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信

高級工藝美術師,主要著作有《關於美的本質問題初探》、《論美育》等。

簡介

高級工藝美術師,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四川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

主要著作

1、《關於美的本質問題初探》

關鍵字:美本質藝術定義我們的時代需要美,我們的生活需要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這“美”究竟是什麼呢?
美是什麼?也就是美的本質是什麼?這是一道古今中外眾說紛紜的難題!作為一個工藝美術工作者,本文結合自己的創美實踐,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認為,美就是符合主體願望的客體信息。主體——指人及一切有心理活動的動物。以思維作指導的意識活動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根本標誌,因而作為審美主體,同其它一切動物所感知的美有本質的區別。主體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群體(例如集團、階級、民族、國家、人類)。客體——主體以外作為審美對象的一切客觀存在。它包括自然和社會中存在的事物。我們把天然的客體稱為第一客體,人造的客體稱為第二客體。信息——是對主體神經系統的一種刺激。這種刺激能夠把客體的性狀傳達給主體並能使主體感悟其蘊意。願望——是心理學的一個範疇,是明確意識到想要實現的需要。願望基於需要而產生,它是“大腦最高決策中心”希望將來能達到某種目的的一種想法。動物的願望反映本能的需要(即欲望)。而人的願望受信念與情感的影響,它反映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物質和精神的需要,並且指示解決需要的方向。比方說: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表達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願望,這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治經濟狀況的反映。當時人們流離失所,不論是杜甫還是人民都迫切需要房子,這種需要和杜甫的憂國憂民,主張仁政的儒家信念相結合,就產生了上述崇高的願望。大腦作為一個人體的指揮機關。它的活動內容廣泛而複雜,結構是多層次、多系統的,這就必然要求有一個集中的最高統一指揮機構。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大腦中的意識機制能夠對其它心理功能起到統馭作用。它的部位就在大腦額葉。我說的“最高決策中心”就是指這個機制的核心部分。我覺得,這個定義就像一隻大口袋,它能裝完世界上所有的美。然而當把這隻口袋傾翻出來的時候。除了各式各樣的美以外,其它什麼也沒有。讓我們舉例來說吧!當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愛穿著打扮,這服裝美的本質是什麼呢?服裝是穿在人的身上的,所以它是人的外在形式因素。形式應該反映內容,所以服裝美的第一個要素就是穿著要與本人的年齡、身材、體型、膚色、職業身份、性格等方面相適應。也就是說服裝要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其二,服裝是要穿到社會上去的。穿者成了客體,社會上的欣賞者是主體,服裝作為客體的信息要符合主體的願望。這就要求服裝樣式符合本國的國情,適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和習慣。曾經有一段時間女的袒胸露懷,男的留長髮、穿花衣,受到大家的反感,就是因為不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不適合那時大多數人的欣賞習慣的緣故。經過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人們的觀念進行了更新,指責的語言就自然消失了。第三,人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動物。他要把自己當作欣賞的對象又當作欣賞的主體,在鏡子面前端詳一下,經常看看自己照片,就是一種自我欣賞的表現。那么服裝作為本人的信息就要符合自身的願望。一個瘦子,往往衣服做得寬鬆些,還增加一些橫向線條,他的願望無非是想利用錯覺改善一下外觀,免得給人太瘦的感覺。