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制蘇33艦載戰鬥機

俄制蘇33艦載戰鬥機

蘇-33是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裝備的主力艦載作戰飛機,在美國海軍的F-14戰鬥機退役後,蘇-33將成為目前世界上裝備的惟一的一種重型艦載戰鬥機。作為俄羅斯海軍最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蘇-33竭力維護著實力已經嚴重萎縮的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最後的尊嚴。

應運而生

蘇-33是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裝備的主力艦載作戰飛機,在美國海軍的F-14戰鬥機退役
後,蘇-33將成為目前世界上裝備的惟一的一種重型艦載戰鬥機。作為俄羅斯海軍最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蘇-33竭力維護著實力已經嚴重萎縮的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最後的尊嚴。
在上世紀70年代,面對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蘇聯海軍在國家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的需求下,開始裝備“基輔”級中型航空母艦和“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同時又提出了研製大型多用途航空母艦的計畫。新發展的航空母艦計畫裝備採用彈射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艦載作戰飛機,並為此對“米格” -23戰鬥機進行了艦載化的改進。為了進一步提高海軍艦載作戰飛機的技術和戰術性能,蘇霍伊設計局在1973年提出了在研製中的T—10(蘇-27)的基礎上設計更為先進的艦載作戰飛機的計畫。由於後來蘇聯在發展航空母艦彈射器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技術困難,短期內無法製造出可以實際套用的彈射器。在彈射器的研製進度嚴重落後於航空母艦艦體的建造進度的情況下,蘇聯海軍被迫在第1批生產的使用常規艦載機的航空母艦上取消了彈射器設計。蘇霍伊設計局根據技術條件發生的變化,開始研究蘇-27採用滑躍甲板起飛的可行性。在蘇-27生產型1981年4月首飛1年後的1982年,隨即開始用T-10-3原型機進行地面滑躍甲板起飛和攔阻著陸的試驗。
為了進行艦載機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蘇聯在黑海克里木半島的新費得羅夫卡機場建設了被稱為“銀針”的地面模擬甲板試驗系統。“銀針”系統完全模擬航空母艦的甲板製造,由起飛滑躍甲板、“斯維特蘭娜”2攔阻系統和“電阻”無線電著艦引導系統組成。蘇-27上艦前的地面試驗工作都是通過“銀針”的地面模擬甲板試驗系統來完成。
1982年8月21日,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K首飛成功,T-10-3在8月27號也從牽引系統上起飛成功,並於8月28號完成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首飛的滑跑距離不超過230米,起飛時速達到了232千米,起飛重量為18200千克,如果遇到航空母艦上甲板風的作用,T—10—3可以在142米的距離內完成起飛。這時期的T—10—3與普通的蘇-27在外形上基本相同,當新生產的T-10-25號原型機在1984年開始投入試驗工作後,蘇-27艦載型的型號名稱也正式被確定為蘇-27K。
1983年,“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開始建造,T—10艦載機的試驗工作進一步加快。1986年開始正式使用帶前翼的 T—10—24和雙座型T—10—Y2進行工廠試驗。
T-10-24除了進行從滑躍甲板起飛的試驗外,還初步進行了彈射器的試驗,為後續採用彈射起飛方式進行了前期準備。在1989年9月“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開始試航前,蘇-27K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全部的設計和試驗工作,並對飛機起飛、著艦、空中加油和機翼摺疊等技術進行了相當充分的試驗。1989年11月,蘇-27K首次在航空母艦上著艦,被命名為蘇-33型艦載戰鬥機。1993年開始交付的首批蘇-33艦載戰鬥機,組建了俄羅斯海軍第一支先進艦載機作戰部隊,使俄羅斯海軍首次具有了可以和美國海軍艦載機在質量和戰鬥力上相抗衡的海上空中作戰力量。
從預研到產品定型交付部隊,蘇俄用了20年的時間,十年後的今天,以蘇-33為基礎的艦載機改進仍在繼續,這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蘇/俄強大的國防工業科研和製造體系。
 

