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產業

低碳產業

“低碳產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

簡介

“低碳產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築、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低碳經濟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建一個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體系,實質就是能源變革。低碳經濟主要內容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包括火電汽車(新能源汽車)、建築、工業減排,以及循環經濟和節能材料。

產業技術

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

自然碳捕獲:海水、綠色植被都是蓄碳池體系的組成部分,現今地球的海水裡充滿了遠古時代的碳,其總量大約有35萬億噸。而經過數千萬年的時間,地球上的原始森林也吸進了數萬億噸的二氧化碳。被植物所捕獲到的大多數二氧化碳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都演變成更加固定的地質形態,包括石灰石、頁岩,也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碳氫化合物。直到大約500年前,這種自然碳捕獲的過程都進行得十分順利。碳的循環在當時達到了一定的平衡:腐爛的植物或者火焰每排放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森林或海洋就會重新吸收一個同樣的分子。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為百萬分之二百七十。然而,從公元1500年開始,這種平衡被逐漸打亂。由於農業的發展和對木材的需要耗盡了森林,地球吸進碳的能力逐步下降。更為重要的是,對能源需求貪得無厭的工業革命引發了碳氫化合物燃燒量的驟增,從而扭轉了數億年來碳儲存的平衡。從18世紀末以來,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從微不足道的每年1億噸上升到每年63億噸,大約比生物圈所能吸收的量多了一倍。由於每年進入大氣層中的碳量比被捕獲的碳量多出32億噸左右,所以大氣層中碳的聚集量開始上升,增加到了現在的每百萬分之三百八十以上。
在這種背景下,人類開始了人為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嘗試。

碳捕集與封存(簡稱CCS)是指將大型發電廠、鋼鐵廠、化工廠等排放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用各種方法儲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氣中的一種技術。它包括二氧化碳捕集、運輸以及封存三個環節,可以使單位發電碳排放減少85%至90%。對於中國來說,解決煤炭污染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煤炭資源豐富,也是煤炭使用大國。但眾所周知,煤炭造成的污染破壞也是很嚴重的。如果不解決煤炭產生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就難以得到解決。同時,隨著世界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越來越關注,中國因此承受的國際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因此,中國應及早自行開發碳捕捉及封存技術。如果不及早自行開發清潔煤炭技術,中國今後還將被迫去購買美國或別國的相關技術,處境會相當被動。碳捕捉及封存技術是將煤電廠釋放的二氧化碳捕獲,經過壓縮,然後埋入岩層或海底,達到減少80-90%碳排放的目的。套用碳捕捉及封存技術將使煤電成本增加21-91%。如果能將捕獲的二氧化碳加以利用,比如注入油田以增加石油的產量,成本就可能降低。去年,第一家套用碳捕捉及封存技術的試驗性煤電廠在德國建成。目前運行情況還不清楚。

捕集二氧化碳可達食用程度

夏天,在熱浪烘烤之下,喝上一杯冰鎮的碳酸飲料,感覺從里爽到外。為什麼碳酸飲料有如此功效?這是因為碳酸飲料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遇熱易揮發,碳酸飲料進入體內遇“高溫”,使二氧化碳迅速從口腔中逃逸出來,帶走了部分熱量,使人頓感消暑解渴。也許人們還不知道,北京部分碳酸飲料中添加的二氧化碳,來自一項目前備受關注的技術——碳捕集和封存,這項新技術事關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全球氣候變暖”,該技術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有深遠的意義,將為人類減緩氣候變暖帶來希望。北京高碑店熱電廠二氧化碳捕集試驗裝置,是我國首個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在2008年7月北京奧運會之前建成投產,預計年回收二氧化碳能力可達3000噸。煙氣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工作原理,就是讓電廠排放出來的氣體,通過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氣體的化學物質,對煙氣中二氧化碳進行捕獲,該項技術的二氧化碳回收率可以超過85%,對於減少現有電站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重要意義。從高碑店熱電廠二氧化碳捕集試驗裝置里捕集出的二氧化碳,精製以後可以達到食用的程度,就是99.9%至99.99%的程度,截至2009年春節,二氧化碳捕集系統運行穩定,銷售食品級二氧化碳已超過800萬噸。