因此服裝美的本質也就是服裝作為客體(穿者)信息要符合主體(個人、社會)的願望。那么桂林山水為什麼美呢?桂林山水,作為大自然的信息,一是奇特,其它地方很難看到。人有求知的願望,故有獵奇之心。桂林山水符合人們追求新鮮事物的願望。二是桂林山水山清水秀,是理想的生活環境。人是靠大自然生活的,桂林山水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所以符合人們的生活願望。第三,桂林山水有很多古蹟、神話,能夠牽動我們的聯想,使我們增加知識,受到教育。而遊人出遊,大抵上總帶著開闊眼界,增進身心健康的願望的。桂林山水提供的信息能夠符合他們的願望,所以他們就覺得美。第一客體發出的信息符合主體的願望,這是自然美,第二客體發出的信息符合主體的願望,這是藝術美。桂林山水是自然美、藝術美兼備。所以“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小伙子找對象為什麼十分講究美呢?因為美是對象的一種信息,能夠幫助了解對象的本質。文雅的舉止是很有修養的一種信息。臉色紅潤,膚色細膩,身體豐滿是青春發育良好的一種信息……。美又是符合主體願望的。誰找對象沒有一種良好的願望呢?對象的信息合乎自己的願望,心裡就很愉快,於是就容易產生自然的感情。所以美的對象容易引起“一見鍾情”。
中國有句古話叫“情人眼中出西施”,應該怎么解釋呢?首先,他(她)既為情人,總是互相有合乎願望的地方給對方以信息,既然雙方有合乎願望的信息,心裡就會產生快感。由於快感雙方都會加強自己的注意,從而互相發現更多的信息符合自己的願望。同時,由於注意的加強也就出現了意識的偏傾性(意識的偏傾性是一種心理特性,它能把主體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主要的目標上)。那些合乎自己願望的信息接收被加強了,而那些不合乎自己願望的信息接收被相對的削弱了。這就出現了“情人眼中出西施”的情況。這么說,審美標準有沒有客觀性呢?當然有客觀性。它的客觀性就在於願望是一定政治經濟條件下,基於需要而產生的。因而具有相同信念相同需要的人們就會產生共同的願望。社會的審美標準是以人們共同的願望為基礎產生的,社會的主導群體要起決定的作用。在層級社會中,由於生活條件的懸殊,不同的層級有不同的願望,審美標準也就不大一樣。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的:“在普通人民看來,‘美好的生活’、‘應當如此的生活’就是吃的飽,住的好,睡眠充足。”在農民看來,“生活而不勞動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叫人煩悶的。辛勤勞動、卻不致令人精疲力竭那樣一種富足生活的結果,使青年農民或農家少女都有非常鮮艷紅潤的面色——這照普通人民的理解,就是美的第一個條件。”①而在上流社會的人看來,不靠雙手勞動過活才是他們的願望。所以纖細的手足,即沒有體力勞動的生活標誌,他們就覺得美。不同層級地位者有不同的審美觀念,但都是基於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這本身就說明了審美標準具有客觀性,但這是一種社會的客觀性。生活的例子太多了,咱們暫時不談吧!美和藝術從來都結下了不解之緣。用上述關於美的本質的觀點來解釋一下藝術現象,看看能否指導藝術創作。托爾斯泰說:“藝術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手段之一……。這種交往和通過語言的交往有所不同。其特點在於一個人使用語言向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人們使用藝術互相傳達自己的感情。”“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經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以及言辭所表達的形象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②在這裡托爾斯泰實際上已經指出藝術是一種以形象為符號相互傳達感情的社會信息系統。只不過沒有明確地提出“信息”概念而已。普列漢諾夫不同意托爾斯泰的看法,他說:“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藝術最主要的特點就在於此。”③我覺得,托爾斯泰的定義講出了藝術內容的顯著特徵。然而不夠全面。普列漢諾夫糾正了他的話。指出藝術既表現思想也表現感情,這是對的。然而普列漢諾夫卻否定了藝術語言同一般語言表現在內容上的差別。我們說,藝術主要表達反映人的願望的某種思想。而語言則表達人所有的思想。語言是人的思想的直接現實。藝術是人的願望的直接現實。願望也是一種思想,但它是統率情感的意向性思想,哲理性、思想性與情感糅合在一起,不是單純反映對事物真理性的認識。故有時候只可會意,不可言傳。人們情感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不外兩大類。一類是順乎願望引起的,如喜、興、樂、快、愛等。一類是逆乎願望引起的,如:悲、哀、傷、痛、怒、恨之類(當然還有一些中性的情感,如沉著、鎮定等等)。情感就是願望的一種表現形式,藝術著重表現情感,目的是表達願望。