結構特點和重量

蘇-33的結構和蘇-27S基本相同,為了改善飛機的升力特性,提高短距離起飛性能,對蘇-33專門進行了改進設計。
該機的機身結構與蘇-27基本相同,都由前機身、中央翼和後機身組成。為了滿足艦載機採用攔阻方式著艦時所需要承受的5g縱向過載,對蘇-33機身主要承力結構進行了加強。前起落架支柱直接與機身主承力結構聯接,加強了前起落架的結構強度,並且改用了雙前輪。主起落架直接聯接在機身側面的尾樑上,通過加強的結構和液壓減振系統,使主起落架可以承受在艦上攔阻著陸時6~7米/秒的下沉率。尾鉤組件安裝在強化的中央桁樑上,為保證飛機在大迎角狀態下在艦上起、降的安全性,縮短了尾錐的長度,用電子設備代替了蘇-27尾錐中的減速傘,尾鉤連桿設定在尾錐的下方。
機翼部分改動比較大,蘇-33增加了主翼的面積,並且把蘇-27後緣半翼展的整體式襟副翼改為機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在機翼靠近翼尖部分設定有副翼。通過增加的雙開縫增升襟翼,提高了蘇-33的機翼升力。在外翼內側的2塊雙開縫增升襟翼之間的位置上安裝有機翼摺疊機構,通過摺疊機構把外翼分為固定翼段和可摺疊機翼2部分,通過布置在機翼摺疊機構開縫處後段的液壓做動筒控制機翼的打開和摺疊。
當初試驗時,採用與蘇-27相同氣動外形的T—10—3雖然可以在航空母艦上降落,但是由於加強飛機的結構和改進了防腐蝕措施,使飛機的結構重量比蘇-27增加了11%左右。這樣造成雖然T—10—3在航空母艦上的最大起飛重量有H噸,但除了飛機本身的重量外,燃料和彈藥的裝載重量只有4噸,這樣是根本無法進行作戰的。如果要提高有效負荷就必須增加滑跑距離。為了在航空母艦起飛甲板距離有限的情況下解決這個矛盾,必須採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來提高蘇-27艦載型的整體升力。
蘇-33從後期的原型機開始就增加了可動的前翼結構,蘇-33新增加的前翼設計十分出色,前翼的偏轉角度為+7°~-70°,只能同向偏轉而不能差動,前翼與主翼安裝在相同平面上。通過加裝的前翼和使用數位化電傳操縱系統,使蘇-33的縱向安定度放寬到15%平均氣動弦長,比蘇-27的5%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小型的前翼與邊條共同作用可以形成一個可控渦系,提高飛機的俯仰操縱性能。通過增加的前翼形成的可控渦流的作用,把蘇-33的升力係數在蘇-275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近0.2(意味著短距起降能力有所提高)。
與瑞典“薩伯”-39以及類似的採用鴨式布局的戰機相比,蘇-33的前翼設計並不具備鴨式布局飛機的氣動特點,只能同向偏轉的前翼所起到的是可控邊條的作用。蘇-33的邊條翼面積較大,並且提高了翼身融合度。為了充分利用前翼和邊條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有利於擾,蘇-33在設計中對前翼的位置和控制方式都進行了長時間的試驗。
蘇-33的垂直安定面高度比蘇-27略有增加,提高了飛機的方向安定性,使蘇-33在側風條件下的起降性能有所提高。水平尾翼布置位置和結構與蘇-27相同,為了保證艦上使用對空間的限制,水平尾翼在與主翼摺疊處相同的位置也設定有摺疊機構,可以在艦上與主翼一起摺疊起來,主翼和尾翼摺疊後的寬度相同,減少了蘇-33在航空母艦甲板上所占的面積,相應增加了甲板上的戰機容量。大家知道,受航母甲板面積的限制,不可能將全部戰機都停放在飛行甲板上,大部分戰機被停放在艦體內,一旦需要,這些停放在艦體內的戰機可通過升降機提升到飛行甲板,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對艦載機採用摺疊機翼可在甲板上儘可能多的布置戰機數量,有利於緊急戰備情況下有更多的飛機能夠升空作戰。另外,必要時蘇-33的機頭雷達罩也可以進行摺疊。
航母甲板的起飛距離有限,因此對艦載機的發動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蘇-33採用了和蘇-27相同的,在陸基使用的發動機的基礎上增加了推力,使蘇-33單台發動機的最大加力推力達到12800千克。採取這些措施後,蘇-33在艦上起飛的最大重量達到26噸,最大有效載荷達到8000千克左右,地面起飛的最大重量達到33噸。
雖然相對而言,蘇-33的機動性能較好,但因為飛機結構重量的增加,蘇-33在飛行速度、升限和最大過載值上與蘇-27相比,均有所降低,尤其在垂直機動性上與蘇-27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通過數字式電傳系統的使用,蘇-33在飛行靈活性和水平面機動性能上有明顯的改善,綜合機動性能基本保持了蘇-27的性能水平。在目前裝備的艦載作戰飛機中,蘇-33的機動性能與法國的“陣風”M相當,超過了美國的F/A—18E/F。蘇-33裝備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後,使俄羅斯海軍作戰飛機在性能上達到了可以對抗美國海軍艦載機的要求。
為了避免在航空母艦上使用時,海上高濕和鹽霧等環境對蘇-33的結構造成不利的影響,蘇-33在保持蘇-27良好的外場維護性能的同時,進一步對機上的結構進行了加固,蒙皮和口蓋也進行了以防腐蝕和防水為目的的改進設計,對飛機蒙皮接縫處進行了於涉鉚接,對機身表面的接口和口蓋進行塗膠密封。

