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態建築

建立低碳建築標準研究機構,開展基礎性標準研製工作。 建立低碳建築標準研究機構,開展基礎性標準研製工作。 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化制度建設,完善低碳特徵工程建設標準,降低碳排放量勢在必行。

全球氣候變化的形勢對建築領域節能減排的意義尤為重大。建設低碳生態城市、低碳生態社區,已經成為全球應對挑戰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關重要。

降低碳排放

據統計,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來源於建築物的能耗。我國建築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8%。城市裡的碳排放,60%來源於建築物維持功能上。目前,我國建築相關能耗占全社會比重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我國既有建築拆除率占新建築面積的35%左右,歐洲建築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國建築平均使用周期較短,由於建築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築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築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築較為普遍,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展,將導致建築能耗的持續上升。
1.1 降低碳排放的奮鬥目標。2009年,我國在哥本哈根國際氣候峰會上確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當低碳減排正式成為國家責任時,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築產業,必須正視產業的現狀。最近,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於開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5個省和8個市開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通知》要求試點省和試點城市研究制訂“十二五”低碳產業發展規劃;出台支持低碳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產業體系;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這足以說明我國已經將“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議程。
1.2 加速低碳相關法規政策的出台。當務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徵工程建設標準。完善低碳特徵標準體系,制訂低碳特徵標準體系發展規劃。加強基礎性標準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築標準研究機構,開展基礎性標準研製工作。編制《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的標準體系》和低碳建築的基礎標準、設計標準、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工程標準、運行標準、管理標準、檢測標準、能耗標準、新能源利用標準等。
1.3 借鑑國外低碳發展的模式。與已開發國家工程建設標準接軌,建立低碳建築技術、產品認證機制,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強制性標準的實施與監督,保證建築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國外,建築施工領域對建築垃圾的處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實行“建築垃圾源頭削減策略”,它是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將其減量化,對於產生的建築垃圾採用科學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資源的功能。荷蘭將建築廢物循環再利用的重要副產品是篩砂,目前已有70%的建築廢物可以被循環再利用,他們制訂了一系列法規,建立限制廢物的不合理處理,強制再循環運行的質量控制制度。節能省地型住宅、綠色建築、生態建築、智慧型建築、宜居城市、花園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競爭力城市等發展理念,無不貫穿著“低碳”的思想。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化制度建設,完善低碳特徵工程建設標準,降低碳排放量勢在必行。1.2 加速低碳相關法規政策的出台。當務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徵工程建設標準。完善低碳特徵標準體系,制訂低碳特徵標準體系發展規劃。加強基礎性標準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築標準研究機構,開展基礎性標準研製工作。編制《低碳生態城市發展的標準體系》和低碳建築的基礎標準、設計標準、技術標準、產品標準、工程標準、運行標準、管理標準、檢測標準、能耗標準、新能源利用標準等。
1.3 借鑑國外低碳發展的模式。與已開發國家工程建設標準接軌,建立低碳建築技術、產品認證機制,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強制性標準的實施與監督,保證建築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國外,建築施工領域對建築垃圾的處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實行“建築垃圾源頭削減策略”,它是通過科學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將其減量化,對於產生的建築垃圾採用科學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資源的功能。荷蘭將建築廢物循環再利用的重要副產品是篩砂,目前已有70%的建築廢物可以被循環再利用,他們制訂了一系列法規,建立限制廢物的不合理處理,強制再循環運行的質量控制制度。節能省地型住宅、綠色建築、生態建築、智慧型建築、宜居城市、花園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競爭力城市等發展理念,無不貫穿著“低碳”的思想。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化制度建設,完善低碳特徵工程建設標準,降低碳排放量勢在必行。

生態位原理

據有關資料介紹,目前碳排放主體是排放在大氣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對碳進行吸收有兩個方面:一是林木碳匯,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貝藻碳匯,還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態位原理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第一,根據生態位原理,所有的生態元均具有相應的生態位,在空間、時間和循環鏈維度上找準適宜生態位,有空位要搶占,有偏位要擠占。第二,要避免生態位重疊,一旦出現重疊必會引起競爭,因此,必須依照生態位分離原理來解決。生態位分離會導致共生,共生才能促進系統的穩定發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現實生態位,挖掘潛在生態位。低碳建築和綠色建築相比,在內涵和目標上基本一致,只是側重點不同。綠色建築側重強調減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築側重減少碳排放,它更切合節能減排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題。因此,我們也可以把用低碳技術策略打造的綠色建築稱為低碳型綠色建築。

建築生態化

建築生態化有三個基本特徵:第一,能為人類提供宜人的室內空間環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良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靈活開敞的空間。第二,在自然資源的利用上,對環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節約土地,在能源與材料的選擇上,堅持減少使用、重複使用、循環使用和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原則。第三,對環境的影響要最小,主要指減少碳排放,妥善處理有害廢棄物,減少光污染、聲污染和空氣污染。建築生態化對建築的要求不僅僅是建築的使用過程,而是建築的整個使用周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