普列漢諾夫說,藝術的主要特點是形象。這也不夠全面。按照他的觀點,一張普通照片等同於一張藝術作品。按照他的觀點,科學與藝術沒有內容上的差別而只有形式的差別。如果說藝術的主要特點是形象,那么音樂作為藝術就太遜色了。雖說有所謂“音樂形象”,但比起繪畫來畢竟含糊多了。
藝術的形式特徵與其說是形象,倒不如說是具有情緒性和直感性的信息符號(即作為情感載體感官可以直接接收和分辨的特性)。形象是光信息的特徵。光線通過物體表面時,有的被吸收,有的被反射。被反射的光波由於眼球的接收才感覺到對象的線條、色彩、肌理的存在。進而聯繫到對象的蘊意。這就是形象。聲音則不然,它是由於對象振動引起聲波才使我們感覺到的。聲信息反映的首先是對象的質。然而由於感覺的聯想作用才產生形象的概念。可以做一個試驗,把一塊金屬板和一塊不同形狀的木版拿到遠處去敲,聽其聲音,究竟是先區別出金屬和木頭的本質還是先區別出形狀呢?我想大家都會說是先區別出材料的質而不是它的形。因此,聲音是能夠直接反映對象本質並表達人的願望的。因而聲信息具有獨立的美學價值而構成一個單獨的藝術體系,而不必完全依賴形象來表現。當然利用感覺的聯想作用來加強藝術效果,那又是另一回事。那么,文學藝術呢?人類特有的第二信號系統能夠接受語詞的刺激而產生條件反射。所以,語言是能夠喚起情緒並能讓人感受的特殊信息。文字是這種信息的符號,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文學的繪聲繪色的描寫增加了它情緒性和直感性,無論是抽象藝術還是具象藝術,作為一種信息符號都是情感顯現,總得要能為人的器官接收和分辯。通常,傳達某種具體的感情,採用具像手法更合適,傳達某種朦朧的意念和感情,抽象手法更合適。信息的直感性不等於具象性。於是我們得出了這樣一個定義,藝術是一種由模擬性符號組成的傳達感情的社會信息系統,它是人們表達願望的工具。比方說:文藝復興時代的人[美學研究http://www.aesthetics.com.cn]體藝術,生動逼真。它向人們傳達了資產階級上升時代的思想信息,表達了資產階級嚮往自然,追求個性解放的願望。《水滸傳》是我國一部有名的古典文學作品,它鮮明地刻畫了一百零八個英雄形象,有強烈的情緒性和直感性。它向人們傳達了古代農民起義的信息,表達了人們反抗統治階級殘酷壓迫的願望。《紅樓夢》這部小說生動地描繪了封建大家庭內部的破敗情況,向人們傳達了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信息,表達了人們反抗封建社會統治的願望。所以毛澤東同志經常說要把《紅樓夢》當作歷史的一面鏡子來讀。正因為藝術是人們表達願望的工具,所以藝術允許想像,還可以誇張、變形、集中、取捨,以最終達到美。科學與藝術的區別就在於此。一張普通照片同攝影藝術的區別也在於此。科學信息必須儘可能精確地反映對象的本質規律,其方法只能是實事求是,哲學和歷史也屬於這個範疇。
正因為藝術是一種人們表達願望的信息系統,而美又是符合主體願望的客體信息,所以欣賞成功的藝術就會產生審美快感,藝術和美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歌德說:“成功的藝術就是美。”克羅齊說:“成功的表現就是美。”黑格爾說:“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就是美。”這些觀點對藝術美來說都是正確的,只是不能倒過來說這些是整個美的定義。
以上關於美的本質和藝術的定義,如何解讀現代和後現代的審美和藝術現象,將在以後的文章中詳述。
(作者:余祖信,高級工藝美術師,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四川省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
注釋:
※本文初稿發表於《四川工藝美術》1986年第一期,原名《資訊理論美學初探》。1996年改名為《關於美的本質問題初探》並獲四川省科協優秀論文獎。本次出版(2005)略有修改。①見《車爾尼雪夫斯基選集》的《生活與美學》一文。②見托爾斯泰:《藝術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③見普列漢諾夫:《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2、《西部大開發的美學思考》