機載雷達電子設備

蘇-33的雷達和主要電子系統與蘇-27基本相同,雷達採用了蘇-27的N001雷達的改進型,與蘇-27S使用的雷達相比,提高了雷達對水面目標的探測能力。與美國同類飛機裝備的雷達相比較,蘇-33採用的N001雷達對空作戰模式少,只具有簡單的對海作戰模式。在對空作戰中可以使用中距離空空飛彈進行攔截作戰或者使用短距離飛彈進行空中格鬥,在對海上目標作戰時可以控制Kh—41飛彈對驅逐艦以上規格的水面目標進行攻擊。
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與蘇-27採用同樣的結構,因為機頭左側安裝了伸縮式空中加油管,蘇-33的光電探測裝置偏向右側。由光電二極體組成的紅外接收系統可以探測距離60千米內的尾後目標,對目標迎頭發現距離不超過20千米。雷射測距儀的最大有效作用距離為7千米。蘇-33上採用的頭盔瞄準具是通過頭盔上表面的紅外發光二極體和座艙內的光敏元件進行定位。
瞄準具為單目簡單光環式,只能顯示簡單的瞄準和鎖定信號。機上紅外格鬥飛彈導引頭可以隨動於頭盔瞄準具,採用頭盔瞄準具擴大了蘇-33在近距離格鬥時的飛彈離軸發射範圍。
為了適應海上無地標情況下的精確導航需要,蘇-33的導航控制系統比空軍裝備的蘇-27S要完善得多,採用了精度較高的組合式慣性導航系統。
機上還增裝了與航空母艦配套的自動著艦引導裝置,通過這套裝置可以保證蘇-33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在自動引導裝置的引導下採用自動或者半自動的方式將飛機降落到航空母艦相應位置的一個直徑9米的著艦區內,自動引導裝置提高了蘇-33著艦的安全性和在惡劣條件下的全天候作戰能力。
蘇-33的電子對抗系統由SPO-15LM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控制的主動於擾機和誘餌彈投放器組成。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可在360°範圍內探測大部分頻率上的脈衝雷達和頻率捷變雷達,在座艙內顯示輻射信號的類型並且由飛行員控制投放誘餌彈,機上採用的主動干擾機和在機翼翼尖處外掛的主動式電子干擾吊艙,可用連續波或者脈衝的方式進行雜波干擾和地形反射干擾。如果在擔負伴隨干擾任務時,機翼下的掛點還可以掛裝吊艙式電磁干擾系統。
蘇-33座艙顯示系統比蘇-27有所改進,換裝了改進型的平視顯示器,可以顯示導航、瞄準、飛行姿態信息和雷達/紅外探測系統的信號。座艙內部的飛行儀表仍然是常規儀表,右上角的單色多功能顯示器可以顯示雷達和紅外系統得到的信號圖形。總體上看,蘇-33的顯示系統和人機工程設計方面與蘇-27相差不大。
在飛行控制系統和飛行性能方面,蘇-33採用了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代替蘇-27S上採用的模擬式系統。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和前翼的使用使蘇-33的敏捷性有所提高,飛機操縱更加輕巧靈活,解決了蘇-27模擬電傳系統中存在的滯後現象。這意味著,蘇-33的空戰能力較蘇-27大為提高。
蘇-33的雷達和紅外探測系統的型號與性能基本和蘇-27S類似,N001雷達在空軍蘇-27S型使用的同類系統基礎上提高了對海面目標的探測能力,對驅逐艦大小的目標應該具有200千米左右的探測距離,基本上能夠滿足使用 Kh—41超音速大型反艦飛彈作戰的要求。從技術上來看,蘇-33的雷達與蘇-27的雷達在對空方面性能類似,在對地作戰能力上存在同樣的問題,對雜波干擾較強的地面目標進行探測的能力不足,可以認為蘇-33的雷達系統可以比較好地完成對空和對海作戰的仟務,但是對地面目標的探測和攻擊能力明顯不足。而在未來由海向陸的作戰模式下,提高對地探測和攻擊能力是蘇-33必須彌補的重要環節。
 

