡魔”——SS-18飛彈的改進雖然SS-18IV的問世使蘇聯戰略飛彈接近了精確時代,但經過前期部署和使用,發現其龐大的體形增加了陣地安置和維護的難度。於是在IV還在試驗的時候,“南方”設計局在1979年6月又推出了V型(P-36M2)方案,稱為“長官”。新飛彈的改進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以前這種方案只用於潛射彈道飛彈,可使飛彈的外觀尺寸明顯縮小。二是相應改進了飛彈的運輸發射筒結構,使之更輕巧。三是將飛彈的10個子彈頭分2層配置在特製框架上,使彈頭部分更加緊湊。V型的飛行試驗在1988年3月完成,並從7月開始擔負戰備值班任務。
在蘇聯試驗V型的同時,美國完成了“民兵”3飛彈的試驗。在試驗中美國完成了13 000千米的飛行試驗,而此時射程達到15 000千米的III型SS-18已經退役,因此美國飛彈占據了射程優勢。這在面面俱到的武器競賽背景下,無疑是對蘇聯的巨大刺激,於是“南方”設計局又受命發展射程更遠的VI型SS-18。新飛彈將多彈頭改為了單彈頭,輕而易舉地使射程達到了16 000千米,並於1990年8月23日開始服役。此後,蘇聯的解體使當時的“南方”設計局和俄羅斯戰略火箭軍處於前所未有的經濟困境,幾乎所有的設計和改進工作都處於停頓狀態,SS-18的發展至此全面停止。按照最初設計,所有部署的SS-18會在2006年達到服役年限。

性能

SS-18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現役飛彈,也是俄羅斯飛彈技術的換代之作,因此其具備了很多第四代戰略飛彈的技術和戰略思想特點。
設計威力大::
SS-18本身就是為打擊發射井等加固目標而設計的,因此一開始就將大威力作為目標。在飛彈設計中,注重了飛彈的巨大推力,其有效載荷接近9噸,這一能力即使是今天的運載火箭也少有能及。巨大的推力使其可以攜帶更大、更多的核彈頭,SS-18單彈頭威力甚至曾達到2 000萬~2 500萬噸TNT當量,而美國投在廣島的核子彈威力也只不過2萬噸,相當於1000多個廣島核子彈。其多彈頭型飛彈可以攜帶10個500千噸當量子彈頭,而美國1986年才服役的“和平衛士”飛彈攜帶的是10個475千噸當量的子彈頭,現在唯一的陸基洲際彈道飛彈“民兵”3攜帶的是3個335千噸當量子彈頭。單從威力上看,能和它相比的只有其前身SS-9,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很可能會成為絕無僅有的飛彈“巨無霸”。
打擊效率高:
美國“和平衛士”飛彈退役後,SS-18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有10個分導式彈頭的陸基彈道飛彈。分導式彈頭與集束式彈頭的無法自主打擊目標不同,能夠分別打擊各自的目標,也就是說以1當10,1枚飛彈可完成10枚飛彈的打擊任務。而且,SS-18在發展到IV型時,其精度已經達到350米以內,而同期的“民兵”3飛彈的精度在370米以上。作為核武器,SS-18的打擊精度在今天仍不落後,這使其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被認為是良好的第一次打擊武器。