3、《論美育》

當我們確認了美的本質是符合主體願望的客體信息後,對美育就會有一種新的詮釋。美育應當圍繞美的本質展開。它與德、智、體、藝等有密切的聯繫,但又區別於它們。以往把美育等同於藝術教育或德育的觀念有一定的片面性。學校美育著重於審美、創美能力的培養。所謂審美能力就是按照美的本質對事物美醜進行判斷的能力,所謂創美能力就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實踐活動的能力。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很早就提出了美育的問題,古希臘的柏拉圖把音樂列為教育的四大課程之一,我國古代的孔子也提出了“詩教”和“樂教”問題。但是作為一個專門提高人的素質的“美育”概念。則是近代德國哲學家席勒首先提出來的。在中國則是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目前關於美育的內涵仍在爭論中,但已經形成許多共識,美育早已成為國家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社會有識之士關注的熱點。現在是探討如何進一步開拓創新的問題。目前爭論的焦點是美育在教育中是首位還是末位的問題。是核心還是外圍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由於對美的本質缺乏定論造成的。如果我們認定美的本質就是符合主體願望的客體信息。那么美育的位置和作用就很清楚了。作為一個學生,他是學習的主體,教育的接受者。而教育的主體則是社會。社會的願望通過國家制定教育方針來體現,通過校長,教師來具體貫徹。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學習的支持者,通過養育過程寄託自己的願望。美育的任務是把三個不同層次的主體願望予以綜合協調,落實到孩子本人身上。社會的願望是要把孩子培養成能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家長的願望是要讓未來的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生活能過得比自己更幸福。作為學生的孩子,起初是一無所知,本能地想好吃好玩,早點長大。通過家長的薰陶,老師的誘導,慢慢意識到自己想要實現的社會性需要和個體需要是一致的。於是萌發了自覺學習的願望。審美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啟發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主體性並善於把握和表達自己的願望。社會、學校、家庭是幫助他實現願望的支持力量。他應該把社會的願望、家長的願望寓於自己的願望之中,從而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既有自己的個性,又能正確地對待社會,正確地對待父母,正確地對待他人,正確地對待自己。在高考和就業中,許多學生不知道該怎樣選擇未來才是美好的,這可能與審美教育缺失有關。我國以往的教育體系。強調的是把社會和家長的願望灌輸給學生。不太了解和尊重學生自己的願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老師以填鴨式的教學滿足社會和家長的願望。學生就感到壓力太大太重。上世紀80年代以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現在又產生了另一種傾向,學生任性、散慢,老師置之不管。美育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但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設法引導他們。最近,北京電視台播放了一個由田歌主持的節目,把一群農民工的孩子邀請到演播室來,請他們說說在首都的感受。娃娃們童言無忌,七嘴八舌的說了自己的心裡話。最後主持人問他們長大後想乾什麼?他(她)們毫不猶豫的說:“我要上清華!”“我要當博導!”“我要當老闆”“我要當警察”“我要賺許多許多錢孝敬父母!”……孩子們如此表達自己的願望,多么可愛呀!最後主持人問他們:有兩句話,一句叫“有錢能叫鬼推磨”,另一句叫“知識能改變命運。”你們選擇那一句?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知識改變命運!”。我覺得這就是美育。學生缺乏判斷美醜的能力,就會誤入岐途。前不久,中央電視台《共同關注》欄目報導了武漢某大學一位姓陶的教授專門幫助學生戒掉網癮的故事。陶教授受到了家長們的衷心感激。其方法就是通過平等的對話,與孩子溝通,讓他們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計算機是學習和勞動的工具而不是玩具。最終,他們自覺的戒掉網癮。使社會、家長、個人的願望達成了一致。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好處,也帶來無數的垃圾和污染。美育讓學生懂得如何按照美的原則來淨化信息。規避污染。去年,雲南某大學出了一個馬XX,他因玩撲克與同窗發生爭執而把幾個同學都殺掉。我想學校如果有美育,使他時時意識到社會的美,校園的美,同學友情的美,個人前途的美,他就不會幹出這等愚蠢的惡事。這樣一說,美育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德育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了嗎?確實,美育與這方面的內容相關。因為社會美離不開政治、離不開法律、離不開道德。心靈美離不開思想,也離不開心理健康。一句話,人生活在社會中,必須遵守社會的“遊戲規則”,但規則不是遊戲本身,它是為遊戲服務的,美育的內容屬於遊戲本身。它把“規則”用於符合主體願望的活動中,例如成都市最近舉辦兒博會。成都晚報和商報推出了一個競選“超級城市”市長活動,除了市長,還有競聘各部部長、公務員、小老闆、警察、醫生、科技人員等各行各業人員。顯然這是一次模擬活動,由8~14歲的孩子參加,報名十分踴躍,孩子們發表競選演說,一鳴驚四座。這樣的活動,教育意義是多方面的,綜合的,它具有導向、協調、綜合、中介的功能。孩子們的潛能在模擬活動中得到盡情發揮,綜合素質得到鍛鍊提高。社會、家長、孩子三者的願望得到了溝通。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得到了參與的快樂!這應該是一種更大範圍內的審美愉悅。這樣,美育就與以往的德育有所區別了。它包容德育,但不取代德育。美育不僅涉及社會美,而且涉及自然美,例如,組織一次去著名風景區的旅遊活動,讓孩子們在旅遊中感受自然美,這應是美育的組成部分。不過美育是讓孩子們去發現自然的美,欣賞自然的美,從中得到審美愉悅。不是要他們直接研究自然規律。因而區別於智育。例如,中國小的陶藝課,主要是讓學生得到參與的快樂,是遊戲式的創造活動,應屬美育而不是訓練藝術家。美育也涉及藝術美。美育與藝術教育有共同的一面,那就是對藝術美的鑑賞。但也有不同的一面,那就是藝術教育強調技法訓練,是為職業工作做準備的。美育還把形式美規律套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交往中的禮貌、禮儀、個人的儀表、儀容、言行、舉止都要符合審美要求。做一個有修養的現代人。總之,美育與德、智、體、藝教育都有關聯而又區別於它們,素質教育應該是德、智、體、藝全面發展。這個全面則由美育來體現。它是綜合的、整體性的。怎樣才算全面發展呢?那就是孩子的整體素質符合社會、家庭和學生的願望。具有一種完美性。——2004年四川省工藝美術學會陶藝專委會《美育與陶藝教育研討會》論文。選自《美是什麼

余姓名人盤點

盤點余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