如何科學利用二氧化碳

要減少一種物質對人類的危害,最好的辦法就是科學利用。二氧化碳其實也有兩面性。一方面會產生溫室效應;另一方面也會對人類有利,比如說用作植物氣肥和果蔬保鮮劑。還可作為某些滅火器的原料,工業上可制純鹼、尿素、汽水等,二氧化碳的成品乾冰可作製冷劑,保藏容易變壞的食物,還可用於人工降雨。另外在溫室栽培中,常用二氧化碳作為肥料。全球二氧化碳工業利用量大約是每年1至1.5億噸。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生產國和消費國,生產能力每年約1000萬噸。中國有二氧化碳生產企業100家左右,生產能力是每年200至250萬噸,而一個幾十萬千瓦的燃煤電廠,一年能捕獲二氧化碳100至200萬噸,同目前中國企業生產的二氧化碳的總量是差不多的,目前人類對二氧化碳的消費量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類面臨一個問題是,由於過度地使用化石原料造成了二氧化碳過多,而人類無法消費多出的龐大的那部分,所以造成了一系列氣候和生態問題。

徹底做法是把多餘二氧化碳封存

如何處置多出來的二氧化碳,一個“異想天開”的解決方案出台了:把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氣體捕捉並集中起來,深埋于海底或地下,徹底解決因溫室氣體而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威脅。
[1]、地質封存:

向即將耗竭的油氣儲層和不可開採的甲烷煤層注入二氧化碳是一種“增值”的埋存方式,試驗研究表明,注入2倍體積的二氧化碳,可以驅替一倍體積的甲烷氣體,目前,世界上有70個油田通過注入二氧化碳來提高石油回採率,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碳埋存技術。

[2]、深海封存:

深海封存是指把二氧化碳注入深海中以進行長時間的存儲,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深海中將與大氣隔離若干世紀,目前深海封存在全世界還未被真正採用,也未開展試點示範,仍處於研究階段。二氧化碳封存面臨的科學疑問是,將巨量的二氧化碳儲存到地下或深海,是否有可能逃逸出去?令人樂觀的是二氧化碳並不需要被永久封存,封存的時間只要保證自然界中碳循環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降到工業化之前的水平即可,從目前來看,人類的科技發展應該可以做到。

中國在碳捕獲與封存相關案例

中國在碳捕獲與封存方面積極與澳大利亞、英國等技術已開發國家合作,積極發展碳捕獲與儲存的試點項目。2008年7月,中國華能集團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工業研究組織(CSIRO)正式宣布在北京成立的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建成投產。這項由華能控股的西安熱工研究院設計完成的華能北京熱電廠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坐落於北京郊區,是中國首個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示範工程,預計其年回收二氧化碳能力可達為3000噸。前面提到的高碑店熱電廠位於北京市東郊高碑店,是由北京國際電力開發投資公司與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共同出資建設。

2009年3月,神華集團表示其正在研究利用碳捕獲和封存技術減少煤制油項目的二氧化碳排放,目前正在進行示範項目的研究、開發和評估工作。這一為神華集團位於鄂爾多斯100萬噸直接煤制油示範項目配套的工程,將大大減少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實現煤的清潔利用。研究表明,利用現代煤直接液化工藝,每生產一噸成品油,大概需要排放約3噸左右的二氧化碳,其中大部分純度很高,捕集的成本相對較低。
建築節能:建築智慧型化的發展方向

中國能源消耗處於全球前列,而建築能耗更是占社會總能耗的25%。在“十一五”規劃目標中,建築行業要完成節能達1.01億噸標準煤,建築節能總面積達21.46億平方米。相較於政府的節能目標,目前來看,其達成難度在加大。截至2008年底,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僅下降了8.5%,政府未來進一步完善節能政策仍具有較大的緊迫性。

