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早期

侏羅紀早期

侏羅紀(Jurassic Period, 距今約2.08億年~距今1.44億年)(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

侏羅紀早期侏羅紀早期

侏羅紀(Jurassic Period, 距今約2.08億年~距今1.44億年)(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

簡介

侏羅紀早期侏羅紀早期
屬於中生代中期。中生代第二個紀。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侏羅系,位於二疊系之上、白堊系之下。超級陸塊盤古大陸此時真正開始分裂。大陸地殼上的縫生成了大西洋非洲開始從南美洲裂開,而印度則準備移向亞洲。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占領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早期侏羅紀早期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迅速發展。槽齒類絕滅,海生的幻龍類也絕滅了。恐龍的進化類型——鳥臀類的四個主要類型中有兩個繁盛於侏羅紀,飛行的爬行動物第一次滑翔於天空之中。鳥類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恐龍的另一類型——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食肉的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恐龍。海生的爬行類中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
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
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複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松柏類也占到很重要的地位

來源

侏羅紀早期侏羅紀早期
侏羅紀之名稱源於瑞士法國交界的侏羅山(今譯汝拉山),是法國古生物學家A.布朗尼亞爾於1829年提出的。由於歐洲侏羅系岩性具有明顯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將德國南部侏羅系分為下、中、上3部分。1843年,F.A.昆斯泰德則將下部黑色泥灰岩稱黑侏羅,中部棕色含鐵灰岩稱棕侏羅,上部白色泥灰岩稱白侏羅。侏羅紀分早、中、晚3個世。

地質及生物事件

侏羅紀早期侏羅紀早期
侏羅紀時發生過一些明顯的地質、生物事件。最大海侵事件發生於晚侏羅世基末里期,與聯合古陸分裂和新海洋擴張速率增強事件相吻合。環太平洋帶的內華達運動也發生於基末里期,這可能顯示聯合古陸增強分裂與古太平洋板塊加速俯衝事件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繫。晚基末里期起,海生動物中出現特提斯大區和北方大區的明顯分開,反映古氣候分帶和古地理隔離程度的加強。中侏羅世末的降溫事件在歐亞大陸許多地方均有反映。近年來在波蘭西班牙中、上侏羅統界線層中發現了地內罕見的銥、鋨異常,有人認為是地外小星體撞擊地球的結果。

陸地上的生物

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動物有原龍腳類和鳥盤目恐龍,以及類似哺乳類的小型爬行類。但晚期,巨大的龍腳類恐龍占了優勢。這些動物可以同時吃到高與低處的植物;龍腳類主要靠吞下的石頭來磨碎食物。 大型的獸腳類獵食草食性動物;而小型的獸腳類,如空骨龍類和細顎龍類等則追捕小型獵物,也可能以腐肉為食。

恐龍時代

侏羅紀早期侏羅紀早期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雷龍、梁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植物

侏羅紀早期侏羅紀早期
智利松的近親-針葉林,突出於樹蕨、棕櫚狀擬蘇鐵類和蘇鐵類所組成的大層林。地面上長滿了蕨類和木賊所構成的濃密植袚。在侏羅紀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松柏類和銀杏類。極其繁盛。,蕨類植物中的木賊類、真蕨類和密集的松、柏與銀杏和喬木羊齒類共同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齒類和其它草類則遍布低處,覆掩地面。在比較乾燥的地帶,生長著蘇鐵類和羊齒類,形成廣闊常綠的原野。侏羅紀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區比較明顯,由於遷移和演變,侏羅紀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區趨於近似,說明侏羅紀的氣候大體上是相近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