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水道

佛山水道

佛山水道(FóshānShuǐdào)西起潭洲水道上的沙口,經佛山城區(此段河道稱汾江),東至廣州丫髻沙,全長33公里。因經佛山城得名。

基本概述

佛山水道西起佛山市禪城區的沙口,流經禪城區張槎,昇平、環市街道辦,南海區的羅村鎮、桂城、大瀝、鹽步、平洲街道辦和廣州的芳村區,到沙尾橋與平洲水道匯合後流入珠江的後航道,全長約25.6km。佛山涌自汾江河人民橋向東轉南,經軍橋至南海區石啃水閘,長約8.4km,河面寬約18~50m。佛山涌是佛山水道的支流,以下總稱佛山水道包括其幹流和支流佛山涌。佛山水道幹流全長約25.6km,河道寬為25m~50m,平均寬37.5m,河道淤泥沉積深度為0.3~1.8m,平均深度約為1.0m,河道底泥總量為96.0萬m3,底泥清除量按總量的0.95計為91.2萬m3。佛山水道支流佛山涌全長約8.4km,河道寬約18~50m,平均寬34m,河道平均淤泥沉積深度約為1.0m,河道底泥總量28.56萬m3,底泥清除量按總量的0.95計為27.1萬m3。兩河道總清除底泥量約為118.3萬m3。

水道概況

汾江河(佛山水道)屬北江河網支流,外接東平水道。西起沙口水閘,東行橫貫佛山市禪城區北部,到南海區沙灣處分為兩支,一支到沙尾橋,另一支至魚尾橋,匯入東平水道。汾江河從進口到沙尾出口長約25.6km,到魚尾橋出口長約30.6km。其中沙口水閘至謝疊橋段屬幹流,總長約15km,其河面寬約45m~110m,河底高程約-2.00m至-3.30m(珠基,下同)。汾江在人民橋處分叉,幹流則北上至謝疊橋止,支流(佛山支涌)向東轉南,經軍橋至南海區石啃水閘,稱為軍橋涌,長約8.40km,河面寬約18m~50m,河底高程約-1.40m至-1.90m。
汾江兩岸地表形態總體表現為:地面低洼,地表分割零碎,低平的沖積平原與起伏的台地、丘陵區相間分布。丘陵、台地較集中位於西部王借崗古火山遺址,崗頂高48.40m。

主要功能

佛山水道具有泄洪、航運、景觀、灌溉等多項功能,對佛山市區的環境和人民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佛山市禪城區和南海東南部地區生存發展的基礎,佛山水道曾被譽為是佛山市的母親河。佛山水道,起於禪城區石灣的沙口水閘,止於南海區沙尾橋,全長25.5公里,是目前佛山具有代表性的流經城鎮、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河流之一。按照水環境功能區劃,佛山水道承擔城市景觀、泄洪排澇、灌溉和航運等多種功能,應達到Ⅳ類水質的標準。但目前由於污染嚴重,河水水質全面為劣Ⅴ類,全年大部分時間明顯發黑髮臭。廣東省珠江綜合整治目標和我市制定《佛山水道2001年—2006年綜合整治實施計畫》要求,佛山水道經過綜合整治後,2005年達到“三年不黑不臭”,2006年恢復到地表水Ⅳ類水質目標,到時將實現“河水清、交通暢、無洪澇、兩岸美”的整治效果。

流域範圍

佛山水道是北江在佛山市的主要支流之一,起於沙口水閘,止於沙尾大橋,全長25.5km,其中沙口水閘至疊窯長13.4km,又稱汾江河。在禪城區、南海區直接匯入佛山水道的內和涌共有14條,分別為紅星運河、南北二通、羅村涌、南北大通、九江基涌、郊邊涌、佛山涌、疊窯涌、謝邊涌、水頭涌、五聖河、花地涌、石岸涌、三通涌、佛山水道與東平大道、平洲水道一起,形成了環繞佛山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禪桂新區的水圈。 佛山水道流域地處佛山市中部,其北為北村水系流域,南為東平河流域,平洲水道流域。流域涉及佛山2+5組團的中心組團、獅山和大瀝組團部分區域,水、路、空立體交通網路發達,地理位置優越。匯水面積268.56km2,占佛山市總面積的6.98%。

流域情況

2006年,流域內常住人口為148.67萬人,地區生產總值為802.0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7.41%。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89億元、459.38億元、341.81億元,占全市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例分別為4.99%、24.80%、33.90%,流域內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0.48:56.90:42.62。