武器系統

蘇-33的固定武器為1門帶彈150發的30毫米GSh—301航炮。在執行艦隊防空作戰任務時,蘇-33主要依靠飛彈武器系統進行空中作戰,在空對空飛彈方面,蘇-33可以使用R-27中距離空空飛彈和R—73近距離格鬥空空飛彈。在對機上雷達進行改進後還可以使用R—77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R-77的使用可以使蘇-33具備同時對2個目標進行攻擊的能力,在一定程度
上提高了蘇-33的空中作戰效能。
在對海攻擊武器方面,蘇-33可以使用新型的Kh—41大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最大射程可達250千米的Kh-41是海軍著名的3M—80超音速飛彈的空射改進型,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大裝藥量的彈頭單發命中就可以對大型軍艦造成嚴重破壞。蘇-33還可以使用各種口徑的火箭彈和航空炸彈,具有一定的對地(海)攻擊的能力。

存在的問題

蘇-33的外掛載荷達到了6500千克,比蘇-275提高了2500千克。這就使蘇-33在滿油的情況下還可以攜帶5噸的外掛武器作戰,不過使用滑躍甲板起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蘇-33的作戰能力,尤其是對地(海)攻擊能力的發揮。早期採用正常布局的T-10—3最大起飛重量只有22噸,蘇-33在T-10-3的基礎上對飛機氣動外形進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進設計,不過根據蘇-33的升力係數計算得到的結果看,蘇-33在航空母艦上採用躍升甲板起飛的最大重量應該只是略超過26噸,如果海上氣候條件惡劣的時候起飛重量還要降低。如果以26噸的起飛重量來計算,蘇-33在帶有60%燃料的條件下,只能外掛二噸左右的載荷,這個重量只能是基本空戰所用的8枚空空飛彈的重量。
在對海作戰中,雖然可以使用Kh-41飛彈,不過以蘇-33的掛點強度和對飛機起飛性能的影響程度看,也只能在蘇-33機身進氣道之間的掛點帶1枚飛彈,其他對地(海)攻擊武器的使用也都要受到外掛的限制。綜合起來可以認為蘇-33目前的作戰用途仍然是局限在對海上編隊的空中防禦上,遠距離對地(海)攻擊能力並不出色。現在的蘇-33還不能被稱為真正的多用途戰鬥機。蘇-33與規格比較小的“米格”-29K相比,在對空作戰能力上蘇-33超過了“米格”-29K,但是在對地(海)攻擊能力上卻並不比“米格”一29K有多大的優勢,這也是蘇-33存在的最大弱點。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個問題不解決,搭載以蘇-33艦載機為主要載機的航母編隊的對陸攻擊能力會嚴重縮水,航母戰鬥群就成為純制空型的作戰編隊,這不符合遠洋海軍由海對陸的作戰模式。
蘇/俄海軍很清楚戰鬥機採用滑躍甲板起飛所存在的這個局限性,所以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研製航空母艦上使用的彈射器。蘇-33採用滑躍甲板起飛只是在彈射器的技術問題短期內無法克服,海軍對艦載戰鬥機的需求又十分迫切的情況下採用的權宜之計。因此,如果一個國家建造航母時仍然採用躍升式飛行甲板的話,這就意味著該國仍沒有掌握蒸汽彈射技術
如果蘇聯沒有解體的話,在“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之後已經開始建造的新一代核動力航空母艦上,蘇-33就將採用彈射起飛的方式。如果採用彈射器就可以將蘇-33的起飛重量提高到30噸,使蘇-33的外掛能力提高到6噸,到這個時候才能夠充分發揮出作為重型戰鬥機的蘇-33的全部作戰能力。蘇聯的解體使這個發展計畫成為了泡影,也使蘇-33作戰性能的提高受到了嚴重的限 制。
由於預警機等特種飛機在目前的條件下無法採用滑躍甲板起飛,這樣就使蘇-27隻能在預警直升機的指揮下進行作戰,由於預警直升機在指揮控制能力、飛行性能、續航時間和雷達作用距離等方面與常規預警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這就使缺乏空中須警和控制能力的蘇-33的作戰性能無法得到發揮。在與具有良好的指揮控制系統支持的敵方飛機進行的直接對抗中,蘇-33將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這讓人們在遣憾的同時,心中又升起一份新的期待。
蘇-33在1990年成為俄羅斯海軍航空母艦的標準作戰飛機裝備後,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因為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並沒有得到充分的改進和升級,目前在機載電子系統性能上已經落後世界先進水平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蘇-33的作戰能力造成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
 

