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電影講座

《侯孝賢電影講座》是侯孝賢導演2007年在香港浸會大學所做的一系列講座的記錄稿,在書中侯孝賢回顧了自己的經歷,拍片時的故事,技術上的細節等等,對於廣大電影愛好者來說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侯孝賢電影講座

編者:卓伯棠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碼:235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63384013

裝幀:平裝

開本:32

定價:24.00

內容簡介

侯孝賢電影講座》是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侯孝賢2007年在香港浸會大學所做的一系列講座的記錄稿,在書中侯孝賢導演第一次全方位回顧自己的導演經歷,細數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每一段經歷,說拍片時的故事,道技術上的細節,談小津與布列松,論電影的信念與美學。書中有理論,也有心得;有經歷,也有掌故,而且是一條條、一片片雜糅的,看似閒話,實則不言理而理自至。 他在三天之內,共為香港浸會大學的同學們做了共七場講座:(一)侯孝賢導演電影之路;(二)電影真實與現實的關係;(三)侯孝賢電影的信念與美學;(四)談法國電影導演布列松的電影;(五)侯孝賢與香港影評人對話;(六)台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七)評電影電視系學生作品。書末並附錄有侯孝賢導演作品年表。書中他細數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拍片時的故事、技術上的細節,侯孝賢講得不少,就像詩話記下來的本事及推敲的過程。侯孝賢在講座中講別人也是在講自己書里還爆了不少演員的料,如說舒淇“非常悍”,說劉嘉玲“太聰明”,但這些話都不能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作者簡介

侯孝賢(1947—),台灣新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85年執導《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1986年執導《戀戀風塵》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攝影音樂獎、葡萄牙特利亞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尼羅河的女兒》獲1987年義大利都靈電影節第五屆國際青年影展影評人特別獎。1989年執導《悲情城市》獲第二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台灣《中時晚報》最佳作品獎、導演特別獎,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其後作品有《戲夢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南國再見,南國》(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時光》(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亦在金馬獎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斬獲。

媒體推薦

他們都說我的電影結局非常悲傷,我說是蒼涼。蒼涼有一種時間和空間的感覺。 ——侯孝賢

石頭裡蹦出個猢猻,台灣出了個侯孝賢。盡可以用各種流派去比量孝賢的電影,盡可以用孝賢去串聯小津、費里尼甚至安東尼奧尼等,孝賢的電影都是自成智慧的。大師之間,只有尊敬,真理的對面,還是真理,無小人戚戚。這恐怕是我敬孝賢的基本道理罷。 ——阿城

侯孝賢“基本上是個抒情詩人而不是說故事的人”。他的電影的特質,也在此,是抒情的,而非敘事和戲劇。 ——朱天文

在侯孝賢身上,我看到一種很純潔的敘述方式,這是用另外一種眼光來看世界,這是讓我感到最震驚和最受觸動的,通過他的電影,我更好地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看到了我自己。——讓-米歇爾·付東(Jean-Michel Frodon) (《電影手冊》雜誌主編)

他是這個年代很好的導演,他學習道家,大度,很有創意。一般美國導演讓你拍戲,最後會解釋一個電影的主題給你聽。但侯孝賢不是,他讓你自己感受生活,尋找答案,給演員很大的空間。 ——朱麗葉·比諾什

編輯推薦

《侯孝賢電影講座》是侯孝賢導演2007年在香港浸會大學所做的一系列講座的記錄稿,在書中侯孝賢導演第一次全方位回顧自己的導演經歷,細數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每一段經歷,說拍片時的故事,道技術上的細節,談小津與布列松,論電影的信念與美學。書中有理論,也有心得;有經歷,也有掌故,看似閒話,實則不言理而理自至。

目錄

序言/卓伯棠

侯孝賢導演電影之路

談日本導演小津的電影(電影真實與現實的關係)

侯孝賢電影的美學信念

談法國導演布列松的電影

侯孝賢導演的電影(與影評人對話)