上市公司

[1]、泰豪科技:通過與新奧等光伏企業的合作,公司將把光伏發電系統集成到建築節能整體解決方案中,在電氣設備節能的基礎上,開闢新能源發電的新途徑。
[2]、延華智慧型:公司是中國專業化從事建築智慧型工程總承包技術服務綜合性工程企業之一,是國內資質門類最齊全智慧型建築服務商之一,已連續三年保持上海新建住宅市場智慧型化工程占有率前列。
[3]、華東電腦:公司完成了從毛利率低的低端產品生產及代理向高端產品代理與集成轉型,從以產品研發、生產、代理向產品研發、生產、代理與信息系統集成相結合的方向轉型,至今已形成高端產品分銷於集成、智慧型建築、軟體開發三大業務領域。
[4]、同方股份:公司立足於信息、能源環境兩大產業,形成了套用信息系統、計算機系統、數位電視系統和能源環境四大本部的組織架構,構築了以計算機、信息系統、安防系統、數位電視系統、軍工系統、網際網路套用與服務、環保、建築節能等八個主幹產業為核心的發展格局
涉及建築保溫新型材料的上市公司:
[1]、海螺型材:公司的產品塑膠型材具有環保、節能等優勢,作為我國排名第一的型材生產企業,公司市場占有率超過35%,其行業龍頭地位已基本確立,具有顯著的規模成本優勢、質量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
[2]、煙臺萬華:公司已完全掌握MDI裝置大規模生產和放大的核心知識,MDI套用在國內節能建材領域。另外,公司為世界上首家實現MDI廢鹽水循環使用的MDI製造商。
[3]、紅寶麗: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組合聚醚和異丙醇胺的生產企業,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隨著國家加強對建築節能減排的要求,建築保溫領域逐漸成為產品新的一大用途,產品前景非常廣闊。
[4]、雙良股份:公司是中國中央空調行業的領導企業之一,公司主導產品全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公司是溴化鋰制冷機國家標準的制定者,是科技部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內最大的溴化鋰制冷機製造商之一。產品具備節能環保優勢,其中85個型號的機組產品榮獲中國節能產品認證。
此外,還可以關注節能環保玻璃生產商,如:
[1]、南玻A:公司是國內玻璃品種最多的企業。根據國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導向,公司確定了打造太陽能光伏產業鏈的發展戰略。近期,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築套用的實施意見”的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太陽能光電建築套用示範項目給予較大力度的補貼,公司目前已經涉足該產業鏈。
[2]、中航三鑫:處於建設中的特玻項目包括太陽能光電玻璃、觸控螢幕電子玻璃、節能環保線上和離線LOW-E玻璃項目,將在09年逐步投產。中航三鑫子公司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的“600t/dPPG全氧燃燒線上Low-E鍍膜節能玻璃生產線項目”被國家發改委發文確認為國家鼓勵發展項目。
[3]、金晶科技:公司生產的超白玻璃也就吹響了進軍新能源的號角,太陽能平板超白玻璃以其高透光性廣泛用於製作太陽能光伏電池、光電幕牆等新能源領域。目前公司太陽能超白玻璃已批量生產,並通過了全球主要薄膜電池設備提供商瑞士奧瑞康公司的相關檢測,為下一步市場開拓奠定了基礎。
註: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將成為未來全球光伏發電領域的重要領域和市場,這將推動太陽能超白玻璃市場的拓展。據介紹,BIPV技術是將太陽能發電產品集成到建築上的技術,可廣泛套用於建築物屋頂、幕牆等。光伏併網發電主要是BIPV,2020年之前屋頂發電仍將是主要的發電領域;而國內BIPV仍處於大規模發展前夕,發展潛力巨大。

工業節能
[1]、海陸重工:公司是工業餘熱鍋爐細分領域的龍頭,此外,公司注重研究廢熱、餘熱利用和環境保護相結合新技術。

[2]、華光股份:公司以循環流化床鍋爐生產為主,在特種鍋爐垃圾焚燒鍋爐領域處於龍頭地位。
節能家電

[1]、格力電器:公司堅持自主創新,自主研發了智慧型人體感應、一氧化碳檢測、智慧型化霜、變頻多聯空調、EVI低溫啟動等全球領先技術,公司又推出了節能模式、環境模式、智慧型遠程網路控制、G-Matrik全直流變頻等全球領先技術,形成了的技術核心。

[2]、合肥三洋):公司推出的超音波、電解水、空氣洗等技術的新產品可以有效減少洗滌劑使用並可使衣物殺菌消毒,變頻產品還可省電節水,真正實現了當前洗衣機技術健康、環保、節能的發展方向。

節能照明

[1]、浙江陽光:公司是全球最大節能燈製造企業:公司年產近2億多支節能燈,從銷售收入角度講,是全球最大的節能燈製造企業。公司計畫在江西、廈門建廠擴產,未來2至3年內產能將擴大到年產6億支節能燈。