蘇-27改進為艦載機的另外一種方法

從對蘇-3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蘇-33雖然達到了當初蘇聯海軍對它所提出的要求,但是在當今戰爭環境下仍然存在一定的弱點。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使用彈射器而造成的性能和作戰能力上的降低,特別是在現代戰爭越來越趨向於整體作戰系統之間對抗的條件下,缺乏指揮控制能力的蘇-33在現代戰場上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十分有限。而且這種情況很難通過對飛機的改進來進行改善。
既然俄羅斯裝備的蘇-33採用滑躍甲板起飛是在彈射器沒有完成前的權宜之計,那么現有條件下,在蘇-27的基礎上改進生產艦載機就要儘量避免重新出現俄羅斯海軍蘇-33上存在的問題。要想改變這個被動的情況就必須首先攻克彈射器這個技術難關。
航空母艦的飛機彈射器在技術原理上並不複雜,其技術難點在於製造和裝配工作。搞出彈射器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的投入,這個投入額度將相當大,但是通過研製成功彈射器,就可以使目前生產中的標準型蘇-27在不進行大的氣動變化的條件下改進為艦載機,在改造工作中可以節約很多的資金。採用彈射器會大幅度的提高飛機的綜合作戰性能,而且彈射器還可以使預警機等特種飛機得以上艦使用,使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部隊的綜合作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採用彈射器在艦載機作戰性能上取得的收益將很有可能抵消,甚至是超過研製彈射器工程中所付出的代價。
俄羅斯早期設計的艦載型蘇-27K採用的就是與蘇-27相同的外形,增加前翼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飛機升力,保證飛機具有使用滑躍甲板起飛的能力。