此外,由於該飛彈子彈頭多,可以很容易飽和攻擊敵人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因此最終在敵人陣地上空倖存的彈頭比例也會較高。據美國防務專家估計,如果蘇聯對美國發動第一次打擊,用部署的SS-18就足以摧毀美國65%~80%陸基洲際飛彈發射井(兩個核彈頭打擊一個地下井),而且還能保留1 000枚SS-18飛彈彈頭來打擊美其它目標。因此其較高的精度加上分導式的彈頭,使它成為了今天打擊效率最高的飛彈之一
抗打擊能力強:
SS-18在陣地建設中非常重視抗核打擊能力。蘇聯從1974年開始將SS-18部署在升級的SS-9的掩體中。由於SS-9採用熱發射,發射井下面和周圍都建有排煙道,這大大降低了發射井抗壓強度。而SS-18採用類似潛射飛彈的地下井冷發射,因此將排煙道的空間澆鑄上了水泥,縮小了發射井的直徑,顯著提高了發射井的抗壓強度。SS-18的發射井筒深39米,直徑5.9米。這些發射井在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千克以上的壓力。同期美國“民兵”飛彈發射井的抗壓強度只有每平方厘米175千克。此外,為抗近距離核爆打擊,SS-18的彈上和陣地電子設備都經過抗核爆電磁脈衝加固,使其具有很強的反擊作戰能力。
飛彈射程遠:
推力大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保證了飛彈較大的射程。為了擴大飛彈射程,SS-18在設計中主要採用兩項新技術。一是採用冷發射。SS-18裝在玻璃鋼製成的運輸-發射筒中,然後再部署在發射井內。飛彈發射時由安裝在運輸-發射筒底部的燃氣發生器將飛彈推出發射筒,一級主發動機在飛彈出井後點火起動。這使飛彈不需要耗費自身的燃料而渡過了最費燃料的起飛階段。二是飛彈採用了燃料耗盡關機技術,充分套用了所帶燃料,提高了燃料使用效率。此外,運輸-發射筒冷發射技術還減少了日常對飛彈的維護。
內部結構緊湊:
從外形上看,SS-18無疑是龐然大物,但與其巨大的推力相比其內部結構仍然緊湊嚴密。一是飛彈一級的4個發動機為整體的總成系統;二是將二級火箭發動機完全浸入推進劑箱,使之融為一體;三是首次採用了級間氣體分離技術(推進劑貯箱化學增壓技術),從推進劑貯箱釋放出增壓氣體使分離的級減速(將燃燒劑噴入氧化劑箱或者將氧化劑噴入燃燒劑箱燃燒),這樣就可以不必採用專門的制動發動機,並且簡化了增壓系統設備。這些措施使SS-18在保持與SS-9同樣的外形尺寸情況下,起飛重量由183噸增加到209.6噸,投射重量由5.8噸增加到8.8噸。
發展潛力巨大:
由於SS-18在戰略任務上主要是替代SS-9,而SS-9原來就設計有軌道飛彈型,因此SS-18在設計上也留有一定的太空運載工具的改造餘地,而從歷史上看,太空運載火箭和飛彈的通用設計也正是“南方”設計局的拿手好戲。為此“南方”設計局在SS-18設計方案中保留了許多改造空間和接口,這為以後的運載火箭改進奠定了基礎,加上其本身具有的巨大推力,將是大推力運載火箭改造的良好對象。從目前俄羅斯烏克蘭的改造情況來看,這一設計無疑是成功的。