[2]、聯創光電:公司是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國家“863計畫”成果產業化基地,公司也是半導體照明工程全國五大產業基地之一,“十一五”期間又將半導體照明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

太陽能光伏發電

光伏產業在我國處於起步階段,更多需要政策的扶持。年初至今,我國對於新能源領域中的光伏產業出台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之大是從來沒有過的,目前正著手合理調控。《太陽能光電建築套用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補貼額度20元/kw,可以顯著降低光伏上網電價,使其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多晶矽產能“過剩”是表面現象,實質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需求大幅下降,顯得供大於求,而不是真正產能的過剩。其離15%的目標還很遠。對產能過剩實施嚴格控制,有利於新能源長期健康發展。全球光伏行業在經歷金融危機的衝擊後,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增速回落,相反對於原油價格回升到高點的預期,促使世界各國加大對光伏產業的政策支持和經濟補償。我們認為在國外光伏產業景氣度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對國內的光伏產業將起到明顯帶動作用,尤其是多晶矽的需求預計將逐步回暖。
[1]、岷江水電:公司參股西藏華冠科技,發展第三代太陽能熱水器,該公司地處我國西藏這個太陽能新能源套用最為廣泛地區。07年12月,公司出資13230萬參股天威四川矽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新津3000噸/年多晶矽項目。新津3000噸/年多晶矽項目工程擬總投資26.75億元,08年底項目進度55%。該項目建設期為2年,第5年達到設計生產能力。
[2]、川投能源:08年1月收購新光矽業38.9%股權。新光矽業承建的1260噸/年多晶矽項目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多晶矽生產項目(多晶矽是太陽能電池的核心原料,目前多晶矽產品下遊行業所生產的產品以出口為主)。是目前國內技術實力最雄厚、技術專家隊伍最為整齊的多晶矽行業領軍企業,產品質量優質,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

[3]、天威保變:公司作為太陽能板塊的龍頭企業,是國內唯一具備完整產業鏈結構的光伏企業。公司參股25.99%的天威英利主要生產矽太陽能電池,天威英利目前在鑄錠、切片、電池和組件等各個環節都具備了年產400MW的生產能力,三期擴產後,將具備600MW生產能力。

[4]、拓日新能:國際上只有西門子、夏普、德國RWE等幾個廠家能夠同時生產非晶矽、單晶矽、多晶矽三種太陽能電池,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公司使用的生產設備自製化程度高達70%以上。打破國內太陽能電池產業“國外設備壟斷、國外技術包乾”的雙壟斷格局。公司以太陽能光伏套用為核心,“十一五”期間還將涉足太陽能熱利用以及風光互補型的風力發電領域,計畫到2010年,形成以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熱水器、光伏電池幕牆、風力發電為支柱的新能源產業格局。
[5]、航天機電(600151):正在進軍光伏產業的航天機電,其控股60%的上海太陽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項目近期竣工。該中心正申請國家級工程中心,並正在研究矽材料、聚光電池、薄膜電池、矽電池技術,將為航天機電的新能源光伏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技術基礎。

[6]、南玻A:從2006年10月公司首條太陽能超白玻璃生產線在東莞點火,經過近3年的努力和發展,南玻太陽能玻璃已迅速成長為全國最重要的超白太陽能玻璃供應商之一,國內行業的第一品牌。目前,南玻在國內的太陽能玻璃供應中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而在全球市場占有率也達到26%以上。

風力發電

截止2008年底,全球總裝機容量已超過了1.2億千瓦,可減排1.58億噸二氧化碳。中國風電發展勢頭迅猛,風電市場的容量日益擴大。國內風電裝機容量連續3年在百萬千瓦級上翻番,2009年上半年國內新增裝機443.98萬千瓦,累計裝機達1659.26萬千瓦。2050年風電可能超過水電,成為中國第二大主力發電電源。當前國內風電市場的競爭格局表現為:風電製造企業面臨激烈競爭,內資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累計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外資,風電機組製造商4個梯隊迅速成長,海上風電爭奪戰開始打響,風電入網已經成為風電發展的主要瓶頸。風電設備被列入國家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產業。對重複建設的有效控制,有利於加速風電企業的整合,優勝劣汰,維護目前市場中優質公司的市場地位。2008年全年,有接近1/3的新增風機因為電網接入問題而不能發電。2008年全國風力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432小時,與規劃的平均利用小時數2200小時相去甚遠。截至2008年底,風電裝機容量只占到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13%,而發電量更是只占區區0.37%。利用程度低是因為成本高:技術、融資,還有智慧型電網急需建設。風機零部件製造商、風機機組製造商業績成長性會比較明顯。風電上網問題如得到圓滿解決後,風電場建設、風電運營商會有許多業績上升空間。