蘇-27的艦載化

對蘇-27進行艦載化改進主要通過結構和材料這兩個方面來有針對性的進行,儘量利用已有的蘇-27的生產設施。
在設計中保持蘇-27基本結構不變,充分利用已經在蘇-33上取得的成功經驗。採用高強度的材料來加強起落架的強度,提高起落架抗垂直載荷的能力,增加相關承力結構的強度,保證在飛機重著陸條件下的結構安全性。
前起落架採用雙輪,方便利用前輪拖曳彈射系統。蘇-27起落架原有結構都是直接與主承力結構連線,載荷可以迅速通過結構進行傳導和分散,對於抗載荷的設計基礎比較好,進行改進的難度不大。
著艦尾鈞布置在發動機間的尾錐下表面,因為艦載機不需要設定減速傘,所以尾錐的長度可以減少,降低使用時擦碰甲板的危險性。為了使艦載型蘇-27儘量保持和空軍型蘇-27SK的通用性,對機體結構不進行大的變化,著重對翼面部分進行改進。
同樣在邊條處安裝前翼,對機翼布置方式不進行改變,機翼上可以採用與蘇-33相同的內側雙縫襟翼加外側副翼的主翼後緣設計,用來取代蘇-27上的整體襟副翼,採用在蘇-33上已經套用並且取得成功的機翼和平尾摺疊機構。
經過結構加強並且增加尾鉤、機翼摺疊機構和前輪拖曳等專用系統,飛機的結構重量將會比原型機提高約12%,蘇-27SK使用空重16噸,其中結構重量為14.5噸,經過加強改進後蘇-27艦載機的使用空重預計將會達到17.8噸左右,這個重量略低於蘇-33的使用空重。由於用來計算蘇-27SK結構重量採用的材料技術還是按照上世紀80年代初的標準,如果按照現在的技術發展水平,蘇-27SK還具有很大的減重空間。蘇-27SK和蘇-33機體結構材料仍然是以普通金屬材料為主,複合材料用量很少。隨著目前結構材料的發展,尤其是複合材料和鋁鋰合金等新材料的普遍使用,通過採用新材料取代原有材料,取得飛機結構減重的效果是個很好的方法。在飛機蒙皮和部分結構件上採用複合材料代替原有的金屬材料,可以降低飛機的結構重量並且提高在海上使用的抗腐蝕能力,複合材料較好的加工性和表面連續性也可以降低製造價格和提高氣動性能,對飛機隱身能力也有所幫助。
採用綜合化的電子系統,將原來蘇-27SK上安裝的落後的雷達和紅外探測裝置、電子對抗和通信設備用現代化產品代替,在提高技術和戰術性能的同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設備的重量。這部分重量將為純減重,對飛機作戰性能和飛行性能方面都有很明顯的提高。採用數位化飛行控制系統來取代模擬式的飛行控制系統,數字式操縱系統在重量上也比模擬式要低,在不對飛機結構進行改變的情況下還可以進一步放寬靜安定度,提高飛機的飛行性能。
為保證長時期海上使用,需要加強蘇-27飛機結構和設備的抗鹽霧腐蝕、防滲漏、防霉變、防老化措施。飛機零件在裝配前要進行相應的表面處理,在機身表面空隙之間用密封膠填充,及時排出機體內部滲入的濕氣和積水。用複合材料結構件和蒙皮代替蘇-27上易腐蝕的鋁合金材料,加強對飛機關鍵部位的檢查和維護工作,對密封用橡膠、天然海綿等密封材料要增加檢查的次數,及時更換老化失效的密封件。
以“陣風”和F-35為代表的新一代艦載機的發展,表現出了目前在世界艦載機的發展實踐中出現的陸、海通用的趨勢。蘇-27作為第三代戰鬥機中的先進型號,具有氣動性能好、結構強度高、航程遠、飛行性能先進和作戰能力全面的優勢,已有的成功經驗也證明蘇-27系統的改進型完全適合在航空母艦上使用。俄羅斯研製蘇-33艦載戰鬥機時並沒有完全發揮出蘇-27系列作戰飛機的全部戰鬥性能,還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和提高空間。為了進一步提高蘇-27SK改進型上艦時的作戰性能,通過增加艦用與陸用機的通用性來降低研製和生產價格,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改進和設計。在集中力量攻克航空母艦彈射器技術的前提下,可以把目前的蘇-27SK在不進行大規模改動的前提下改進為艦載機,使艦載型蘇-27能夠基本保持蘇-27SK陸用型的作戰性能,降低飛機的生產費用,提高維護能力。蘇-27SK因為具有同系列的蘇-33改進上艦的成功經驗,改進工作的技術難度相對較小。通過進行對蘇-27SK艦用型號的改進工作,可以充分掌握航空母艦彈射器技術和飛機改裝製造技術。由於有蘇-33的經驗可參考,新改進型也能夠具備採用滑躍甲板起飛的能力,作為彈射器的技術問題完全解決前的過渡,並且還可以為其他型號作戰飛機和特種飛機裝備航空母艦提供經驗和進行前期技術發展準備。
我們在引進生產蘇-27SK的工程中已經投入了很大的代價,雖然俄羅斯在蘇-27基礎上發展的改進型很多,但是這些改進型的技術基礎與蘇-27基本型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以國內現有的科研技術水平和航空生產能力,同樣有能力在已經引進的技術基礎上,改進出符合我國軍事需要的現代化改進型。這不但可以擴大蘇-27系列飛機在國內的套用規模,降低單機造價和維護費用,而且在蘇-27成熟的設計上進行改進還可以迴避新機發展中的大量技術風險,是我國目前艦載機型號發展中較好的方法。由於從俄羅斯引進的大量蘇-27SK和蘇-30MKK飛機是按照俄羅斯的使用環境設計的,設計上的特點使這些飛機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南方高溫、高濕的環境,造成這些飛機的故障率較高。為在高濕和高鹽蝕環境下工作而設計的艦載改進型蘇-27所取得的技術成果和維護手段,可以用來解決在蘇-27SK和蘇-30MKK上存在的這些問題,大幅度地提高空軍裝備的這些飛機的可靠性和裝備完好率,做到一舉多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