現狀

冷戰後的10年中,SS-18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西方猜測昔日的“惡魔”早已報廢。但進入新世紀後,SS-18頻頻出鏡,人們不禁再次開始關注“惡魔”的處境。那么,昔日“惡魔”究竟是如何渡過冷戰後跌宕起伏的10多年呢?
無效的枷鎖——國際條約下的削減從俄羅斯的觀點來看,SS-18的誕生在客觀上減緩了世界武器競賽和武器部署的速度。例如,由於有了分導式彈頭和能夠突破敵人反導防禦系統的手段,迫使美國最終放棄了“衛兵”陸基反導系統的研製計畫,並在1972年簽署了數十年後一直成為國際安全體系穩定基石的《反導條約》。實際上,SS-18也的確是西方的心腹之患。美國曾試圖發展新型洲際彈道飛彈對抗SS-18,但是時間緊迫,當時的里根政府和布希政府決定通過軍控條約消除SS-18的威脅。在經過漫長的談判和各種利益交換之後,美蘇終於在1991年簽署《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要求將蘇聯的SS-18削減一半,允許保留154枚。而1993年美俄初步簽署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要求俄羅斯拆除所有的陸基分導式多彈頭飛彈(包括SS-18和SS-24等),只能保留90個SS-18飛彈發射井,並改為部署其它類型的單彈頭飛彈。但2002年《莫斯科條約》的簽署使START II的削減計畫宣告流產。
雖然SS-18逃過了國際條約這一枷鎖的束縛,但最終無法擺脫蘇聯崩潰帶來的厄運。冷戰結束後,繼承了蘇聯的SS-18遺產的除了俄羅斯外還有哈薩克斯坦。後者在西方壓力和支持下於1996年9月銷毀了部署在其領土上的全部104枚SS-18。以後, SS-18逐步超過服役年限,狀態日益惡化,俄羅斯不得不逐漸削減SS-18的數量。
“萎縮”的巨人——數量與部署2000年,俄羅斯共裝備有180枚SS-18,攜帶彈頭1 800個;到2001年,其數量變動為154枚,相應彈頭為1 540個,分別部署在棟巴羅夫斯基、卡爾塔雷烏茹爾3個飛彈師。2005年4月,俄國防部長下令從4月1日起俄軍開始撤銷駐卡爾塔雷的第59飛彈師。這使俄羅斯SS-18飛彈師僅存第13師和第62師,共裝備SS-18飛彈85枚,彈頭也不超過850枚。外界估計,隨著“白楊”M井基飛彈的陸續服役,部署較早的第13師的SS-18可能會被裁減。
“衰退”的力量——服役狀態俄羅斯飛彈的設計服役年限一般比西方要短。SS-9隻有6~7年,SS-18有所突破,也只達到10多年。保質期過後,必須從發射筒(井)中將飛彈取出並送工廠返修。因為具有腐蝕性的氧化劑可能已經開始泄漏,飛彈的電器性能也已經下降,而且彈頭也必須進行保養。但目前SS-18的服役時間已經有20多年,已經超過設計壽命的2倍多。索洛夫佐夫在2004年就公開稱,戰略飛彈部隊的主要問題就是飛彈裝備的迅速老化。目前擔負戰鬥值班任務的飛彈裝備中,約有80%服役期已過,僅依靠作戰部隊人員的技術水平來維持作戰能力。SS-18的服役期已經不止一次地延長了,但不能無止境地延長。
使SS-18狀態不佳的另一個原因是其零部件短缺導致正常維護難以進行。SS-18的設計生產單位“南方”設計局和“南方”機械廠在蘇聯解體後均歸屬了烏克蘭。例如,SS-18的慣性制導平台的主要生產商是烏克蘭的克哈瓊尼廠,而帶有慣性制導單元的飛彈處於警戒狀態時,系統壽命的期望值只有3年。烏克蘭早已是獨立國家,因此俄羅斯無法正常進行飛彈系統的維修。
“掙扎”的秘密——延壽方式雖然SS-18的狀態不佳,但索洛夫佐夫在2005年8月表示現役SS-18的維護和作業系統的安全可靠性仍然能夠保證。西方專家經過分析認為,這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俄羅斯在冷戰末期曾將一定數量的SS-18封存,也就是不為飛彈燃料箱加注燃料,不為嬌氣的制導部件加電,而將大部分飛彈部件密封保存,甚至就儲存在發射井中。這就是2004年俄羅斯總統在美國正式部署飛彈防禦系統後,宣布啟用封存的新飛彈的一部分。二是俄羅斯在SS-18的削減中採用了滾動拆除的方式,在各飛彈師的飛彈中有目的地選擇拆除飛彈,用退役飛彈中性能良好的部件替換現役飛彈的老化部件,也就是“拆東牆補西牆”,這就是俄羅斯近年來逐步減少SS-18服役數量的原因。三是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生產廠採用商業合作方式,繼續SS-18的維護。2006年3月,俄羅斯和烏克蘭簽署了延長SS-18服役期的協定。四是加強現役飛彈的檢測。俄羅斯從2004年逐步恢復了SS-18的發射訓練,以檢測超期服役飛彈的性能。2004年12月22日,俄羅斯從奧倫堡州的棟巴羅夫斯基飛彈陣地發射了1枚SS-18,並專門在發射裝置上安裝了檢測設施,以在飛彈準備發射和飛行彈道初始段跟蹤飛彈的狀況。為保證數據真實可靠,此次飛彈沒有像從前一樣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而是從陣地發射,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因為在俄羅斯全程檢驗飛彈性能的同時,美國的軍用衛星和在阿拉斯加的雷達站也跟蹤了這次飛彈的飛行全程。