[1]、金風科技:公司是國內最大風力發電機組整機製造商之一,公司產品在2008年國內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中占18%。公司在整機製造與銷售的基礎上,拓展了風電技術服務和風電場開發與銷售的盈利模式。2008年通過收購德國VENSYS能源股份公司70%的股權,使公司成為國內第一家具備完全自主研發設計能力和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風電整機製造商。

[2]、東方電氣:公司是國內研究、開發及製造水力、火力發電設備的重要基地和最大的水力發電設備製造廠商,目前已形成了"火電、水電、核電、氣電、風電"五電並舉的戰略發展格局。隨著風電產品批量生產能力和國產化率的迅速提高,單位產品承擔的固定成本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使得風電產品的規模效益顯現,是未來發展的亮點。

[3]、上海電氣:公司加大了風電業務的投入,包括產能擴張和技術升級。2008年公司2MW風機已成功下線,3.6MW的海上風機完成整體設計,進入第二設計階段。公司風電設備產能計畫。從技術水平看,公司現在的主力機型為1.25兆瓦,技術來自於德國DEWIND。通過不斷消化國際先進技術,公司研發的2兆瓦風機已經併網發電,將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4]、湘電股份:公司是中國四大電機廠中唯一的輔機製造企業,是發改委指定的設備國產化基地之一,在大中型電機行業排名前三,市場占有率保持在13%左右,公司是國家批准的4家兆瓦級以上風機生產商之一。
[5]、京能熱電:公司出資3.3億元對國華能源增資(擁有15%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國華能源目前是為國內占有風電資源最多、開發風電項目最大的一家公司,擁有風力資源1100萬千瓦,已經建成張家口和汕尾的風力發電基地,正在開發的項目包括江蘇東颱風電項目(總投資85億元)、河北尚義縣滿井風電場(總投資90億元)、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灰騰梁風電場(總投資80億元)、呼倫貝爾新右旗風能發電工程(總投資80億元)以及廣東陸豐等多個項目。

[6]、金山股份:公司共有9家全資、控股、合營及參股企業,是集火力發電、供熱、供汽、風力發電為一體的綜合性的發電企業。公司控股51%的遼寧康平金山風力發電公司與彰武金山風力發電公司二期擴建的發電機組已正式投入商業運營,並都取得了不錯的收益,成為兩市中少有的直接享有風能發電收入的企業。

核電

核電成為低碳能源供應的支柱,世界核電快速發展。2006年世界核電發電量約2.7萬億千瓦時,預計2030年將上升到3.8萬億千瓦時。如果以核電代替煤電,可減少18億噸/年的碳排放量。

中國核電裝備製造業已得到較大發展,中國30萬KW、60萬KW及百萬千瓦級核電站的國產化率水平分別在90%、70%和50%左右。預計2012、2013年前後,中國百萬千瓦級核電的裝備的自主化率將達到75%以上。我國三大裝備製造基地目前已經改擴建。鑒於國家政策積極支持核電的快速發展,作為行業內的優勢群體,核電上市公司無疑會受益頗多。重點關注具有核心技術、強勢市場地位的核電設備及核發電上市公司,如:

[1]、上海電氣:公司與東方電氣一樣,既是火電領域龍頭,又是核電領域龍頭。在核島領域,通過與美國西屋等公司合作,基本可以實現核島部分的所有設備製造,包括核鍛件、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反應堆壓力容器、蒸發器、穩壓器、核泵、安注箱等核心設備。公司是國內唯一同時掌握AP1000和EPR兩大國際最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廠商,核島主設備國內市場份額達46%,為國內電站設備商之首。