台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

附錄

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侯孝賢先生讚辭

侯孝賢導演作品年表

……

序言

《侯孝賢電影講座》的出版,為侯孝賢2007年11月5日至7日一連三天應邀在香港浸會大學作的電影講座畫上了完美的句號。這是侯導演從影三十多年來的創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在三天之內,為同學作了七場講座:(一)侯孝賢導演電影之路;(二)談日本導演小津的電影(電影真實與現實的關係);(三)侯孝賢電影的美學信念;(四)談法國導演布列松的電影;(五)侯孝賢導演的電影(與影評人對話);(六)台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還有(七)評電影電視系學生作品。這是他從來沒有試過的電影藝術的傳承工作。而這七場講座中,其中第一講的部分講稿以“我的電影之路”為文和第二講的部分講稿以“真實與現實''為題,分別刊登在《電影藝術》雜誌2008年1月號以及2月號。順便一提的是,《南方周末》於2008年1月17日一連四版刊載了王寅採訪這次講座而完成的《創作本來就是有限制》與《我永遠給自己找難題》二文,以講座側記加直接訪問寫成,可以一併作閱讀的參考。

回想安排侯導演到香港浸會大學作“導演大師班”系列的電影藝術及文化講座的構想,是在“吳宇森導演電影講座”(2005年11月)之後,肯定侯孝賢導演對電影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於是,2006年秋天,我親到台北並約了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的廖金鳳主任跟侯導演碰頭,當時他正與友人進晚餐,他抽時間與我們談了一個小時,談到他對電影真實與現實的認識,見解精闢,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我的腦海馬上閃現,必須邀請侯導演到香港為我們的學生作學術講座,對電影系的學子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有機會親自向大師學習與請教。對我的邀請,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回到香港,我們馬上作了一個詳細的計畫,分為三項:(一)侯孝賢的電影講座用三天的時間,作七場講座(其中一講以評論同學的作品為主),詳細道出每場講座的題目和範圍,以及時間和地點的安排。同時,聽講座的人不僅僅限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的學生,同時發出通知,內地、台灣、澳門等地大學相關課系的學生亦可參與。不久得到超過30所大學的回應,我們亦發出了邀請函。(二)聘請侯導演為我們三年制的“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碩士”班的課程顧問(另一位是吳宇森博士)。(三)向大學提出書面申請,準許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予侯孝賢。我為此曾到“大學榮譽博士委員會”上接受詢問及解釋侯導演的成就和對世界電影文化的特殊貢獻等,最後獲得了肯定和通過。

整套計畫的安排細節大致告一段後,我馬上與侯導演的秘書心怡小姐聯繫,並隨後再飛到台北,在原為希爾頓酒店的愷撒大飯店咖啡廳與侯導演作第二次見面,就一些細節作最後確定,並當面將一封吳清輝校長代表浸會大學頒發2007年“榮譽博士”的函件交給他。在座的有廖金鳳主任,研究生吳晶,她當時剛好到台北參加在政大舉行的一個學術會議,大家相談甚為融洽,且廖主任即場提出邀請侯導演回母校作一次演講,侯導演也爽快答應。

一切都作了妥善的規劃與部署後,鄰近講座舉行及榮譽博士頒發典禮前一個月,突然接到了心怡小姐從台北發來的信息,說侯導演恐怕到時不可前來,原因是他接拍的一個廣告必須在講座舉行的時間拍攝,這可把我們給嚇了一跳,因為一切安排已經定了下來,更改幾乎不可能,如榮譽博士頒獎典禮,前來參加講座的數十所大學學生代表的所有證件及機票等已經辦妥。當然,我們也了解影視廣告工作的日程會隨時改變,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而我也體會侯導臨門前的恐懼——一連七講,確實駭人,他事後也說當時一口答應,有點後悔,覺得有很高的難度,重要的是他從未試過,所以,我在前面說是侯導演的一次創舉也!

