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大丈夫

作者簡介

孟子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又字子車、子居(待證實)。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被稱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繼承並發揚孔子的思想,批駁楊朱,墨翟。孟子像(20張)父名激,母仉氏。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魏、晉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多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
的說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譜》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在十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但根據史書考證發現子
思去世時離孟子出生還早幾十年,所以還是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的說法
比較可信。孟子本為“魯國三桓”之後,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孟母,是後世母教之典範。《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
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
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

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1)之冠(2)也,父命(3)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4)!'以順為正者,妾婦(5)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6),立天下之正位(7),行天下之大道(8);得志與民由(9)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注釋:1.丈夫:成年男子。
2.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稱作成年,要舉行加冠禮。
3.命:教導。
4.夫子:丈夫。
5.妾婦:婦女,這裡“妾”和“婦”連用。
6.廣居:寬大的房子,孟子用來比喻“仁”。
7.正位:正確的位置,孟子用來比喻“禮”。
8.大道:大路,孟子用來比喻“義”。
9.由:沿著大道走。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 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 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 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 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 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啊!“

短篇分析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 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 行的是“委婦之道”,哪裡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 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裡值得 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 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 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 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簡言之,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 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 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 這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 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後,再 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 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 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 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