[2]、東方電氣:中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製造企業之一。主要生產核發電設備,是國內唯一已經具備製造百萬級核島和常規島設備能力的企業。常規島部分技術基本成熟。東方鍋爐主要生產核反應設備。已成功嶺澳一期2*100萬千瓦核電站8台核島主設備的分包製作。
[3]、皖能電力:與中核集團簽署安徽吉陽核電項目合作投資協定,開闢新的利潤增長點。公司參與安徽省內兩大核電項目蕪湖核電和吉陽核電的開發工作,參股比例分別達到15%和49%。
[4]、九龍電力:由九龍電力參與的涪陵核電基地項目已經邁入較為實質性的階段。此外,控股股東中電投於2002年12月成立的時候承接了原國家電力公司持有的全部核電資產,包括在秦山二期、秦山三期、田灣及中廣核的股權,以及在即將開工的山東海陽核電項目40%的控股權。

智慧型電網

中國的智慧型電網建設將分三個階段推進,2009-2010年規劃試點階段,主要是制定發展規劃、技術和管理標準,進行技術和設備研發,特高壓相關企業將顯著受益;2011-2015年開始全面建設階段,特高壓輸電建設仍是重點,以數位化變電站為代表的二次設備將面臨巨大的市場空間;2016年至2020年為引領提升階段,高級調度系統、全數位化變電站成為標準配置,智慧型電錶將全面覆蓋,分散式能源、實用型儲能裝置、電動汽車充電站將在主要城市廣泛套用。中國智慧型電網建設的逐步展開,將給國內的電力設備製造企業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受益的企業將涵蓋電網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關注輸配電設備行業。
[1]、國電南瑞:公司是國內電力自動化領域的技術領先企業和市場龍頭企業,在高端電力二次設備市場占有率高達50%以上,大股東南瑞集團注入農電自動化業務資產,完善公司高低端電力自動化業務。公司電網相關產品銷售於國家電網,有一定程度的壟斷性。
[2]、思源電氣:公司是國內知名的專業電力設備供應商,主要產品為高壓開關、電力自動化設備、高壓互感器、電力電容器、電抗器等,主要客戶為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及其下屬公司,核心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3]、科陸電子(002121):公司作為中國電子器件行業龍頭企業,產品及研發已經涵蓋了電子式電能表、標準儀器儀表、電力自動化系統、電力操作電源、變頻器、無功補償與諧波治理產品等六大類產品。公司在計量計費領域市場占有率一直位居前二名,並成功進入智慧型電錶及用電管理系統領域。
[4]、特變電工:公司是重大裝備製造業龍頭,擁有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經營權和國家外援項目建設資質,始終專注於輸變電、新能源、新材料三大領域,是國內少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變壓器製造企業,特別是超高壓和直流變壓器的核心技術已達到國際水平。
[5]、平高電氣:公司作為中國高壓開關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公司主要產品為隔離開關、斷路器、GIS位於110KV-500KV電壓等級領域,產品屬於高端領域。公司的封閉式組合電器(GIS)電壓等級為126-252KV,百萬伏瓷柱式斷路器及550千伏單斷口罐式斷路器已通過多種試驗;百萬伏隔離開關和接地開關在荷蘭KAMA試驗站全部通過試驗,其絕緣性能、技術參數、產品結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800千伏全封閉組合電器樣機正在等待試驗。公司封閉組合電器產量保持高速增長。
[6]、榮信股份:榮信股份主要從事節能大功率電力電子設備設計和製造,公司主導產品SVC是高效節能的靜態無功補償裝置,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50%,國家電網公司將加大柔性輸電系統建設,對城市配網和遠距離傳輸電網的SVC需求將擴大。
[7]、許繼電氣:公司以電力裝備製造為核心主導產業,是電力設備上市公司中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產品包括變壓器、配網開關、繼電器、電度表、EMS加工服務為代表的一次設備,以及電網及發電系統保護監控、直流控制保護、配電自動化等二次設備。