其後,經過多次聯絡,將原先的日程安排由一次分為兩次:第一次,先來浸會大學三天作講座,然後回去台灣拍攝數天;第二次,在“榮譽博士”頒授典禮的當天早上從台北趕來浸會大學,下午參加接受“榮譽博士”學位的頒授典禮,正式成為浸大博士校友,第二天,離港返台。一切經過重新調整後都很順利,講座與學位頒獎都座無虛席,香港傳媒亦為侯導演參與的兩次活動作了廣泛的報導。這是本書出版的因緣始末,在此特別感謝電影電視系同仁及同學的支持,文志華老師的封面設計(天地版),還有天地圖書公司顏總編的盛意促成,在此一併致謝!

《侯孝賢電影講座》的出版,為侯孝賢2007年11月5日至7日一連三天應邀在香港浸會大學作的電影講座畫上了完美的句號。這是侯導演從影三十多年來的創舉。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在三天之內,為同學作了七場講座:(一)侯孝賢導演電影之路;(二)談日本導演小津的電影(電影真實與現實的關係);(三)侯孝賢電影的美學信念;(四)談法國導演布列松的電影;(五)侯孝賢導演的電影(與影評人對話);(六)台灣電影的現在與未來;還有(七)評電影電視系學生作品。這是他從來沒有試過的電影藝術的傳承工作。而這七場講座中,其中第一講的部分講稿以“我的電影之路”為文和第二講的部分講稿以“真實與現實''為題,分別刊登在《電影藝術》雜誌2008年1月號以及2月號。順便一提的是,《南方周末》於2008年1月17日一連四版刊載了王寅採訪這次講座而完成的《創作本來就是有限制》與《我永遠給自己找難題》二文,以講座側記加直接訪問寫成,可以一併作閱讀的參考。

回想安排侯導演到香港浸會大學作“導演大師班”系列的電影藝術及文化講座的構想,是在“吳宇森導演電影講座”(2005年11月)之後,肯定侯孝賢導演對電影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於是,2006年秋天,我親到台北並約了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的廖金鳳主任跟侯導演碰頭,當時他正與友人進晚餐,他抽時間與我們談了一個小時,談到他對電影真實與現實的認識,見解精闢,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我的腦海馬上閃現,必須邀請侯導演到香港為我們的學生作學術講座,對電影系的學子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有機會親自向大師學習與請教。對我的邀請,他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回到香港,我們馬上作了一個詳細的計畫,分為三項:(一)侯孝賢的電影講座用三天的時間,作七場講座(其中一講以評論同學的作品為主),詳細道出每場講座的題目和範圍,以及時間和地點的安排。同時,聽講座的人不僅僅限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的學生,同時發出通知,內地、台灣、澳門等地大學相關課系的學生亦可參與。不久得到超過30所大學的回應,我們亦發出了邀請函。(二)聘請侯導演為我們三年制的“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碩士”班的課程顧問(另一位是吳宇森博士)。(三)向大學提出書面申請,準許頒發“榮譽文學博士”學位予侯孝賢。我為此曾到“大學榮譽博士委員會”上接受詢問及解釋侯導演的成就和對世界電影文化的特殊貢獻等,最後獲得了肯定和通過。

整套計畫的安排細節大致告一段後,我馬上與侯導演的秘書心怡小姐聯繫,並隨後再飛到台北,在原為希爾頓酒店的愷撒大飯店咖啡廳與侯導演作第二次見面,就一些細節作最後確定,並當面將一封吳清輝校長代表浸會大學頒發2007年“榮譽博士”的函件交給他。在座的尚有廖金鳳主任,我的研究生吳晶,她當時剛好到台北參加在政大舉行的一個學術會議,大家相談甚為融洽,且廖主任即場提出邀請侯導演回母校作一次演講,侯導演也爽快答應。

