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脂豬

低脂豬

低脂豬(Low-fat pigs )是中國科學家利用新的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一種低脂豬。根據中國科學家的論文顯示,低脂豬的脂肪含量比正常的豬要低24%,但更耐寒。他們希望,此舉可以為農業養殖者們提供一種養殖成本更低,更耐嚴寒的新型豬品種。

基本信息

項目團隊

該科學研究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趙建國博士領導完成,研究小組共有23位科學人員,分別負責項目設計、數據統計、肉豬養殖等不同工作職責。

趙建國稱,該實驗是從2015年開始進行,通過假設小鼠的UCP1基因可移植到豬身上,彌補豬這部分基因缺失,從而進行試驗。

在論文發表後,美國國家公共廣播等多家媒體報導“脂肪減少約24%”,這一數字只是實驗數據減少的幅度,並不是最終的結果。

研究技術

低脂豬低脂豬
豬缺乏一種大多數哺乳類動物都有的基因,叫做UPC1。該基因可幫助動物們在嚴寒條件下更好地調節體溫。研究團隊通過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從小鼠身上獲得基因UCP1植入豬的細胞中,再克隆2553個豬胚胎,植入13頭母豬中。其中3頭母豬生下了12頭健康的小公豬,該項研究結果是在小豬生長到6個月大後解剖得出的。

脂肪減少的4.89%來自皮下脂肪、腎周脂肪和腹部脂肪,減少的脂肪不會影響肉豬的口感,而是提高了瘦肉率。脂肪降低也提高了飼料轉化率。相同重量的脂肪要比肌肉要多消耗3倍的能量。在中國豬的飼料轉化率提高0.1%,相當於減少約600萬噸飼料,脂肪減少約5%,在豬的生產當中是一個比較大的進步。

研究前景

不過,目前中國並沒有放開轉基因動物進入食物鏈。趙也說,當前研究只是科學研究角度出發,但不排除國家政策開放後投入商業生產。“如果政策開放,這個品種的豬將有利於養殖生產業”。目前美國已允許轉基因魚進入市場。
現在,趙建國和其研究團隊已經申請專利,而該實驗仍在進行當中,轉基因的公豬交配後又生下了後代十幾頭豬。而除當前階段得出減少脂肪的結論外,該團隊接下來還可以繼續研究基因對脂肪的調節具體機制、對心血管的影響。以小鼠、豬為模型,最終投射到人的身體健康機制研究工作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