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為特徵,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能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和諧發展的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三高兩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質量、低效益)。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儘可能小的程度。實現從“排除廢物”到“淨化環境”到“利用廢物”的過程,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
[1]、貴糖股份:中國最大的製糖綜合生產企業之一,其白砂糖的質量連續多年被評為行業第一,年產機製糖13萬噸,年產文化、生活用紙(蔗渣造紙)14萬噸;公司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六部委列入全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公司的碳化製糖技術、蔗渣造紙技術、白水回收、黑液鹼回收、煙氣脫硫除塵等技術均處於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
[2]、亞泰集團:集團所屬子公司每年綜合利用工業廢棄物近100萬噸,是東北地區水泥企業中處理工業廢棄物的第一大戶。在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方面已經進行了10餘年的探索。將工業廢渣如粉煤灰、鋼渣、鎳渣、礦渣、石灰石尾礦用作生產原料和摻合料,減少了熱電廠因排放粉煤灰所造成的城區環境污染,節約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及水資源;同時利用迴轉窯窯頭、窯尾產生的中低溫餘熱建設的熱電聯供餘熱發電站,年發電量近2億度,廢棄了生產、生活採暖用小鍋爐,年節約標煤59400噸,大大減少了對大氣的熱污染和粉塵污染;生產線採用國內最先進的電、袋收塵裝置,排放遠低於國家標準,不僅減少了粉塵排放量,而且節約了大量的原料;在生產系統中冷卻水循環利用的基礎上,建設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系統),不僅減少了對水源的污染,而且節約了可觀的取水費、排水費和排污費,降低了生產成本。
[3]、祁連山:公司投資6000萬元設立甘肅祁連山餘熱發電有限公司,組織實施公司所有的餘熱發電項目;回收低溫餘熱,用來供熱或發電,具有非常現實的節能和環保意義,同時也是發展循環經濟、控制生產成本,保證公司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舉措。另外,平涼純低溫餘熱發電項目由於不上主燃鍋爐,不消耗能源,將空排放掉的能量予以回收,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公司永登項目就得到了國家發改委400萬元的貼息。該餘熱發電項目的成本是每千瓦時0.2元,僅為目前上網電價的一半,每年創造500萬元左右的效益。
[4]、蘇州高新:根據實施方案,蘇州高新區今後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可以概括為“4211”。“4”就是構築四大體系,即生態化的電子產業體系、廢物回收利用體系、資源環境績效管理體系和循環經濟政策與保障體系;“2”就是推進兩大節約,即節能降耗和節水;兩個“1”分別是培育一個環保產業集群,搭建一個循環經濟綜合支撐平台。

[5]、興發集團:在興發,“廢物僅僅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近年來,興發集團先後投資1.5億元,對固廢、廢熱、廢水、廢氣等進行綜合整治,轉化為新的生產資料。固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尾氣綜合利用率超過95%,工業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0%,廢熱利用也取得明顯成效,昔日“工業垃圾”在興發有了用武之地,真正實現了廢物資源化。

發展規劃

隨著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體制與機制性的問題逐步顯現,比如,低碳經濟發展戰略不明確,市場被跨國公司大量瓜分,中央與地方缺乏統一協調,產業集中度偏低,自主智慧財產權和關鍵技術缺乏,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綜合施策,聯合攻關,盡力搶占節能環保產業的高地。制定國家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戰略和系統化的產業發展規劃。國家戰略的重點是明確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新興產業領域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核心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目標是確保中國企業抓住低碳經濟的戰略機遇,贏得發展優勢。在制定戰略時,應突出“以我為主”,充分發揮中國的比較優勢,從已開發國家已走過的經濟發展道路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建立中國特色的節能環保管理體制、市場機制和保障體系,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大力培育國內市場,通過打造骨幹企業,造就一批可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同時,以培育市場為核心,開展系統性的產業規劃編制,規劃應充分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分階段、分地區差別加以實施。體制機制建設進程也應納入規劃的範疇,涉及節能環保項目的規劃,國家、省市縣各級規劃應銜接配套,統籌部署。

政府作用

政府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1)政府要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制定一系列完整的優惠和支持政策。在推動金融市場對低碳產業發展的支持上,應制定相關政策,有效規避產業政策的調整帶給商業銀行的政策性風險。通過相應的財稅補貼或者央行貼息政策,實現對金融結構的激勵效用。(2)金融監管部門充分發揮監管職能。對環保企業和新能源行業開通綠色通道,施行低利率制度,使銀行的信貸資金能夠順利流入低碳產業的重點項目,並滿足產業的規模化需求。(3)建立人才引進和高效培養機制。轉自www.lwfb6.com低碳產業發展同樣離不開高科技人才,政府在制定人才引進和機構培養模式上需要創新機制,對低碳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給予特殊的優惠政策和福利。與高校建立合作培養模式,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進入企業發揮重要作用。(4)爭取在全球低碳市場上的話語權。經歷30年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得到極大提升,在低碳環保領域應與國際環保組織開展密切合作,逐漸拓展我國在世界低碳環保組織中的影響力,為碳交易的定價取得話語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