一切都作了妥善的規劃與部署後,鄰近講座舉行及榮譽博士頒發典禮前一個月,突然接到了心怡小姐從台北發來的信息,說侯導演恐怕到時不可前來,原因是他接拍的一個廣告必須在講座舉行的時間拍攝,這可把我們給嚇了一跳,因為一切安排已經定了下來,更改幾乎不可能,如榮譽博士頒獎典禮,前來參加講座的數十所大學學生代表的所有證件及機票等已經辦妥。當然,我們也了解影視廣告工作的日程會隨時改變,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而我也體會侯導臨門前的恐懼——一連七講,確實駭人,他事後也說當時一口答應,有點後悔,覺得有很高的難度,重要的是他從未試過,所以,我在前面說是侯導演的一次創舉也!

其後,經過多次聯絡,將原先的日程安排由一次分為兩次:第一次,先來浸會大學三天作講座,然後回去台灣拍攝數天;第二次,在“榮譽博士”頒授典禮的當天早上從台北趕來浸會大學,下午參加接受“榮譽博士”學位的頒授典禮,正式成為浸大博士校友,第二天,離港返台。一切經過重新調整後都很順利,講座與學位頒獎都座無虛席,香港傳媒亦為侯導演參與的兩次活動作了廣泛的報導。這是本書出版的因緣始末,在此特別感謝電影電視系同仁及同學的支持,文志華老師的封面設計(天地版),還有天地圖書公司顏總編的盛意促成,在此一併致謝!

文摘

侯孝賢導演電影之路

各位來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很榮幸也很開心能夠請到侯孝賢導演為我們作這個為期三天的大師班講座,分享他在電影圈的創作經驗。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台灣、香港以及內地幾乎不約而同掀起一場電影藝術的革新運動——台灣新電影、香港新浪潮、內地第五代,侯導演便是當時台灣新電影的領軍人之一。他早期的電影很特別——從講他個人的故事開始,從個體出發,自己的生活、成長過程、喜愛的東西,等等,都是從這邊引發出來的,是很私人化的電影書寫。這同當時的香港電影是很不一樣的,香港電影中很少有導演講自己的故事,只有一兩個,如方育平、許鞍華,此外還有很多其他不同類型的電影。內地第五代導演的電影更不是講自己的,更多的是觀照歷史,從歷史裡面反映現實。這是那時候三地新電影很大的一個不同點。侯導演作者式的創作從最早的《戀戀風塵》、《童年往事》開始到近幾年的《千禧曼波》、《咖啡時光》、《最好的時光》等,一路走來,都是有他自己的理念在背後延伸的。

所以如果我們掌握了侯導演(電影裡面)所有的東西,再補充今天、明天、後天他(所講但)沒有在電影裡面講出來的東西,或者有一些大家提問他才講出來的,我們便可以去完整地理解他和他的創作。侯導演的電影基本上是他的全部,但除了電影,大家還想知道什麼,在這個大師班裡面侯導演都可以和大家分享。現在,我就將下面的時間交給侯導演。

電影是拍出來的

各位好。其實呢,我還是一句老話——電影不是用講的,電影是講不通的,電影實際上是要去拍的。你一直拍一直拍,你就會拍出電影來,而且會越拍越好。還有一個眼界的問題,你一直看,看電影、看周遭的事物,你一直看一直看,你就會有一個眼界,也就是所謂的鑑賞力。你有了鑑賞力,你的電影就會有一個高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因為你要通過你的眼睛才能交出這個片子。這個看就是一個觀察,看事物的方法。

其實我只會拍電影,並沒有辦法講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年輕的時候,通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行比較易,知比較難,所謂的知難行易,就是說你在整個漫漫創作過程中才可以慢慢理解。所以我下面所要講的東西,你不要以為我是一下就知道這些。不是,它是在我拍了幾部之後知道一點,又拍了幾部之後知道一點。知道了一些,但是很快又模糊掉,隨著年齡的增長,拍了更多的片子後,才慢慢清晰起來。就像我們腦子裡對城市的map一樣,知識也是有地圖的。就像你住香港住久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