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中琵琶

是侗族彈撥弦鳴樂器。侗語稱嘎黑元、嘎琵琶、嘎彈。

侗族中琵琶

是侗族彈撥弦鳴樂器。侗語稱嘎黑元嘎琵琶嘎彈。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從江、黎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等地。
傳說在遠古之時,洪水滔天,淹沒了整個人類,只有張良和張妹兄妹二人坐在葫蘆里,隨水任其飄流,才得以倖存下來,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了人類。他們的後裔彭祖為了紀念先人,召集了八百青年,一邊彈琵琶、一邊唱歌,曲調優美和諧,感動了天宮的七位仙女也天天彈唱,她們的歌聲籠罩著整個侗族,就這樣教會了整個侗家,才形成現在這樣完美的侗族琵琶歌。
侗族人民把由琵琶伴奏的歌曲叫作“琵琶歌”。在廣大的侗族地區,人人會彈琵琶,個個會唱琵琶歌。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寶,據說它的曲調在百種以上,有大調與小調之分,除有傳統的曲調外,多為歌唱愛情的抒情歌,歌詞也多是根據曲調臨時自編的。琵琶除隨歌伴奏外,還撥彈出引子和過門,這種即興的彈奏,雖然可長可短,但是優秀的琵琶手卻能演奏出極其華麗而動人的過門和引子。
形制與侗族大琵琶相近,琴體用一整塊樟木、桑木、杉木或硬雜木製作,當地多使用叫作“香秀雪”的木材製成,規格尺寸不一,全長65厘米~85厘米。共鳴箱呈長方形、倒梯形或倒桃形(圖中2),蒙以桐木或杉木面板,板面中部兩側多開有兩個圓形音孔,琴箱長18厘米~24厘米、面寬14.5厘米~18.5厘米、厚4厘米~6厘米。琴頭扁而寬,上部較大,呈扁鏟形,長11厘米~15厘米,頂端朝上或後仰,中間開有長方形弦槽,兩側多設有三個或四個木製弦軸,少有五軸者。琴桿較窄而長,正面為按弦指板,不設品位。但釘有低矮的金屬標記或拴有把位細線。後經改革的中琵琶,琴桿設有品位。面板中下部置有竹或木製橋形琴馬,下方設有竹、木或金屬制縛弦,張有三至五條尼龍弦、絲弦或鋼絲弦。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裡,陳列著一件侗族中琵琶。琴體用桑木製成,全長64厘米。共鳴箱橢圓形,蒙以桐木面板,琴箱長20厘米、寬17.2厘米、厚4.2厘米,面板中部兩側各開有一個花朵形音孔,中間開有三個小音孔,呈倒品字形。琴頭扁鏟形,呈弧形後彎,中間開有通底弦槽,兩側設有五個(左三右二)桑木製六稜錐形弦軸。琴桿較短而寬,正面設有十二個木製音品。面板中下部置竹製琴馬,下方設有金屬縛弦,張五條鋼絲弦。此琴為經過改革的侗族中琵琶,製作精細,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
演奏侗族中琵琶時,多採用坐姿,將琴箱置於右腿上,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竹或牛角制撥片彈奏。也可在行進中演奏。侗族中琵琶的定弦比大琵琶高八度。三弦中琵琶定弦為:c1、d1、a1;四弦中琵琶定弦為:c1、d1、d1、a1;五弦中琵琶定弦為:c1、d1、d1、a1、a1。音域同為c1—d2。發音明亮而圓潤,音色柔和而甜美。既可伴奏琵琶歌中優美抒情的情歌、小調,又可為侗族敘事性琵琶歌伴奏,頗受侗族青年的喜愛,男女皆可自彈自唱,尤適於女聲彈唱或為女聲合唱伴奏。也可用於獨奏或為侗戲伴奏。有的地區在琵琶伴奏中還加用牛腿琴,以增強伴奏的和聲效果。

其它

文化藝術,生活娛樂,人物百科,社會人文,中外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