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的異化

作品目錄

目 錄
前言
導論
第一部分兼併熱潮
第1章 為什麼這些收購有別於所有其他的收購
交易多了起來,但價值總額卻減少了
槓桿收購的減少――那些“內部的”收購
採用更多現金或股票而不是債券或支票
一系列的“操作”完成了大交易
利普西教授的觀點:收購的確有幫助
巨量交易風險可控嗎
第2章 當對兼併的渴求變成撤資企圖時
為什麼公司的收集者開始將它們轉出
一組集團拆分的情形
未能了解其他經營業務的結局
集團公司在美國經濟循環中的作用
第3章 戰略性兼併
巴里?迪勒的事跡
保證併購沿正常的方向發展
電信業中的“大吃”
收購品牌以形成更大的市場範圍
零售與批發――稱之為“商店戰爭”
在出版與媒體業中構造大的複合體
敵意標價激怒了銀行與保險公司
航空與航天業是一片廣闊的新天地
戰略兼併者的戰略到底如何
第4章 收購或滅亡:考察併購的哲學
約瑟夫?弗洛姆眼中的併購格局
問題:獨立成長還是通過收購其他公司來擴大
規模
萬物不變,它們總是維持原狀
建立戰略性兼併
考察幾種兼併觀
第二部分 行動與震盪
第5章 典型的美國式兼併
指導你的想法;可能會有傳染性
何時是兼併,何時是收購
一個長期流傳的美國寓言故事
將真正的競價者與“想好事的人”區分開來
第6章 是馬戲,是拍賣,這就是――兼併
每一交易都是獨一無二的原因與結果的等式
處理一項兼併業務的9個指導原則
7種濫發併購邀請的情形
追蹤真正的參加者
第7章 不友好地攻擊:敵意出價及競爭性
競價者
四場公司大戰
一些較早期的敵意行為
敵意傾向還將繼續嗎
第8章 全球範圍對進行交易的抱怨
雙向道路:美國公司收購外國公司
誰在幫助外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
幾項有趣的外國公司――美國公司交易
外國公司的併購模式――粗放而紊亂,像美國
公司的一樣
日本總裁與美國總裁的比較
索尼公司忍辱負重
我們應該擔心外國公司的侵入嗎
第三部分 促成併購的人
第9章 華爾街上不斷湧現的新人
所羅門的智慧
施瓦茨曼的熱潮
拉特納的認真
傑克遜的企業家精神
第10章 重量級選手
媒體巨子:默多克、特納和布萊克
娛樂業巨子:雷德斯通、哥科倫和克盧格
收購巨子:阿拉斯科格、皮肯斯和佩雷爾曼
槓桿收購的巨子:克拉維斯和福斯特曼
第11章 輕量級選手
經紀人的業務
熱內瓦公司:小中之大
賓夕法尼亞的吉姆?特龍
紐約的赫布?科恩
俄亥俄的約翰?基特
佛羅里達的迪克?里德
康乃狄克的鄧肯?黑爾
佛蒙特的布賴恩?奈特
如何才能不需要經紀人
第四部分 兼併的資金支持
第12章 從銀行獲得資金
資金支持的新興趣
銀行怎樣評估併購以及如何參與這些業務
銀行本身也在兼併與縮小規模
第13章 併購對工作機會是一種侵害――而你
如何減輕這種侵害的痛苦
少一點真的更好嗎
工人們正施加影響
在兼併中如果你失去了工作應怎么辦
獲得一份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態度問題
政府報導的失業數準確嗎
第14章 小額交易的繁忙時節
小額交易繁忙的一天
考察小額交易戰略
怎樣做到“走向大眾”而事實上未採取這一形

出售的更多理由
第15章 未來的趨勢――數量更多,規模更大
規模問題:大而且是越來越大嗎
考慮併購的數目:穩定還是無限
戰略:彈性用力以達到最大化
預言未來併購趨勢
對那些預測及意見的反駁
併購規模能到多大
索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