用途

維持俄戰略威懾的穩定性目前俄羅斯陸基洲際彈道飛彈包括SS-18、SS-19、SS-25和SS-27四種,其中SS-18攜帶的核彈頭數達850個,占俄羅斯目前陸基飛彈彈頭總數的43.4%,現役核彈頭總數的24.3%,是俄羅斯單型號彈頭數量最多的一種,在俄羅斯戰略核武器力量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曾對外宣稱,SS-18是俄羅斯“戰略力量戰鬥力的核心”,能夠“戰勝任何現代化的防禦系統”。如果按照服役年限退役SS-18,會給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穩定性帶來巨大波動,這是任何俄領導人所不願看到的。
彌補了前期戰略決策的失誤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對戰略核武器的定位和未來發展,在俄羅斯軍內一直存在爭論。爭論的代表分別是戰略火箭軍出身的國防部長謝爾蓋耶夫和總參謀長克瓦什寧。前者主張戰略核武器應在俄羅斯軍事政策上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後者則希望克里姆林宮重點發展常規力量。普京上台後,克瓦什寧得到了支持,戰略火箭軍很快被降為一個獨立兵種,並大幅度削減了核武器,延緩了新型核武器的發展。這使俄羅斯海基和陸基核武器發展青黃不接,出現服役斷檔。SS-18一再延壽的決定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作出的。
緩解了軍費不足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的經費銳減,連正常的日常維持也勉為其難,甚至在2000年6月曾發生過飛彈基地因拖欠電費,而被地方電力公司強行斷電的情況。就連俄羅斯飛彈新星“白楊”M也面臨類似的境遇。俄原計畫從1999年開始每年部署20~30枚“白楊”M,到2004年底將達到160~220枚。但由於資金不足,到2006年只部署了44枚,遠不能滿足戰略需求。俄專家認為,“維修這些飛彈比拆除並銷毀它們便宜得多”,而“這些飛彈並不是很陳舊”。通過對現有SS-18的翻修和升級,不需要花費很多錢,就可將戰鬥值班期限延長到2014年。
應對美飛彈防禦計畫SS-18在對付美國現在推進的的國家飛彈防禦系統有其獨特的作用。每枚飛彈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和誘餌,不但能夠有效地迷惑防禦體系,而且大量的彈頭能夠完全耗光防禦系統的防禦彈頭,大量的數據處理還有可能使整個防禦系統陷入癱瘓。延長SS-18的服役年限是抵制美國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計畫的既低廉又有效的途徑。
保留了靈活應對未來威脅的基本手段雖然近年來在反恐大勢下,美俄戰略關係逐步緩和,但俄羅斯也看到美國不考慮俄方將削減下來的核彈頭銷毀的主張,而堅持要把大部分彈頭儲存起來,以應不測。這實際是防範俄羅斯再次以其強大的核力量同美國抗衡。同樣,俄考慮到未來與美國可能存在的利益衝突,也堅持維持強有力的戰略威懾力量。雖然國防部長伊萬諾夫一直重申延長SS-18部署和美國的核力量發展、飛彈防禦系統建設沒有任何關係,但其實正是俄羅斯對美國戰略不信任的具體表現,是應對未來威脅保留的靈活手段之一。

和平利用

2006年7月12日,俄羅斯戰略火箭兵第31集團軍第三者3火箭師的作戰分隊,使用SS-18飛彈的發射裝置,發射了“第聶伯”號運載火箭,火箭載有美國“格涅茲-1”號試驗衛星。“格涅茲-1”號試驗衛星被稱為未來太空施行者的軌道“賓館”模型。

SS-18飛彈系統及其裝備的15A18飛彈由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的“南方”設計局研製。在1977年開始飛行設計試驗,飛行試驗獲成功後,SS-18飛彈於1980年12月17日裝備部隊。但飛彈開始擔負戰鬥值班是在1979年12月18日。

至1990年底蘇聯在俄羅斯加盟共和國部署了204年枚SS-18飛彈,在哈薩克斯坦加盟共和國部署了204枚SS-18。據《第一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SS-18飛彈的數量應該減至一半。俄羅斯從作戰值班編成中撤出了60枚SS-18洲際彈道飛彈。剩下的144枚大部分保存在棟姆巴羅夫斯克的倉庫里(位於奧倫堡州的雅斯內伊)。《第二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規定要銷毀這一級別的多彈頭飛彈。但由於美方的原因《第二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沒有生效,俄羅斯因而保留了該型飛彈。

在“第聶伯”發射後的記者招待會上俄戰略火箭兵司令索洛夫佐夫上將宣布,俄計畫SS-18戰略飛彈將在2016至2018年間保留在作戰編成中。《第一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規定可以以發射的方式銷毀戰略飛彈。這樣就可以對飛彈進行和平利用。這樣SS-18飛彈就成了航天運載火箭“第聶伯”號的研製和利用基礎。除俄羅斯和烏克蘭外,哈薩克斯坦和其它國家也參加了該計畫。共有150枚飛彈適於改造為運載火箭。 必進後運載火箭於1999年4月19日首次發射,發射在拜科努爾發射的第109號發射台進行。此次發射將英國的UoSAT-12號衛星送入預計軌道。

為進行“第聶伯”火箭的商業發射專門建立了國際航天公司“航天托拉斯”。 該機構的創辦人者為俄羅斯和烏克蘭的航天局。洲際彈道飛彈改裝為運載火箭時要改變與有效負載的對接系統;補充火箭與太空飛行器通信用電纜;遙測系統;改變控制系統。 火箭發射重量211噸,長34米,直徑3米,燃料為戊酯庚基。點火後專用氣體發生器將飛彈從發射貨櫃中彈出。在上升到20米高的時候啟動主發動機。 “第聶伯”運載火箭可將1700千克的有效負送入軌道,而其搭載的太空飛行器可將450千克的有效負載送入火星。 改造為運載火箭的SS-18飛彈已經在部隊服役18至20年。 “第聶伯”運載火箭工進行了6次發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