存在問題

佛山水道佛山水道

佛山水道沿線用地功能結構較為單一,以三類工業用地為主,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所占比例很低,主要集中在中山公園附近區域。此外,沿線的濱水綠地和公共綠地嚴重不足。佛山水道沿線用地功能仍以工業用地為主,現狀用地性質與城市濱水區的功能要求產生了矛盾,沿線大量的工業用地面臨置換的要求。
可是,長期以來佛山市禪城區、南海區部分地區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佛山水道,隨著佛山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多,向佛山水道的排污量大幅度增加,使佛山水道的水污染日趨嚴重,水環境狀況日益惡化,河水變黑髮臭,魚蝦不生。目前水質狀況為劣Ⅴ類水體,主要的超標因子有氮、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和油類。佛山水道的水質污染嚴重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存環境和阻礙了佛山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佛山水道的綜合整治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早在1980年,佛山水道污染情況已經非常嚴重,魚蝦基本絕跡。通過興建沙口水閘,疏浚河道,引水沖污等工程,到1983年,水質有所好轉,魚蝦又回到江中。
從1985年開始,佛山水道水污染又開始反彈惡化。1989年佛山市政府撥款1500萬元開展汾江綜合整治工程,包括整治工業污染源、河道疏浚等。到1992年,佛山水道水質得到較大改善,一度達到水環境Ⅳ類水體標準。
廿世紀九十年代後,佛山市經濟發展迅速,佛山水道水質又開始急劇惡化,於是從1995年開始了第三輪整治。佛山市政府專門成立了汾江綜合整治委員會以加強對汾江河綜合整治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同時出台相應的整治規劃並組織實施,相續興建了鎮安淨水廠、鎮安污水處理廠。佛山市政府從1996年到2000年共投入資金10.4億元用於整治佛山水道,使水污染指數由1994年的1.06下降到1999年的0.93。
污染情況

改造工程

佛山市環保局於2001年5月編制了《佛山水道2001-2006年綜合整治實施計畫》(以下簡稱計畫),佛山市人民政府以佛府[2001]043號文批准了《佛山水道2001-2006年綜合整治實施計畫》。計畫整治範圍包括從沙口水閘至平洲沙尾橋整個佛山水道流域,整治計畫目標到2006年,使佛山水道實現河水清、交通暢、無洪澇、兩岸美的環境要求。《計畫》中的項目包括截污工程、引水沖污工程、工業廢水集中處理中心站建設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河道清淤裁彎取直工程,雨污分流工程、兩岸路堤合一綠化美化工程和其他配套整治工程等八大建設工程。
目前,佛山水道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已全面展開。截止至2004年底,東鄱污水處理廠工程、九江基至文華路段截污工程、城南碧水工程、汾江北堤、汾江橋至文華路段、軍橋至豐收段以及人民橋至華英中學岸線等整治工程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部分項目已完工。
為了加快佛山水道綜合整治工程建設步伐,佛山市政府決定利用世界銀行資金,實施《佛山水道環境疏浚及底泥處置工程》建設。
近期重點整治項目有:佛山水道全線截污工程和河涌整治工程;佛山水道全線的沙場、煤場的搬遷項目;佛山水道沿線存在危險性的或有較大污染的工廠、企業的搬遷置換項目;佛山水道全線的堤岸建設項目;城市重點區段(啟動區)的建設示範項目;重點生態、景觀節點的建設項目。
而遠期(2011年-2020年)重點整治項目有:佛山水道沿線不符合規劃的工廠、企業的搬遷置換項目;佛山水道全線的濱水道路建設項目;佛山水道全線的景觀建設項目及景觀節點的建設項目。
《規劃》建議的啟動地塊有:佛山大道至規劃海五路區段(市級啟動區);沙口水閘區段(禪城區啟動區);規劃槎灣路至佛山大道區段(禪城區啟動區);海八路以北、佛山一環以西地塊(南海區啟動區);南海大道至海八路區段(南海區啟動區)。

用地規劃

佛山水道沿線用地規劃
規劃範圍:
包括佛山市域的佛山水道全線,西起沙口水閘,東至沙尾橋,總長約25.6公里。途徑兩區、五街鎮,分別是禪城區張槎街道、祖廟街道、南海區羅村街道、桂城街道、大瀝鎮。
基本格局:
規劃區的功能結構基本格局具體而言是“一帶、三心、三軸、五區”的基本形態。
“一帶”是沿江設定的濱水休閒公園;
“三心”分別為中山公園核心區、千燈湖北延核心區和河心島綠核;
“三軸”分別為中山公園核心區與佛山老城區的城市發展軸、千燈湖北延核心區與南海中心區的城市發展軸以及河心島綠核與千燈湖綠核的城市聯繫軸。
五區:佛山水道沿河二線用地由東到西劃分為五個功能片區,分別是:①以沙口水閘水利工程、i沙生態風貌村、王借崗古火山遺址為特色的生態旅遊區;②張槎沿線的高新技術區;③以中山公園為核心的綜合居住區;④以千燈湖北延公園為核心的商務金融區;⑤平洲區域的混合休閒區。

珠江三角洲水系

珠江三角洲,簡稱珠三角,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衝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